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第32卷

    按期号、起始页码排序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财政资金的专项化及其问题——兼论“项目治国”
    周飞舟
    社会杂志    2012, 32 (1): 1-37.  
    摘要3709)      PDF(pc) (2488KB)(1274)    收藏

    分税制改革之后,随着“两个比重”的提高,各种财政资金开始以“专项”和“项目”的方式向下分配,而且这正越来越成为最主要的财政支出手段。本文对专项资金的分配体制进行了介绍和简要分析,并通过一个义务教育的案例来分析这种专项化的资金在基层社会的分配和使用中出现的问题。研究发现,项目和专项资金并非像上级部门预想的那样有效率,相反还会出现许多意外后果。此外,过于依赖项目和专项,最终反而使资金难以实际到达农村基层社会。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 权力游戏与产业制度变迁——以中国石油产业外部合作战略转型为例(1988-2008)
    梁波
    社会杂志    2012, 32 (1): 38-67.  
    摘要2684)      PDF(pc) (1495KB)(504)    收藏

    1988-2008年间,中国石油产业外部合作战略实现了从早期以引进外国资本与技术为主要内容的“引进来”战略,向1998年后以输出资本与技术为主要特征的“走出去”战略的重要转型。本文以组织社会学决策分析的推论方式研究发现,作为一种产业制度变迁现象,中国石油产油产业外部合作战略的转型除了受到国家及其产业政策和市场机制的重要影响外,更深刻地受到一种复杂权力关系互动或权力游戏机制的作用。即中国石油产业外部合作战略转型深层的动力来源主要是国家和国有石油公司之间特定的权力游戏,这种权力游戏是基于各自行动能力与资源控制,和各自对特定的互动组织环境以及对方可能的行动策略的权衡与判断而建构起来的。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 通向“恶的平庸性”之路
    冯婷
    社会杂志    2012, 32 (1): 68-87.  
    摘要4163)      PDF(pc) (1432KB)(721)    收藏

    通过“恶的平庸性”这个概念,阿伦特揭示了一种异于康德所说的“根本恶”的、专属于现代社会的恶的新类型。本文通过对现代性方案以及导源于这种方案的现代国家的“造园姿态”、现代科层制政治机器对于无思想的命令执行者的需要与塑造,以及与政治的工具化并行的公共领域的消亡这三个层面的考察分析,揭示了“平庸”与“罪恶”结合的路径。在此基础上,文章指出,“平庸”之与“罪恶”的联系,虽然受到现代社会发展和政治运行中的制度性、结构性因素的推动,但这既不是要为“艾希曼”脱罪,更不是要将每个人入罪,而是要引起每个人作为公民在面临大屠杀这样的罪恶时对自己所应担当的责任的沉思。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4. 权力与时尚再生产——布迪厄文化消费理论再考察
    朱伟珏
    社会杂志    2012, 32 (1): 88-103.  
    摘要6374)      PDF(pc) (1478KB)(961)    收藏

    本文从权力与权力关系的角度出发,对布迪厄文化消费理论的核心之一——时尚再生产理论进行考察。该理论基于以下两大主张:(1)时尚是生产场域与消费场域这两个相互独立的场域共同“协作”的结果;(2)权力关系贯穿于时尚与流行再生产的每一个环节。布迪厄指出,不论是生产场域还是消费场域都是斗争的场所,行动者在此为争夺合法性与卓越化而展开激烈的竞争。一方面,时尚生产场域具有相对自主性,权力斗争并不直接表现为阶级或阶层间的对立,并以迂回的方式参加社会权力的合法化和再生产斗争。另一方面,消费场域即指阶级场域或支配阶级场域。消费者在该场域中进行着无休止的分类斗争(阶级斗争)。权力关系直接反映了阶级关系。而且只有支配阶级才有权参加时尚与流行的再生产,中下阶层是无法加入此类卓越化游戏的,他们至多只能作为反衬而存在。反映统治阶级合法品味的时尚被广泛用来对下层阶级实施符号暴力。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5. 连带式制衡:基层组织权力的运作机制
    陈锋
    社会杂志    2012, 32 (1): 104-125.  
    摘要2668)      PDF(pc) (1381KB)(756)    收藏

