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第31卷

    按期号、起始页码排序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环境保护、群体压力还是利益波及:厦门居民PX环境运动参与行为的动机分析
    周志家
    社会杂志    2011, 31 (1): 1-34.  
    摘要2973)      PDF(pc) (1474KB)(894)    收藏

    根据2008年在厦门市收集到的问卷调查数据,本文分析了厦门市居民参与PX环境运动的动机。分析表明,居民的参与行为可以分为信息性参与、诉求性参与和抗争性参与三种类型;社会动机是影响居民各类参与行为最为显著的共同因素;一般环保动机会影响信息性参与,自利动机和厦门环保动机可以促进诉求性参与,而自利动机会影响抗争性参与。厦门PX环境运动具有“群体动员”的特点。厦门居民参与PX环境运动只体现出浅层的公民性,非政府组织的功能缺失是造成这一局面的重要深层原因之一。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 建构环境关心的测量模型:基于2003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
    卢春天 | 洪大用
    社会杂志    2011, 31 (1): 35-52.  
    摘要2758)      PDF(pc) (1918KB)(580)    收藏

    环境关心的维度一直是个有争议的问题。本文从环境关心的理论定义出发,利用2003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数据对环境关心的测量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CFA)。分析结果显示,与二阶模型相比,包括了四个潜在变量(因子)的一阶测量模型更能拟合所收集的数据和环境关心的定义。同时,本文还考察了社会、人口、经济变量对模型中各个因子的影响,结果显示,各个因子之间的相关强度和方向揭示了环境关心并不是具有一个内在一致性的态度体系,从侧面说明了环境关心构成的复杂性,且这种复杂性也体现在其社会、人口、经济变量等方面。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 预防与抑制:社会资本在婚姻——暴力中的影响机制初探
    赵延东,何光喜,朱依娜
    社会杂志    2011, 31 (1): 53-73.  
    摘要2824)      PDF(pc) (1241KB)(960)    收藏

    本文使用一项大规模抽样调查数据,分析了女性的社会资本对婚姻暴力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使用网络规模、网络结构和网络资源衡量社会资本的不同方面,结果发现,网络规模和网络结构对婚姻暴力的发生具有预防作用,网络资源没有预防作用;网络结构对婚姻暴力的严重程度没有明显影响,网络规模和网络资源对婚姻暴力升级有抑制作用,但存在明显的城乡差异。本文对这些结果作了一些理论性探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4. 城市新移民社会资本的理性转换
    雷开春
    社会杂志    2011, 31 (1): 74-93.  
    摘要2564)      PDF(pc) (1094KB)(608)    收藏

    本文运用2007年600位城市新移民的问卷调查数据,通过比较分析总体社会资本与本地社会资本对城市新移民社会融合的影响,旨在揭示城市新移民的本地社会资本在何种意义上更有利于其社会融合。研究发现,尽管本地社会资本更有利于城市新移民的总体社会融合,但其作用的大小和方向却有所差异。这表明,城市新移民社会资本的本地化是理性选择的结果。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5. 社会网络资源及其收入效应研究:基于分位回归模型分析
    张顺,郭小弦
    社会杂志    2011, 31 (1): 94-111.  
    摘要2796)      PDF(pc) (1443KB)(747)    收藏

    本研究结果显示,社会网络中人情资源大于信息资源对入职收入的影响力,人情加信息资源对入职收入的影响,证实了社会网络资源与收入之间的正向关系。在不同制度环境与竞争条件下,社会网络资源的收入效应存在明显的差异。实证研究的结果初步验证了本文提出的相关假设。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6. 集体谈判的内部国家机制:以温岭羊毛衫行业工价集体谈判为例
    闻效仪
    社会杂志    2011, 31 (1): 112-130.  
    摘要3040)      PDF(pc) (1156KB)(1244)    收藏

