2006年,第26卷

    按期号、起始页码排序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社会学浪漫主义探视.
    郭景萍
    社会杂志    2006, 26 (1): 1-22.  
    摘要917)      PDF(pc) (712KB)(398)    收藏
    唯善主义倾向、“个人主义”价值观、非功利主义气质、人文主义方法论等,是浪漫主义的一般特征,社会学浪漫主义也具有这些特征。同时,浪漫主义在社会学领域又特殊地表现为秩序型、建构型、女性学、批判型、现代性以及后现代的浪漫主义特征,浪漫主义被社会学化了。社会学浪漫主义的两种机缘态度体现出两种基本取向:情感浪漫主义与理性浪漫主义。浪漫主义社会学的意义不在于它的理论模式,而在于它的现实风格。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 社会建构论:社会问题理论研究的一种新视角
    闫志刚
    社会杂志    2006, 26 (1): 23-35.  
    摘要1188)      PDF(pc) (578KB)(2637)    收藏
    西方建构主义理论对社会问题的研究,提出了一套全新的概念范畴和分析框架,并产生了许多经验研究成果。这种研究在很大程度上异于对社会问题的常识性理解和传统的研究视角。该理论认为社会问题的社会学研究主题不是“有问题的”客观事实或状态,而是这些事实或状态被宣称成为社会问题的活动和过程。经由这些活动和过程,社会问题建构性地存在着。本文通过与传统社会问题理论的比较,着重探讨建构论所进行的社会问题新的理论研究转向及其启发意义。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 城市夫妻间的婚内暴力冲突及其对健康的影响.
    王天夫
    社会杂志    2006, 26 (1): 36-60.  
    摘要695)      PDF(pc) (861KB)(431)    收藏

    家庭暴力的研究领域充满了各种争论。在对现有的理论作出综合阐述和评论后,本文运用全国范围内有代表性的随机抽样调查数据,分析中国城市夫妻间的暴力冲突及其对健康的影响。本文发现,夫妻间的婚内暴力冲突在中国城市家庭中并不少见。其中,施暴者夸大而受害者隐瞒其受侵犯的经历。夫妻间的嫉妒情绪显著地增加暴力冲突的可能性。比丈夫收入更高的女性受侵害的可能性更高。生活压力,如学龄前小孩和较低的社会经济地位,增加暴力冲突的发生。家庭暴力对受害者,特别是女性的健康状况有着显著的负面影响。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4. 人力信息传递与关系网络的变动——以职业流动的个案为例.
    王水雄 杨颖琳
    社会杂志    2006, 26 (1): 61-82.  
    摘要570)      PDF(pc) (953KB)(277)    收藏
    关系网络未必总是积极的,从而也未必总能构成社会资本。本文试图将信息经济学的信号传递问题与社会学的关系网络研究结合起来,以职业流动的个案为例,来探讨人力投资、信息传递与关系网络改变的逻辑联系。在求职过程中,行为者随机会集合的状况不同会对关系网络有不同的倾向;行为者可选择的机会集合与其人力的状况、人力显示方式和程度有着密切的关系。在机会集合一定的情况下,关系网络除了有助于行为者获取职业信息之外,还会影响外界对他/她的评价,进而影响其人力信息的传递;而对自己感兴趣的方向进行人力投资不仅会改善人力状况,还能多样化人力显示方式(包含改变关系网络在内),强化人力显示程度。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5. 社会网络资本与干部职业地位获得
    周 玉
    社会杂志    2006, 26 (1): 83-97.  
    摘要767)      PDF(pc) (655KB)(425)    收藏
    本文利用2003年-5月至2004 年5 月间对两省委党校部分学员的调查资料,分析了社会网络资本、人力资本和年龄等因素对干部现职级别的影响,结果发现,社会网络资本在干部职业地位获得过程中确实起着重要作用。其中,网络顶端、父母行政级别、关键人行政级别、与关键人的熟悉程度等因素对因变量具有显著的正面影响,而网络规模、网络多元性等对因变量的影响不显著或产生负面影响。这说明,在当前干部职业地位获得过程中,关系强度和地位发挥了关键作用,而广泛的交往并不能增加干部职位提升的机会。多元回归分析还表明,社会网络资本并不是唯一起作用的因素,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构成了当前干部职业地位获得中的并行不悖的双重机制。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6. 城市居民个人背景与职业适应性研究——以杭州市为例.
