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第30卷

    按期号、起始页码排序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退“公”进“私”:政府渗透商会的一个分析    
    刘世定
    社会杂志    2010, 30 (1): 1-21.  
    摘要3650)      收藏
    本文分析了苏南一个乡镇中四家商会的组织和运行状况。特别关注乡镇政府一方面在集体企业产权结构变革中退出对企业资产的控制,另一方面又积极渗透进私有企业主商会组织的行为。本文描述了政府渗透下商会组织的特征,讨论了政府何以需要商会、企业主利用商会做什么、政府何以要渗透商会,以及企业主何以接受政府的渗透等问题。从中可透视国家政治制度在私有产权的控制和运用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 退“公”进“私”:政府渗透商会的一个分析
    刘世定
    社会杂志    2010, 30 (1): 1-21.  
    摘要2381)      PDF(pc) (1585KB)(779)    收藏

    本文分析了苏南一个乡镇中四家商会的组织和运行状况。特别关注乡镇政府一方面在集体企业产权结构变革中退出对企业资产的控制,另一方面又积极渗透进私有企业主商会组织的行为。本文描述了政府渗透下商会组织的特征,讨论了政府何以需要商会、企业主利用商会做什么、政府何以要渗透商会,以及企业主何以接受政府的渗透等问题。从中可透视国家政治制度在私有产权的控制和运用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 选举动员的框架整合:银杏居委会换届选举个案研究
    刘春荣
    社会杂志    2010, 30 (1): 22-45.  
    摘要2901)      PDF(pc) (1721KB)(921)    收藏
    社会运动和集体行动研究的“文化和建构主义转向”凸显了框架整合作为微观动员机制的重要性。但是现有文献很少把这一过程置于自上而下的集体行动领域中来考察,同时框架分析在中观层面上的动力机制的认识上尚待深化。本文通过上海市社区居委会选举的个案考察,探索了选举动员中的框架形成和整合过程。研究发现,选举委员会及其所联系的积极分子网络,形成了一个包容性的动员结构。这一特定的动员结构在各个动员环节中,策略性地把国家的政策话语和居民对选举的不同感受衔接起来,整合了民主权利、邻里怀旧和社区认同等阐释框架,由此激发了更大尺度的共鸣和参与。这表明,框架整合与动员的社会结构密不可分,框架化过程实际上建立在特定的社会关系网络的基础之上。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4. 选举动员的框架整合:银杏居委会换届选举个案研究  
    刘春荣
    社会杂志    2010, 30 (1): 22-45.  
    摘要3911)      收藏
    社会运动和集体行动研究的“文化和建构主义转向”凸显了框架整合作为微观动员机制的重要性。但是现有文献很少把这一过程置于自上而下的集体行动领域中来考察,同时框架分析在中观层面上的动力机制的认识上尚待深化。本文通过上海市社区居委会选举的个案考察,探索了选举动员中的框架形成和整合过程。研究发现,选举委员会及其所联系的积极分子网络,形成了一个包容性的动员结构。这一特定的动员结构在各个动员环节中,策略性地把国家的政策话语和居民对选举的不同感受衔接起来,整合了民主权利、邻里怀旧和社区认同等阐释框架,由此激发了更大尺度的共鸣和参与。这表明,框架整合与动员的社会结构密不可分,框架化过程实际上建立在特定的社会关系网络的基础之上。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5. 城市移民的政治参与:一个社会网络的分析视角
    孙秀林
    社会杂志    2010, 30 (1): 46-68.  
    摘要3545)      PDF(pc) (1850KB)(834)    收藏
    在中国,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来自乡村的移民进入城市,城市移民群体在城市社区中的社会融合与公共事务参与,对于中国未来的城市发展与社会整合具有重要的意义。使用上海地区“2009年社会网络与职业经历问卷调查”, 本文采用一个社会网络的分析视角,实证地验证了社会网络对于城市移民政治参与的效果。结果显示:“拜年网”的规模对于城市居民(包括上海户籍与非上海户籍)的政治参与具有负向的效果;“讨论网”的规模只对城市移民群体(非上海户籍居民)具有正向的促进作用;而 “社会参与网”表现出了非常显著的正向作用,而且,城市移民群体的“社会参与网”比上海户籍居民具有更强的正向效果。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6. 城市移民的政治参与:一个社会网络的分析视角
    孙秀林
    社会杂志    2010, 30 (1): 46-68.  
    摘要4155)      收藏
