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通过词源结合思想谱系学梳理, 尝试总结马克斯·韦伯"祛魅"概念及其相关叙事的两个主要来源——以席勒为代表的德国浪漫主义和以17世纪荷兰神学家巴尔塔萨·贝克尔为代表的反巫术主义。席勒在《希腊的群神》中提出了"祛神"概念, 但他并不是单纯为了复古或反启蒙, 而是希望用神性来改善人性。德国浪漫主义高度关注"巫"(或"魔法"), 提出以"一元论"和审美为路径, 克服机械世界观带来的弊病; 贝克尔的反巫术主义立场则是借用笛卡尔的"二元论"哲学, 在捍卫信仰的前提下论证巫术的无效性。两者都遗留了各自的问题: 德国浪漫主义的审美出路仅可能成为极少数知识分子的出路, 难以触及社会整体, 而其人神同型、同性也无法实现; 贝克尔的反巫术立场则遇到了巫术-宗教关系和人类宗教的普遍历史这两个难题。韦伯在一战期间的写作吸纳了上述两个来源的成果, 也分别回应了两者各自遗留的问题, 完成了问题意识的"闭环": 一方面, 他意识到现代文明中意义的空场, 要求用"天职"来对抗生命的倦怠; 另一方面, 他提出了一个宗教发展的历史图式——"宗教的祛魅"外溢导致"世界的祛魅", 后者也为"诸神之争"背景之下的"复魅"留下了讨论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