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首页
期刊介绍
编委会
投稿指南
期刊订阅
电子刊
联系我们
English
在线办公
作者投稿查稿
专家在线审稿
编委在线审稿
编辑远程办公
主编远程办公
在线期刊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全年目录
高级检索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E-mail Alert
RSS
下载中心
《社会》2024年第3期《化零为整的宏观社会数据生成:基于潜变量模型和动态贝叶斯方法》 附录
2023年第6期《中国STEM领域的性别分化:基于社会分类的视角》文章附表
2022年第5期《方言距离与城市流动人口犯罪的同群效应》数据源代码
2022年第2期《中国教育资源市场化与个体选择:初中课外补习效应异质性探究》数据源代码
2022年第6期《时间之窗与时间之创》数据源代码
2022年第5期《代际网络与学业成就:网络情境与个体能动的双重视角》数据源代码
更多...
友情链接
中国高校系列专业期刊《社会学报》
上海大学期刊社
Chinese Journal of Sociology
更多...
当期目录
2020年 第40卷 第5期 刊出日期:2020-09-20
上一期
下一期
专题一 历史社会学:制度与伦理
军事发包制
应星
2020, 40(5): 1-33.
摘要
(
1315
)
HTML
(
205
)
PDF
(3220KB) (
76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在学界目前关于行政发包制及其历史根源的讨论中,尚未触及一个非常重要的历史制度:军事发包制。它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创建的根据地进行局部执政时所展现出来的一种组织形态,即一方面在中央层面建立起一元化的领导体制,另一方面又在各根据地军区和军分区两级分别建立起与上级的军事承包关系。这种关系具体体现为三个方面:军事决策的自由裁量权;财经的自给自足;在属地建立一元化领导,实行属地化管理、战果导向和人格化担责。军事发包制有效解决了动员和控制、集权和分权的张力问题,把分割状态下的局部执政当成铸造现代政党之军政能力的重要通道,为1949年后全面展开的国家政权建设做好了准备。军事发包制既是行政发包制的先驱,在某种意义上又可谓行政发包制的内核。
思想、风俗与制度:陈寅恪史学研究的社会学意涵
孟庆延
2020, 40(5): 34-62.
摘要
(
918
)
HTML
(
51
)
PDF
(3041KB) (
50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陈寅恪的史学研究在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领域有重要的学术地位。一直以来,围绕陈寅恪史学研究传统展开的学术史讨论大多局限于历史学乃至中古史研究的范畴。社会学、政治学等学科对其关注较少。在本文中,笔者尝试从陈寅恪史学研究的问题意识、研究路径与关键概念等角度,在重新整理陈寅恪著述史与细读文本的基础上,揭示他诸多研究著述之间的内在联系,并由此讨论陈寅恪史学研究传统对“文明发生学”这一问题的内在关切。笔者进而尝试从思想、风俗与制度三个关键词入手,理解这一“西学东渐”背景下的经典研究传统所具有的社会学理论意涵,并以此为基础,讨论其对我们当下开展面向中国本土历史与社会的社会学研究所具有的理论意义。
哀敬两尽:从“君视大敛”看君臣、父子伦理的情感内涵
李松涛
2020, 40(5): 63-90.
摘要
(
934
)
HTML
(
34
)
PDF
(2428KB) (
41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君臣、父子为代表的政治伦理与亲属伦理及其内在的精神情感构成了中国社会结构、家国关系及政治秩序的深层根基。本文通过对《士丧礼》中“君视大敛”这一环节的描述分析,指出君臣之间以敬为主的情感内涵与父子之间以哀为主的情感内涵相互影响,交织在一起,而从根本上讲,这两种情感及其相互作用统一于儒家的仁义思想之中。通过对这两种伦理之情感内涵的讨论,文章进一步明晰了中国历史传统中家国关系的内在精神情感通路,即性情仁厚之人在家庭内部孝敬父母,才能在国家层面忠于君主,而国家层面的君臣关系也关照、影响着家庭内的父子关系。文章同时也为理解当下身处尊卑有等与亲疏有差两层关系中的中国人的内在情感状态、行动伦理以及在此结构中形成的社会人格提供了一种新的解释。
专题二 国家治理:合作、产业与技术
互不信任的群体何能产生合作:对XW案例的事件史分析
张静
2020, 40(5): 91-111.
摘要
(
1256
)
HTML
(
76
)
PDF
(2236KB) (
64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文的研究主旨与制度规则和社会资本建设的关系有关。与现有研究主要将社会资本视为自变量并论述其对社会发展之作用的视角不同,本文将社会资本视为因变量,追踪具有公共品性质的通用社会资本如何生发,尤其是在不利的群体冲突条件下获得生长的原因。研究发现,通用的社会资本不必然在社会关系中自然出现,它依托于特定的公共社会规则而生长和巩固。XW案例中出现的社会资本扩展——村民合作的广度由宗堂内转化为跨宗堂,明显是公共决策规则革新带来的结果。本文描述了这一通用社会资本的产生机制,以推进对合作行为的改进和社会资本的扩展,展开理论阐释。本文同时提示了有关政策改进的可能性:运用制度规则的突破进行自我改造,有助于打破群体冲突和控制权竞争的循环,提升基层社会治理的品质。
正宗与时变:基于安溪铁观音的产业治理与生产实践研究
颜燕华
2020, 40(5): 112-136.
