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25年 第45卷 第4期    刊出日期:2025-07-20
    上一期   
    专题一: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实践
    近代中国革命的代际继替与青年塑造:以上海左翼青年运动为例(1924—1927)
    陈艳楠
    2025, 45(4):  1-33. 
    摘要 ( 149 )   HTML ( 22)   PDF (3575KB) ( 8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文从代际继替的视角审视国民革命时期上海的左翼青年运动,并通过对中国青年运动的溯源,展示了左翼青年与东南立宪派绅士精英提出不同建国方案的理由。受国家有机体思想的影响,青年要求从内在精神维度建立个体与国体的同一性,按照国体理念自我塑造并结成新型团体,缔造一体化的现代民族国家。理念的超脱现实性与无政府主义伦理的影响,使得青年群体倾向于改造介于个体与国家之间的传统社会组织及其人伦关系,否定东南绅士精英依托“绅治式民主”的现代化革新的正当性,这使得东南绅士的改革表现出一种“工程—技术”取向,左翼青年则表现出社会正义和民族主义的道德风格。国民革命时期的上海左翼青年通过各级党团、革命学校、革命报刊、学生联合会等塑造新的舆论系统,在思想意识和行为模式上对青年进行重新塑造,促使青年从马克思主义视角理解自我与社会,建立唯物主义的“宇宙—社会观”和集体主义的人生观。

    专题二:中国人情感结构的历史与现实
    愈现代,愈“自然”:中国人食物生产中的情感结构——以“三门青蟹”的发展史为例
    惠忆晨, 李篡, 肖瑛
    2025, 45(4):  34-70. 
    摘要 ( 116 )   HTML ( 17)   PDF (4041KB) ( 6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在食物生产日益工业化和科学化的背景下,中国民众追求天然食物的返璞归真现象的情感动因格外引人注目。“三门青蟹”是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品牌,其成长发展历经三个阶段:(1)前产业化时期三门民众赋予青蟹的“自然”禀赋为产业化奠定了不言自明的基础共识;(2)“三门青蟹”的练成,对前产业化阶段青蟹的“自然”品质既是继承也是重建,随着其品牌价值和市场占有率的提升,外地蟹与本地蟹之间、配方饲料和鱼虾饲料之间、肥大与鲜甜之间的张力跃然而出,其“自然”禀赋遭遇危机;(3)返乡大学生超越科学与自然的二元想象,以科学方法调整养殖环境和养殖方式,在一定意义上带动“三门青蟹”走出了“自然”危机。从“三门青蟹”的成长发展史可以看出:中国人迷恋天然食物的根源在于“自然”这一深刻的情感结构。该情感结构由漫长的农耕文明所培植,在人类社会中具有普遍性,又获得道家学说及道教化和医学化的建构和加持,以对“土”的理解为典型,具有中国文明的独特性。现代性远离了自然,凸显了食物风险和人的流动性,激活了此情感结构,引导中国人身处工业文明却试图觅食于农业社会。“愈现代,愈‘自然’”,此之谓也。对生产和消费行为背后的情感结构的具体形态的探究,是探索人的生命意义的情感支撑的一次尝试,以追问将社会学作为“生命的学问”的可能性。

    “一本主义”及其反思——丧服学与陶希圣的社会史研究
    黄康佳
    2025, 45(4):  71-95. 
    摘要 ( 78 )   HTML ( 2)   PDF (2270KB) ( 4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陶希圣通过“一本主义”理论指出,中国社会中的“家”由亲亲与尊尊双重原则构成,其中尊尊原则尤其塑造了中国社会中“家”的独特性质。相较于当代学者由丧服制度探求“家”之伦理精神的思路,陶希圣早年的丧服学研究从权力支配切入,而他在晚年则对此进行了深入反思。其前后转变在相当程度上揭示了晚清以来的研究过度依靠权力支配之视角,而较少反思地使用“家长权”概念来理解中国社会中的“家”所造成的理论困难。同时,其早年的家长权阐释建立在静止社会的基础上,塑造了一种停滞的传统社会图景。晚年的陶希圣更强调“家”的伦理维度与支配维度之间的微妙张力与动态平衡,展示出中国传统社会中“家”所具有的开放性,对理解当今中国社会中的家庭转型不无裨益。