    范成杰
    社会杂志    2006, 26 (1): 98-111.  
    摘要564)      PDF(pc) (610KB)(347)    收藏
    本文利用问卷调查所得资料,定量描述了现阶段城市居民的职业综合适应水平的基本情况,并运用高级统计方法探讨了与城市居民职业适应水平相关的因素。研究发现,城市居民的职业综合适应水平较高。与城市居民职业适应水平密切相关的因素主要有本人的政治面貌、勤奋与否、职称水平(中级、高级)、母亲一般职务以及社会网络规模。通过上述的分析与讨论,笔者初步构建了一个关于城市居民职业适应性的分析图,试图阐释了城市居民阶层背景因素、竞争能力因素、社会支持网因素对其职业适应水平的影响关系。笔者认为,相对而言,城市居民的竞争能力对其职业适应性的影响更强一些。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7. 父母教育背景对子女在高校中学习与社会活动的影响
    李锋亮 侯龙龙 文东茅
    社会杂志    2006, 26 (1): 112-129.  
    摘要460)      PDF(pc) (597KB)(543)    收藏
    本文利用2003年北大课题组进行的全国范围内的高校毕业生调查数据,考察父母的教育背景对子女在高校中学习与社会活动行为的影响。实证结果发现,父母的教育背景对于其子女在高校中的英语过级以及担任学生干部都有正向促进作用;本研究将这种现象归因于高教育程度的家长从小就注重对其子女性格和心理素质的培养以及在高等教育阶段家庭与学校联合生产的结果。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8. 城乡居民主观生活质量比较研究初探
    邢占军
    社会杂志    2006, 26 (1): 130-141.  
    摘要638)      PDF(pc) (546KB)(609)    收藏
    本研究在山东省范围内取样(N=1224),对中国城市居民主观幸福感量表运用于城乡居民的测量学特性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该量表适用于城乡居民。运用该量表对城乡居民主观生活质量的初步比较研究表明,从总体上看,农村居民的主观生活质量低于城市居民。这种差距反映了我国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中客观存在的差距。经济转轨和社会转型对农村社会的观念与心理冲击要远远大于城市社会,因此农村居民的主观生活质量对于整个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具有不可忽略的影响,应当引起高度的关注。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9. 地方望族的权力运作模式——以W 地区为个案
    徐 新
    社会杂志    2006, 26 (1): 143-166.  
    摘要605)      PDF(pc) (1667KB)(302)    收藏
    本篇论文把.地区自明清以来的城市望族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考察,以近现代化的社会变迁为研究背景,以望族的权力为切入点,分析两个问题:一是从资源的角度,研究望族的权力运行逻辑;二是从策略角度,研究望族在角色转换与地位提升过程中的各种权力技术,从而探讨城市望族在急剧的社会变迁过程中发展演变的规律。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0. 地下“六合彩”在农村社会的运作逻辑:关系与信任的运用——洋村田野研究.
    邓燕华
    社会杂志    2006, 26 (1): 167-186.  
    摘要626)      PDF(pc) (842KB)(511)    收藏
    本文根据在洋村长期的田野研究获得的资料,用关系和信任的理论,从微观的视角来揭示地下“六合彩”在农村社会的运行逻辑:1、关系是地下“六合彩”蔓延的脉络;2、“自己人”和“外人”有着不同的交易规则;3、关系信任是地下“六合彩”交易的根本保障。最后,笔者得出了以下结论:1、地下“六合彩”是一种集体越轨的产物;2、工具情感关系是农村社会转型时期的主导关系类型;3、目前农村社会中关系信任受到了削弱,而制度信任尚未建立。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1. 颠覆与建构1990年代以来英文学界中国女性群体形象研究
    叶敏磊 毛 升
    社会杂志    2006, 26 (1): 187-205.  