    在中国,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来自乡村的移民进入城市,城市移民群体在城市社区中的社会融合与公共事务参与,对于中国未来的城市发展与社会整合具有重要的意义。使用上海地区“2009年社会网络与职业经历问卷调查”, 本文采用一个社会网络的分析视角,实证地验证了社会网络对于城市移民政治参与的效果。结果显示:“拜年网”的规模对于城市居民(包括上海户籍与非上海户籍)的政治参与具有负向的效果;“讨论网”的规模只对城市移民群体(非上海户籍居民)具有正向的促进作用;而 “社会参与网”表现出了非常显著的正向作用,而且,城市移民群体的“社会参与网”比上海户籍居民具有更强的正向效果。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7. 中国劳动力市场人力资本对社会经济地位的影响
    李培林 田丰
    社会杂志    2010, 30 (1): 69-87.  
    摘要3235)      PDF(pc) (1982KB)(706)    收藏
    本文试图解释为什么在中国教育收益率不断提高的情况下,收入差距出现不断扩大的趋势。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在2008年进行的“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的数据,本文分析了以教育年份、技术水平和工作经验为表征的人力资本因素对劳动力市场上人们的经济社会地位的影响,这种经济社会地位是以收入水平和社会保障状况来界定的。根据对调查数据的分析,本文发现,不同的社会阶层,教育收益率是有很大差异的,但这种差异主要是受人力资本因素的影响,而社会保障状况的差异则主要是受户籍等制度因素的影响。本文由此引申出的结论是,中国劳动力市场具有二元分割的特征,这种特征决定了劳动力市场上的社会分层机制。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8. 中国劳动力市场人力资本对社会经济地位的影响
    李培林、田丰
    社会杂志    2010, 30 (1): 69-.  
    摘要3928)      收藏
    |本文试图解释为什么在中国教育收益率不断提高的情况下,收入差距出现不断扩大的趋势。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在2008年进行的“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的数据,本文分析了以教育年份、技术水平和工作经验为表征的人力资本因素对劳动力市场上人们的经济社会地位的影响,这种经济社会地位是以收入水平和社会保障状况来界定的。根据对调查数据的分析,本文发现,不同的社会阶层,教育收益率是有很大差异的,但这种差异主要是受人力资本因素的影响,而社会保障状况的差异则主要是受户籍等制度因素的影响。本文由此引申出的结论是,中国劳动力市场具有二元分割的特征,这种特征决定了劳动力市场上的社会分层机制。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9. “凤凰男”能飞多高:中国农转非男性的晋升之路
    林易
    社会杂志    2010, 30 (1): 88-108.  
    摘要3284)      PDF(pc) (2193KB)(966)    收藏
    本文利用全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以地位等级和地位类别概念来分析男性农转非人口的代内流动。研究发现,他们通常有不错的工作,也更容易获得晋升,但他们在从中级晋升到高级时却处于劣势。此外,除了在专业职称晋升上拥有优势之外,他们很难在行政上获得晋升,也难以在体制外获得高级管理职位。本文认为,社会资本缺乏是造成这种现象的可能原因之一。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0. “凤凰男”能飞多高   中国农转非男性的晋升之路
    林易
    社会杂志    2010, 30 (1): 88-.  
    摘要3817)      收藏
    本文利用全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以地位等级和地位类别概念来分析男性农转非人口的代内流动。研究发现,他们通常有不错的工作,也更容易获得晋升,但他们在从中级晋升到高级时却处于劣势。此外,除了在专业职称晋升上拥有优势之外,他们很难在行政上获得晋升,也难以在体制外获得高级管理职位。本文认为,社会资本缺乏是造成这种现象的可能原因之一。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1. 人力资本、劳动力市场分割与收入分配
    王甫勤
    社会杂志    2010, 30 (1): 109-126.  
    摘要3239)      PDF(pc) (1560KB)(1342)    收藏
    关于收入不平等的解释,学界有个人主义和结构主义两种理论取向。笔者整合两种理论解释,同时考虑人力资本和劳动力市场结构,以及两者之间的交互效应,提出一个影响收入分配的基本模型。用“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2003)数据对这一模型的检验表明,人力资本是决定收入分配的主要因素,但市场部门对劳动力的分割所产生的影响也不可忽视;人力资本和市场部门之间存在交互作用,人力资本越多的劳动力越容易进入国有部门(垄断或非垄断);同时,国有部门(垄断或非垄断)也能为内部劳动力提供更多提升人力资本的机会。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2. 人力资本、劳动力市场分割与收入分配
    王甫勤
    社会杂志    2010, 30 (1): 109-.  
    摘要3946)      收藏