    集体谈判作为西方社会劳资冲突制度化的社会发明,不但得到工人和工会的拥护,同时也引起了雇主的兴趣。通过协商的程序、承诺的遵守以及共同利益的形成,可以构筑消解工人集体怨恨、制造工人认同的内部国家机制。在中国,工会受组合主义限制,尚不能成为集体谈判的有效发起者,愈演愈烈的劳资冲突却有可能使雇主成为实际的“发动引擎”。本文通过对温岭羊毛衫行业工价集体谈判过程的描述,探讨在竞争和斗争的背景下,雇主和工人在集体谈判过程中的互动,以及在以生存伦理为基础的工人群体中逐步形成从“无序抗争”到“有序遵守”的内部国家机制。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7. 城市“社区性”量表构建研究
    项军
    社会杂志    2011, 31 (1): 131-158.  
    摘要2611)      PDF(pc) (1372KB)(590)    收藏

    在当代社区研究中,“共同体”社区是否存在一直是学界争论的焦点。笔者认为,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是否存在”,而在于“以哪种形式存在”。本文提出了以“社区性”这一概念来描述一个社区的“共同体”特性。在相关文献的基础上,笔者构建了一个量表来测量“社区性”,以上海市社区调查的实证数据对其进行信度与效度检验;又使用该量表将上海市的社区划分为六大类,并分析了不同类型社区的特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8. 经济社会地位、年龄与心理健康:一项基于上海的实证研究
    袁浩
    社会杂志    2011, 31 (1): 159-182.  
    摘要3134)      PDF(pc) (1411KB)(955)    收藏

    本文从社会结构的角度出发,以“2008年中国家庭动态调查(上海卷)”的数据为基础,考察了心理健康在社会各阶层间的分布以及这些分布在年龄组间的变化。结果显示,教育、收入、职业地位、社会地位与心理健康正面相关,而经济困难和不公正待遇则与心理健康负面相关。年龄和心理健康的关系呈现出“∩”型发展趋势;职业类型及教育程度对心理健康的作用在不同年龄组中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变化。失业者较好的心理状态及青年技术人员较差的心理健康状况则需要做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9. 农民工经济贡献自我评价差异的影响因素研究
    陈旭峰,田志锋,钱民辉
    社会杂志    2011, 31 (1): 183-199.  
    摘要3119)      PDF(pc) (1114KB)(810)    收藏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农民工对流入地的经济贡献越来越大。但就农民工个体而言,他们对经济贡献的自我评价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而存在差异。本文从农民工的流出/流入地、人力资本、经济回报、社会接纳和社会认同等五个方面入手,通过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探讨并分析影响农民工对流入地经济贡献自我评价的诸多因素。结果表明,除了流出/流入地对经济贡献自我评价并不显著,其余四项对经济贡献自我评价作用显著。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0. 技术的政治经济学:基于马克思主义劳动过程理论的思考
    王星
    社会杂志    2011, 31 (1): 200-222.  
    摘要2716)      PDF(pc) (1184KB)(914)    收藏

    劳动过程是一个加工原材料的生产性转化过程,在其中实现了劳动与技术的双重转化。马克思主义劳动过程理论通过劳动政治这一概念将生产体制与技术形成之间的相关性勾连起来。但是马克思主义劳动过程理论多关注技术对劳动的殖民,对于劳动政治与技术形成复杂的互动过程鲜有触及。技术形成可区分为物化技术选择和技能生产两个面向,不同的劳动政治类型能够规制技能生产的路径走向,进而影响物化技术的选择。在这个过程中,劳动的“主体性”得到充分展示,与此相关的技术形成政治经济学是解释资本主义国家形成不同竞争优势的一个重要切入点。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1. 熟人社会:村庄秩序机制的理想型探究
    陈柏峰
    社会杂志    2011, 31 (1): 223-241.  
    摘要2504)      PDF(pc) (1148KB)(748)    收藏

