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边燕杰、 李路路、 李煜、 郝大海 . 2006. 结构壁垒、体制转型与地位资源含量[J]. 中国社会科学 (5): 100- 109.
|
|
蔡禾 . 2001. 企业职工的权威意识及其对管理行为的影响——不同所有制之间的比较[J]. 中国社会科学 (1): 119- 129.
|
|
陈锡文 . 2003. 中国县乡财政与农民增收问题研究[M]. 太原: 山西出版社.
|
|
《当代中国的劳动力管理》编委会 . 1990. 当代中国的劳动力管理[M].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
费孝通 . 2014. 行行重行行: 中国城乡及区域发展调查[M]. 北京: 群言出版社.
|
|
冯军旗. 2010. 中县干部[D]. 北京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
|
冯仕政 . 2006. 单位分割与集体抗争[J]. 社会学研究 (3): 98- 134.
|
|
傅春晖、 渠敬东 . 2015. 单位制与师徒制——总体体制下企业组织的微观治理机制[J]. 社会发展研究 (2): 1- 21.
|
|
顾辉 . 2015. 社会流动视角下的阶层固化研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阶层流动变迁分析[J]. 广东社会科学 (5): 202- 213.
doi: 10.3969/j.issn.1000-114X.2015.05.024
|
|
韩雷、 陈华帅、 刘长庚 . 2016. "铁饭碗"可以代代相传吗?——中国体制内单位就业代际传递的实证研究[J]. 经济学动态 (8): 61- 70.
|
|
华尔德. 1996. 共产党社会的新传统主义——中国工业中的工作环境和权力结构[M]. 龚小夏, 译. 香港: 牛津大学出版社.
|
|
黄冬娅 . 2009. 转变中的工商所: 1949年后国家权力的演变及其逻辑[M]. 北京: 中央编译出版社.
|
|
曼海姆, 卡尔. 2002. 卡尔·曼海姆精粹[M]. 徐彬, 译. 南京大学出版社.
|
|
李春玲 . 2003. 社会政治变迁与教育机会不平等——家庭背景及制度因素对教育获得的影响(1940—2001)[J]. 中国社会科学 (3): 86- 98.
|
|
李春玲 . 2020. 代际社会学: 理解中国新生代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的独特视角[J]. 中国青年研究 (11): 36- 42.
doi: 10.3969/j.issn.1002-9931.2020.11.005
|
|
李铒金 . 2003. 车间政治与下岗名单的确定——以东北的两家国有工厂为例[J]. 社会学研究 (6): 13- 23.
|
|
李汉林 . 2008.变迁中的中国单位制度: 回顾中的思考[J]. 社会 28 (3): 31- 40.
|
|
李汉林、 渠敬东 . 2005. 中国单位组织变迁过程中的失范效应[M]. 上海人民出版社.
|
|
李路路 . 2002. 论"单位"研究[J]. 社会学研究 (5): 23- 32.
|
|
李路路 . 2003. 制度转型与阶层化机制的变迁——从"间接再生产"到"间接与直接再生产"并存[J]. 社会学研究 (5): 42- 51.
|
|
李路路、 李汉林 . 1999. 单位组织中的资源获得[J]. 中国社会科学 (6): 90- 105.
|
|
李路路、 李汉林 . 2000. 中国的单位组织: 资源、权力与交换[M]. 杭州: 浙江人民出版社.
|
|
李路路、 苗大雷、 王修晓 . 2009.市场转型与"单位"变迁: 再论"单位"研究[J]. 社会 29 (4): 1- 25.
|
|
李路路、 王修晓、 苗大雷 . 2009. "新传统主义"及其后——"单位制"的视角与分析[J].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6): 5- 16.
|
|
李路路、 朱斌 . 2015. 当代中国的代际流动模式及其变迁[J]. 中国社会科学 (5): 40- 58.
|
|
李猛、周飞舟、李康. 2003. 单位: 制度化组织的内部机制[G]//中国社会学(第二卷).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 编. 上海人民出版社: 135-167.
|
|
李煜 . 2006. 制度变迁与教育不平等的产生机制——中国城市子女的教育获得(1966—2003)[J]. 中国社会科学 (4): 97- 109.
|
|
李中建、 袁璐璐 . 2019. 体制内就业的职业代际流动: 家庭背景与学历[J]. 南方经济 (9): 69- 83.