     

    关于收入不平等的解释,学界有个人主义和结构主义两种理论取向。笔者整合两种理论解释,同时考虑人力资本和劳动力市场结构,以及两者之间的交互效应,提出一个影响收入分配的基本模型。用“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2003)数据对这一模型的检验表明,人力资本是决定收入分配的主要因素,但市场部门对劳动力的分割所产生的影响也不可忽视;人力资本和市场部门之间存在交互作用,人力资本越多的劳动力越容易进入国有部门(垄断或非垄断);同时,国有部门(垄断或非垄断)也能为内部劳动力提供更多提升人力资本的机会。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3. 乡-城移民社会融入的实践策略研究:社区融入的视角
    刘建娥
    社会杂志    2010, 30 (1): 127-151.  
    摘要2975)      PDF(pc) (2246KB)(906)    收藏
    本研究基于社区融入的视角,探讨中国乡城移民的社会融入的实践策略与理论模式。作者梳理出移民的社区融入的组织化、专业化、政策行动和文化融入这四项实践策略,以使各社区能及时回应移民普遍性需求,提供制度支持,改善政策环境,营造融入文化。作者还提出了在社区实务研究的基础上,发展移民的社会全面融入的理论模式的重要性,即从跨社区融入的广度视角与决策融入的深度视角,推动乡城移民的社会资本由农村向城市的转移与发展,实现全面的社会融入。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4. 乡城移民社会融入的实践策略研究   社区融入的视角
    刘建娥
    社会杂志    2010, 30 (1): 127-.  
    摘要3812)      收藏
    本研究基于社区融入的视角,探讨中国乡城移民的社会融入的实践策略与理论模式。作者梳理出移民的社区融入的组织化、专业化、政策行动和文化融入这四项实践策略,以使各社区能及时回应移民普遍性需求,提供制度支持,改善政策环境,营造融入文化。作者还提出了在社区实务研究的基础上,发展移民的社会全面融入的理论模式的重要性,即从跨社区融入的广度视角与决策融入的深度视角,推动乡城移民的社会资本由农村向城市的转移与发展,实现全面的社会融入。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5. 在华外籍就业人员的社会适应
    刘伟
    社会杂志    2010, 30 (1): 152-177.  
    摘要2798)      PDF(pc) (1579KB)(1691)    收藏
    本文通过对30位在华外籍就业人员的深度访谈,以其作为城市强势外来者的视角,来考察这一人群在中国城市的工作生活状况,揭示他们的文化认知及社会适应的特点。最后,笔者提出了有关强势外来者社会适应的若干命题。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6. 在华外籍就业人员的社会适应
    刘伟
    社会杂志    2010, 30 (1): 152-.  
    摘要3681)      收藏
    本文通过对30位在华外籍就业人员的深度访谈,以其作为城市强势外来者的视角,来考察这一人群在中国城市的工作生活状况,揭示他们的文化认知及社会适应的特点。最后,笔者提出了有关强势外来者社会适应的若干命题。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7. “工具性”色彩的淡化:一种新健康观的生成与实践 以绍兴醴村为例
    姚泽麟
    社会杂志    2010, 30 (1): 178-204.  
    摘要2633)      PDF(pc) (1725KB)(1193)    收藏
    国内学术界目前还鲜有以医学社会学作为理论视角来探讨当下的医疗、疾病与健康问题。本文基于长三角一个村庄的调查材料,试图从医学社会学角度来讨论当地村民从新中国成立前至今“健康观”的变迁过程。通过新旧健康观的描述与对比,文章主要考察了新健康观变化的内容与动力。村民日益赋予健康以一种崇高的价值,健康观中原有的“工具性”色彩正逐渐淡化。由现代化过程所带来的经济发展与生活水平的提高是新健康观生成的最大动力,而国家在其中的直接作用则非常微小。本文认为,健康观是观察现代化的一个角度,也是考察国家与农民关系的一个新窗口。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8. “工具性”色彩的淡化:一种新健康观的生成与实践   以绍兴醴村为例
    姚泽麟
    社会杂志    2010, 30 (1): 178-.  
    摘要3802)      收藏
    国内学术界目前还鲜有以医学社会学作为理论视角来探讨当下的医疗、疾病与健康问题。本文基于长三角一个村庄的调查材料,试图从医学社会学角度来讨论当地村民从新中国成立前至今“健康观”的变迁过程。通过新旧健康观的描述与对比,文章主要考察了新健康观变化的内容与动力。村民日益赋予健康以一种崇高的价值,健康观中原有的“工具性”色彩正逐渐淡化。由现代化过程所带来的经济发展与生活水平的提高是新健康观生成的最大动力,而国家在其中的直接作用则非常微小。本文认为,健康观是观察现代化的一个角度,也是考察国家与农民关系的一个新窗口。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9. 马丹丹属下能说话吗   “诉苦文类”的民族志批评
    马丹丹
    社会杂志    2010, 30 (1): 205-.  
    摘要4085)      收藏
    本文回顾了“诉苦”的中国经验,以诉苦文类涵盖丰富的诉苦文本,意不在诉苦本身,而是透过诉苦的权力谱系开展民族志批评,指出诉苦权力塑造的主体性包含的被占有支配能量,吸附了庶民研究者与主体欲望同构的缓冲地带。尽管如此,由于民族志批评者的寄生性,诉苦谱系的节点拆解了封闭的现代性寓言,苦痛的延展使得属下呈现出差异性、延迟性的庶民性裂痕,从而揭示知识分子“中介化”的困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0. 属下能说话吗:“诉苦文类”的民族志批评
    马丹丹
    社会杂志    2010, 30 (1): 205-235.  
    摘要2469)      PDF(pc) (1832KB)(1381)    收藏
    本文回顾了“诉苦”的中国经验,以诉苦文类涵盖丰富的诉苦文本,意不在诉苦本身,而是透过诉苦的权力谱系开展民族志批评,指出诉苦权力塑造的主体性包含的被占有支配能量,吸附了庶民研究者与主体欲望同构的缓冲地带。尽管如此,由于民族志批评者的寄生性,诉苦谱系的节点拆解了封闭的现代性寓言,苦痛的延展使得属下呈现出差异性、延迟性的庶民性裂痕,从而揭示知识分子“中介化”的困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1. 组织社会学研究的深入与拓展:2009年(第六届)“组织社会学实证研究工作坊”综述
    狄金华
    社会杂志    2010, 30 (1): 236-240.  
    摘要2225)      PDF(pc) (1417KB)(703)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3. 多元话语分析:社会分析模式的新尝试
    谢立中
    社会杂志    2010, 30 (2): 1-19.  
    摘要3546)      PDF(pc) (1469KB)(1085)    收藏

