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杂志 ›› 2025, Vol. 45 ›› Issue (1): 57-88.
出版日期:
2025-01-20
发布日期:
2025-03-05
作者简介:
黄泽宇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心, E-mail:seasonhy@foxmail.com基金资助:
Online:
2025-01-20
Published:
2025-03-05
About author:
HUANG Zeyu, Center for Studies of Sociological Theory and Method,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 E-mail: seasonhy@foxmail.comSupported by:
摘要:
本文基于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访谈与观察,以“正常”为核心概念,探讨抗病毒治疗如何通过打造“正常”参与到感染者日常生活的建构中,感染者又如何通过自身的生活实践与规范对话。艾滋治理体系将打造符合医学标准的“正常身体”以保障社会安全视为首要目标,将抗病毒治疗作为针对感染者的正常化改造。为此,治理体系借助道德与法律将接受抗病毒治疗塑造为感染者的责任与义务,同时为其擘画了一个“正常未来”,使得接受抗病毒治疗成为感染者自然而然的选择。然而,在接受治疗后,感染者会产生诸多“异常感”和对“正常生活”究竟为何的质疑,但为了维持治疗,他们会根据自己的生活逻辑建构有别于甚至背离规范的“正常生活”。
黄泽宇, 黄盈盈. “像正常人一样”:艾滋病抗病毒治疗与感染者日常生活的建构[J]. 社会杂志, 2025, 45(1): 57-88.
Zeyu HUANG, Yingying HUANG. "Living a Normal Life": HIV Antiretroviral Therapy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Daily Life of Infected People[J]. Chinese Journal of Sociology, 2025, 45(1): 57-88.
白莉 . 2011. 艾滋病患者的自我歧视及消解策略[J]. 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6): 13- 16. | |
方洪鑫 . 2020. 从结构性暴力到生命社会体——艾滋人类学批判的道德谱系[J]. 社会学研究 (5): 51- 75. | |
方洪鑫 . 2022. 边缘与中心共舞: 社会安全视野下的全球艾滋生命治理——以中国边城为例[J]. 社会 42 (3): 125- 158. | |
冯琳、 袁同凯 . 2020. 生命时长还是生命质量?——凉山州B县HIV/AIDS感染女性抗病毒治疗的地方性构建[J]. 西北民族研究 (2): 111- 125. | |
福柯, 米歇尔. 2018a. 安全、领土与人口[M]. 钱翰、陈晓径, 译. 上海人民出版社。 | |
福柯, 米歇尔. 2018b. 必须保卫社会[M]. 钱翰, 译. 上海人民出版社。 | |
福柯, 米歇尔. 2018c. 不正常的人[M]. 钱翰, 译. 上海人民出版社。 | |
福柯, 米歇尔. 2022. 临床医学的诞生[M]. 刘北成, 译. 南京: 译林出版社。 | |
富晓星 . 2006. 女性商业性性服务者的组织特征、流动规律及艾滋病防治对策研究——以四川省Y县为例[J]. 人口研究 (6): 74- 81. | |
富晓星 . 2009. 建筑业农民工群体艾滋病预防干预策略的人类学观察——以北京市为例[J].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 30- 36. | |
郭金华 . 2015. 与疾病相关的污名——以中国的精神疾病和艾滋病污名为例[J]. 学术月刊 (7): 105- 115. | |
郇建立 . 2009. 慢性病与人生进程的破坏——评迈克尔·伯里的一个核心概念[J]. 社会学研究 (5): 229- 241. | |
怀特, 苏珊、迈克尔·怀特、洛特·梅奈特、贝蒂·柯亚唐多. 2010. 治疗艾滋病: 乌干达药物获得不平等的难题[G]//全球药物: 伦理、市场与实践. 阿德里安娜·佩特里纳, 等, 编著. 上海译文出版社. | |
黄盈盈、 鲍雨 . 2013. 经历乳腺癌: 从"疾病"到"残缺"的女性身体[J]. 社会 33 (2): 185- 207. | |
黄盈盈 . 2019. 艾滋病与生活逻辑[M]. 武汉: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 |
景军、 郇建立 . 2010. 中国艾滋病研究中的民族和性别问题[J].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6): 34- 40. | |