|
|
刘平、 王汉生、 张笑会 . 2008. 变动的单位制与体制内的分化——以限制介入性大型国有企业为例[J]. 社会学研究 (3): 56- 78.
|
|
刘彦林、 马莉萍 . 2018. 体制内工作的代际传递及机制研究——基于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调查数据[J]. 教育与经济 (5): 40- 47.
doi: 10.3969/j.issn.1003-4870.2018.05.006
|
|
路风 . 1989. 单位: 一种特殊的社会组织形式[J]. 中国社会科学 (1): 71- 88.
|
|
苗大雷、 王修晓 . 2021. 项目制替代单位制了吗?——当代中国国家治理体制的比较研究[J]. 社会学评论 (4): 5- 25.
doi: 10.3969/j.issn.2095-5154.2021.04.001
|
|
帕特南, 罗伯特·D. 2018. 独自打保龄: 美国社区的衰落与复兴[M]. 刘波, 等, 译. 北京: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
|
钱穆 . 2012.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M]. 北京: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
|
丘海雄 . 1993. 改革开放后中国国营企业内部的互惠关系[J]. 中山大学学报论丛 (Z1): 124- 135.
|
|
渠敬东 . 2019.迈向社会全体的个案研究[J]. 社会 39 (1): 1- 36.
|
|
石磊 . 2022. 中国代际社会流动的变迁——基于多重机制的分析[J]. 社会学研究 (5): 156- 178.
|
|
孙立平、 王汉生、 王思斌、 林彬、 杨善华 . 1994. 改革以来中国社会结构的变迁[J]. 中国社会科学 (2): 47- 62.
|
|
田毅鹏 . 2021. "单位研究"70年[J]. 社会科学战线 (2): 211- 221.
|
|
田毅鹏、 李珮瑶 . 2016. 国企家族化与单位组织的二元化变迁[J]. 社会科学 (8): 65- 74.
|
|
田毅鹏、 汤道化 . 2012. 转型期单位内部个人与组织关系的变迁及其影响[J].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6): 5- 12.
|
|
汪和建 . 2006.自我行动的逻辑——理解"新传统主义"与中国单位组织的真实的社会建构[J]. 社会 26 (3): 24- 45.
|
|
王磊 . 2016. 谁能进入体制内?——单位制的分化与单位地位的"蜂窝式"再生产[J]. 北京社会科学 (1): 75- 81.
|
|
王生发、 刘金东 . 2016. 政治资本、代际传递、进入与晋升: 以公共部门为例[J]. 南方经济 (5): 46- 61.
|
|
王星 . 2009.师徒关系合同化与劳动政治: 东北某国有制造企业的个案研究[J]. 社会 29 (4): 26- 58.
|
|
温铁军、 等. . 2012. 八次危机: 中国的真实经验[M]. 北京: 东方出版社.
|
|
吴愈晓 . 2013. 中国城乡居民的教育机会不平等及其演变(1978—2008)[J]. 中国社会科学 (3): 4- 21.
|
|
阎云翔. 2016. 私人生活的变革——一个中国村庄里的爱情、家庭与亲密关系(1949-1999)[M]. 龚小夏, 译. 上海人民出版社.
|
|
杨中超 . 2016.教育扩招促进了代际流动?[J]. 社会 36 (6): 180- 208.
|
|
余红、 刘欣 . 2004. 单位与代际地位流动: 单位制在衰落吗?[J]. 社会学研究 (6): 52- 63.
|
|
张翼 . 2002. 国有企业的家族化[M].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
张翼 . 2004. 中国人社会地位的获得——阶级继承和代内流动[J]. 社会学研究 (4): 76- 90.
|
|
郑路 . 1999. 改革的阶段性效应与跨体制职业流动[J]. 社会学研究 (6): 37- 53.
|
|
周晓虹 . 2015. 文化反哺: 变迁社会中的代际革命[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
|
Bian, Yanjie and John R.Logan . 1996. ""Market Transition and the Persistence of Power: The Changing Stratification System in Urban China."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61 (5): 739- 758.
|
|
Cliff,Tom . 2015. ""Post-Socialist Aspirations in a Neo-Danwei." The China Journal 73: 132- 157.
|
|
Lin, Nan and Bian Yanjie . 1991. ""Getting Ahead in Urban China."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97 (3): 657- 68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