    话语分析就是对那些已经说出来的“话”究竟是以怎样的方式以及按照什么样的规则被说出和被传播的过程加以分析。多元话语分析就是从多元主义的立场对话语进行分析。倡导多元话语分析的目的是消除以实证主义和古典诠释社会学为主要代表的传统“实在论”分析模式在社会研究中的影响。多元话语分析包括话语策略分析和话语构成规则分析等基本程序。采用多元话语分析模式进行社会研究,对我们具有多方面的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4. 主族控制下的族群杂居村落:权力的文化网络视角
    张和清
    社会杂志    2010, 30 (2): 20-44.  
    摘要3117)      PDF(pc) (1977KB)(712)    收藏

    本文借助“权力的文化网络”视角,深层再现云南省一个少数民族山区——蚌岚河槽(村庄)传统主族控制和毕摩操控的村落政治格局。作者认为,1949年以前槽区的社会政治局面是主族控制和毕摩操控,主族及其首领毕摩依靠乡村文化网络获得权威和认受性,他们在权力的文化网络中发挥着组织领导的作用,凭借对乡村文化网络(族群内部的宗族关系和宗教信仰以及族群关系等)的操控,主族及其首领毕摩有力地控制着乡村社会。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5. 族群与教育不平等:我国西部少数民族教育获得的一项实证研究
    洪岩璧
    社会杂志    2010, 30 (2): 45-73.  
    摘要3673)      PDF(pc) (1782KB)(755)    收藏