    本文揭示了中国基层组织在非正式或半正式治理实践中的内在机制及其社会基础和价值基础。研究发现,村级组织在国家权力体系中的位置构成了乡村治理的部分外部条件和压力,具有普遍性的半正式治理实践中的村级组织权力的运作则根植于乡土社会。乡村治理中,村组干部将各种正式与非正式的资源统筹配置、捆绑连带,主要通过利益和情感等连带方式来规制村民,以完成其治理目标,村民同样也将其需要履行的各种义务与应该享受的各项权利捆绑连带,并主要以责任连带的方式对村组干部实行反制。正是这种治理中双向的连带关系使得干群之间的权利义务达到总体平衡,并保证了乡村社会秩序的形成,笔者将其归结为“连带式制衡”。乡土社会的不规则或规则的多元化是连带式制衡的社会基础,与西方有所差异的中国农民的“捆绑式的权利义务观”则构成了基层组织权力运作的价值基础,两者共同支撑使得“连带式制衡”成为基层组织权力的常规化运作机制。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6. 市场化转型下的住房不平等——基于CGSS2006调查数据
    胡蓉
    社会杂志    2012, 32 (1): 126-152.  
    摘要3215)      PDF(pc) (1811KB)(861)    收藏

    基于CGSS2006调查数据,运用多层线性模型分析方法,揭示了市场化改革对住房不平等程度,以及住房资源分配机制的影响作用。研究表明,在地区层面,地区市场化的推进虽然有效提高居民的住房水平,但在一定时期内也拉大住房资源分配的贫富差距,地区市场化水平与住房不平等程度之间存在倒“U”型曲线关系;在个体层面,体制内外职工的住房差异已不显著,但政治精英在住房资源的占有上更具优势。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7. 夫妻相对资源和情感关系对农民工婚姻暴力的影响——基于性别视角的分析
    李成华 | 靳小怡
    社会杂志    2012, 32 (1): 153-173.  
    摘要3282)      PDF(pc) (1581KB)(540)    收藏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民工夫妻间经济权力结构和情感关系的变化将对婚姻暴力产生深远影响。本文引入性别视角,提出了解释农民工夫妻间婚姻暴力的综合分析框架,通过量化方法,分析夫妻相对资源和情感关系对农民工实施冷暴力和肢体暴力的影响及其性别差异。研究发现,农民工家庭中婚姻暴力现象较普遍,以冷暴力为主,女性施暴率显著高于男性;夫妻相对资源因素和情感关系因素对男性和女性实施婚姻暴力都有显著影响,相对资源因素对男性实施婚姻暴力的影响大于女性,夫妻情感关系对女性实施婚姻暴力的影响大于男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8. 中国农民的环境公正意识与行动取向——以小溪村为例
    刘春燕
    社会杂志    2012, 32 (1): 174-196.  
    摘要3038)      PDF(pc) (1455KB)(776)    收藏

    不同民族和文化对环境公正及运动的地方化理解,有别于西方主流含义,构成全球环境公正和环境治理的前提。本文以一个中国基层农村社区的居民反对当地钨矿开采而进行的上访为例,试图揭示在独特的产权结构下中国农民的环境公正意识及行动取向。在这一个案中,少数钨矿老板一方面通过垄断并无偿使用公共资源获得暴利,另一方面却将严重的生态问题以环境零成本的方式转嫁给当地。这种“私人赢利,集体买单”的现象,是村民感到环境不公的根源。与西方社会尤其是美国公众在“环境公正”问题上强调“公平分配”环境利益与环境危害立法的政治参与诉求不同,当前中国农民在环境公正问题上的关注,主要集中在政府与企业在无偿获得公共利益的同时是否承担相应的集体或社会责任方面。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9. 合法化资源与中国工人的行动主义——1957年上海“工潮”再研究
    林超超
    社会杂志    2012, 32 (1): 197-219.  
    摘要3142)      PDF(pc) (1470KB)(581)    收藏

    本文引入资源动员理论与政治过程理论,重新考察了1957年上海“工潮”中参与者、资源、动员网络和国家制度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笔者认为,20世纪50年代的中国工人逐渐形成了影响其后的行动主义传统,这种传统突出表现在行动者对外部合法化资源(来自国家意识形态、权威领导人的言论、官方舆论倾向等)的依赖和获取之上,并与精英、认同和网络一起构成其行动主义动员机制中的诸多要素。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0. “找价”的社会学分析
    胡亮
    社会杂志    2012, 32 (1): 220-242.  
    摘要3013)      PDF(pc) (1387KB)(719)    收藏

    “找价”是明清时期中国乡村一桩土地交易完成以后,卖主仍向买主索取加价的经济行为。本文从社会学视角,分析这一行为产生的社会背景、市场交易特点、官方对这一行为的态度及乡村土地的所有权特征,梳理“找价”被认可、规范确定和边界实现等方面的社会机制,以此解释这一现象出现和维持的合理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1. “自我的道德地形学”——一个具有心理学和社会学意涵的本体诠释学理论
    徐冰
    社会杂志    2012, 32 (2): 1-32.  
    摘要3981)      PDF(pc) (1554KB)(575)    收藏