    熟人社会中的“人情”体现为感情、关系、规范和机制等层面。在人情的作用下,熟人社会成了一张微观权力关系网,因此也被整合为对内纷争较少、对外团结一致的亲密社群。在熟人社会中,人们的行为围绕着人情关系展开,行为准则是人情规范,这种人情取向的行动规律就是“乡土逻辑”。因此,“乡土逻辑”可以用来分析当前村庄秩序的变迁。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2. The Informal Economy in the Era of Information Revolution and Globalization: The Shanzhai 〖CellPhone Industry in China
    Bai Gao
    社会杂志    2011, 31 (2): 1-41.  
    摘要3670)      PDF(pc) (1502KB)(760)    收藏

    山寨手机揭示着深刻的时代变迁:(1) 信息革命导致生产工具的普及和生产活动的广泛参与。 山寨手机生产商利用生产的服务化提供的深化分工,将以产业链为基础的温特尔生产体制进一步发展为一个以产业集群为支撑的、具有多部门特征的巨大的虚拟企业。(2)全球化把分散的需求和有限的长尾市场联在一起,使过去很难赢利的长尾产品形成规模经济。(3)产业集群与专业市场在空间上的重叠还为产业发展提供了一个内在的推动机制:空间上高度聚集带来的竞争压力迫使企业不断地将市场细分,从而形成范围经济,而范围经济吸引来的大量采购商又使得细分后的个性化产品形成规模经济。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3. 锦标赛体制与中国省级开发区的增长——基于省级经验的研究
    李国武,侯佳伟
    社会杂志    2011, 31 (2): 42-72.  
    摘要3202)      PDF(pc) (1943KB)(611)    收藏

    开发区是中国地方政府参与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式。在“为增长而竞争”的背景下,中国的省级开发区在1984—2006年间大幅增加,其增长过程表现出明显的地区差异和时期波动。本文利用省级层面的面板数据,从“锦标赛体制”理论的角度具体研究了预算约束、省际竞争和国家制度变迁三个因素对中国省级开发区增长过程的影响。研究发现,虽然地方经济发展水平构成了地方政府设立开发区的重要预算约束,但是各省省级开发区所经历的并不是一个受自身资源约束支配的自然增长过程,国家制度变迁因素对这一过程的影响更大。具体而言,一方面,国家层面的制度变迁造成了省级开发区增长过程的时期波动(省内);另一方面,国家区域发展政策的变动引发了省级开发区增长过程中区域数量差异(省际)的时期变动。虽然开发区数量在各省普遍大幅增长,但根据本文的测量方案,在省级开发区的年度新增数量上并不存在显著的省际竞争。对于锦标赛体制理论的适用性仍需更多实证研究的检验。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4. 价值主导型群体事件中参与主体的行动逻辑
    张荆红
    社会杂志    2011, 31 (2): 73-96.  
    摘要2926)      PDF(pc) (1435KB)(708)    收藏

    本文基于SS事件的田野调查资料,从微观层面考察参与主体的行为互动及其逻辑演进,剖析利益与价值因素的交替主导效应,进而解释聚集者何时、因何、如何参与和退出集体行动,并以此回应海内外学者的观察。本文的结论主要有:直接利益受损者行动目标由利益诉求向价值诉求的转变,为聚集者提供了参与契机;价值因素是聚集者参与集体行为的核心动力;直接利益受损者在面对社会价值诉求与个体自身利益选择时,后者的作用凸显,聚集者也随之选择退出,集体行动终结;当前,“价值—利益回归效应”在处理由偶然事件引发的价值主导型群体事件中具有有效性,中国社会转型时期的价值主导型群体事件并不完全与西方集体行动理论相契合。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5. 劳工宿舍:企业社会责任还是经济理性——一项基于珠三角企业的调查
    魏万青
    社会杂志    2011, 31 (2): 97-110.  
    摘要2835)      PDF(pc) (1320KB)(612)    收藏