    摘 要:本文通过梳理国内外有关族群(民族)分层的文献,认为有必要把“民族”纳入到中国的市场转型和社会分层理论框架之中,并从教育获得的角度对这一问题进行实证分析。影响中国少数民族教育获得的因素主要包括:城乡地域区隔、职业结构(阶层)、文化差异和国家政治进程(政策变迁)。基于对2004年中国西部抽样调查数据分析,作者发现:(1)基础教育阶段入学的族群差异主要由城乡差别和阶层不平等造成,族群不平等已不显著;(2)少数民族子女高中升学概率依然显著低于汉族,其原因部分在于城乡、地域和阶层因素,部分在于少数民族和汉族的文化差异(如语言环境)等因素;(3)与汉族教育不平等的代际传递模式不同,少数民族教育不平等的代际传承以资源转化模式为主,从而影响了不同族群在教育扩展中的获益程度。总体而言,虽然中国西部少数民族的教育获得仍显著落后于汉族,但其教育不平等更多地来自城乡和阶层之间的差异。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6. 组织、工作与情感异化:一项对厦门保险代理人的调查
    盛思鑫
    社会杂志    2010, 30 (2): 74-100.  
    摘要3238)      PDF(pc) (1615KB)(791)    收藏

    在借鉴西方保险业营销模式的同时,中国的保险公司对其代理人实行了激进的情感管理。由于较为普遍的社会抵制,保险代理人经常体验到负面情感。而在工作中,对人际关系过度的商业化使用,不仅破坏了代理人原有正常的社会网络,还妨碍了代理人在生活中与他人建立非商业性的关系。“保险生活化,生活保险化”的工作意识形态更是模糊了工作与生活的界限,使保险代理人的工作不可避免地陷入深刻的情感矛盾和冲突之中。尽管代理人通过一系列的策略试图消解这些矛盾与冲突,但是任何的努力都可能加深个体的非人化问题,最终带来情感异化的后果。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7. 脆弱的团结:对台兴工厂连锁骚乱事件的分析
    黄 岩
    社会杂志    2010, 30 (2): 101-115.  
    摘要3132)      PDF(pc) (1460KB)(684)    收藏

    全球化正在改变中国的产业结构和劳资关系,在华南地区兴起的大量代工企业中,数以千万计的外来打工者面临外来资本和本地政府的双重压迫,他们基于生存而进行的抗争是一种脆弱的抗争。本文从微观机理上剖析了抗争发生的原因及骚乱升级的机会结构,指出了抗争走向失败或沉寂的社会根源,并以此回应海内外其他学者的观察。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8. 单位团体献血运作的过程与机制:以北京市T大学为个案
    余成普
    社会杂志    2010, 30 (2): 116-143.  
    摘要3385)      PDF(pc) (1817KB)(789)    收藏

    本文在中国社会结构转型和血液制度变迁的背景下,以T大学的一次“女生节”献血活动为关键案例,应用集体行动的有关理论,分析单位团体献血的运作过程和运作机制。本文认为自愿无偿献血的运作过程是一个意义框架建构和延伸的过程。无偿并非没有任何激励,只是淡化物质激励,更多地强调象征激励,即对符号、话语、意义、价值等的突出,这不仅表达了对献血者的尊重,也促进了献血框架的再生产。单位团体献血的有效运作有赖于单位内部的结构易得性,由于高校具有更强的结构易得性,自然成为团体献血的主体。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9. 幸福感城乡差异的元分析
    张军华
    社会杂志    2010, 30 (2): 144-155.  
    摘要2823)      PDF(pc) (1624KB)(813)    收藏

    对国内涉及幸福感城乡差异的18项调查研究进行元分析,结果发现,城镇人幸福感比农村人幸福感高,且可以从社会比较和社会适应两方面进行解释。这一结果排除了发表偏倚,具有稳定性。国内对这一问题之所以存在争论,主要是因调查工具的不同造成的,即工具质量越高,越容易得出城镇人幸福感高的结论。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0. “汽车梦”的社会建构:对《南方周末》(1998~2007)汽车广告内容的分析
    林晓珊
    社会杂志    2010, 30 (2): 156-177.  
    摘要3654)      PDF(pc) (2114KB)(700)    收藏