    在当今中国,社会学、心理学研究领域中所强调的“文化自觉”的旨趣在于凸显文化主体性以及文化间的和平沟通。“自我的道德地形学”无疑对这一旨趣具有独特的理论启示意义,它构成了C.泰勒的巨著《自我的根源》的主体部分,并在其诠释学思想中占有基础地位。“自我的道德地形学”首先是作为一个心理学理论被提出来的,而它的社会学意涵在以其为基础的、C.泰勒的著名政治理论论文“承认的政治”中充分地得以展现。鉴于这一理论以兼具心理学和社会学意涵的本体论诠释为基础,对错综复杂的历史经验具有条分缕析的阐释力,因此,作者认为,对该理论所具有的启示意义予以深刻地把握,对中国社会学、心理学在方兴未文的跨学科文化研究领域建构基础性的平台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2. 生成图式与反思理性——解析布迪厄的知识社会学理论
    赵万里| 赵超
    社会杂志    2012, 32 (2): 33-50.  
    摘要4753)      PDF(pc) (1529KB)(629)    收藏

    知识社会学思想是布迪厄社会学理论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理解他的整个社会学研究工作的重要线索。布迪厄借用现象学概念,对知识与社会的关系等问题进行重新诠释,并为当代知识社会学的解释模式注入了新的活力。本文认为,布迪厄对知识社会学理论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借鉴现象学认识论,将人类的思维原则述作“生成图式”或“信念”,用二重性表述替代了认知范畴与社会范畴的二元对立;第二,通过对“实践知识”与“科学(含社会学)知识”遵循的相异逻辑进行说明,探讨了客观真知的生成所倚赖的具体社会条件。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3. 无产阶级化历程:理论解释、历史经验及其启示
    刘建洲
    社会杂志    2012, 32 (2): 51-83.  
    摘要4822)      PDF(pc) (1466KB)(1150)    收藏

    无产阶级化历程一般被认为是一个劳动者失去对生产资料的控制并为了生存向他人出卖劳动力的过程。作为工业化和现代化的核心内容,无产阶级化历程构成了审视社会变迁的一个新的视角。本文首先对无产阶级化研究的困境做了分析,主要引介了C.蒂利关于无产阶级化的定义与分析框架;其次,对欧洲和新兴工业化国家曾经出现的无产阶级化的不同模式做了简要的分析和评价,指出了这些历史经验对于分析社会主义国家中无产阶级化历程的深远意义;最后,针对“社会主义国家是否存在无产阶级化历程”这一重大的理论与现实问题,通过对塞勒尼等人研究的引介,探讨了这些研究对分析农民工的阶级形成与无产阶级化历程的启示。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4. 市场社会中社会参与的路径问题——关系信任还是普遍信任
    陈福平
    社会杂志    2012, 32 (2): 84-104.  
    摘要3114)      PDF    收藏

    已有研究多数认为市场经济、社会参与有助于普遍信任的建立,“关系”则阻碍这种信任的形成。基于CGSS2005数据,本文应用结构方程模型和多层次线性模型分析了市场经济、社会参与和关系信任对普遍信任的多重影响。研究表明:以亲属信任为核心的关系信任对普遍信任具有消极影响;当社会组织成员间信任仍是一种关系信任时,社会参与对普遍信任也呈现出消极作用;市场经济发展能够提高普遍信任,但同时推动了“关系”的使用,从而使得当代中国的市场经济与普遍信任间存在着相反的双向影响。因此,在经济建设中必须进一步推动社会参与。社会参与不仅仅要关注于组织的增长,也需要在制度层面上给予“跨关系”成员交往更多的支持。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5. 上海城市新移民与本地人群体关系的交往策略研究
    雷开春
    社会杂志    2012, 32 (2): 105-124.  
    摘要2465)      PDF(pc) (1280KB)(562)    收藏

    交往策略一直是改善族群关系的最佳策略之一。基于2007年上海市的调查数据,本研究以社会距离作为群体关系的替代性测量指标,通过分析上海城市新移民与本地人的交往情况,分别验证了平等交往、理性交往与实际交往等交往策略的理论假设。研究结果表明,制度性身份平等比职业地位平等更重要;职业竞争问题比职业合作关系更突出;实用性交往行为比情感性交往行为更有效。研究提出,并非所有交往的策略都能显著地改善族群关系,深入的交往策略研究将有利于提高社会融合政策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6. 社会经济地位、生活方式与健康不平等
    王甫勤
    社会杂志    2012, 32 (2): 125-143.  
    摘要4246)      PDF(pc) (1440KB)(1204)    收藏