    与以往仅从政治权利视角研究劳工居住不同,本文以珠三角企业调查资料为基础,从全球资本经济逻辑出发,在探究了劳工居住的资本主导型背后的逻辑后认为,企业为劳工提供住宿,是在面对激烈的全球竞争的情况下,对劳工进行生产控制的竞争策略,是企业经济理性的产物。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6. 工作权威层的性别差距及影响因素——监管权威的视角
    李忠路
    社会杂志    2011, 31 (2): 111-124.  
    摘要2649)      PDF(pc) (1660KB)(623)    收藏

    本文运用“中国家庭动态跟踪调查”2009年的测试调查数据,分析了目前中国工作权威层性别差距的现状以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体制外工作权威层的性别差距要大于体制内;在控制人力资本变量的情况下,工作权威层的性别差距非但没有缩小反而有所提升;承担家庭责任是影响女性拥有工作权威的重要因素。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7. 寻求变革还是安于现状:中产阶级社会政治态度测量
    李春玲
    社会杂志    2011, 31 (2): 125-154.  
    摘要3162)      PDF(pc) (1471KB)(874)    收藏

    本文试图探讨中产阶级的社会政治态度,并由此判断中产阶级的社会政治功能。基于一项2006年的全国调查数据,笔者设计了一套态度测量量表,区分政治保守主义与政治自由主义的态度特征,分析中产阶级的主要态度倾向。研究发现中国中产阶级内部存在着多种价值取向,既有保守主义的成份也有自由主义的成份,中产阶级在当前肯定是一种社会稳定力量,但其未来走向还存在一些不确定因素。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8. 农民工的城市定居意愿研究——基于七省(区)调查数据的实证分析
    叶鹏飞
    社会杂志    2011, 31 (2): 153-169.  
    摘要3229)      PDF(pc) (1331KB)(674)    收藏

    |本文以2007年7省区的调查数据为基础,对农民工的城市定居意愿及其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农民工既表现出对城市定居的向往,又呈现出一种矛盾和模糊性的心理状态。相对于人力资本而言,家庭因素、社会支持因素对农民工城市定居意愿的影响更加明显。农民工的定居决策主要受市场性、文化心理性和制度性三类因素的影响,其中,市场性因素正在成为显在的主因,制度性因素的作用已经有所下降,但市场因素的根源仍然来自于制度性因素。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9. “山有多高,水有多高”——择塘村水务工程中的水权与林权
    张佩国, 王扬
    社会杂志    2011, 31 (2): 170-193.  
    摘要2498)      PDF(pc) (1362KB)(728)    收藏

    本文以“事件束”为切入点,遵循“整体生存伦理”的民族志认识论原则,把林权与水权置于当地人的生存智慧与道德表述中,从“他者”的视角全面审视林权与水权的历史实践,揭示林权与水权背后的民间法秩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0. 留美科学家的国内参与及其社会网络——强弱关系假设的再探讨
    孙晓娥,边燕杰
    社会杂志    2011, 31 (2): 194-215.  
    摘要3649)      PDF(pc) (1353KB)(945)    收藏

    关于社会网络在求职过程中的作用有两个假设:弱关系假设和强关系假设。本研究通过对30名留美中国科学家的深入访谈发现,是社会网络中人际强弱关系的互相协调、共同发挥作用,才成功促成了双方的跨国合作。强关系的作用是作为关系节点,将双方连接起来,提供沟通平台和信誉保证;而弱关系的作用是互通信息,为留美科学家的国内参与提供体制资源支持。强弱关系在求职网络中的优势互补是本研究的重要发现,充实了强弱关系假设的理论内涵,丰富了求职网络的研究传统,对人才的跨国参与具有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1. 社会生活中的具体与抽象——兼论“过程—事件分析”
    李化斗
    社会杂志    2011, 31 (2): 216-240.  
    摘要3157)      PDF(pc) (1370KB)(993)    收藏

