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下载排行

    一年内发表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 最近1个月下载排行 | 最近1年下载排行

    当前位置: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儿子养老还是女儿养老?:基于家庭内部的比较分析
    许琪
    社会杂志    2015, 35 (4): 199-.  
    摘要3666)   HTML    PDF(pc) (817KB)(9344)    收藏
    本文使用2010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通过家庭内部比较,从经济支持和生活照料两个方面对儿子和女儿的赡养行为进行系统的比较研究。结果发现,在当代中国家庭中,儿子在赡养父母时的总效应依然显著大于女儿,这主要是因为他们更可能与父母同住。一旦控制子女与父母的居住方式,儿子的直接效应就仅在经济支持方面大于女儿。在生活照料方面,女儿的直接效应已经显著超过儿子。从城乡对比来看,这种“儿子出钱、女儿出力”的性别分工模式主要出现在农村。在城市,女儿在经济支持和生活照料两个方面的直接效应都超过儿子。所以,中国传统的以儿子为核心的赡养方式虽然没有彻底瓦解,但已发生明显变化,快速的人口转变和女性社会经济地位的提高是导致这些变化的重要原因。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 “乡土”与超越“乡土”:费孝通与雷德斐尔德的文明社会研究
    张江华
    社会杂志    2015, 35 (4): 134-.  
    摘要2069)   HTML    PDF(pc) (770KB)(9218)    收藏
    20世纪20年代末至50年代初,人类学学科领域从传统的部落社会研究扩展到对文明社会的研究,费孝通与雷德斐尔德两位人类学家为这一转变做出了重要的开拓性贡献。本文梳理了这一过程的学术史,认为是这一时期人类学与社会学的结合导致两人不约而同发现“乡土”社会。两人都对文明社会研究进行了理论与方法上的拓展:在处理社区多样性方面,费孝通使用类型比较法,雷德斐尔德则提出了乡村—都市连续统模式;而在纵向社会结构方面,两人都提出类似的城乡一体的整体社会结构模式。本文描述了他们两人之间的互动与相互影响,并对二者的差异性进行了评述。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 文化因素对人口流动的长期影响:基于中国历史经验的实证分析
    李 楠
    社会杂志    2015, 35 (4): 159-.  
    摘要2051)   HTML    PDF(pc) (592KB)(7554)    收藏
    文化差异作为解释移民活动的决定因素已不是一个新的视角,然而截至目前,学界尚未对两者之间的量化因果关系进行过讨论。本文利用中国历史上的移民数据,采用新的文化差异度量指标(姓氏基因距离)来揭示地区间文化差异对移民活动的因果影响。研究发现:采用姓氏基因距离度量的地区间文化差异对移民行为具有较强的负向影响,即移民数量随着文化差异的缩小而增加,并且即使控制其他经济、地理等因素以及采用工具变量法进行两阶段回归,该结果依然稳健。本文不仅为理解文化差异与移民行为之间的关系提供了扎实的实证证据,同时也对理解中国自10世纪以来的移民特征及其决定因素有所贡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4. 乡村房产纠纷中的成员权及其实践逻辑
    张佩国
    社会杂志    2006, 26 (4): 128-144.  
    摘要950)      PDF(pc) (706KB)(6656)    收藏
    当代中国乡村有很多围绕房产而产生的纠纷,其实践逻辑是家族共财制和村落成员权,因此,家族和村落就成为乡村社会最基本的组织形态;而村落成员权则是村落传统的发明,呈现了“公”、“私”相对化的实践逻辑。乡村纠纷就是如此之复杂,以至于用简单的概念化书写不足以解释。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5. 项目制与政府间权责关系演变:机制及其影响
    陈家建 张琼文 胡俞
    社会杂志    2015, 35 (5): 1-24.  
    摘要1895)   HTML    PDF(pc) (2542KB)(5648)    收藏
    项目化运作是近年来国家治理的重要模式。既有研究已揭示:在项目制下,上级政府控制权增加,而下级政府的统筹治理能力被压缩。本文通过考察国家妇女小额贷款项目的演变过程发现,在项目制下,政府间权责关系的明晰化使下级政府可以通过倒逼机制影响上级部门的行为,维护地方政府利益。这实际上反映出,项目化运作不仅提供了从上至下的控制渠道,也同时增生了由下至上的反控手段。在这种演变中,上下级政府间关系出现了新的变化,双方围绕权责关系展开互动博弈,进而影响国家与社会关系,出现基层治理的“脱嵌”现象。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6. 社会冲突与阶级意识——当代中国社会矛盾研究