    以往研究多认为社会经济地位是人们健康水平最重要的决定因素,但对其影响机制却缺乏理论解释和检验。而社会流行病学研究关注与健康相关的生活方式及行为因素对人们健康水平的影响,但忽视了社会结构因素对人们生活方式的型塑作用。本研究根据健康生活方式模型将生活方式作为社会经济地位影响健康水平的中间机制,通过“中国综合社会调查(2005)”数据,分析中国民众健康不平等的形成过程。研究发现,同欧美主要发达国家一样,中国民众也存在明显的健康不平等,社会经济地位越高的人,其健康水平越高。社会经济地位主要通过健康生活方式影响人们的健康水平,其影响机制可以描述为,社会经济地位越高的人越倾向于拥有和维护健康生活方式,而健康生活方式又直接影响了人们的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7. 土地“新产权”的实践逻辑——对湖北S镇土地承包纠纷的学理阐释
    郭亮
    社会杂志    2012, 32 (2): 144-170.  
    摘要2425)      PDF(pc) (1374KB)(493)    收藏

    本文根据湖北S镇的调查发现,土地承包纠纷的发生有着深刻的社会制度性原因。在三起土地纠纷中,农户的抗争依据不是来自现有的土地法权规定,而是来自前期制度形态所塑造的土地认知方式。祖业权、生存权和土地占有的平均主义诉求是这种土地认知的部分内容。这种土地认知与新产权的规定发生了冲突,以致基层政权无法有效地应对。因此,在现有的政治框架内,土地产权的变革需要虑及产权变革与社会制度之间的关联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8. 农村民间纠纷调解中的公平建构与公平逻辑
    王汉生 | 王迪
    社会杂志    2012, 32 (2): 171-198.  
    摘要2591)      PDF(pc) (1300KB)(590)    收藏

    本文以当代农村的调解实践为切入点,探讨在不同的纠纷类型和不同的情境中,纠纷的公平解决是如何达成的,以及背后遵循着怎样的公平原则。本文发现:维持人际关系延续的调解目标,调解人的角色定位、道德背景及其权威性,调解过程中包括上门调解等多种调解技巧和策略的运用,以及符合农村社会人们所普遍认可的公平提案等,是影响纠纷调解协议即公平达成的重要因素;而社会关系维系、公平的关系性以及综合性等,是中国农民公平观的重要特征。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9. Mothering from Afar: Filipina Domestic Workers and Their ICTs Usage in Hong Kong
    彭铟旎 | 黄何明雄
    社会杂志    2012, 32 (2): 199-222.  
    摘要2766)      PDF(pc) (1346KB)(491)    收藏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跨国移民的增多,跨国母亲已经成为家庭研究和性别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香港的菲律宾家庭佣工,作为香港一个庞大的跨国母亲群体,近年来也引起了学术界广泛的关注。本文探讨香港的菲佣,作为跨国母亲,如何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沟通技术(手机和因特网)重新建构她们的母职。本文基于笔者于2010年在香港进行的定性研究获得的资料,从两个层面探讨现代化信息沟通技术与母职建构之间的关系:(1)香港的菲佣如何利用手机和因特网所带来的便利沟通为他们远在菲律宾的孩子提供情感支持和帮助;(2)香港的菲佣如何利用现代化信息沟通技术教育并指导孩子的成长与发展。通过比较信息沟通技术在香港普及前后菲佣的母职建构方式,我们发现,频繁且便利的远程通讯使得跨国母亲们能够克服地理隔绝带来的不便,为她们的孩子建构一种母亲的‘虚拟在场’。通过这种‘虚拟在场’,跨国母亲们从情感和道德两个层面履行其母亲职责。在情感层面,菲佣们利用手机和因特网传达她们对孩子的关心和问候、为生病的孩子提供情感支持、并且为孩子们解决实际的问题;在道德和教育层面,菲佣们利用现代沟通技术指导孩子的功课、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并对孩子们的一些不良行为进行教导和规训,不仅重新建构了她们的母职,而且为“母职”一词提供了新的诠释。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0. Impact of Urban Grassroots’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on Their Political Efficacy
    刘芳 | 施文捷
    社会杂志    2012, 32 (2): 223-242.  
    摘要2809)      PDF(pc) (1300KB)(417)    收藏