    常人方法学对行动的策略性与局部性的研究是以默认行动的索引性,尤其是以抽象索引为基础的,这一点体现了它与帕森斯社会学的衔接关系,但常人方法学在后来的发展中逐渐放弃了对抽象索引的考虑,陷入了孤立强调行动者能动性的个人主义。一种完备的社会本体论应兼顾抽象索引和行动者能动性两种要素,并且应认识到抽象索引在型塑社会进程中的基础地位。以这种本体论来看,在中国大陆学界颇具影响的“过程—事件分析”也存在孤立地研究行动的问题,因其忽略社会抽象性的一面,从而大大限制了该策略的解释力。通过理论梳理,本文认为,在方法论上,可将社会学对于社会抽象性的分析概括为四种策略,其中有展示策略和解释策略之分。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2. 中国新生代农民工:社会态度和行为选择
    李培林 | 田丰
    社会杂志    2011, 31 (3): 1-23.  
    摘要4430)      PDF    收藏

    20世纪80年代以后出生的“新生代农民工”现已达到约1亿人,成为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加快推动城镇化进程的关键人群。与“老一代农民工”相比,新生代农民工的价值取向和行为规则等已发生很大变化。本文基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2008年“全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数据,比较分析了新生代农民工的收入状况、受教育水平、工作技能、消费特征和地位认同,并重点分析了“代际”(新生代)和“阶层”(农民工)两个因素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处境、行为取向和社会态度的影响,以及收入、生活压力和社会态度三者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生活压力的变化和个人权利意识的增强,对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态度和行为取向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3. 以理抗争:都市集体行动的策略——以广州南园的业主维权为例
    朱健刚
    社会杂志    2011, 31 (3): 24-41.  
    摘要3044)      PDF    收藏

    本文描述和分析了广州一个社区就物业管理费和业委会展开的集体行动,试图说明在城市中产阶层业主维权运动中,以中老年人为主体的社区运动及其行动策略的产生,一方面是“依法抗争”的理性选择的结果,另一方面受到“以理抗争”的多重文化逻辑的影响,即包括行动者基于利益理性的“依法抗争”、基于家园认同所寻求的日常生活的道德平衡,以及以往社会主义群众动员孕育的人民抗争的话语/价值体系。城市社区治理中的“以理抗争”与中国农村基层社会的“以法抗争”,既有着相似性,又有差异性,在一定程度上,它推动了中国城市社区治理结构的转变。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4. “维控型”政权——多重结构中的乡镇政权特性
    欧阳静
    社会杂志    2011, 31 (3): 42-67.  
    摘要2500)      PDF    收藏

    乡镇的“中心工作”表征了乡镇的功能与角色特征,藉此能透析乡镇的某些具体特性。然而,这个视角仅能反映乡镇政权特性的各个侧面,难以揭示深藏于其所处的多重结构之中的本质特性,即处于国家与社会的交接处的乡镇既列于官僚制组织序列的末梢,又处于一个自上而下的压力型体制之下,同时还面对一个自下而上的乡村社会。这一独特的多重结构型塑了乡镇“维控型”政权这一本质特性。若要型塑这一特性,势必将国家政权建设着眼于乡镇政权运作的结构之上。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6. 跨越国家赋予的权利?——对广州市业主抗争的个案研究
    庄文嘉
    社会杂志    2011, 31 (3): 88-113.  
    摘要3780)      PDF    收藏

    维权实践的屡屡受挫逐渐使广州业主抗争者看到了另一个层面集体诉求的对象——不合理的规则。于是,一方面,对规则制定权威的信任,促使他们改变抗争诉求,将反应性的规则执行参与行动转换为进取性的规则制定参与行动。另一方面,“有组织抗争”增进了跨小区层面的业主团结和相互信任感,将原本没有直接利益关联的业主个人的微观社会资本转换成为组织的宏观社会资本。不过,为了避免被指责为与当地政府作对,抗争者在建构抗争话语和策略时不得不向国家靠拢,使得国家支配性的政治话语和国家赋权的一元性制度安排融入了动员结构进而规制了抗争行动。结果,业主们提出的进取性诉求,不过是倚仗高阶规则之权威要求低阶规则制定者兑现国家既已赋予的权利而已。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7. 资本下乡与山林流转——来自湖北S镇的经验
    郭亮
    社会杂志    2011, 31 (3): 114-137.  
    摘要2614)      PDF    收藏

