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25年 第45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25-01-20
     
    “人民性是中国式现代化发展实践的本质特征”笔谈
    周飞舟, 文军, 陈雪婧, 王天夫, 郑莉
    2025, 45(1):  1-56. 
    摘要 ( 384 )   HTML ( 71)   PDF (5721KB) ( 341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论文
    “像正常人一样”:艾滋病抗病毒治疗与感染者日常生活的建构
    黄泽宇, 黄盈盈
    2025, 45(1):  57-88. 
    摘要 ( 365 )   HTML ( 58)   PDF (3353KB) ( 24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文基于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访谈与观察,以“正常”为核心概念,探讨抗病毒治疗如何通过打造“正常”参与到感染者日常生活的建构中,感染者又如何通过自身的生活实践与规范对话。艾滋治理体系将打造符合医学标准的“正常身体”以保障社会安全视为首要目标,将抗病毒治疗作为针对感染者的正常化改造。为此,治理体系借助道德与法律将接受抗病毒治疗塑造为感染者的责任与义务,同时为其擘画了一个“正常未来”,使得接受抗病毒治疗成为感染者自然而然的选择。然而,在接受治疗后,感染者会产生诸多“异常感”和对“正常生活”究竟为何的质疑,但为了维持治疗,他们会根据自己的生活逻辑建构有别于甚至背离规范的“正常生活”。

    熟人关系、道德评价与市场价格竞争——以河南省西村的民宿经营为例
    罗聪聪
    2025, 45(1):  89-115. 
    摘要 ( 268 )   HTML ( 39)   PDF (2923KB) ( 213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借助河南省西村民宿定价的案例,本文探究了熟人社会何以遏制市场低价竞争。研究发现,熟人关系中的道德评价机制对价格竞争秩序的形成发挥了调节作用。道德评价机制通过公共化和道德化的环节,以议论、传话、减少互动和不予配合等方式,推动经营者之间形成有序定价——不同类型民宿保持价格差异,同类型民宿约定价格底线。熟人关系内化的利益共享和相互照顾的互惠规范是道德评价调节价格竞争的道德基础。本文展现了道德评价的作用方式及其与市场力量的动态互动,有助于揭示乡村市场竞争秩序所具有的道德内涵与中国特色,对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具有重要启发意义。

    “公”、进化论与社会主义:孙中山塑造革命学说过程的再审视
    赵逸洲
    2025, 45(1):  116-142. 
    摘要 ( 138 )   HTML ( 15)   PDF (2922KB) ( 10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往对孙中山思想的研究往往会注意到在其思想形成过程中“公”的概念、进化论以及社会主义学说所扮演的角色,但对这些观念如何联系起来并共同成为其思想底色的过程的讨论较少。本文认为,对进化论的利用与批判是孙中山接触社会主义学说的契机,他对这两种学说的利用又带有“公”的底色。孙中山与社会主义学说之间的亲近,令我们能够在长时段以及更广阔的视角上定位其“公”的含义,也使其思想结构复杂交错,呈现出鲜明的个人特色。孙中山的革命学说因构造了国家整体与革命党人之间的联系而鼓舞了一代又一代的有志青年投身革命,却也因过于注重整体而忽视塑造革命新人成为国共合作破裂的远因。

    “生活”自耕农:杨开道早期理论(1927—1937)中的农民形象
    陈烨广
    2025, 45(1):  143-171. 
    摘要 ( 146 )   HTML ( 12)   PDF (3057KB) ( 15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文根据杨开道早期理论(1927—1937)中对于农民问题的讨论试图说明:通过转译巴特菲尔德的理论和探讨“乡村生活运动”这一理论渊源,并基于占华北农村人口中大多数的“有产自耕农”这一原型,杨开道构建出了一种努力维持“生活平衡”且心态深受“日常烦恼”影响的农民形象。在这种类型的农民身上,杨开道看到了承担地方自治和产业现代化的潜力,从而提出了一种将政治改革和经济发展方案建立在该主体之上的设想。本文认为,这一形象具有显著的本土色彩,可以为理解农民提供一种新的视角。另外,本文通过呈现该形象的西学渊源及杨开道的本土化努力,致力于为中国早期社会学寻求理论对话的新基础。

    重新发现“自然”:抗战前燕京学派社区研究传统的三重转换
    刘圆圆
    2025, 45(1):  172-202. 
    摘要 ( 268 )   HTML ( 39)   PDF (3192KB) ( 195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作为学科史研究对象的燕京学派,对其的讨论还远没有结束。本文沿着燕京大学社会学学科的发展轨迹,呈现抗战前社区研究传统的三重转换。早期燕大的社会学研究笼罩于“宗教与社会合一”的视角下,致力于社会再造。自许仕廉开始,衡量社会学学科发达的标准在于与自然科学的切近程度。作为社会试验所的清河市镇,是燕京学派“区域”研究传统的开端,将控制“自然”作为衡量社会进步的尺度。在吴文藻以功能分析涵化人文区位学的理论转向促成了社区研究的学术转向后,“文化”这一无法被控制的社会恒常,成为社区研究的重心。当“功能”取代了“因果”,“比较法”取代了“实验法”,“社会的自然史”取代了以往简单机械的“社会的历史重造”,也标志着社会学真正区别于自然科学的学科地位得以确立。在此过程中,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从来都不是彼此的对手,燕京学派的社区研究传统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从未脱离自然,而是建立在自然的基础之上逐渐转向关于“人”本身的文化分析。

    观念因何而变?——子女性别与父母对孝道伦理的认同
    余家庆, 胡安宁, 薛森
    2025, 45(1):  203-223. 
    摘要 ( 359 )   HTML ( 35)   PDF (2882KB) ( 290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虽然孝道研究通常侧重于关注从子女到父母的向上关系,但代际之间的联系往往是双向的。父母对孝道伦理的认同变化不仅凸显了对子女的角色期待,也是厘清中国传统孝道总体变迁的重要切入点。本文提出一个与性别角色相关的家庭分析框架,揭示了中国孝道变迁的微观基础与现实脉络,并基于中国家庭动态追踪调查(CFPS)的2014年数据,利用头胎性别的外生特征,识别子女性别对亲代双元孝道认同的因果效应。研究发现,平均而言,生女儿的父母在权威型孝道观念认同上低于生儿子的父母,但对相互型孝道观念的认同相对更高。一方面,女儿婚后的“从夫居”安排改变了家庭的代际同住模式,进而削弱了父母对权威型孝道的伦理认同;另一方面,在父母生病时,成年女儿更可能提供照料支持,这种代际互动满足了父母对亲情的情感期待,促进了父母对相互型孝道的伦理认同。生育率下降与独生女家庭比重的上升推动了家庭子女性别结构的变化,这一变化是解释中国孝道伦理变迁的重要因素之一。

    总目次
    《社会》2024年总目录
    《社会》编辑部
    2025, 45(1):  234-239. 
    摘要 ( 188 )   PDF (416KB) ( 13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