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ese Journal of Sociology ›› 2025, Vol. 45 ›› Issue (5): 89-113.
Previous Articles Next Articles
Online:2025-09-20
Published:2025-10-27
About author:HE Qifeng, School of Sociology, China University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 E-mail: heqifeng@cupl.edu.cn
Supported by:Qifeng HE. Universal Particularism and the Indigenous Paradigm of Guanxi Research: Taking "Attitude" as the Core Concept[J]. Chinese Journal of Sociology, 2025, 45(5): 89-113.
Add to citation manager EndNote|Reference Manager|ProCite|BibTeX|RefWorks
| 边燕杰 . 2004. 城市居民社会资本的来源及作用: 网络观点与调查发现[J]. 中国社会科学 (3): 136- 146. | |
| 边燕杰、 高雅仪 . 2023. 人际社会网络对普遍信任的正负效应——从国际比较探索中国模式[J]. 开放时代 (6): 72- 87. | |
| 边燕杰、 缪晓雷 . 2020. 如何解释"关系"作用的上升趋势[J]. 社会学评论 (1): 3- 19. | |
| 边燕杰、 杨洋 . 2019. 作为中国主体话语的关系社会学[J]. 人文杂志 (9): 23- 34. | |
| 边燕杰、 张磊 . 2006. 网络脱生: 创业过程的社会学分析[J]. 社会学研究 (6): 74- 88. | |
| 波兰尼、 卡尔 . 2007. 大转型: 我们时代的政治与经济起源[M]. 杭州: 浙江人民出版社. | |
| 曾国权 . 2011. "关系"动态过程理论框架的建构[J]. 社会 31 (4): 96- 115. | |
| 陈柏峰 . 2011. 熟人社会: 村庄秩序机制的理想型探究[J]. 社会 31 (1): 223- 241. | |
| 陈义媛 . 2019. 资本下乡的社会困境与化解策略——资本对村庄社会资源的动员[J]. 中国农村经济 (8): 128- 144. | |
| 邓燕华 . 2016. 中国基层政府的关系控制实践[J]. 学海 (5): 31- 39. | |
| 翟学伟 . 2003. 社会流动与关系信任——也论关系强度与农民工的求职策略[J]. 社会学研究 (1): 1- 11. | |
| 翟学伟 . 2017. 中国人行动的逻辑[M]. 上海: 上海三联书店. | |
| 翟学伟 . 2021. 中国人的人情与面子: 框架、概念与关联[J]. 浙江学刊 (5): 53- 64. | |
| 董晨宇、 叶蓁 . 2021. 做主播: 一项关系劳动的数码民族志[J]. 国际新闻界 (12): 6- 28. | |
| 费孝通. [1948]2009. 乡土中国[G]//费孝通全集(第六卷). 呼和浩特: 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 |
| 费孝通. [1989]2009. 四年思路回顾[G]//费孝通全集(第十三卷). 呼和浩特: 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 |
| 费孝通. [2003]2009. 试谈拓展社会学的传统界限[G]//费孝通全集(第十七卷). 呼和浩特: 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 |
| 付伟 . 2020. 农业转型的社会基础: 一项对茶叶经营细节的社会学研究[J]. 社会 40 (4): 26- 51. | |
| 格兰诺维特, 马克. 2008. 找工作: 关系人与职业生涯的研究[M]. 上海: 格致出版社. | |
| 何奇峰 . 2024. 再论"社会基础": 关系本位社会中的农业用工研究[J]. 开放时代 (3): 134- 152. | |
| 贺雪峰、 仝志辉 . 2002. 论村庄社会关联——兼论村庄秩序的社会基础[J]. 中国社会科学 (3): 124- 134. | |
| 黄燕华、 刘子曦 . 2023. 关系工作与价值生产: 酒吧营销的劳动过程分析[J]. 社会学研究 (4): 119- 141. | |
| 焦长权 . 2022. 差序格局的拓展性理解: 从丧服制度看中国人社会行动的基本特征[J]. 学海 (6): 19- 30. | |
| 李永萍 . 2016. 理性与道义: 熟人社会中的劳力配置逻辑——鄂西W村小农用工体系研究[J]. 北京社会科学 (9): 30- 38. | |
| 林南. 2020. 社会资本: 关于社会结构与行动的理论[M]. 张磊, 译.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
| 刘林平 . 2001. 外来人群体中的关系运用——以深圳"平江村"为个案[J]. 中国社会科学 (5): 112- 124. | |
| 刘世定 . 1999. 嵌入性与关系合同[J]. 社会学研究 (4): 77- 90. | |
| 沈原 . 2006. 社会转型与工人阶级的再形成[J]. 社会学研究 (2): 13- 36. | |
| 盛智明、 李淑华 . 2024. 关系运作与保险营销——"社会—经济"关系互构及其边界[J]. 社会学研究 (3): 45- 66. | |
| 王建民 . 2020. "推"与中国人行动的逻辑——社会学本土化视野下的理论与方法论思考[J]. 天津社会科学 (1): 68- 74. | |
| 王建民 . 2023. 絜矩论: 一个儒家思想的社会学思考[J]. 中国社会科学评价 (4): 47- 56. | |
| 魏海涛 . 2022. 从嵌入性到关系运作: 经济社会学研究的两重取向[J]. 广东社会科学 (5): 213- 223. | |
| 吴飞 . 2011. 从丧服制度看"差序格局"——对一个经典概念的再反思[J]. 开放时代 (1): 112- 122. | |
| 徐宗阳 . 2016. 资本下乡的社会基础——基于华北地区一个公司型农场的经验研究[J]. 社会学研究 (5): 63- 87. | |