    摘要626)      PDF(pc) (928KB)(641)    收藏
    在当今中国女性研究领域,女性群体形象一直是东西方学界共同关注的主题之一,特别是20 世纪90年代以来西方出现了一批较有分量的研究专著和期刊论文。本文试图对20 世纪90年代以来有关中国女性群体形象的英文研究成果加以评介,并与大陆女性研究进行比较,以期从女性群体形象的角度探讨西方中国女性研究的特点及其与大陆女性研究在理论立足点、学者性别构成、选题等方面的异同。这些女性群体包括:新女性传统女性、才女、家庭妇女职业妇女、贞妇烈女、妓女、农村妇女、女勇士、女尼等。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2. 现代性过程中“个人”的创生与集体化——行走在自我创新前夜的“个人”
    郑杭生 杨 敏
    社会杂志    2006, 26 (2): 1-17.  
    摘要684)      PDF(pc) (690KB)(431)    收藏
    早期现代性和工业化确定了社会集合性的大型集体化和组织化的表现方式,创生了集体化社会及其个人。对独一无二的现代生活的描述、构想和解释成为了这一时期新兴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一项任务,社会学更是倾力表达了这段“大写的历史”,刻画了民族国家社会的一体化形貌,也反映了社会系统及其结构的刚性状态对个人活力的禁锢、封冻。在全球化的今天,我们时代的现代性正越过滞涩和趔趄的阶段,变得自由、液化、轻盈,日益趋向更加流畅的形态;“个人”正行走在自我创新的前夜,以新的面貌走向我们、走进社会学。对“个人”与“社会”重新进行“大尺度”的社会学观察和思考,能够发掘出蕴含其中的应对现实生活种种问题的新策略,发现当代社会与个人不断发展的弹性、柔韧、包容和耦合能力,把握使我们的世界从差异走向认同、由分歧达成共识,以及跨越矛盾、实现和谐的现实依据。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3. 超越后现代社会学,建构后现代性社会学——鲍曼的理论构想及方法论探析
    郑莉
    社会杂志    2006, 26 (2): 18-33.  
    摘要824)      PDF(pc) (695KB)(281)    收藏
    英国著名的社会学家齐格蒙特· 鲍曼在4050 年发表的《社会学对后现代性的回应》(后收入《后现代性的通告》)一文中首次对后现代社会学与后现代性社会学进行了区分。鲍曼尝试用“社会性”、“栖息地”、“自我建构”与“自我组装”等概念分析当代西方社会崭新的人类状况。本文试图在阐述鲍曼关于后现代性社会学理论构想的同时,剖析这一构想所凸显的社会学在后现代状况下的理论定位及方法论问题。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4. 社会理论的空间转向
    何雪松
    社会杂志    2006, 26 (2): 34-48.  
    摘要952)      PDF(pc) (619KB)(1478)    收藏
    社会理论的空间转向是社会理论的当代进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沿着两条路径展开:一方面,吉登斯、布迪厄等社会理论大师在现代性架构下检视空间与社会的交互关系对于研究社会结构与社会过程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后现代社会理论家采用一系列的地理学概念和隐喻来探索日益复杂和分化的社会世界。本文旨在系统地呈现这一转向的基本脉络。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5. “双色蛋糕”:中间阶层的异质化特征
    张 伟 
    社会杂志    2006, 26 (2): 49-63.  
    摘要576)      PDF(pc) (679KB)(458)    收藏
    中间阶层作为一个在结构上拥有类似的社会综合地位的社会共同体,同时不能忽略其内部结构的异质化特征。特别是,随着我国市场机制的逐渐确立,以及体制权力的主要作用领域从政治资源转向为经济资源,形成了二元化“市场体制”利益配置机制,可以用中间阶层“双色蛋糕”模型进行形象描述。“双色蛋糕”异质化特征导致中间阶层各群体产生利益分化与冲突,并在长期阶段内存在,影响到中间阶层的整合与期望功能的实现,需要有效控制公共部门的私利取向以淡化其消极作用。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6. 从学以致用、文野之别到文化自觉——费孝通老师的文化功能论
    沈关宝
    社会杂志    2006, 26 (2): 64-79.  