    伴随着林权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当前,牟利性资本正在大规模地进入山林开发领域,这正迎合了乡镇政府招商引资的需要,由此形成了山林流转的初始动力。在流转过程中,资本充分利用了乡村社会中的非正式资源和正式资源,从而使得流转的效率大为提高。虽然,从表面上看,流转是基于农户的自愿原则,但深入的实证研究可以发现,流转的发生大多是被动员、被操纵的结果,因而造成了程序正义与实质不平等的矛盾。由于基层社会的权力关系对权利形态的塑造,产权建设的孤军深入无法保障农户的实质利益。从某种意义上说,农户土地收益的增加不仅要有新的“权利束”的出现,同时关键还在于这种新的产权合约与其所嵌入于其中的政治环境之间能够相互协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8. 参军:制度变迁下的社会分层与个体选择性流动
    汪建华
    社会杂志    2011, 31 (3): 138-154.  
    摘要3173)      PDF    收藏

    国家制度变迁不仅带来社会分层机制的变化,也促使个体对流动机会做出主动选择,因此,地位获得模式不能仅考虑分层机制而忽略微观个体选择性流动的影响。基于CGSS2006数据,本文对参军问题的分析支持了这种观点。研究发现,参军作为政治忠诚的体现,对个体的回报在改革后有较大下降;不同时期参军地位获得模式体现着社会分层机制的变化和对参军回报审视后个体选择性流动的共同作用;当参军能带来较高回报时,参军资源在不同地位群体间体现出更大的不平等。〖JP2〗最后,在参军期间的地位获得上,由于权力的屏蔽效应,个体选择性流动使得此时的地位获得出现了与一般模式截然相反的趋势,即农村青年和体力劳动者的子女反而有更高的入党比例。〖JP〗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9. Perceptions of Distributive Justice of the Residents in Contemporary China’s Large Cities: An Empirical Study Based on the Survey in Shanghai〖JP〗
    王甫勤
    社会杂志    2011, 31 (3): 155-183.  
    摘要2455)      PDF    收藏

     本文从自利理论和归因理论出发,以2006年8月-2007年1月上海大学社会学系“上海市居民的阶层地位与社会意识”调查数据为基础,分析当前中国大城市居民的分配公平感及其形成机制。研究发现,大城市居民对主要社会群体的收入分配感到明显不公平。阶层地位是否具有优势对居民分配公平感的形成没有显著影响,但社会经济地位及其对导致社会不平等的归因则与分配公平感明显相关。具有优势经济地位的群体既直接影响人们的分配公平感,又通过对社会不平等的归因偏好间接影响人们的分配公平感。归因偏好对分配公平感的影响比社会经济地位的影响更加显著:越是将社会不平等归因于个人绩效因素(内因),其分配公平感就越强;越是将社会不平等归因于权力、政策因素(外因),其分配不公平感就越强。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0. 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Carbon Emission in the Household Comsumption Peak Period in China〖JP〗
    陈佳瑛|彭希哲
    社会杂志    2011, 31 (3): 184-199.  
    摘要2519)      PDF    收藏

    本文将家庭消费高峰期因素纳入,试探讨家庭消费结构变化对于中国碳排放量的影响。根据家庭生命周期理论在消费领域的相关研究,本文以家庭成员在40〖CD*2〗54岁年龄段可能存在更多消费为假设,在修正了STIRPAT环境压力模型的基础上,用“家庭户碳排放模型”分析了家庭消费阶段差异对碳排放变化的影响;同时,采用情景分析方法,对未来家庭消费高峰期变化对碳排放的可能影响做了预测分析。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1. 社会资本与地位获得——简单与复杂的因果机制和因果联结
    吕涛
    社会杂志    2011, 31 (3): 200-223.  
    摘要2889)      PDF    收藏