    在建设基层民主的过程中,政治效能感是反映政治体系民主和健康程度的重要指标。研究表明,特定的政治参与行为对个人政治效能感有正向或负向影响,但目前探讨中国城市基层政治参及其政治效能感的研究尚不多见。本文综合现有理论文献,将政治效能感分为内部效能感和外部效能感进行分析,并根据政治参与影响效能感的两种不同机制,将政治参与分为教育型和诱导型两类,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进行数据分析。本研究以上海社区的抽样数据为样本,分别建立“教育型参与—内部效能感”和“诱导型参与—外部效能感”两个回归模型。前者分析“抗争”和“竞选业主委员会成员”两项教育型政治参与行为对内部政治效能感的影响;后者分析“参与居委会选举投票”和“参与业委会选举投票”两项诱导型政治参与行为对外部效能感的影响,两个模型均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本文的研究假设。但作为教育型政治参与的“抗争”,因其在大部分情况下会以失败告终,故可能对政治效能感起不到一般教育型参与的促进作用。同时,通过数据分析,本文也发现“参与居委会选举投票”和“参与业委会选举投票”的差异:虽然根据已有研究两种“投票”均应归入诱导型政治参与,但是参考中国城市社区的现实情况,业委会选举机制的不成熟以及行政手段的介入,都有损于业委会选举的“政治诱导性”,故可能对外部效能感产生负面作用。本文根据上述问题和本研究的不足提出了进一步的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1. 走向开源的社会学——定量分析中的复制性研究
    陈云松 吴晓刚
    社会杂志    2012, 32 (3): 1-23.  
    摘要4401)      PDF(pc) (1449KB)(694)    收藏

    摘要:社会科学定量分析亟待建立一个透明和开源的学术机制,让研究数据和模型公开共享,使研究成果可以得到他人的验证和进一步拓展。这个学术机制的核心就是倡导“复制性研究”。本文结合近年来西方社会科学界围绕复制性研究的实践和讨论,提出了复制性研究对于社会科学特别是中国社会学定量分析的重要意义、操作可能性以及可能存在的争议。在此基础上,本文通过两个实证定量分析的例子,为如何进行复制性研究提供了简明的范本。最后,结合中国实际提出了就复制性研究所应达成的共识和建议。本文所论及的复制性研究,对社会科学定量分析其他领域也同样具有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2. 求职过程的社会网络模型:检验关系效应假设
    边燕杰 张文宏 程诚
    社会杂志    2012, 32 (3): 24-37.  
    摘要3344)      PDF(pc) (1300KB)(813)    收藏

    本文依据2009年八城市求职网调查数据,区别关系强度和关系资源两种不同的测量,分析这两种测量对入职收入的效应后发现:关系强度与关系资源统计相关,但不能互替。强关系往往带来人情资源,弱关系往往带来信息资源。经济改革前后,信息资源对入职收入均无显著影响,直到改革中期,特别是进入世贸组织后,信息资源才开始对收入产生提升作用。人情资源的收入效应改革前后一直很大,但是进入世贸组织之后,开始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市场转型过程中,社会网络的收入效应的总趋势是:改革前和改革初,人情资源效应大于信息资源效应,但在改革中期和加入世贸组织之后,前者在减弱,后者在增强。文章最后认为,市场竞争程度、体制不确定性程度和关系拥挤程度是造成这一现象的三大宏观要素,将是学术研究和政策调整的重点所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3. 求职过程的微观分析:结构特征模型
    张顺 郭小弦
    社会杂志    2012, 32 (3): 38-54.  
    摘要2488)      PDF(pc) (1261KB)(458)    收藏

    本文将人力资本理论、地位获得模型和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置于中国社会转型背景下的微观求职过程,研究经济地位与社会地位获得影响因素的差异性。研究发现,在控制了其他特征结构变量之后,教育回报率显著下降,显示了结构性因素的重要性;先赋性与自致性因素对社会地位与经济地位获得有不同的影响;体制分割下,先赋性与自致性因素对求职结果的作用强度有着显著差异。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4. 求职过程的宏观—微观分析:多层次模型
    梁玉成
    社会杂志    2012, 32 (3): 55-77.  
    摘要3049)      PDF(pc) (1763KB)(598)    收藏

    本文针对中国大城市不断市场化过程中社会资本对求职过程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笔者从新制度主义的宏观与微观的联接理论出发,使用内生互动模型作为实证分析工具,揭示了市场制度的发育具有强化市场行动主体的偏好,即市场化程度、市场不确定性和市场规范性等三个市场化制度的重要特征的发育,均具有增加个体收入的效应,证明宏观制度的演进与诱导微观个体的制度偏好具有亲和性。本文同时证明了边燕杰提出的网络作用空间的“倒U模式”假设。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5. 自雇过程的社会网络分析
    王文彬 赵延东
    社会杂志    2012, 32 (3): 78-97.  
    摘要2524)      PDF(pc) (1347KB)(671)    收藏

