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的抗争运动爆发的频度和影响力不断增长,吸引了越来越多研究者的关注,海内外关于这一题域的研究也日渐兴起。这一研究题域在概念谱系上呈现出多元化的状态,以过程分析、结构分析和机制分析作为其主要的分析路径,以集体行动、日常抵抗、社会动员以及政治过程等理论为指导,并特别关注抗争运动与民主政治的关系;在研究方法上,规范性实证研究的比例正在上升,定量研究和比较研究是未来的发展方向。
李德满. 十年来中国抗争运动研究评述[J]. 社会杂志, 2009, 29(6): 189-209.
Li Deman. A Critique on the Research of Chinese Protest Morements in Last Decade[J]. Chinese Journal of Sociology, 2009, 29(6): 189-209.
参考文献 陈映芳.2003.贫困群体利益表达渠道调查 责任编辑:高平 |
[1] | 桂勇, 黄荣贵, 丁昳. 网络左翼的三重面相:基于个案观察和大数据的探索性研究[J]. 社会杂志, 2018, 38(3): 203-239. |
[2] | 庄家炽, 刘爱玉, 孙超. 网络空间性别不平等的再生产:互联网工资溢价效应的性别差异——以第三期妇女地位调查为例[J]. 社会杂志, 2016, 36(5): 88-106. |
[3] | 陈华珊. 虚拟社区是否增进社区在线参与?一个基于日常观测数据的社会网络分析案例[J]. 社会杂志, 2015, 35(5): 101-121. |
[4] | 陈云松 边燕杰. 饮食社交对政治信任的侵蚀及差异分析:关系资本的“副作用”[J]. 社会杂志, 2015, 35(1): 92-120. |
[5] | 陈云松 . 互联网使用是否扩大非制度化政治参与 ——基于CGSS2006的工具变量分析[J]. 社会杂志, 2013, 33(5): 118-143. |
[6] | 胡安宁 周怡. 一般信任模式的跨部门差异及其中介机制: 基于2010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的研究[J]. 社会杂志, 2013, 33(4): 60-82. |
[7] | 黄冬娅. 人们如何卷入公共参与事件——基于广州市恩宁路改造中公民行动的分析[J]. 社会杂志, 2013, 33(3): 131-158. |
[8] | 陈云松. 农民工收入与村庄网络 基于多重模型识别策略的因果效应分析[J]. 社会杂志, 2012, 32(4): 68-92. |
[9] | 梁玉成. 求职过程的宏观—微观分析:多层次模型[J]. 社会杂志, 2012, 32(3): 55-77. |
[10] | 刘芳 | 施文捷. Impact of Urban Grassroots’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on Their Political Efficacy[J]. 社会杂志, 2012, 32(2): 223-242. |
[11] | 陈云松,范晓光. 社会学定量分析中的内生性问题——测估社会互动的因果效应研究综述[J]. 社会杂志, 2010, 30(4): 91-117. |
[12] | 黄荣贵. 互联网与抗争行动:理论模型、中国经验及研究进展[J]. 社会杂志, 2010, 30(2): 178-197. |
[13] | 孙秀林. 城市移民的政治参与:一个社会网络的分析视角[J]. 社会杂志, 2010, 30(1): 46-68. |
[14] | 孙秀林. 城市移民的政治参与:一个社会网络的分析视角[J]. 社会杂志, 2010, 30(1): 46-68. |
[15] | 邢占军. 城乡居民主观生活质量比较研究初探[J]. 社会杂志, 2006, 26(1): 130-141. |
阅读次数 | ||||||
全文 |
|
|||||
摘要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