    李培林
    社会杂志    2005, 25 (1): 7-27.  
    摘要1607)      PDF(pc) (645KB)(4414)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7. 行政发包制
    周黎安
    社会杂志    2014, 34 (6): 1-38.  
    摘要13775)      PDF(pc) (1019KB)(4171)    收藏
    本文试图论证行政发包制在中国作为一种分析政府间关系、官员激励和政府治理的理论框架所具有的独特内涵、价值和意义。行政发包制是指政府内部上下级之间的发包关系。作为一种理想类型,它既有别于韦伯意义上的科层制,也有别于纯粹的外包制,而是居于两者之间的一种混合形态。行政发包制在行政权分配、经济激励和内部控制三个维度上呈现相互配合和内在一致的特征,适合概括中国政府间关系和治理模式的长期稳定而鲜明的特征。提出行政发包制,有助于重新解释许多有关中国政府运行的特征和现象,同时也可以揭示一系列未被现有文献系统关注的政府现象和问题。本文还将行政发包制与“政治锦标赛”理论结合起来,从纵向行政发包和横向晋升竞争两个维度进一步拓展关于官员激励和政府治理的分析深度和广度。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8. 社会表演理论:在仪式和策略之间建立文化语用学模型(下)
    杰弗里·查尔斯·亚历山大
    社会杂志    2015, 35 (4): 1-.  
    摘要1603)   HTML    PDF(pc) (1788KB)(3729)    收藏
    一直以来,对文化的社会研究不是被极端化为结构主义理论就是被极端化为实用主义理论,前者视意义为文本并注重探索提供相对自主性的模式,后者则将意义处理为由个人或集体行动之权变性的创发——即所谓的实践本身,并将文化模式作为权力和物质利益之反应加以分析。在本文中,我将阐述一个超越这种极化视野的文化语用学理论,以新的方式将意义结构、权变性、权力和物质性融为一体。我的论点是,实践的物质性可以由维度更多的表演概念所取代。通过对表演研究这一新领域的成果的吸收,文化语用学说明社会表演,无论个人还是集体的,是如何可能被系统地类推为剧场表演的。在定义了社会表演的要素之后,我认为,随着社会变得更加复杂,这些要素已经趋于“分解”(defused)。只有在能够将这些日渐离析的要素“再融合”的情况下,表演才会成功。在融合化的表演中,观众认同演员,且文化剧本通过有效的舞台布景达到逼真的程度。而当诸要素重新连接的过程并不完美时,表演就会失败:表演要素仍处于分离状态,社会行动看上去不但不够本真(authentic),而且显得造作和难以令人信服。与此相对,再融合能使演员成功地传达其行动的意义并有效地实现他们的利益。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9. 从“官吏分途”到“层级分流”:帝国逻辑下的中国官僚人事制度
    周雪光
    社会杂志    2016, 36 (1): 1-33.  
    摘要3411)   HTML    PDF(pc) (1505KB)(3689)    收藏
    魏晋南北朝以来的“官吏分途”是中国官僚体制的重大制度变迁,本文从这一角度出发,审视当代中国官员的空间流动状况,提出以“官吏相对谱系”为特点的“层级分流”模式。文章从周雪光的“帝国逻辑”分析框架出发,借用史学研究和社会科学理论来认识和解释人事制度安排与帝国治理逻辑之间的关系。文章认为,从“官吏分途”到“层级分流”,这一人事制度造成了官僚体制的二元结构及其迥然不同的职业生涯、激励设置和利益群体,为中国官僚体制的运作打上了鲜明烙印。本文充实和扩展了“帝国逻辑”的理论思路。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0. 初婚年龄的影响因素分析——基于CGSS2006的研究
    王鹏 | 吴俞晓
    社会杂志    2013, 33 (3): 89-110.  
    摘要4547)      PDF(pc) (1125KB)(3674)    收藏
    本文基于“2006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2006)数据,使用事件史分析方法,探讨了城乡居民初婚年龄的变化趋势及其社会经济原因。研究发现,教育、职业和家庭的社会经济特征对初婚年龄有着显著的影响,并表现出性别和户籍差异。教育程度对女性初婚年龄的推迟效应大于男性,高等教育对农村户籍女性初婚年龄的推迟效应大于城市户籍女性,技术类职业相比非技术非管理类职业,对农村户籍男性居民的初婚年龄有着显著的提前效应。在城市户籍居民中,父母的教育程度越高,子女的初婚年龄越晚;兄弟姐妹越多,初婚年龄越早。对城市和农村户籍居民而言,父亲从事管理类职业对儿子的初婚年龄均有显著的提前效应,而且对农村户籍居民的影响要高于城市户籍居民。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1. 市场、制度与网络:产业发展的三种解释范式
    梁波,王海英
    社会杂志    2010, 30 (6): 90-117.  
    摘要2693)      PDF(pc) (1504KB)(3405)    收藏