    本文基于2009年八城市调查数据,分析自雇者的社会网络及效用。分析重点包括自雇者群体构成特征、获得资金与生意过程中对社会网络使用情况和“生意联系网”对经营绩效的影响。研究发现,自雇者在中国市场化进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自雇者的社会网络与受雇者相比具有一定的特殊性;社会网络对自雇者创业资金与创业生意获得的作用具有差异性;自雇经营中形成了特殊的自雇生意联系网,并对自雇者经营绩效产生积极影响。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6. 脱嵌型雇佣关系与农民工离职意愿——基于长三角和珠三角的问卷调查
    孙中伟 杨肖锋
    社会杂志    2012, 32 (3): 98-128.  
    摘要3468)      PDF(pc) (1631KB)(563)    收藏

    近年来,“民工荒”愈演愈烈,劳工短缺成为中国经济发展必须面对的客观现实,在这一背景下,探讨农民工离职意愿具有重要意义。基于2010年7月对珠三角和长三角地区2 276位农民工调查数据的分析发现,未来五年内,65.4%的农民工有离职打算,其中新生代农民工离职意愿较高,珠三角农民工较长三角农民工离职意愿更高,已婚且与配偶在同一城市者离职意愿低。本文进一步探讨了工作嵌入对农民工离职意愿的影响后发现,农民工工作内和工作外的联接、适应和代价的程度越高,离职意愿越低。本文认为农民工的雇佣关系是一种“脱嵌型雇佣关系”,这是导致农民工高离职意愿的重要原因。本文还对“脱嵌型雇佣关系”的定义、维度和后果进行了初步阐述。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7. 媒介动员、钉子户与抗争政治——宜黄事件再分析
    吕德文
    社会杂志    2012, 32 (3): 129-170.  
    摘要3260)      PDF(pc) (1772KB)(590)    收藏

    宜黄事件具有某种标志性意义,它颠覆了当代中国抗争政治的刻板印象,创造了一个新的抗争政治类型。宜黄事件原本是一个普通的钉子户抗争事件,在进入媒体的视野之前,它只是底层政治的一部分,当事人采用的基本上属于“弱者的武器”的方式,并且是地方性的、特殊的和双轨的,显著性和协同性都不高。由于媒介动员将政策的内在张力呈现于公众视野,钉子户利用这一政治机遇结构,不断创新了抗争表演,从而使宜黄事件发生了规模转变和极化,最终使事件发展成为一场要求保护弱势群体利益,发动制度变革的专业化社会运动的一部分,宜黄事件也就具有了普适性的、模式化的和自主的特征。宜黄事件的遣散是因为钉子户和媒体的抗争目标出现了竞争,而并非明确的适度制度化所致,这是当代中国国家建设中“反体制”的体制重建的一部分。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8. 从暴力犯罪看乡村秩序及其“豪强化”危险——国家法/民间法视角反思
    储卉娟
    社会杂志    2012, 32 (3): 171-197.  
    摘要2714)      PDF(pc) (1398KB)(660)    收藏

    对东北四所监狱“民事转刑事”暴力犯罪案件的调查显示,现代乡村社会存在一类特殊的纠纷:第一,它的广泛存在,标志着民间秩序整合力量在特定情境下的失败;第二,它也没有被国家法系统处理和吸收。本文通过对结构性访谈中7个案例的详细剖解,检视了这类纠纷背后乡村秩序的可能图景。与传统的民间法理论的预设相反,国家法秩序的“外来性”是地方性社会中日渐增多的“陌生人”获得保护的可能途径。然而,国家法的实践依赖于基层政治运作,其调整功能取决于民间秩序的配合,民间秩序整合的失败迫使国家法直接面对个人的实质性需求,而其调整无力反过来增加了个人对国家法的失望,并可能将失望导向对国家法独立性的质疑。在此背景下,“豪强化”的危险可能在乡村社会出现:“强力人士”依赖国家对社会的渗透力和控制力,向下瓦解传统秩序的力量;借助国家法和国家政权在权力来源上的同一性,向上瓦解国家法秩序的合法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9. 从结构论争到行动分析:海外中国NGO研究述评
    张紧跟
    社会杂志    2012, 32 (3): 198-123.  
    摘要2884)      PDF(pc) (1332KB)(714)    收藏

    当代中国NGO的发展一直是海外学者高度关注的话题,由于其复杂性与多样性,海外中国研究学者对改革开放后中国NGO的发展及其日益扩展的影响有着不同的理解,也引发了激烈的学术争论。本文运用文献研究方法,将海外学者的研究归纳为依托公民社会与统合主义理论的结构研究与关注NGO行为的行动研究,力图展现改革开放以来海外学者研究中国NGO的整体图式。 本文认为,“结构研究”基于 “国家—社会”的二元分离,在一国的政治与权力配置层面上思考问题,侧重于国家与社会之间的权力分配状态;“行动研究”则试图在中观和微观层面来洞察与把握国家与社会之间相互交融的机制、策略与路径,倡导关注NGO的行动。这两者之间存在明显的互补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0. 物质性与物质化——《身体之重》一书中的身体理论
    范譞
    社会杂志    2012, 32 (3): 224-242.  
    摘要2310)      PDF(pc) (1331KB)(513)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1. 从“大众社会”到“社会学的想像力” 理解米尔斯的一条内在线索
    闻 翔
    社会杂志    2012, 32 (4): 1-23.  
    摘要3718)      PDF(pc) (1595KB)(814)    收藏