    今日中国,拥有汽车已成为大多数城市家庭幸福生活的一种理想。在“汽车梦”的社会建构过程中,作为一种消费意识形态的汽车广告在其中起了非常大的作用。本文以《南方周末》(1998~2007)为例,对近十年的汽车广告内容进行分析。文章认为,“个体享乐性想象认同”和“社会参照性成功认同”是汽车广告用来建构“汽车梦”的两个重要的“认同策略”,其影响作用远远超过了汽车广告中的“功用策略”,对广告内容分析的结果证明了本文所提出的研究假设。文章最后对“汽车梦”为什么在近十年得到极力建构的社会根源进行了探讨,并对其所带来的潜在的社会后果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1. 互联网与抗争行动:理论模型、中国经验及研究进展
    黄荣贵
    社会杂志    2010, 30 (2): 178-197.  
    摘要3681)      PDF(pc) (1549KB)(778)    收藏

    互联网的出现对抗争行动产生了显著的影响,关于互联网与抗争行动的研究也逐年增多。由于这些研究分散于不同学科,不同研究之间缺乏相对统一的理论框架,从而妨碍了研究的进一步发展。笔者对相关的文献进行回顾与梳理,归纳了互联网影响抗争行动的三种不同的理论模型。此外,本文还回顾了在中国情景下的研究成果,包括互联网与抗争行动、市民社会发育等议题。在此基础上,作者最后对今后可能的研究方向进行了简要的讨论。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2. 从“策略”到“伦理”:对“依法抗争”的批评性讨论
    吴长青
    社会杂志    2010, 30 (2): 198-214.  
    摘要3291)      PDF(pc) (1540KB)(690)    收藏

    受“依法抗争”概念的影响,当前的农民抗争研究过于强调抗争过程中的策略,忽略了抗争中伦理的重要性。笔者在概括“依法抗争”洞察力基础上,指出了其局限性,并试图引入伦理视角以弥补这一缺陷。本文继而评述了伦理视角的研究进展,在田野研究的基础上,探讨了伦理视角在研究农民抗争中的独到解释力。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3. 当代中国底层社会“以身抗争”的效度和限度分析:一个“艾滋村民”抗争维权的启示
    王洪伟
    社会杂志    2010, 30 (2): 215-234.  
    摘要3359)      PDF(pc) (1624KB)(1079)    收藏

    通过对鄂豫两省艾滋疫情高发区“艾滋村民”抗争的考察,笔者提出了当代中国底层社会抗争的两种社会学逻辑:求助于外的“合法抗争”和求助于内的“以身抗争”,一起形成了当代中国底层社会抗争的具有解释力、却又不同逻辑的社会学分析框架。本文考察了“以身抗争”模式的形成机理和运转规则,发现中国底层农民抗争的“非政治性”、“弱组织性”和“具体利益性”取向,“有组织”的政治抗争乃至革命性转化是不太可能的。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4. 中国社会思想及其现代性——第七届中国社会思想史年会综述
    董运生
    社会杂志    2010, 30 (2): 235-240.  
    摘要2773)      PDF(pc) (1340KB)(737)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5. 认识中国的不平等
    谢宇
    社会杂志    2010, 30 (3): 1-20.  
    摘要6520)      PDF(pc) (2099KB)(682)    收藏

    摘要:基于以往的研究,作者在本文中进一步提出了以下命题:(1)中国的不平等很大程度上受到一些集体机制的影响,例如区域和单位;(2)传统中国的政治意识形态助长了以业绩为基础的不平等,业绩被认为能够促进民众的集体福利;(3)目前很多中国人认为不平等是经济发展的一种不可避免的后果。有鉴于此,作者认为,社会不平等的问题本身在当今中国不太可能造成政治和社会的不稳定。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6. 双重抛弃:社会与社会学的张力——兼与肖瑛商榷
    郭强
    社会杂志    2010, 30 (3): 21-43.  
    摘要2855)      PDF(pc) (1584KB)(492)    收藏