    摘要917)      PDF(pc) (680KB)(534)    收藏
    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费孝通先生在社会学中国化的过程中,对社会人类学的理论和方法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具体表现为:1、学以致用的价值取向;2、对马林诺斯基功能理论偏颇的修正;3、提出“心态”概念和“文化自觉性”观点;4、应用类型比较的田野研究方法。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7. 扩展中国社会学新境界
    刘少杰
    社会杂志    2006, 26 (2): 80-101.  
    摘要555)      PDF(pc) (623KB)(311)    收藏
    费孝通晚年多次倡导,中国社会学要突破实证社会学的单纯科学主义视野,应当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并举,在对社会生活开展客观性研究的同时伸张人文关怀。根据这个原则,费孝通主张社会学应当注重对精神世界开展研究,重视文化传统、意会沟通和内在自我等方面在社会生活中的深层作用,要在各民族的古代文明中发现具有不同特点的思维方式和对社会生活的研究方式。费孝通的这些主张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价值,为中国社会学开拓新视野、展开新境界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8. 社会学的人文属性与社会学研究——兼论费孝通《试谈扩展社会学的传统界限》一文的理论意涵#br#
    田毅鹏 刘拥华
    社会杂志    2006, 26 (2): 102-114.  
    摘要663)      PDF(pc) (585KB)(244)    收藏
    自社会学学科创建以来,社会学的“科学属性”与“人文属性”以及两者之间的关联一直是备受争议的话题。本文从对费孝通晚年一文的解读出发,试图在解读的基础上对此问题展开进一步阐述。文章认为,基于中国社会的历史与现实,学科的人文属性是社会学题中应有之义;从社会学的“学科意识”这一维度出发,阐述在社会学本土化趋势下,社会学如何与人文科学进行有意义的勾联,是社会学扩展自身传统界限的关键。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9. 从征地过程看村干部的行动逻辑——以华东、华中三个村庄的征地事件为例
    齐晓瑾 蔡 澍 傅春晖
    社会杂志    2006, 26 (2): 115-135.  
    摘要630)      PDF(pc) (832KB)(452)    收藏
    本文基于2005年春在华东、华中地区三个村庄所做的土地征用调查,通过对村干部在农地征用过程中行为的观察,提出了理解村干部角色的一个新视角。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土地被政府征用,在这个过程中,村庄内部资源迅速集聚。作为村庄资源的掌握者,村干部为了获得更多的利益,一方面和地方政府形成利益的共谋;另一方面又通过各种各样的行动策略重新构建了村庄的结构。文章通过对村干部行为的分析,试图揭示这些行为背后所蕴涵的行动逻辑,从而有助于我们对村干部角色的理解。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0. 青年农民工的城市适应:实践社会学研究的发现
    符 平
    社会杂志    2006, 26 (2): 136-158.  
    摘要753)      PDF(pc) (996KB)(783)    收藏
    青年农民工适应城市的实践受到乡土世界、想象世界、城市世界和实践世界交互作用的影响,其形态和逻辑被四个世界型塑。他们的行为和价值观都是其实践世界之社会与人际关系结构的直接反映。他们通过实践性惯习的生产与再生产方式,来寻求一种界定并表达自身身份的社会适应性。这足以使他们应付城市的一般生活,并不一定需要获得现代性来适应城市。乡土性在他们的生活中仍然发挥着较大的路径依赖作用,获得一些现代性特征并不意味着他们就能适应、融入城市。青年农民工实践世界里诸多冲突关系和限制因素直接导致他们难以适应和融入城市。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1. 迈向“虚无之物”的日常生活消费实践——一个消费者的视野
    张敦福
    社会杂志    2006, 26 (2): 159-174.  
