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鲁迅《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不仅专注于讨论父子伦理,也颇具代表性地传达了五四家庭革命者的世界观与历史意识。在尼采与生物进化论的启示下,鲁迅要求“父亲”发挥主体能动性并提倡“幼者本位”。同时,鲁迅强调社会改造对重建家庭的意义,而他对“社会”的理解与“一战”后国家主义的退潮和“人类”意识的兴起有关。鲁迅对“爱”的重视既延续了清末家庭革命的脉络,又受到同一时期日本白桦派作家的影响,他试图借助这些力量冲击明清以降日益刻板与形式化的礼教,进而突破孝道内在的悖论。鲁迅以“父亲”身份回应了时代命题,呈现出古今之间的对话和张力,他对父子伦理主动性的强调和对互助型社会的想象,对于今天围绕家庭问题的讨论仍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孙尧天. 古今之间:父子伦理变迁与五四家庭想象——重探鲁迅《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J]. 社会杂志, 2024, 44(6): 65-96.
SUN Yaotian. Between the Ancient and the Modern: Changes in Father-Son Ethics and the Imagination of the May 4th Movement on Family:Reinterpreting Lu Xun's “How Shall We Be Fathers Now”[J]. Chinese Journal of Sociology, 2024, 44(6): 65-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