    摘要:本文试图阐明,在米尔斯对美国社会的经验研究与其关于社会科学的认识论纲领之间存在着一以贯之的内在逻辑。通过对米尔斯最具代表性的三个经验研究成果,即由《权力新贵:美国的劳工领袖》、《白领:美国的中产阶级》以及《权力精英》所组成的“美国社会分层三部曲”的考察,作者发现,从这些研究中所浮现出的“大众社会”图景深刻地影响了米尔斯关于“社会学的想像力”的论述。在此基础上,本文进一步揭示了米尔斯的社会学著述所关注的两个基本问题,即对于社会变迁可能性的探寻,以及对于现代社会中人的意义的关切。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2. 帝室与外家:西汉政治中的家族伦理
    杭苏红
    社会杂志    2012, 32 (4): 24-49.  
    摘要2829)      PDF(pc) (1586KB)(759)    收藏

    随着先秦封建宗法的衰败,秦汉帝国建立了皇帝制度。与之相随的,是西汉外戚势力的极大发展。从这一现象出发,本文试图探寻出一条理解中国传统政治中“家国关系”的新思路。基于对“恩泽侯表”、“百官公卿表”等史料中外戚受爵人数及方式,外戚为官者人数等的统计分析,并结合具体历史文献,本文认为,西汉外戚通过“以亲受爵”的方式广泛地占有社会身份等级中的上层地位,并占有三公九卿、“大司马***将军”等官职中相对大的比重,影响着整个西汉政治的发展。这种现象的产生,一方面同西汉分封同姓诸侯国所造成的中央势弱的“形势”有关,另一方面根源于以“亲亲”与“义”为根基的家族伦理,后者维系着姻亲家族间的支持,从而为西汉帝室与外戚之间联系的形成,奠定了基础。由此,我们可以一窥西汉政治中“家”与“国”的同构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3. 社会结构与儒家理想:瞿同祖法律与社会研究中的断裂
    杜 月
    社会杂志    2012, 32 (4): 50-67.  
    摘要2959)      PDF(pc) (1404KB)(723)    收藏

    瞿同祖的早期与晚期著作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张力。在早期的《中国封建社会》与《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二书中,社会结构与儒家理想通过法律严密地搭合在一起,但是这一严密的结构在晚期著作《清代地方政府》之中被极大地颠覆了。本文通过考察以亨利·梅因为代表的西学对于瞿同祖思想的影响,指出瞿同祖对于法律的考察有着“去自然法化”的特征,即忽略法律的道德内涵,并且以研究协变为历史考察之要点。在《汉代社会结构》一书中,瞿同祖试图将这套机制分析与儒家理想“亲亲”与“尊尊”相结合以解释社会结构的维持和变化,却发现这一机制导致了结构的极端不稳定。这极有可能导致了瞿同祖在《清代地方政府》中忽略儒家经义而赋予社会条件本身以高于一切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4. 农民工收入与村庄网络 基于多重模型识别策略的因果效应分析
    陈云松
    社会杂志    2012, 32 (4): 68-92.  
    摘要3274)      PDF(pc) (1471KB)(685)    收藏

    以往基于家庭网和社交网的实证研究表明,社会网络对农民工的工资收入没有影响。这些结论的得出,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对农民工个人网的范围界定不准,且对内生性问题解决不够。本文采用22个省份的农户调查数据,针对中国农民工频繁返乡的特点,证实同村打工网的规模与农民工在城市中的收入具有正向因果关系。为解决影响因果判断的内生偏误问题,本文采取赫克曼二阶段法和工具变量方法组合使用的多重模型识别策略,把村庄遭受的自然灾害强度作为工具变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5. 资源分布、阶层地位与社会支持 基于东亚华人社会的比较
    范晓光
    社会杂志    2012, 32 (4): 93-111.  
    摘要2376)      PDF(pc) (1602KB)(554)    收藏