    产业发展长期以来一直是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从现有的理论来看,主要形成了三个理论解释范式,即以新古典经济产业理论为代表的市场主义的解释范式、以历史制度学派和组织制度学派为代表的制度主义的解释范式,以及以网络和社会资本等新兴产业理论为代表的网络主义的解释范式。这三种理论范式分别把市场机制、制度与产业政策、产业网络与社会资本等因素视为产业发展的核心机制。在一定意义上,这些解释范式分别存在着“市场决定论”、“制度决定论”与“网络决定论”的倾向。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2. 关于中产阶级的理论与现状
    李 强
    社会杂志    2005, 25 (1): 28-42.  
    摘要1236)      PDF(pc) (466KB)(3385)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3. 社会学定量分析中的内生性问题——测估社会互动的因果效应研究综述
    陈云松,范晓光
    社会杂志    2010, 30 (4): 91-117.  
    摘要5987)      PDF(pc) (1671KB)(3310)    收藏

    因果关系是社会学分析的核心议题。然而,基于调查数据的定量分析都会受到内生性问题的困扰,从而往

    往难以作出恰当的因果性推断。大量现有的社会学定量分析虽以解释为己任,但实质上要么仅仅停留在描述统计相

    关阶段,要么得出错误的因果性结论。本文以社会互动研究为例,详细讨论了遗漏偏误、自选择偏误、样本选择偏

    误和联立性偏误等四种主要的内生性问题的来源,并介绍了克服内生性问题的一系列模型识别方法。最后还基于中

    国综合调查(CGSS2003)问卷,提出了通过提高调查数据信息量以利克服内生性问题的可能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4. 社会建构论:社会问题理论研究的一种新视角
    闫志刚
    社会杂志    2006, 26 (1): 23-35.  
    摘要1438)      PDF(pc) (578KB)(3139)    收藏
    西方建构主义理论对社会问题的研究,提出了一套全新的概念范畴和分析框架,并产生了许多经验研究成果。这种研究在很大程度上异于对社会问题的常识性理解和传统的研究视角。该理论认为社会问题的社会学研究主题不是“有问题的”客观事实或状态,而是这些事实或状态被宣称成为社会问题的活动和过程。经由这些活动和过程,社会问题建构性地存在着。本文通过与传统社会问题理论的比较,着重探讨建构论所进行的社会问题新的理论研究转向及其启发意义。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5. 社会表演理论——在仪式和策略之间建立文化语用学模型(上)
    杰弗里·查尔斯·亚历山大
    社会杂志    2015, 35 (3): 1-36.  
    摘要2073)   HTML    PDF(pc) (1209KB)(3086)    收藏
    一直以来,对文化的社会研究不是被极端化为结构主义理论就是被极端化为实用主义理论,前者视意义为文本并注重探索提供相对自主性的模式,后者则将意义处理为由个人或集体行动之权变性的创发——即所谓的实践本身,并将文化模式作为权力和物质利益之反应加以分析。在本文中,我将阐述一个超越这种极化视野的文化语用学理论,以新的方式将意义结构、权变性、权力和实质性融为一体。我的论点是,实践的实质性可以由维度更多的表演概念所取代。通过对表演研究这一新领域的成果的吸收,文化语用学说明社会表演,无论个人还是集体的,是如何可能被系统地类推为剧场表演的。在定义了社会表演的要素之后,我认为,随着社会变得更加复杂,这些要素已经趋于“分解”(defused)。只有在能够将这些日渐离析的要素“再融合”的情况下,表演才会成功。在融合化的表演中,观众认同演员,且文化剧本通过有效的舞台布景达到逼真的程度。而当诸要素重新连接的过程并不完美时,表演就会失败:表演要素仍处于分离状态,社会行动看上去不但不够本真(authentic),而且显得造作和难以令人信服。与此相对,再融合能使演员成功地传达其行动的意义并有效地实现他们的利益。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6. 返回历史视野,重塑社会学的想象力:中国近世变迁及经史研究的新传统
    渠敬东
    社会杂志    2015, 35 (1): 1-25.  
    摘要2144)   HTML    PDF(pc) (871KB)(3063)    收藏

