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09年 第29卷 第6期    刊出日期:2009-11-20
    组织与社会
    在资源与制度之间:农民工草根NGO的生存策略——以珠三角农民工维权NGO为例
    和经纬 黄培茹 黄慧
    2009, 29(6):  1-21. 
    摘要 ( 3429 )   PDF (1097KB) ( 85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摘要:观察中国民间社会的发展,对草根组织的研究必不可少。近十年来,珠江三角洲严峻的劳权状况和政府、工会的缺位,催生出一批草根性农民工维权NGO。在中国民间非政府组织整体生存环境不佳的大背景下,由于涉及“劳权”、“人权”等的敏感议题,农民工维权NGO的发展举步维艰。面对制度和资源的双重制约,草根NGO为了生存,采取了一系列策略。它们的生存状况与所持的政治意识形态和维权理念密切相关;为了补充合法性资源,草根组织不得不着眼于制度外的道义正当性,以期获得社会的支持以及政府的默认;草根组织试图通过建立顾问委员会、理事会等方式获得知识精英的背书,有的还诉诸与政府官员的个人联系。新近出现的自体制内组建的NGO为研究珠三角农民工维权NGO提供了新素材。

    转型时期居委会的社区权力及声望研究
    闵学勤
    2009, 29(6):  22-38. 
    摘要 ( 3011 )   PDF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在中国城市社会变迁的转型时期,社区居民委员会的权力与声望正在经受前所未有的挑战。对南京BX区61个社区居民的随机抽样调查及分析表明:居委会目前的社区权力结构中仍以政府赋予的行政权为主,而在社区居民对其期待颇多的自治权、协管与监督权、突发事件处理权等的运用方面,居委会并未拥有足够的资源存量;社区其他营利及非营利组织在直接参与社区服务和管理的过程中多少瓜分了居委会的权力,从而影响了居委会的声望,并且随着社区居民群体在经济、社会及文化层面的进一步分化,居委会在不同社区成员中的权力与声望呈现差异化的格局。

    “自主选择”还是“身不由己”——  对南京企业员工职业流动的事件史分析
    龙书芹
    2009, 29(6):  39-59. 
    摘要 ( 2711 )   PDF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文以666份对南京企业员工调查的数据为基础,运用事件史分析方法,分析了社会转型过程中企业员工的职业流动问题,揭示了影响其职业流动的影响因素,以及他们在以单位所有制性质为区分的劳动力市场格局中的流动趋向。研究结果表明,社会转型所带来的机会结构的转变是企业员工职业流动的主要推动力量,而伴随着社会转型而改变的劳动力市场分割,则为他们的职业流动制定了游戏规则,个体的家庭背景和个人因素仅仅是这些游戏规则之下的筹码。因此,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企业员工的职业流动是由社会结构决定的、非常有限的“自主选择”,换言之,这是一种身不由己的“自由选择”。

    论文
    代际流动的模式:理论理想型与中国现实
    李 煜
    2009, 29(6):  60-84. 
    摘要 ( 3404 )   PDF (807KB) ( 179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文在疏理西方代际流动理论的基础上,提出流动模式的三种理想类型,并分析其制度条件和结构特征,希望能对当代中国社会流动的特征和趋势分析有所启发。本文认为,在不同的制度背景和社会条件下,相应的流动模式是不同的。本文提出三种理想类型对应于三种不同的社会类型,分别是(1)依据绩效原则的自由竞争模式,其特征是流动机会按个人能力和贡献分配,对应于完全市场制度的社会;(2)社会不平等结构下的家庭地位继承模式,其特征是家庭的社会经济背景对子女的地位获得有决定性的影响,社会的不平等结构因此而代代相传,如果一个社会的不平等程度越大,跨阶层流动越困难,代际的地位继承性特征越突出;(3) 国家庇护流动模式,其特征是国家通过政策和制度设计,干预社会流动进程,特定的阶层将拥有更多的流动机会、或被剥夺应有的机会。文章最后对中国改革开放后流动模式的转变和现状提出了一些基本的判断。

    贿赂中的自我道德化与嵌入性腐败——基于H市纪检监察机关档案的一项文本研究
    李 辉
    2009, 29(6):  85-106. 
    摘要 ( 3236 )   PDF (969KB) ( 91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文主要依据H市纪检监察部门的案件询问与谈话笔录文本,力图使用国家个体关系理论模型,考察贿赂行动的实践过程。通过相关文本,笔者发现,以往将贿赂行为描述为一种不道德的交易行为,并不能准确揭示贿赂行为的本质;相反,贿赂行动中的行动者在实践过程中通过种种符号与象征行为,有将贿赂交易“自我道德化”的强烈倾向。而就经济学角度将贿赂行动描述为权力与金钱相交换的市场行为而言,也有将贿赂行为简单化的倾向,其与纯粹的市场交易行为本身有着本质区别。有鉴于此,笔者倾向于将贿赂界定为一种通过行动者的自我道德化表演,而嵌入在传统的礼物赠与行为与现代市场交易行为之间的特殊社会交换形态。

    诺贝尔奖简介
    精英型与草根型框架借用——比较失地农民与知识精英的集体抗争
    黎相宜
    2009, 29(6):  107-126. 
    摘要 ( 2830 )   PDF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文利用“框架借用”的概念,对处于同一集体抗争“主框架”下的失地农民与知识精英两个不同性质群体的集体抗争进行了比较研究,指出失地农民通过借用知识精英的话语及策略以建构自己的运动框架,形成草根型框架借用;同时,知识精英也利用失地农民叙事框架的“弱势”特征,形成精英型框架借用,而二者之间的非对称性,很可能导致精英将草根的利益诉求进行“失真处理”,使草根的部分利益诉求被“置换”。