    摘要767)      PDF(pc) (791KB)(317)    收藏
    依据对日常消费实践的经验和观察,作者从消费者的视角论证:在全球化进程中,中国社会生活中的消费实践正在快速地奔向“虚无之物”———没有内涵,没有特色,没有个性,由某个中心建构和控制的、比较而言缺乏特定内容的社会形式。“虚无之物”是瑞泽尔(<')=(7)建构的一个理想类型概念,在使用这个框架之前,本文根据相关理论传统和中国经验稍加修改。中国社会消费实践>" 年来的剧变被阐释为消费革命、第二次解放和人们的选择自由。不过,作者认为,变革的社会后果可能是灾难性的,中国不仅会丧失曾经拥有的独特文化和传统,而且生活的意义和情趣正在遭到侵蚀和损害。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2. 中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目标定位新探
    李迎生
    社会杂志    2006, 26 (2): 175-188.  
    摘要608)      PDF(pc) (548KB)(621)    收藏
    基于社会公正的价值理念和国际经验,同时考虑到中国的实际,中国社会保障改革中长期存在的重城市、轻农村的倾向应当尽快改变。以推进社会保障体系的城乡衔接为基本目标,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应当突破“大保障”的思路,选择“小保障”的方向。在对社会保障的基本项目、待遇标准以及各方责任根据“小保障”的思路作出调整的基础上,实现社会保障体系的城乡衔接将具有现实的可能性。由于“小保障”的思路需要长期坚持,而且起源于西方的现代保障模式在精神保障功能的实现方面是有缺陷的,这就使得继续弘扬民族优秀保障传统势在必行。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3. 论医疗服务的公共属性和社会属性
    杨伟民
    社会杂志    2006, 26 (2): 189-204.  
    摘要604)      PDF(pc) (573KB)(395)    收藏
    本文运用公共政策和社会政策的基本原理分析了医疗服务的性质。纵观我国医疗服务体制改革的有关政策措施,总体上缺乏对医疗服务的性质的明确认识。这种认识上的偏差导致了医疗服务政策从指导思想到具体规则的种种问题,同时更导致了医疗服务实践既缺乏效率也缺乏公正。本文通过对医疗服务性质的分析,论证了医疗服务的一部分属于公共服务,另一部分属于社会服务。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4. 有机的公共生活:从责任建构民主
    林尚立
    社会杂志    2006, 26 (3): 1-23.  
    摘要561)      PDF(pc) (305KB)(422)    收藏
    现代民主的产生以国家与社会二元分化为前提,但其成长却有赖于两者之间的协调、平衡或合作,公共生活由此产生。所以,民主的成长,不仅需要制度建构,而且需要公共生活的建构。不同的民主形态形成不同的公共生活,可将其概括为三种:组织化的公共生活、私域性的公共生活和有机的公共生活。公共生活的每一次演进,都意味着民主体系的成长。战后,人类民主发展创造了与之相适应的有机的公共生活。有机的公共生活是社会与国家有机互动,共同创造的,而国家与社会恪守各自权利所形成的责任要求,是这种公共生活的基础。这体现了民主生活的另一种建构形式,即从责任建构民主。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5. 自我行动的逻辑——理解“新传统主义”与中国单位组织的真实的社会建构
    汪和建
    社会杂志    2006, 26 (3): 24-45.  
    摘要766)      PDF(pc) (855KB)(448)    收藏
    中国单位组织中何以未能发生变革或终结其制度的集体行动?解答该问题的关键在于理解中国单位组织的“真实的社会建构”。本文认为,华尔德的“新传统主义”模式,已为研究中国单位生活中真实的行动及其制度再建构奠定了基础。进一步的研究,应当是对该理论的若干假设进行修正,并将其建立在更为坚实的行动理论的基础之上。这种特定的行动理论即本文旨在建立的中国人的自我行动理论。本文的论点是,中国人并非是个人行动者而是自我行动者。自我行动受自我主义和关系理性的驱动和约束。从自我行动到关系行动,再到小集团或派系行动,构成了中国人自我行动的逻辑进程。透过这一逻辑进程及其引致的后果,我们能更深入地理解中国单位组织的真实的社会建构。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6. 社会记忆及其建构——一项关于知青集体记忆的研究,
    王汉生 刘亚秋
    社会杂志    2006, 26 (3): 46-68.  