    摘要:没有社会的社会学和没有社会学的社会是社会与社会学彼此抛弃的必然结果。社会学要回归社会,必须明确其知识体系的基础,即社会和社会性的概念界定、基本内涵、社会主体。但社会概念的空泛化、去人化使其合法性、根性得以丧失。肖瑛给出了回归社会学的辅路途径,布迪厄引入“场域”代替“社会”。社会与社会学的张力导致社会与社会学相行渐远,社会和社会学的双重失根也成为必然。社会的失序、社会性中介的断裂、媒体与大众单一化终结了社会性,也终结着社会学。社会与社会学的张力的化解成为社会和社会学发展必须跨越的一道坎。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7. 基层权力运作的逻辑:上海社区实地研究
    金桥
    社会杂志    2010, 30 (3): 44-64.  
    摘要3009)      PDF(pc) (1924KB)(570)    收藏

    摘要:城市社区具有自身独特的权力运作逻辑,这一逻辑存在于行动者之间的互动过程之中。本研究选择居民委员会作为切入点,通过考察居委书记、居委委员、居委干事与其他组织的成员、居民区积极分子、普通居民以及某些特殊群体之间的互动过程,对城市社区权力运作或互动过程及其背后的逻辑展开分析。研究发现,在与不同群体的交往过程中,居委会工作者展示出了多种形态的权力,包括人情交往的权力、半科层化的权力、资源交换的权力、组织合作的权力和各种策略性的权力等,并最终概括出城市社区权力运作的五种逻辑,即依附逻辑、协商合作逻辑、精英主导逻辑、人情逻辑和服务交换逻辑。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51)
    38. 在制度与关系之间:商业银行小企业信贷中的信任建构
    杨慧宇
    社会杂志    2010, 30 (3): 65-82.  
    摘要2789)      PDF(pc) (1592KB)(407)    收藏

    摘要:本文从信任的角度出发,发现交易中的关系信任和制度信任是交织作用的,并促进了信贷交易,二者都是通过行动者发挥作用,行动者在行动中遵循的是“自我〖CD*2〗情境”策略。制度化的信任在经济生活中凸现出它的重要地位,并具备了一定的独立性,是现代企业的基础,是不可替代的。制度信任的缺陷可由关系信任弥补;关系信任的风险,须制度信任制约。只有建立良好的制度,关系才能更好地发挥其积极意义,克服其负面效应。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9. 通过运动进行治理:乡镇基层政权的治理策略——对中国中部地区麦乡“植树造林”中心工作的个案研究
    狄金华
    社会杂志    2010, 30 (3): 83-106.  
    摘要2698)      PDF(pc) (1537KB)(478)    收藏

    摘要:乡镇基层政权的运作是一个备受学术界关注的领域。本文将依据中国中部地区麦乡的田野调查资料,以麦乡“植树造林”的事件为分析 “文本”,分析在压力型体制与后税费时期,在乡镇财政紧缩的境况下,麦乡通过将常规性工作升级为中心工作,进而通过运动的方式进行中心工作的实践,以完成所规划的任务。这种“行政吸纳运动”的治理方式事实上是基层政权在专制性权力丧失、基础性权力又尚未确立、行政运作缺乏充沛资源的情景之下,通过对传统的“运动”资源加以简化利用而做出的权益性的行为选择,而这一治理实践本身却收效甚微。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40. 外出务工对民族混居农村的影响——来自内蒙古翁牛特旗农村的调查
    马戎
    社会杂志    2010, 30 (3): 107-129.  
    摘要2439)      PDF(pc) (1607KB)(421)    收藏

    摘要:近20年来,“农民工”已经成为中国城乡经济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社会现象,上亿农民进城务工与生活不仅极大促进了城市经济的发展,调整了城市人口的年龄结构,推进了中国城市化进程,同时也有力地改善了农民家庭的收入。但目前学界的研究偏于宏观分析和对“迁入地”的调查,对“迁出地”的调查相对较少。本文以内蒙古自治区半农半牧区的26个自然村的户访问卷调查数据为基础,分析了当地外出务工人员的基本情况、结构性特征及务工活动对当地农户收入的贡献,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入细致地认识和理解农村的外出务工现象及其对农民生活的影响。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