    已有研究大多从网络结构角度讨论社会支持,本文基于2006年“亚洲民主动态调查”(Asian Barometer Survey)的数据,从地位结构观角度探讨了东亚华人社会城市居民的社会支持选择。研究结果表明,在不同资源分布格局的华人社会中,阶层结构对城市居民在社会支持选择上的影响存在差异。具体而言,在正式支持和混合支持的选择上,与中国大陆相比,教育地位对港台地区居民选择混合支持的几率有更明显的正向作用;在正式支持和非正式支持的选择上,教育地位对中国大陆居民选择正式支持的几率的正向作用更强。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6. 中国城乡居民教育获得的性别差异研究
    吴愈晓
    社会杂志    2012, 32 (4): 112-137.  
    摘要4206)      PDF(pc) (2082KB)(934)    收藏

    一直以来,中国城乡居民教育获得的性别差异逐渐缩小,最近甚至开始出现女性超过男性的趋势。利用“2008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2008)数据,本研究探讨中国城乡居民教育获得性别不平等的变化趋势,并着重检验影响教育获得的各主要因素是否存在性别差异。研究发现:第一,性别不平等存在城乡差异,农村户口居民的性别不平等程度高于非农户口居民;第二,父亲的职业地位指数(ISEI)或父母的受教育水平越低,教育获得的性别不平等越严重;第三,兄弟姐妹人数越多的群体,教育获得的性别不平等越严重;最后,不同教育层次入学机会的性别不平等程度也不相同,教育层次越低,升学机会的性别不平等越严重。笔者认为上述教育获得的性别不平等模式来源于不同的社会群体对父权制观念或传统性别角色观念的认同感的差异。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7. 父母期望的自证预言效应农民工子女研究
    高明华
    社会杂志    2012, 32 (4): 138-163.  
    摘要3917)      PDF(pc) (1603KB)(678)    收藏

    自证预言效应广泛存在于社会生活各个领域。本文在概要评述自证预言概念的缘起、发展及其实现过程的基础上,运用质性研究与量化研究相结合的三角测量法,考察了农民工子女的父母期望对其学业成就的影响。研究认为,父母期望具有强有力的自证性影响。在“父母感知”与“孩子学业成绩”之间的相关关系中,有3/5是源于父母期望的自我证实。研究还发现,亲子沟通质量是父母期望正确性的调节变量,父母期望存在着言语报告和行为表现上的不一致。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8. 基层信访治理中的“包保责任制” 实践逻辑与现实困境 以鄂中桥镇为例
    田先红
    社会杂志    2012, 32 (4): 164-193.  
    摘要2750)      PDF(pc) (1478KB)(788)    收藏

    本文以桥镇为个案,运用国家、基层政权和农民博弈关系的三层分析框架,阐释了乡村基层信访治理中“包保责任制”的实践逻辑和现实困境。研究发现,尽管“包保责任制”能够强化包保责任人的责任意识,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信访治理工作难题,但监控环境与空间隔离、监控技术与社会基础、监控强度与道义压力这三大矛盾使得这一制度的运行陷入困境,滋生了越来越多与制度设计初衷相悖的“目标替代”行为。在此基础上,本文阐释了中国科层制运作的三大矛盾,即理性科层制与非理性运作的矛盾、专业化与综合性的矛盾、常规运作与非常规任务的矛盾,并给出了相应的理论解释。本研究强调,在中国基层权力运作中,长期而广泛存在的名实分离的矛盾现象,不仅仅是科层体制内部各行动主体博弈的结果,也不纯粹是一个组织激励问题,而是由科层体制与乡村社会的合力所催生。由此,在推进基层政权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就不能局限于制度建设层面,还要考虑是否具备支撑现代基层政权的社会基础和制度环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9. 流散研究的兴起及其基本动向
    朱敬才
    社会杂志    2012, 32 (4): 194-213.  
    摘要2300)      PDF(pc) (1400KB)(633)    收藏

    随着全球化的进程和跨境人口急速流动,不同民族和不同文化间的交流、碰撞乃至冲突在深度与广度上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态势,流散研究正是在此基础上兴起和发展的。目前,流散研究虽然涉及了文化学、人类学、民族学、经济学、政治学和文学研究等诸多领域,且在各领域中其相关研究互相交织,互相影响,但从根本上说流散研究具有社会学的学科特征,种种流散问题研究的分支领域都离不开社会学的视角,其主要概念如族群、移民、族群特性、跨国主义以及多元文化理论等,向来为社会学所关注。本文主要通过对流散研究产生的渊源和基本概念变化的辨析及其发展史的梳理,勾勒出流散研究的历史轮廓和现实流变,把握其当前的具体动向并揭示其未来的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40. 什么最重要?生活世界的回归 评凯博文《道德的重量》
    薛亚利
    社会杂志    2012, 32 (4): 214-231.  
    摘要1928)      PDF(pc) (1403KB)(507)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