    摘要957)      PDF(pc) (936KB)(1371)    收藏
    任何个体化的叙述都不可避免地带有“社会文本”的痕迹,知青集体记忆正是通过知青个体化的充满张力的叙事而展开其逻辑的。通过叙事,知青“自我”意义和“群体”意义生成,在此基础上,知青通过对“代”的认同,使得自己与国家历史相联,以确定自我形象并在更宏大的社会结构中进行定位。知青对意义的定位和追寻反映了这一代人持续的和深刻的认同危机。“劫后辉煌”是知青对自己青春创伤的救赎。尽管知青集体记忆存在着复杂的分层,但是,意义已经在叙述和回忆中完成。知青文学作为一种传播广泛的刻写方式,知青聚会作为一种普遍参与的操演方式,它们对知青集体记忆的建构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而“上山下乡”历史事件的特点为知青集体记忆的建构提供了空间和可能性。我们希望有关知青社会记忆研究能够在研究实践层面推进社会记忆研究这个领域。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7. 法村社会支持网络的整体结构研究——块模型及其应用,
    刘 军
    社会杂志    2006, 26 (3): 69-80.  
    摘要698)      PDF(pc) (696KB)(461)    收藏
    本文利用“块模型”方法分析黑龙江省一个村落的社会支持网,是针对费孝通教授提出的“差序格局”理论进行社会网络意义上的一种量化研究。研究发现,在“劳力支持”网络和“亲属关系网”中都存在四个子群。这种发现揭示了法村村民之间的互助行为的整体模式。“块模型”的价值在于可以揭示多种社会网络的整体结构和关系模式。因此,块模型方法可用来研究特别重视“关系”的中国社会。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8. 企业工会的“制度性弱势”及其形成背景
    冯 钢
    社会杂志    2006, 26 (3): 81-98.  
    摘要594)      PDF(pc) (696KB)(629)    收藏
    我国现行工会组织及其运作模式源于改革开放前的计划经济体制,相对于当前社会利益分化的现实,这种传统的工会组织及其运作模式存在着三方面的“制度性弱势”:即工会组织对行政主管和企业领导的高度依赖;工会组织无法代表职工的利益;集体谈判、集体协商和集体合同制度缺乏集体行动的合法性基础。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9. 论大型国有企业失业人员的转型适应与社会认同——于辽宁省的个案调查,
    赵定东
    社会杂志    2006, 26 (3): 99-117.  
    摘要653)      PDF(pc) (790KB)(287)    收藏
    大型国有企业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出现困难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其转型适应发生了障碍,其根源在于单位习性的惯性作用和社会认同的自弃制约。单位习性源自国有企业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施行的影响;社会认同的自弃行为则是计划经济体制与市场经济体制运行脱节的现实表现。转型适应有同化、整合、分化和边缘化四种表现形式。同化、整合是转型适应的良性状态;而分化和边缘化则是其恶性状态。分化和边缘化的产生是由于体制内社会国家责任过重、社会保障项目过于全面等因素的影响。就社会政策的导向效用而言,社会保障必须把握一定的度,否则就会导致保护懒惰的消极后果。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0. 当代中国城乡家庭结构变动比较
    王跃生
    社会杂志    2006, 26 (3): 118-136.  
