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25年 第45卷 第5期    刊出日期:2025-09-20
    上一期   
    专题一:马克思主义社会学
    从“演绎学”到“辩证法”:马克思历史社会学的方法论基础及其演进
    刘洋
    2025, 45(5):  1-25. 
    摘要 ( 30 )   HTML ( 4)   PDF (2293KB) ( 1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马克思开创的历史社会学经典传统建立在一种独特的方法论基础上。本文以马克思对“历史”的四次理解为线索,尝试梳理其历史社会学方法论基础的形成与演变过程。在对德国历史主义尤其是黑格尔的批判和对辩证法在政治经济学中的运用的思考中,马克思接续形成了两种方法论——生产的历史演绎学和历史的现象辩证法。重访马克思历史社会学的方法论基础,也将为社会理论取向的历史社会学研究提供启示。

    专题二:文化社会学
    优绩职业主义:旅德华人音乐家技能嵌入性的文化逻辑
    于佳煖
    2025, 45(5):  26-56. 
    摘要 ( 26 )   HTML ( 2)   PDF (3230KB) ( 18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研究探讨了旅德华人音乐家优绩职业主义的生成逻辑。德国古典音乐界的一般职业社会化模式会让音乐家逐步内化社会关系和专业技能的重要作用和获致方法,进而形成两者并重的综合职业主义。受“差序格局”下“关系伦理”思维的影响,华人音乐家无法洞察并完全理解德国当地以职业共同体为基础的社交嵌入性的具体逻辑,而是尤其看重技能嵌入性,并生成优绩职业主义。本研究通过还原移民群体间新观念形态涌现的具体过程,补充了现有研究中将跨文化适应主要视为选择性接受或组合已有观念的理解路径。这些新观念形态可能既区别于来源文化,也不完全归属于目标文化,而是在二者之间的张力中,在不同维度嵌入性的共同影响下所建构的新文化形态。

    数字时代舆情何以重塑基层治理——一个三层分析框架
    周逸然
    2025, 45(5):  57-88. 
    摘要 ( 35 )   HTML ( 3)   PDF (3624KB) ( 35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文以中小学教育系统为例,构建“信息传递模式变革—治理结构转型—风险约束重塑”的分析框架,并引入“公众可见度”和“上级可见度”两个概念,揭示数字时代舆情重塑基层治理的三重机制。首先,信息传递从封闭分级转为双向倒流,公众从信息接收者转为生产者,上级可越过基层直接获取信息,基层信息垄断优势被削弱。其次,治理格局从分治转向共治,公众参与度提升,上级数字化监管力度加强,形成横纵协同的治理网络。最后,基层风险约束从软性转向硬性,规避问责的空间大幅缩减。尽管基层积极调适,但仍面临治理能力与责任风险、治理手段与治理环境错配的结构性困境。本文为理解数字时代的治理转型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

    专题三:“关系”研究新探
    普遍的特殊主义与“关系”研究的本土化范式——以“态度”作为核心概念
    何奇峰
    2025, 45(5):  89-113. 
    摘要 ( 17 )   HTML ( 1)   PDF (2492KB) ( 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关系”概念在中国与西方语境中存在差异。“关系”作为中国本土概念,具有“普遍的特殊主义”特征,本文旨在探讨其这一特征,并尝试构建关系研究的本土化范式。借助费孝通的“差序格局”概念,本文认为,理解关系的核心在于把握基于行动者视角的“态度”,它是对身份基础与亲疏关系、人情往来等客观因素以及交往历史、当前情境和行动者心态等主观因素的综合考量,是行动者面对具体个体时内心权度的综合体现。这一研究范式打破了对关系进行正式与非正式二分的认知,并挑战了强调关系工具性价值的观点。

    恩义之间: 行动伦理视角下的师徒关系研究
    余朋翰
    2025, 45(5):  114-141. 
    摘要 ( 35 )   HTML ( 1)   PDF (3026KB) ( 1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关于师徒制的既有研究主要聚焦于雇佣劳动属性, 而对于其背后的行动伦理, 亦即中国师徒制特有的"宗法性"特征关注较少。儒家先秦文献将师徒关系的伦理内涵概括为"恩义之间", 认为师徒互动的人格教育目标决定了其"义"的伦理维度, 共同的生活起居以及价值共识基础上的道义互动决定了其"恩"的伦理维度。"恩义之间"的伦理关系在丧礼中呈现为"心丧三年"的致哀方式。虽然中国传统社会中拟家现象所在多有, 但是师徒关系在成文规范里缺少明确标准, 相较于其他社会关系更加灵活。本文通过对古典文献中师徒伦理的梳理发现, 师徒关系的灵活性指向行动者对恩义关系的体认, 这种体认方式在当代中国人际互动中仍然发挥着作用。