    传统观点强调所动员的社会资本独立于行动者个人资本带来地位回报的因果机制,是一种基于简单因果关系类型的理论建构。基于复杂因果关系视角,本文强调总体社会对社会位置的社会必要性效率约束,所动员的社会资本带来地位回报的过程,是以行动者自身人力资本为条件的复杂因果机制。观察社会资本与地位获得复杂因果关系的研究假设,应着重审视社会资本与人力资本复合结果与地位获得之间的正向关联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2. “主体间性—干预行动”框架:质性研究的反思谱系
    郑庆杰
    社会杂志    2011, 31 (3): 224-241.  
    摘要2481)      PDF    收藏

    质性研究中存在三种困境:主体间性、表述政治、参与行动。前两者是认识论意义上的困境,后者是解放政治和行动意义上的困境。他们在反思广度、深度、力度方面层层递进、步步深入。从对对象的反思到将研究作为反思对象,从认知研究到行动研究,共同构成了质性研究的“主体间性-干预行动”反思谱系。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3. 天地之间:东汉官员的双重责任
    谢宇, 董慕达
    社会杂志    2011, 31 (4): 1-28.  
    摘要3459)      PDF(pc) (1447KB)(556)    收藏

    自秦朝至清朝,朝廷任命的地方官员不仅对其上级负有义务,而且代表地方利益。这样的结构性特征被称为“双重责任”。对上负责可以在韦伯的官僚科层框架中得到理解,但无法解释官员对地方利益的维护。本文通过研究东汉时期地方官员的双重责任,分析官员如何维护地方利益。基于对东汉时期政府结构、政治思想和晋升制度的考查,本文提出三种解释:实际需求、儒家意识形态和声誉机制。此观点在实证中得到一定支持。运用东汉时期的官方档案和古代碑刻等原始资料,本文对韦伯有关中华帝国治理制度的分析提出质疑,并对存在了2000多年的“低效率”机制背后潜在的社会合理性提出了新的见解。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4. 社区权力多元认同中的公民性建构
    闵学勤
    社会杂志    2011, 31 (4): 29-48.  
    摘要2711)      PDF(pc) (1522KB)(274)    收藏

    以社区视角观察城市居民的公民性建构,缘于经历30多年发展历史的城市社区权力已从居委会单一中心转向多元权力组织并存的格局,社区居民通过社区管理者的选择、社区权益的保护、社区问题的解决等路径表达公民性。本文运用北京、深圳、南京、沈阳和西宁的随机抽样调查数据,通过多元回归分析和结构方程分析,检验城市居民对社区各组织的多元认同与公民性建构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与其他经济社会因素和个体因素相比,以社区权力多元认同为主导的社区因子构成重要影响,这表明社区发展未来将成为公民性建构不可或缺的因素。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5. 员工社会网络结构特征对关系绩效影响的比较研究——基于中外两个研发事业部员工整体社会网分析
    彭建平
    社会杂志    2011, 31 (4): 49-64.  
    摘要2699)      PDF(pc) (2122KB)(641)    收藏

    以两个集团公司研发事业部为个案,本文构建了不同情境下员工的社会网络,并对不同网络的关系特征值做了计算。研究发现,员工所处的社会网络位置对员工关系绩效存在显著影响;网络结构特征对国有企业员工和外资企业员工关系绩效的影响不同;中外企业研发员工社会网络的整体结构特征存在一定差异。这一发现为企业通过优化社会网络改善员工关系绩效提供了理论支持,同时丰富了嵌入性理论在中国企业的实践和应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6. 行动历程中的叙事与筹划
    吕炳强
    社会杂志    2011, 31 (4): 65-95.  
    摘要2320)      PDF(pc) (2195KB)(215)    收藏