    摘要883)      PDF(pc) (1059KB)(1954)    收藏
     世纪," 年代末城乡核心家庭虽相对减少,然而,城乡家庭结构的简化趋势并没有改变。在城市,其标志是单人家庭上升,核心家庭中夫妇核心家庭上升,直系家庭中三代直系家庭下降。乡村三代直系家庭增加,约占乡村家庭总数的!"- 以上,达到近!" 年的最高水平;单人家庭和夫妇核心家庭则处于增长状态。当代城乡家庭结构的变动特征与二十余年来计划生育政策推行之下“少生”和“独生”环境的形成有密切关系。经济转型中人口迁移流动加速也促使家庭类型变化。在这一背景之下,家庭养老资源进一步萎缩,这对社会保障和社会服务工作提出了更迫切的要求。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1. 青少年对父母亲职及亲子关系质量的认知:香港与上海的比较
    石丹理 韩晓燕 李美羚
    社会杂志    2006, 26 (3): 137-157.  
    摘要700)      PDF(pc) (693KB)(494)    收藏
    本研究最基本的问题是:香港和上海的青少年在父母控制,亲子关系质量,以及心理健康方面是否存在着差异。香港(3,017名)和上海(3,022名)的中学生对以下几方面表达了自己的观点:父母行为控制、父母心理控制、透过中国文化本土观念评估的父母管教、父母对传统中国文化亲职信念的认同、亲子关系质量,以及心理健康。从数据中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相对于上海的父母,香港父母的行为控制较弱,就传统中国文化管教观念而言的管教较弱,对传统中国文化管教子女信念的认同较弱,但他们的心理控制较强;2)相对于上海的青少年,香港的青少年认为亲子关系质量较差,他们的心理健康较差,并不太愿意在放学后回家,与父母或其他成年人在一起。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2. 高等教育扩展与入学机会差异:1978~2003
    刘精明
    社会杂志    2006, 26 (3): 158-179.  
    摘要667)      PDF(pc) (1636KB)(1337)    收藏
    自1978年中国高考制度恢复以来,社会阶层背景、本人职业位置、高中教育分流、城市等级、性别等因素对不同形式的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影响存在着较大差异;自1999年高等教育扩招以来,社会阶层背景的影响出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变化态势:优势阶层的教育投资趋向转向正规的大学本科,因而他们在大学本科教育方面的机会优势则出现成倍扩大。同时,受过良好教育的体力劳动者的子代在获得各类高等教育机会时均保持并继续扩大着较高的机会优势。本研究采用GSS2003 数据,分析技术为事件史的Cox 比例风险模型。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3. 高校里的新传统主义——由“校长日”制度看学校与学生的关系
    何明洁
    社会杂志    2006, 26 (3): 180-193.  
    摘要682)      PDF(pc) (687KB)(441)    收藏
    华尔德的“新传统主义”理论为研究中国单位制度建立了新的范式,奠定了研究计划时期中国大陆工厂与政治的基础。高等院校作为转型期计划体制最后的阵地之一,还留存着不少计划时期的特征。本文试图借助华尔德的“新传统主义”理论模式,以某高校“校长日”制度为切入点,考察学校与学生的关系,透视高校内部的社会结构,探究高校管理秩序建立的基础和校内各方行动逻辑,从而为研究高校等大型社会组织管理体制改革提供一种微观的、经验性的视角。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4. 中国本土社会工作专业实践的基本处境及其督导者的基本角色
    童 敏
    社会杂志    2006, 26 (3): 194-204.  
    摘要585)      PDF(pc) (448KB)(609)    收藏
    虽然社会工作在中国的发展已经有十多年的历史,但其专业实践的基本处境与西方明显不同,即专业化的社会工作服务机构缺乏、服务对象的专业服务要求不明确、社会工作者的专业身份欠缺以及专业社会工作服务的稳定性不足,这些因素影响了在目前中国本土处境下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建立一种专业服务关系,由此也导致了中国本土社会工作专业实践的督导者需要承担与西方督导者不同的基本角色:专业社会工作服务的设计者、专业服务需要的转化者、日常专业服务的指导者和专业服务的培训者。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5. 现代社会的漂浮:无根的现代性及其呈现
    郭强
    社会杂志    2006, 26 (4): 1-22.  