康吉莱姆, 乔治. 2015. 正常与病态[M]. 李春, 译. 西安: 西北大学出版社。 | |
赖立里、 戴媛媛 . 2022. 多重身体: 辅助生殖技术实践的人类学观察[J]. 妇女研究论丛 (6): 32- 42. | |
兰林友 . 2016. 中国艾滋病防治的人类学研究: 社会文化行为的分析[J].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6): 41- 52. | |
李春梅 . 2008. 从虚拟到现实: 艾滋病人歧视环境的演变逻辑[J]. 青年研究 (6): 38- 43. | |
李飞、 庄孔韶 . 2010. "作为文化的组织"的人类学研究实践: 中国三个地区女性性服务者群体特征之比较及艾滋病/性病预防干预建议[J].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 53- 60. | |
刘丹、 黄盈盈 . 2022. 再造微笑: 实践知识在唇腭裂治疗中的生成[J]. 社会 42 (6): 132- 159. | |
刘能 . 2005. 艾滋病、污名和社会歧视: 中国乡村社区中两类人群的一个定量分析[J]. 社会学研究 (6): 136- 164. | |
刘谦、 郭静、 李飞 . 2012. 性产业中老年客人群体艾滋病风险及性网络状况——基于广西某边境县的实证分析[J]. 人口研究 (2): 60- 70. | |
潘绥铭、 黄盈盈、 李楯 . 2006. 中国艾滋病"问题"解析[J]. 中国社会科学 (4): 86- 96. | |
仇勇、 崔鹏、 夏襄蓉 . 2003. 生者与死者——艾滋病在中国的现实与未来[J]. 商务周刊 (22): 28- 39. | |
宋晓男、 陈方明 . 1987. 我国预防艾滋病的措施[J]. 瞭望周刊 (37): 46. | |
王清 . 2006. 流动人口特征与艾滋病防治对策思考[J].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s1): 151- 155. | |
王曙光、 海乃一新 . 2013. 抗病毒治疗: 族群青年本土经验质疑BCC模式[J]. 青年研究 (6): 1- 11. | |
王文卿、 KathrynE. Muessig、 潘绥铭 . 2017. 社会网络与流动人口的艾滋病风险活动[J]. 青年研究 (3): 66- 77. | |
汪明、 黄泽宇 . 2024. 防艾组织何以生存: 基于"制度环境-社会需求"的双重视角[J]. 社会建设 (1): 42- 67. | |
杨雪燕、 王珺、 伊莎贝尔·阿塔尼 . 2016. 婚姻挤压和流动背景下大龄未婚男性的商业性行为: 基于中国西安的调查发现[J].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 91- 99. | |
叶晨阳 . 2023. 一种肯定的权力理论的形成: 基于福柯与康吉莱姆关系的考察[J]. 社会 43 (4): 129- 153. | |
赵燕、 甘秀敏、 赵德才、 豆智慧、 吴亚松、 连玉婷、 韩孟杰 . 2023. 我国艾滋病抗病毒治疗进展及推进高质量发展的思考[J]. 中国艾滋病性病 (6): 619- 622. | |
张群林、 孟阳 . 2016. 农村大龄未婚男性的性风险及其影响因素: 基于KAP的实证分析[J].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 108- 114. | |
张有春 . 2011. 污名与艾滋病话语在中国[J]. 社会科学 (4): 87- 92. | |
张有春、 李晓林 . 2005. 艾滋病宣传报道中歧视现象的研究[J]. 中国健康教育 (6): 473- 475. | |
张有春、 和文臻 . 2017. 艾滋病歧视的根源与反歧视策略研究[J]. 社会建设 (3): 50- 56. | |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性病艾滋病预防控制中心 . 2024. 2023年12月全国艾滋病性病疫情[J]. 中国艾滋病性病 (3): 225. | |
中国性病艾滋病防治协会 . 2019. 中国艾滋病防治政策与策略发展历程回溯[J]. 中国艾滋病性病 (7): 657- 661. | |
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艾滋病学组、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 2024. 中国艾滋病诊疗指南(2024版)[J]. 中国艾滋病性病 (8): 779- 806. | |
Campbell, Carole A . 1999. Women, Families and HIV/AIDS: A Sociological Perspective on the Epidemic in America.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 |