    本文尝试建构一种理论社会学的综合视角,它由三个部分即基础存在论、主体主义式结构论和能动主义式特征化构成。本文的主要尝试是:(一)在结构论意义上的社会结构和象征全域与能动主义特征化方面的叙事和筹划之间构想一种理论联系,使其更适合于实证性的研究;(二)为了使叙事和筹划这两个概念在具体事例分析中更具可应用性,尝试对其在若干中国古典叙事分析上的适用性;(三)着重区分主体性和能动性两个概念,尝试使社会学分析中的“行动者”自觉于某种存在论蜕变,实现由主体性到能动性的转换。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7. “关系”动态过程理论框架的建构
    曾国权
    社会杂志    2011, 31 (4): 96-115.  
    摘要3413)      PDF(pc) (1322KB)(498)    收藏

    既有的多立场的“关系”理论存在着一种去关系化的实体主义思维倾向,因而未能看到“关系”的关系性,从而无法有效地理解“关系”的动态过程,即关系情境和行动者不断反复进行的互动过程,因此这种理论无助于人们全面地掌握和理解“关系”和“关系”现象。本文认为,分析“关系”和“关系”现象问题还应当结合关系社会学和结构化理论的观点,在此基础上,本文尝试提出一个有关“关系”动态过程的理论架构,最后本文强调对研究方法学予以综合运用是把握这一主题的可行取向。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8. 代际流动与外群体歧视——基于2005年全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的实证分析
    秦广强
    社会杂志    2011, 31 (4): 116-136.  
    摘要3130)      PDF(pc) (1451KB)(459)    收藏

    本文基于CGSS2005的调查数据,以对角线参照模型为分析工具,考察了阶层代际流动对城市居民歧视性态度的影响。研究发现,在工作歧视和邻里居住歧视上,代际流动本身能够产生独立于流动者出身阶层与现处阶层的影响;随着年龄的增长,相对于出身阶层,流动者现处阶层对其歧视态度影响程度明显增强;进入社会歧视氛围更低的阶层能够显著降低流动者的歧视态度;相比向上流动,地位下降者对外来人口的歧视程度更高。研究指出,分层与流动研究不仅要考察客观社会结构及其开放状况,也要重视分层及流动对个体行为与态度所带来的主观层面影响。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9. 区域社会转型与城市居民的社会资本研究
    郭云涛
    社会杂志    2011, 31 (4): 137-157.  
    摘要2703)      PDF(pc) (1294KB)(438)    收藏

    本文使用CGSS2006调查数据,分析了城市社会转型对居民社会资本获取和动员过程的具体影响。研究发现,在社会资本获得过程中,城市社会转型不会影响居民社会资本的地位效应却影响了居民社会资本网络位置效应,“超大城市”居民在社会网络资本的“网络位置效应”因子均值上显著地低于“小城市”居民;随着城市规模的增大,市场化程度对教育的社会资本地位效应获取率的负向影响有越来越小。在社会资本动员过程中,市场化程度与社会资本地位效应因子的经济回报率正相关,而与社会资本网络位置效应的经济回报率不相关。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40. 城市在职青年的教育回报——基于性别与独生子女身份的分析
    王晓焘
    社会杂志    2011, 31 (4): 158-174.  
    摘要3059)      PDF(pc) (1417KB)(616)    收藏

    有关收入性别不平等研究的现有文献过分关注市场转型,忽视了其他重要影响因素。本研究指出,是否为独生子女也是影响收入性别不平等的一个重要变量。基于2004年青年发展状况全国调查数据的分析,本研究发现,性别不平等在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中有完全不同的表现。在非独生子女中,收入性别不平等表现突出,女性处于劣势地位;但在独生子女中,收入性别不平等并不存在。这一现象与独生子女的出生家庭和教育获得紧密相关。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