    摘要625)      PDF(pc) (728KB)(505)    收藏
    现代社会作为一个漂浮的形态,其基本特性的现代性就表现为社会无根特性。现代社会的拔根状态所呈现的失根景况在日常生活中特别是在高度现代性的城市生活中有多种样态的层叠。社会扎根方案和社会寻根行动内涵了现代社会的可能。这表明了知识行动论的出场路径的打通。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6. 回到马克思:对中国社会分层研究的反思
    仇立平
    社会杂志    2006, 26 (4): 23-42.  
    摘要763)      PDF(pc) (628KB)(1091)    收藏
    本文在文献分析的基础上,归纳了中国社会分层研究的三种取向或范式,认为中国的社会分层在关系型研究方面还比较薄弱,主张采用马克思主义的社会阶级理论研究中国的社会分层,并根据马克思的生产资料占有关系的理论对稀缺性的生产要素占有关系的命题作了简要说明;由此形成了当代中国四大阶级:管理者阶级、资本所有者阶级、专业与技术人员阶级和劳动阶级,其中占主导地位的是管理者阶级和资本所有者阶级;但是承认阶级的存在,并不意味着阶级对抗甚至暴力革命,在构建和谐社会的条件下,阶级冲突将走向阶级合作。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7. “中产阶级”研究:疑问与探源
    刘长江
    社会杂志    2006, 26 (4): 43-56.  
    摘要533)      PDF(pc) (539KB)(299)    收藏
    中产阶级研究源远流长,马克思主义对中产阶级的研究开创了社会学意义上的中产阶级研究。虽在马克思恩格斯以前,已经有哲学家、经济学家、历史学家和空想社会主义者使用过中产阶级概念或对中产阶级进行过讨论,但第一个从社会学意义上对中产阶级进行研究的是恩格斯而不是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研究的中产阶级不能完全等同于今天学者们研究的中产阶级,而且财产状况和财产关系并非马克思恩格斯划分中产阶级的唯一标准,阶级意识、政治与社会地位及文化心理都被马克思恩格斯纳入中产阶级研究的范围。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8. 文化力量与非主流人群的教育策略——奥格布文化参照框架差异理论述评
    胡玉萍
    社会杂志    2006, 26 (4): 57-70.  
    摘要740)      PDF(pc) (599KB)(391)    收藏
    美国少数民族学业成绩的多样性是美国教育面临的最大困境。本文试图通过介绍和评价美国教育人类学家奥格布的文化参照框架的差异理论对这一问题的解释和对策,以期为解决我国民族教育发展不平衡问题提供某些借鉴。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9. 企业理论对人力资产的研究梳理与再探索
    李璐
    社会杂志    2006, 26 (4): 71-84.  
    摘要623)      PDF(pc) (629KB)(113)    收藏
    本文着意于针对人力资产研究的企业理论的梳理和再探索。在运用企业内权利分配的视角梳理了人力资产相关理论后,本文指出,一方面必须重视企业内部人力资产的控制权利,另一方面由于人力资产具有特殊性,使得企业内与市场上的劳务交易具有一定的趋同性。由此,本文建立了企业内的权利分配模型,并指出,权利分配的分析框架可以为实证地分析企业内部雇佣关系,以及解释企业内许多无效率现象,提供很好的解释平台。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40. 寮村的“张公信仰”及其祭祀圈的扩大——当前中国东南宗族重建过程中村落文化整合的个案研究
    张友庭
    社会杂志    2006, 26 (4): 85-107.  
    摘要752)      PDF(pc) (1125KB)(309)    收藏
    本文从文化人类学中的祭祀圈理论出发,以福建寮村民俗中的“张公信仰”为切入点,结合当前中国东南宗族重建的农村社会背景,描述了作为祭祀对象的“张公”从“私家神”到“角头神”再到“村落神”的发展历程。通过对“张公信仰”祭祀圈的扩大和巡神仪式中村落轮值制度的研究,提出了“现代宗族”的核心概念和“现代宗族家族化”的分析模式,讨论了在村落范围内公社集体主义体制解体以后,宗族集体主义和村落集体主义的共生共变所呈现的村落文化形态的新变化,在此基础上尝试展望村落集体主义文化整合对农村社会的影响。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