    从康有为到王国维和陈寅恪,中国现代思想变局的两次浪潮,确立了经史研究的新传统。康有为对《春秋》三世说的重解,旨在通过现代变革重塑大同理想,通过确立新的宗教教化化育民情,从而实现从据乱世到升平世的过渡。王国维藉社会科学之综合演绎方法,以《殷周制度论》等著作“以史治经”,确立了周代立制之源及成王周公所以治天下之意,从制度、民情乃至思想精神入手,重塑中国文明之本源、制度精神之普世价值。陈寅恪所治“不古不今之学”,则从中古史出发,运用历史研究的“总汇贯通之法”,考证中古之思想和风俗流变,构建出一部胡汉杂糅、各教混融、民族迁徙与文化融合的历史场景。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7. 女同性恋者的婚姻和家庭给传统婚姻制度带来的挑战
    陈亚亚
    社会杂志    2009, 29 (4): 107-129.  
    摘要4842)      PDF(pc) (886KB)(2933)    收藏

    男同性恋者的婚姻在近些年来的报道和研究中比较受关注,但关于女同性恋者的婚姻状态的研究却非常少,而女同性恋者的婚姻相对男同性恋者有着明显的差异,因而不能一概而论。本文通过网上参与式观察的方式,考察了国内女同性恋者的婚姻状态。笔者选取了网上论坛中较为集中的三个焦点议题:形式婚姻、婚外恋和亲子关系,从女同性恋者所面临的婚姻压力和婚姻困境等现状出发进行分析,反思传统婚姻制度的局限性及其对同性恋伴侣关系的不兼容性。最后提出建议,希望通过渐进方式提升大众意识,在此基础上对传统婚姻制度进行修订,力图使所涉及到的各方都得到一个较为满意的身份和生活保障。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8. 双薪家庭的家务性别分工:经济依赖、性别观念或情感表达
    刘爱玉,佟新,付伟
    社会杂志    2015, 35 (2): 109-136.  
    摘要2317)   HTML    PDF(pc) (1661KB)(2879)    收藏
    基于2010年第三期中国妇女地位调查数据的分析显示,城镇家庭的家务劳动分工具有“女性为主,男性为辅”的特征。研究表明,经济依赖关系、工作时间、性别角色观念均显著地影响着两性的家务分工,但其影响机制存在差别。对于男性而言,经济上的独立与成就对于其家务劳动投入的影响最大,其次是工作时间与性别角色观念,这些要素均相对独立地发挥作用,男性家务劳动的承担不存在“性别表演”。对于女性而言,纯粹的经济独立(对配偶收入的依赖程度、本人的绝对收入状况等)并非其家务劳动投入的最好预测,性别角色观念也不独立地对家务劳动参与产生影响。部分女性的家务劳动在经济依赖与性别角色观念交互影响下存在着形态与效应各异的“性别表演”。这一特征揭示了两性在劳动力市场中的经济地位与社会文化期待交互影响的形塑作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9. 中共早期地方领袖、组织形态与乡村社会:以曾天宇及其领导的江西万安暴动为中
    应星、李夏
    社会杂志    2014, 34 (5): 1-40.  
    摘要1648)      PDF(pc) (1854KB)(2820)    收藏
    :中共在建党初期就移植了俄共(布)的民主集中制作为自身的组织制度。这一制度在中国革命的实践中经历了艰难的调适过程。1927 年大革命失败后,中共准备在乡村组织暴动时,组织原则和组织能力就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组织江西万安暴动的领袖曾天宇,代表了中共早期地方领袖的一种类型,其领导的万安暴动所暴露出的党内组织矛盾也具有一定的典型性。本文将中共党史、社会史以及民国政治史结合在一起,综合运用文件档案、组织史资料、忆述材料、地方史志、报刊等诸多史料,通过对曾天宇的生活史与精神气质的勾勒以及对万安暴动背景与过程的考察,揭示出中共早期组织形态中存在的三重张力:职位关系与个人因素之间的张力;组织纪律的有效性与地方领袖的自主性之间的张力;革命组织与传统资源及地方利益之间的张力。这些张力为同时期的一系列中共党内组织事件提供了解读的逻辑。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0. 城里的“飘飘”:成都本地同性恋身份的形成和变迁
    魏伟
    社会杂志    2007, 27 (1): 67-67.  
    摘要4815)      PDF(pc) (1033KB)(2809)    收藏
    中国当代社会和经济的变迁,促进了同性恋身份及其身份社区的出现。本文根据在成都市所进行的田野调查,从建构主义的视角,考察了本地语境下三种男同性恋身份——“飘飘”、“同志”和gay的形成和变迁。尽管今天成都的男同性恋者在日常生活中交替使用上述三个身份称谓,但是三个称谓隐含了不同的文化参照和政治内涵。笔者认为“飘飘”身份在本地的同性恋历史传统和现代同性恋身份之间起到了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而“同志”身份则极大地推动了中国当代同性恋者的表现形式从行为向身份的转变,促进了同性恋社区的形成和壮大。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