摘要
(
1051
)
HTML
(
54
)
PDF
(2525KB) (
64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在农业现代化转型的背景下,对于地方的产业治理,学者普遍关注政府的行为动机及其后果,未能充分揭示政府产业政策内容的逻辑与农民具体生产实践之间的张力。基于对安溪铁观音的个案考察,本文指出,地方政府以“正宗性”作为茶业发展的抓手,实际上是将传统的生产方式改造成更加单一化、标准化、规模化的现代化生产。这种生产逻辑与茶农基于生产技艺、农时安排以及社会关系状况的灵活性产销存在根本的张力。通过对具体的茶业政策和农民生产实践的考察,本文刻画了这种张力在不同层面的表现及其不同后果,并着重指出,相比于地方政府诉诸正宗性的产业治理逻辑,农户因时、因地、因人而变的产销逻辑更能适应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
技术自主性与国家形塑:国家与技术治理关系研究的政治脉络及其想象
陈天祥, 徐雅倩
2020, 40(5): 137-168.
摘要
(
1161
)
HTML
(
48
)
PDF
(2805KB) (
61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技术治理进入国家视野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相关研究先后拓展和增加了专家治国、技术官僚、信息技术和微观政治等概念,并分化为两个研究维度:一是一以贯之的国家如何以“技术性方式”进行治理;二是由“信息技术在政府应用”这一研究分支发展而来,分析国家如何将新技术手段引入治理。其中,前者是技术治理概念的逻辑起点,本文从这一起点展开分析国家与技术治理的关系,试图还原技术治理的本来面貌。基于技术治理具有自身发展和运作的自主性,国家与技术治理关系呈现三种基本形态:“吸纳”状态下国家对“可控”技术治理的应用、“扩散”状态下国家对“自主”技术治理的干预和“分途”状态下国家对“失控”技术治理的监管。最后,本文还进一步提出“超越技术治理”的两种路径构想,由此系统呈现了国家与技术治理相互形塑的整体图景,为技术治理研究提供了新的反思与关注的视角。
论文
“宗教礼物论”的可能性:礼物与宗教的内在联系
吴越
2020, 40(5): 169-189.
摘要
(
1081
)
HTML
(
56
)
PDF
(1884KB) (
63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文认为,“宗教礼物论”是一个具有潜力的理论视角,它以莫斯等人的礼物理论为基础,探讨宗教现象及其与社会的关系。本文在述评现有文献的基础上,探讨礼物与宗教的内在关系,进而分析礼物理论与宗教社会学的亲和性。文章认为:首先,礼物与宗教是双向关联的,两者相辅相成,不仅宗教现象中蕴含着礼物逻辑,而且宗教为礼物的内在价值提供了神圣性的基础;其次,礼物和宗教都与社会团结的法则直接关联,这一点体现在两者共通的自愿式义务性上,两者既融合了情感性联系和工具性联系,也融合了相互性伦理和等级性伦理;最后,“宗教礼物论”的优势最可能体现在对宗教之“非自主选择性”的分析上,而它的潜在挑战则主要在应对社会变迁与价值倾向上。
变迁与延续:中国家庭代际关系的类型学研究
曾旭晖, 李奕丰
2020, 40(5): 190-212.
摘要
(
2048
)
HTML
(
154
)
PDF
(1968KB) (
81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文结合中国家庭代际关系研究注重居住安排与功能性交换的传统,从机会结构和功能实现两个维度构建了分析框架,并提出了四种代际关系的潜在类型:紧密型、工具型、独立型和扶持型。对一项全国性抽样调查数据的潜在类别分析表明,该分析框架有助力于我们理解代际关系的不同形态,并对其发展趋势有更好的认识。鉴于工具型成为主要类型以及独立型和扶持型关系的出现,代际关系呈现变迁的趋势。尽管传统的紧密型关系不占主导,但通过工具性交换或父母的扶持维持着代际的有效联结,赡养和反馈关系得以保留,体现了代际关系的延续。代际关系类型受到子代和亲代社会经济地位的显著影响,体现了社会不平等的再生产。
方言能力与流动儿童的学业表现——来自中国教育追踪调查的证据
柳建坤, 张云亮
2020, 40(5): 213-236.
摘要
(
1235
)
HTML
(
116
)
PDF
(2052KB) (
83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文以就读于八年级的流动儿童作为研究对象,考察了方言能力对其学业表现的影响及作用机制。通过对中国教育追踪调查2014—2015学年数据的分析,本研究发现,掌握流入地方言可以显著改善流动儿童的学业表现,但其影响主要体现在语文和英语两个科目上。同时,来自教师和同学的支持是方言能力影响流动儿童学业表现的作用机制。本研究从语言环境的角度揭示了流动儿童人力资本积累的逻辑,为相关部门完善与流动儿童相关的教育政策提供了经验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