    论文
    马克斯·韦伯"祛魅"概念的两个来源: 一个思想谱系学的考察
    郁喆隽
    2025, 45(5):  142-172. 
    摘要 ( 30 )   HTML ( 2)   PDF (3250KB) ( 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文通过词源结合思想谱系学梳理, 尝试总结马克斯·韦伯"祛魅"概念及其相关叙事的两个主要来源——以席勒为代表的德国浪漫主义和以17世纪荷兰神学家巴尔塔萨·贝克尔为代表的反巫术主义。席勒在《希腊的群神》中提出了"祛神"概念, 但他并不是单纯为了复古或反启蒙, 而是希望用神性来改善人性。德国浪漫主义高度关注"巫"(或"魔法"), 提出以"一元论"和审美为路径, 克服机械世界观带来的弊病; 贝克尔的反巫术主义立场则是借用笛卡尔的"二元论"哲学, 在捍卫信仰的前提下论证巫术的无效性。两者都遗留了各自的问题: 德国浪漫主义的审美出路仅可能成为极少数知识分子的出路, 难以触及社会整体, 而其人神同型、同性也无法实现; 贝克尔的反巫术立场则遇到了巫术-宗教关系和人类宗教的普遍历史这两个难题。韦伯在一战期间的写作吸纳了上述两个来源的成果, 也分别回应了两者各自遗留的问题, 完成了问题意识的"闭环": 一方面, 他意识到现代文明中意义的空场, 要求用"天职"来对抗生命的倦怠; 另一方面, 他提出了一个宗教发展的历史图式——"宗教的祛魅"外溢导致"世界的祛魅", 后者也为"诸神之争"背景之下的"复魅"留下了讨论空间。

    社会系统理论的社会学启蒙方案:以卢曼1967年就职演讲为线索的考察
    周忠贤
    2025, 45(5):  173-204. 
    摘要 ( 26 )   HTML ( 2)   PDF (2860KB) ( 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卢曼的社会系统理论隐含了用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来观察和描述功能分化社会的社会学启蒙旨趣。本文以卢曼1967年就职演讲《社会学启蒙》为线索,系统考察了他的社会学启蒙方案。这篇演讲的重要性在于它不仅是卢曼从经验研究转向理论研究的标志,也是理解社会系统理论的线索,奠定了他后期社会系统理论建构的基调与方向。首先,1967年就职演讲勾勒了以系统理性取代主体理性的社会学启蒙方案的探索,这不仅是卢曼社会系统理论的“宣言”,也表明了他对宏大社会理论的雄心;其次,为了克服传统功能主义系统理论的局限性,卢曼以功能—结构系统理论来完成对帕森斯结构—功能系统理论的改造,在认识论上以系统/环境取代整体/部分的系统范式,将社会复杂性问题作为理论问题,在方法论上要求最大限度地挖掘不同系统范畴的抽象可能性,将系统比较扩展到尽可能多的不同类型的系统,在这一范式中探寻社会学自我理解的新起点;最后,社会学启蒙的理论抱负不仅是关于实践相关性的反思,还是关于一个全面的社会系统的理论反思,它要求社会理论具备跨学科联系的能力,以及解析社会其他功能领域反思理论的能力,为我们理解功能分化社会以及社会学理论的定位提供了一种“另类启蒙”思路。

    知识错位:医疗跨层级整合中的组织—专业互动
    连逸晗
    2025, 45(5):  205-238. 
    摘要 ( 25 )   HTML ( 1)   PDF (3552KB) ( 10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专业知识与组织结构之间长期存在关联与张力,这一特点突出体现在不同级别医院之间的技术协作中。现有关于医疗资源整合的研究多聚焦于机构层面的障碍,而知识运作的复杂性尚未得到充分关注。本文基于“组织—专业”互动的分析框架,考察一家县级医院在“医联体”整合中承接上级医院技术下沉的案例。本文将由机构整合所引发的知识实践困境概括为“知识错位”,即在不同医院结成区域性联盟的过程中,医院、医生与医学技术的关系被重塑,这使得知识在转移过程中低效运作,并导致病患上移与功能重叠等后果,从而意外地让医联体建设偏离了“分级诊疗”的政策预期。基于此,本文拓展了医疗跨层级整合的社会学视角,并反思了中国医疗均等化进程中的制度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