| 徐宗阳 . 2022. 农民行动的观念基础——以一个公司型农场的作物失窃事件为例[J]. 社会学研究 (3): 182- 205. | |
| 阎云翔 . 2017. 礼物的流动[M].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 |
| 杨美惠. 2009. 礼物、关系学与国家: 中国人际关系与主体性建构[M]. 赵旭东、孙珉, 译. 南京: 江苏人民出版社. | |
| 赵杰翔、 朱健刚、 熊婧如 . 2024. 礼物关系视域下的"互惠三角"——以互联网月捐为例[J]. 社会学研究 (6): 200- 221. | |
| 折晓叶 . 2018. "田野"经验中的日常生活逻辑——经验、理论与方法[J]. 社会 38 (1): 1- 29. | |
| 折晓叶、 陈婴婴 . 2005. 产权怎样界定——一份集体产权私化的社会文本[J]. 社会学研究 (4): 1- 43. | |
| 郑姝莉 . 2020. "请客不收礼": 道义关系调适与农村宴请新现象研究[J]. 社会学研究 (3): 47- 70. | |
| 周飞舟 . 2015. 差序格局和伦理本位: 从丧服制度看中国社会结构的基本原则[J]. 社会 35 (1): 26- 48. | |
| 周飞舟 . 2017. 从"志在富民"到"文化自觉": 费孝通先生晚年的思想转向[J]. 社会 37 (1): 143- 187. | |
| 周飞舟 . 2018. 行动伦理与"关系社会": 社会学中国化的路径[J]. 社会学研究 (1): 41- 62. | |
| 周飞舟 . 2021a. 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 迈向"家国一体"的国家与农民关系[J]. 社会学研究 (6): 1- 22. | |
| 周飞舟 . 2021b. 将心比心: 论中国社会学的田野调查[J]. 中国社会科学 (12): 37- 54. | |
| 周飞舟 . 2023. 中国特色社会学的理论渊源[J]. 社会学评论 (1): 5- 17. | |
| 周飞舟 . 2024. 推: 一个中国社会关系的基本概念[J]. 开放时代 (3): 50- 67. | |
| 周飞舟、 何奇峰 . 2021. 行动伦理: 论农业生产组织的社会基础[J].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6): 88- 97. | |
| 周飞舟、 任春旭 . 2023. 情礼相称: 一项关于农村酒席的研究[J].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5): 65- 74. | |
| 周潇. 2007. 关系霸权: 对建筑工地劳动过程的一项田野研究[D]. 清华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 |
| 周雪光 . 2005. "关系产权": 产权制度的一个社会学解释[J]. 社会学研究 (2): 1- 31. | |
| 周雪光 . 2024. "差序格局": 一个理想类型的建构与阐释[J]. 社会学研究 (4): 136- 157. | |
|
Radcliffe-Brown, Alfred . 1940. "On Social Structure." Journal of the Royal Anthropological Institute of Great Britain and Ireland 70 (1): 1- 12.
doi: 10.2307/2844197 |
|
|
Barnes, John . 1954. "Class and Committees in a Norwegian Island Parish." Human Relations 7 (1): 39- 58.
doi: 10.1177/001872675400700102 |
|
| Bian, Yanjie. 1997. "Bringing Strong Ties Back In: Indirect Ties, Network Bridges, and Job Searches in China."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62(3): 366-385. | |
| Bian, Yanjie . 2019. Guanxi: How China Works. Cambridge: Polity Press. | |
|
Granovetter, . 1985. "Economic Action and Social Structure: The Problem of Embeddedness."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91 (3): 481- 530.
doi: 10.1086/228311 |
|
| Walder, Andrew . 1986. Communist Neo-Traditionalism: Work and Authority in Chinese Industry.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 |
|
Weitzman, Martin and Xu Chenggang . 1994. "Chinese Township-Village Enterprises as Vaguely Defined Cooperatives." 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 18 (2): 121- 145.
doi: 10.1006/jcec.1994.1020 |
|
| Zelizer, Viviana . 2005. The Purchase of Intimacy.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 |
| Zelizer, Viviana . 2012. "How I Became a Relational Economic Sociologist and What Does That Mean?." Politics & Society 40 (2): 145- 174. |
| Viewed | ||||||
|
Full text |
|
|||||
|
Abstract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