Canguilhem, Georges . 1989. The Normal and the Pathological. New York: Zone Books. | |
Derlega , Valerian and Barbee Anita P . 1998. HIV & Social Interaction. Thousand Oaks: Sage. | |
Gabe, Jonathan and Lee F. Monaghan. 2023." Young People and the Sociology of Chronic Illness: Meanings, Management and Consequences." In Handbook on the Sociology of Health and Medicine, edited by Alan Petersen. Cheltenham: Edward Elgar Publishing. | |
Lauritzen, Sonja Olin and Lars-Christer Hydén. 2007." Medical Technologies, the Life World and Normality: An Introduction." In Medical Technologies and the Life World: The Social Construction of Normality, edited by Sonja Olin Lauritzen and Lars-Christer Hydén. London: Routledge. | |
Lock , Margaret and Vinh-Kim Nguyen . 2010. An Anthropology of Biomedicine. Chichester: Wiley-Blackwell. | |
Sherman , Susan G , Pamela Lilleston and Jacqueline Reuben . 2011. "More Than a Dance: The Production of Sexual Health Risk in the Exotic Dance Clubs in Baltimore, USA." Social Science & Medicine 73 (3): 475- 481. | |
Stanley, Laura D . 1999. "Transforming AIDS: The Moral Management of Stigmatized Identity." Anthropology & Medicine 6 (1): 103- 120. | |
Watkins-Hayes, Celeste . 2014. "Intersectionality and the Sociology of HIV/AIDS: Past, Present, and Future Research Directions." Annual Review of Sociology 40: 431- 457. |
[1] | 叶晨阳. 一种肯定的权力理论的形成:基于福柯与康吉莱姆关系的考察[J]. 社会杂志, 2023, 43(4): 129-153. |
[2] | 方洪鑫. 边缘与中心共舞:社会安全视野下的全球艾滋生命治理——以中国边城为例[J]. 社会杂志, 2022, 42(3): 125-158. |
[3] | 杨璐. 日常生活的自然意涵:休谟精神哲学的方法论意义[J]. 社会杂志, 2020, 40(6): 132-156. |
[4] | 折晓叶. “田野”经验中的日常生活逻辑:经验、理论与方法[J]. 社会杂志, 2018, 38(1): 1-29. |
[5] | 吴柳财. 日常生活的结构与意义:《礼记·曲礼》的社会学研究[J]. 社会杂志, 2018, 38(1): 54-80. |
[6] | 丁瑜 李会. 住院康复精神病人日常生活实践中的充权: 一个广州的个案研究 [J]. 社会杂志, 2013, 33(4): 117-146. |
[7] | 黄盈盈 | 鲍雨. 经历乳腺癌:从“疾病”到“残缺”的女性身体[J]. 社会杂志, 2013, 33(2): 185-207. |
[8] | 余晓燕. 区域差异视野下的艾滋病社区防治经验——云南L县之个案研究[J]. 社会杂志, 2010, 30(6): 221-241. |
[9] | 杨善华. 感知与洞察:研究实践中的现象学社会学[J]. 社会杂志, 2009, 29(1): 162-172 . |
[10] | 林晓珊. 国外汽车消费社会学研究述评[J]. 社会杂志, 2008, 28(6): 194-214 . |
[11] | 张敦福. 迈向“虚无之物”的日常生活消费实践——一个消费者的视野[J]. 社会杂志, 2006, 26(2): 159-174. |
阅读次数 | ||||||
全文 |
|
|||||
摘要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