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首页
期刊介绍
编委会
投稿指南
期刊订阅
电子刊
联系我们
English
在线办公
作者投稿查稿
专家在线审稿
编委在线审稿
编辑远程办公
主编远程办公
在线期刊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全年目录
高级检索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E-mail Alert
RSS
下载中心
《社会》2024年第3期《化零为整的宏观社会数据生成:基于潜变量模型和动态贝叶斯方法》 附录
2023年第6期《中国STEM领域的性别分化:基于社会分类的视角》文章附表
2022年第5期《方言距离与城市流动人口犯罪的同群效应》数据源代码
2022年第2期《中国教育资源市场化与个体选择:初中课外补习效应异质性探究》数据源代码
2022年第6期《时间之窗与时间之创》数据源代码
2022年第5期《代际网络与学业成就:网络情境与个体能动的双重视角》数据源代码
更多...
友情链接
中国高校系列专业期刊《社会学报》
上海大学期刊社
Chinese Journal of Sociology
更多...
当期目录
2024年 第44卷 第6期 刊出日期:2024-11-20
上一期
下一期
专题:中国社会学的标识性概念
何谓“名分”?——一项基于“关系性”的本土研究
翟学伟
2024, 44(6): 1-30.
摘要
(
1053
)
HTML
(
44
)
PDF
(3100KB) (
51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土概念在现代社会科学研究中常被现有的学科概念所置换,使得概念本义及其研究框架难以彰显。名分就是这样一个被等级、角色、身份及其行为规范所取代的概念,以至于学界对名分的解释仅停留于表面。通过比较这些概念及其范畴组合,本文发现,名分之义需要在自己的概念组合中得到理解,由此推演出其社会运行的真实含义。本文认为,名分是礼制和礼仪的操作化,其意义是在真实的纵向关系运作中确立匹配性的尊卑,以维持日常秩序。本文检视从西方移植而来的角色或身份,发现共性都是建立于“自我同一性”之上,而名分运行需要在政治与社会观念和现实中建立一个“场域同一性”。后者之所以可能,是因为“礼”在认知上的整体性运行,其内在的关系线索是由“天地君亲师”提供的。如果一个人能在认知上形成这个场域中的关系全景图,他就能清晰地了解自己的行动路线和行为方式,同时也构成了纵向关系运行本身所期待的秩序、稳定与和谐。
湘乡曾家与地方政治:论双轨制的内部张力与协作
凌鹏, 何骆
2024, 44(6): 31-64.
摘要
(
636
)
HTML
(
31
)
PDF
(4738KB) (
28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文以湘乡曾家为例探讨双轨制的内部张力与协作,认为双轨政治的基本特征是两个相分离的上下轨道而非一个轨道的上下两层,政统与道统是双轨政治形成的更根本的理论奠基。曾国藩意图分离双轨,期望家族在地方践行道统却想法难行;曾国潢在地方积累家族财势,走向与地方官私利勾连的同时也为联结政统和道统提供了实际基础。在这二人种种思虑与行动的共同作用下出现了曾麟书促成官绅合作的重要作为,达成了绅与官的合作,突破了政统与道统的分离。在双轨政治的结构中,理论与实践、国家与地方、私利和公益始终处于张力之中。不同时代的国家与士绅的关系是这一张力结构的不同样态。在此意义上,费孝通对民国政治问题的探讨亦是接续“双轨”精神的重要努力。
论文
古今之间:父子伦理变迁与五四家庭想象——重探鲁迅《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
孙尧天
2024, 44(6): 65-96.
摘要
(
631
)
HTML
(
17
)
PDF
(3731KB) (
24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鲁迅《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不仅专注于讨论父子伦理,也颇具代表性地传达了五四家庭革命者的世界观与历史意识。在尼采与生物进化论的启示下,鲁迅要求“父亲”发挥主体能动性并提倡“幼者本位”。同时,鲁迅强调社会改造对重建家庭的意义,而他对“社会”的理解与“一战”后国家主义的退潮和“人类”意识的兴起有关。鲁迅对“爱”的重视既延续了清末家庭革命的脉络,又受到同一时期日本白桦派作家的影响,他试图借助这些力量冲击明清以降日益刻板与形式化的礼教,进而突破孝道内在的悖论。鲁迅以“父亲”身份回应了时代命题,呈现出古今之间的对话和张力,他对父子伦理主动性的强调和对互助型社会的想象,对于今天围绕家庭问题的讨论仍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私有财产的温和化:卢梭与平等的政治经济学
赵雨淘
2024, 44(6): 97-127.