    论文
    农民“种房”的行动理性——对W市S村的个案研究
    王三意 雷洪
    2009, 29(6):  127-147. 
    摘要 ( 2825 )   PDF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研究考察郊区城市化过程中的“种房风”现象,选取了W市近郊一个行政村为个案,进行田野调查,主要以访谈法,辅之以观察法和文献法来收集资料;从“种房”现象主体主观的角度,考察农民“种房”成风的原因。研究发现:农民“种房”是非现实需要的行动选择;选择“种房”主要是基于超额补偿效用,也有经营和增加收入效用、心理平衡效用、情感归属效用;农民“种房”行动是主观上的目的理性行动,且有形式理性和实质理性的特征;而农民“种房”行动理性的诱因是种种政府因素,这是种房现象成风的根本内在原因。本研究的结论认为,更深层关注和研究的问题是政府应如何调整自身的行为。

    劳动合作、仪礼交换与社会结群——广西龙脊壮族村落的社群结构分析
    郭立新
    2009, 29(6):  148-172. 
    摘要 ( 2756 )   PDF (763KB) ( 56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文通过对广西龙脊壮族家族和村寨组织的构成及其运作进行描述与分析,具体地呈现一个壮族地方社会的建构逻辑。文章认为,龙脊壮人的“家门”是一个依两可家系组织起来的血缘组织,以家屋为核心,且与家屋具有同构性;“寨”则是一个血缘与地缘合二为一,以寨老为联系中心的人群共同体。“家门”与“寨”以劳动合作和互助以及仪礼交换为基础进行建构;他们充当着家屋之间社群联结及友情的蓄水池,承载并具体实践着龙脊壮人与自己人一起劳动、一起吃住,跟自己人结婚的理想。

    从制度性底层到结构性底层——由威尔逊《真正的穷人》思考中国底层群体管理问题
    贾玉娇
    2009, 29(6):  173-188. 
    摘要 ( 2727 )   PDF (699KB) ( 84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美国在急剧的社会转型过程中,形成了以往的社会分层概念体系所不能准确把握的一类群体,即底层群体,他们的本质特征在于与主流社会的就业体系和行为规范体系相断裂。威尔逊敏锐地把握住了这一特征,将聚居区底层群体的形成归因为经济社会体系的结构性转型,颠覆了制度性底层的传统观点,并提出通过形成政治联盟,制定普遍性政策,运用隐秘议程的政治策略建构对底层群体有效的管理机制。本文在借鉴威尔逊理论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孙立平的“断裂”论,探析中国底层管理问题。

    科学人文
    十年来中国抗争运动研究评述
    李德满
    2009, 29(6):  189-209. 
    摘要 ( 2871 )   PDF (697KB) ( 111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的抗争运动爆发的频度和影响力不断增长,吸引了越来越多研究者的关注,海内外关于这一题域的研究也日渐兴起。这一研究题域在概念谱系上呈现出多元化的状态,以过程分析、结构分析和机制分析作为其主要的分析路径,以集体行动、日常抵抗、社会动员以及政治过程等理论为指导,并特别关注抗争运动与民主政治的关系;在研究方法上,规范性实证研究的比例正在上升,定量研究和比较研究是未来的发展方向。

    综述
    《社会学年鉴》(2007)概述
    梁茂春
    2009, 29(6):  210-220. 
    摘要 ( 2273 )   PDF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组织与社会
     “组织与社会”专栏征稿启事
    本刊编辑部
    2009, 29(6):  221-221. 
    摘要 ( 2290 )   PDF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独特的文化背景和转型实践与快速的现代化结合在一起,为中国组织社会学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当前,社会转型仍在继续,计划体制、单位制也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与此同时,传统的组织形态和关系网络重新渗入到社会生活的角角落落,全球化与信息化的浪潮也以其强大的力量重塑着整个社会的组织结构与制度体系,整个社会的运行在焕发出巨大生机与活力的同时,也变得极为复杂与多变。在学术研究当中,传统的结构分析、组织与制度理论在日益复杂的社会现实面前已显得越来越力不从心,学者们在关注正式的组织结构与制度安排的同时,正在把更多的精力转向不明言的制度、权力关系、社会网络与组织的实际运行方式的研究。
    从2004年开始,以“倡导专业规范,培养研究队伍,打造学术共同体”为宗旨的“组织社会学实证研究工作坊”已经连续举办了六届,为了进一步做好学术传承,形成学术积累,特以“上海高校社会学E研究院”为依托,在《社会》杂志开辟“组织与社会”专栏。
    本专栏从2009年第1期开始试办,每期3篇,迄今已有3期刊发了相关文章。本专栏采取选稿、约稿、荐稿、投稿相结合的方式,即从每年的工作坊论文中选择部分优秀稿件优先予以刊登,并根据专题需要约请部分专家提供特稿,同时接受公开投稿和荐稿(请标明专投“组织与社会”专栏)。对于所有通过编辑部初审的来稿,我们将实行严格的双向匿名专家评审制度。对于本专栏发表的相关论文,上海高校社会学E研究院将定期进行评选,对优秀论文给予奖励,并分专题结集出版,热诚欢迎海内外专家学者踊跃来稿,稿件请注明《组织与社会》专栏。
    来稿可以选择下列方式:
    《社会》杂志“作者投稿系统”:www.society.shu.edu.cn
    《社会》杂志投稿电子邮件:society1981@163.com
    本专栏临时投稿电子邮件:liuyuzhao@shu.edu.cn(有效期1年)
     本刊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