    专题三:婚姻的古今之变
    地位匹配与庇护共享:宋代国家构建下的精英家族婚姻
    王阳
    2025, 45(4):  96-130. 
    摘要 ( 140 )   HTML ( 12)   PDF (3536KB) ( 57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国家构建与精英家族再生产之间一直存在着张力,厘清早期国家权力扩张下精英家族组织合作的基本策略及其变化是理解传统国家治理与社会结构互动的关键。本文采用指数随机图模型,利用中国历代人物传记资料库中的宋代人物数据,考察宋代精英家族基于地位匹配和庇护共享的两种婚姻逻辑,并探究熙宁变法对两种逻辑下“门当户对”和“累世嘉盟”婚姻模式的影响。研究发现,中国早期国家构建的进程会促使精英群体的婚姻策略变得更加开放和不畏风险:一方面,社会开放性的增加会削减精英家族间基于地位正向匹配的同质婚;另一方面,国家权力的扩张会加强精英建设家族共同体的外在压力和内在需求,促进家族前代间庇护关系对后代联姻的正向影响。这些发现揭示了传统中国国家构建进程中“国”与“家”之间互动、协调与统合的复杂图景。

    静水潜流:社会变迁、婚姻状态与生育水平变化
    范新光
    2025, 45(4):  131-157. 
    摘要 ( 121 )   HTML ( 12)   PDF (2473KB) ( 69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我国生育转变完成后,由于人口平均年龄上升和受教育程度提高带来的对冲效应,婚姻状态的结构长期以来保持稳定。本文使用条件分解法,通过控制受教育程度和年龄对婚姻状态的影响,估计婚姻状态结构的跨时期变化对生育转变完成后中国生育水平变化的贡献。基于1990—2020年四次人口普查微观数据,本研究发现婚姻状态的结构变化对生育水平变化的贡献呈现逐步上升的趋势,并存在显著的地区差异,呈现由城市向农村、由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递减的规律。进一步的分析表明,社会发展水平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婚姻状态贡献的区域异质性。研究结果对第二次生育转变理论在中国的适用性作出回应。为了深入理解中国低生育水平的长期趋势,学界仍需在理论和实证层面进一步关注婚姻观念的变迁及其对生育行为的影响。

    论文
    私人生活的“公共性”:健康教育与基层治理中的制度—关系互构
    何雪吟
    2025, 45(4):  158-187. 
    摘要 ( 113 )   HTML ( 8)   PDF (3507KB) ( 52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健康教育是我国当前行政性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之一。本文以健康教育所伴随的“知识下乡”过程为研究对象,基于两个县城的田野调查,分析预防医学的健康知识如何在基层治理的运作过程中,以一种情境化、嵌入式的方式对农村民众的日常生活产生实质影响。身体健康是一项私人事务,但围绕健康知识的传递,不同的行动者们共同塑造了一个处理生活问题的公共性领域。这个领域既是制度性的,也是关系性的,两种性质互为基础,不可分割。在慢性病时代,人们对个体健康问题的本能性关注日益成为一种社会整合的力量,诠释着他们对于良好公共生活秩序的理解,同时也构成了国家治理力量参与基层社会生活的一个线索。

    代际关系视角下的单位变迁:以中部X县的行政单位为例
    韩礼涛, 金炜玲
    2025, 45(4):  188-212. 
    摘要 ( 115 )   HTML ( 8)   PDF (2798KB) ( 55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文基于中部地区某县级税务机构的个案分析,探索代际继替对行政单位行为逻辑和内部生态的历史影响,考察单位在民情意义上的变迁。研究发现,代际关系是理解单位演变的关键线索。20世纪80年代,单位的代际关系具有家庭属性,围绕“一代职工—二代职工(子弟)”之间正式与非正式的互动,单位中形成了亲属关系和正式制度混合的权威结构,维持了单位的正常运转。然而,随着人员退休与用人制度改革,“子弟”单位逐步衰落,单位开启了“去亲属化”的变迁历程。“二代职工(子弟)—三代职工(学生)”之间的代际地位出现倒转,打破了复合权威结构,也塑造着新阶段单位组织的行为与规范。代际关系的变迁蕴含在单位组织的运行中,是单位正式制度的民情基础,也构成单位研究的重要视角。

    “超常性”的悖论:韦伯对西方文明内部卡里斯玛的研究
    潘梓旸
    2025, 45(4):  213-242. 
    摘要 ( 154 )   HTML ( 7)   PDF (2973KB) ( 9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韦伯的“卡里斯玛”意味着高度个性化的“超常性”和需要得到他人承认的“效果”,这两者构成了卡里斯玛的内在张力。现代民主政治中的卡里斯玛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煽动性”能力。“煽动性”的理论意涵是:卡里斯玛的“效果”替代了“超常性”。有别于从政治视角来诠释“煽动性”,本文力图从韦伯宗教文明比较的研究入手,探索什么样的伦理情境塑造的卡里斯玛能够使“效果”替代“超常性”。本文发现,新教加尔文宗和其他新教教派对卡里斯玛的塑造从根本上否定了其“效果”的意义,使卡里斯玛能够具有彻底的“超常性”,然而,这一卡里斯玛也为全面接受“效果”创造了条件。由此,卡里斯玛在现代政治中的力量不再是通过强调与他人的差异而是共性才得以实现,这为“煽动性”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