摘要
(
586
)
HTML
(
12
)
PDF
(3661KB) (
29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作为文明社会的重要批评者,卢梭对文明社会的制度基础——私有财产的态度十分复杂,既批评财产与自尊的结合导致不平等和败坏,又承认财产是政治社会和个人自由的基础。实际上,卢梭的政治经济学思考源于他对“非社会的社会性”的系统批判。针对文明社会中的自然人和公民,卢梭分别提出了救治方案。对于前者,要用自然必然性逻辑限制财产的道德和社会影响力,再通过对自尊激情的克制来培育普遍的人类之爱,最终在自然的“非社会性”和无私的“社会的社会性”之间建立平衡,塑造温和的财产所有者。对于后者,要通过个体与自然、个体与共同体的关系来阻断个体公民之间的比较和交往,构建“非社会性的社会”,也即一个温和的财产社会。
风俗变迁与时代精神:伏尔泰的风俗史及其社会学意涵
李篡
2024, 44(6): 128-158.
摘要
(
565
)
HTML
(
10
)
PDF
(3276KB) (
14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在批判并摆脱基督教传统历史神学模式的基础上,伏尔泰发展出了一种具有全新世界史与文明史视野的历史哲学,为法国乃至欧洲看待自身文明的构成、进程以及其他文明的历史定位提供了新眼光。从此,文明史不再是神意的展现,而是人类精神和心灵不断取得进步的风俗史。借助一种关于风俗变迁的历史与经验叙事,伏尔泰的理性哲学、自然神论、进步史观与他的人性论、社会学说等观念得以成为统一的整体。在他那里,“风俗”不仅是进入与理解文明和秩序问题的关键概念,而且是一种分析时代与民族精神、人类理性与心灵进步的新视角。尽管在社会学的风俗研究传统中,伏尔泰的观点并没有被尽数吸收,但他的风俗史研究却得到了适当的保留与转化。他还贡献了一种以风俗变迁考察和分析时代精神的历史比较方法。整体而言,独具性格、心灵和精神气质等内涵的风俗概念以及通过描述宗教、法律、科学和文艺等要素来把握时代精神之实质意涵及其变动的方法,正是风俗史的社会学意义之所在。
趋同与分化:雇主决策视角下高学历者的教育失配研究
李晓光
2024, 44(6): 159-193.
摘要
(
715
)
HTML
(
31
)
PDF
(4880KB) (
32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既往教育失配研究聚焦供给侧劳动者特征的影响,而较少关注需求侧招聘者及其雇佣决策的潜在作用。本文从新制度主义理论出发,聚焦劳动力市场的需求侧,分析组织的雇佣决策过程对教育失配的影响,并基于2023年中国在线联合调查实验研究数据开展实证分析。研究发现:第一,招聘决策环节存在“高配偏好”的趋同态势,即雇主倾向于招聘高于岗位实际所需学历的求职者。无论何种规模的组织,这种高配偏好都普遍存在,由此导致教育失配现象的涌现。第二,组织在招聘中的“高配偏好”因职业类型、工作经验要求和容错成本而存在明显分化态势,并且这种分化深受效率逻辑的驱动。第三,组织在招聘中的“高配偏好”因产权类型、行业类型和城市特征而呈现分化态势,而这种分化深受制度逻辑的支配。以上发现揭示出雇主决策视角下教育失配现象的产生机制,对于提升高学历者就业质量和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政策启示意义。
优势累积抑或资源互补?代际视角下本地居民首套住房区位分化研究——以上海为例
穆学英, 崔璨, 卢婷婷, 常鹤影
2024, 44(6): 194-216.
摘要
(
633
)
HTML
(
27
)
PDF
(2689KB) (
20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文强调区位在居民住房分化中的重要性,并超越了既有研究的个体视角,重点考察家庭背景对居民首套住房区位选择的影响。本研究以上海本地居民为例发现,父母具备较高的教育水平和经济水平,以及在体制内工作,均有助于子女获得更好区位的住房。然而,父母房产对子女首套住房的区位有显著的抑制效应,子女在面对住房区位和面积的取舍时更倾向于选择“远大新”。此外,父母工作单位的性质对父母房产的抑制效应还具有调节作用,尤其是对在体制内工作的父母群体的影响更为显著。本研究为理解住房分化提供了空间视角,有助于深化理解代际传递在住房分化中的作用。
能力的代价与分化:第三道数字鸿沟中的数字伤害
陈福平, 谢怡景
2024, 44(6): 217-242.
摘要
(
756
)
HTML
(
28
)
PDF
(2467KB) (
30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第三道数字鸿沟”研究的关注点在于数字技能产生的效果差异,但实际上更多关注了收益性效果。在与“资源与占用理论”对话的基础上,本研究从“数字伤害”的角度,通过对CGSS2017调查数据的分析发现:年轻、高学历、高收入的群体以及城市居民会有更高水平的数字技能,但进而也使得他们需要面对更大的数字伤害;群体间对数字技能的负面效果会有分化的防范能力,其中,拥有高学历、高收入等位置类型的优势群体更能缓解数字伤害的影响。本研究深化了数字鸿沟研究忽视的对数字负面效果的认识,并提出在未来数字公共服务中应重视群体间对数字伤害的防范性不平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