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首页
期刊介绍
编委会
投稿指南
期刊订阅
电子刊
联系我们
English
在线办公
作者投稿查稿
专家在线审稿
编委在线审稿
编辑远程办公
主编远程办公
在线期刊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全年目录
高级检索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E-mail Alert
RSS
下载中心
《社会》2024年第3期《化零为整的宏观社会数据生成:基于潜变量模型和动态贝叶斯方法》 附录
2023年第6期《中国STEM领域的性别分化:基于社会分类的视角》文章附表
2022年第5期《方言距离与城市流动人口犯罪的同群效应》数据源代码
2022年第2期《中国教育资源市场化与个体选择:初中课外补习效应异质性探究》数据源代码
2022年第6期《时间之窗与时间之创》数据源代码
2022年第5期《代际网络与学业成就:网络情境与个体能动的双重视角》数据源代码
更多...
友情链接
中国高校系列专业期刊《社会学报》
上海大学期刊社
Chinese Journal of Sociology
更多...
当期目录
2024年 第44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24-01-20
上一期
下一期
专题一:医疗与技术的社会性
从医学概念到“疾病”事实——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临诊民族志
李荣荣
2024, 44(1): 1-31.
摘要
(
634
)
HTML
(
70
)
PDF
(3690KB) (
68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文聚焦儿童精神科医生的临床诊疗,尝试在深描诊疗实践的基础上推进对医学化过程的理解。文章通过分析医生将儿童特定行为诊断为“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并予以药物治疗的临床实践以及家长在此过程中的选择与行动,探讨精神医学领域内特定障碍被诉诸行动的具体过程。本文认为,聚焦诊疗实践既有助于探究障碍/疾病从医学概念转变为“疾病”事实的具体过程,亦有助于从微观层面理解医学化的临床发生及其作为一种社会过程的属性。
驯化清洁技术:交互模型下的用户适应试验
郭育松, 洪伟
2024, 44(1): 32-60.
摘要
(
371
)
HTML
(
31
)
PDF
(3161KB) (
38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文选取了中国北方地区的一个村落,结合当地农村实施的清洁取暖改造工程,比较了空气源热风机和天然气壁挂炉这两种取暖技术设备的使用情况。研究发现,缺乏技术驯化过程是新技术无法融入村民日常生活的关键。突然介入的清洁技术像未被驯化的动物,用户需要结合生活习惯和家庭取暖需要,根据技术柔性的强弱自发完成测价、调整和改造等多重适应试验,在与清洁技术的双向互动中形成个性化的使用模式,以此来缓解技术设计脚本与用户习惯之间的张力。技术柔性较低的热风机在使用中的环境不适配影响了村民的试验参与度,只能成为煤炉取暖主力之外的辅助工具。技术柔性较高的天然气壁挂炉为技术脚本的改写提供可能,进而完成了外来技术向家庭内部驯化的整个过程。
专题二:知识社会学
多元社会与相关主义心智——卡尔·曼海姆的知识社会学与认识论
张雪洽
2024, 44(1): 61-90.
摘要
(
627
)
HTML
(
38
)
PDF
(3168KB) (
43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卡尔·曼海姆的知识社会学理论指出了社会位置对知识的形塑作用,但随后也因为其中隐含的相对主义危险而受到美国社会学界的批评,并因此被排斥于社会学主流之外。基于对该时期讨论的梳理,本文区分了相对主义的特殊形式与普遍形式,并分析了曼海姆理论中相应的回应内容。本文指出,特殊相对主义的批评不构成对曼海姆的实质解构,而针对普遍相对主义对绝对知识的维护,曼海姆的理论在认识论层面否认了绝对知识的存在。本文通过分析曼海姆所综合的德国诠释学传统、社会学视角以及魏玛共和国时期德国的政治与文化气候说明,曼海姆知识社会学的目的是理解社会精神解体的现实,而非生产中层理论意义上的因果解释。对当下的研究者理解社会意识而言,曼海姆对他所处时代相关主义心智的洞察仍不可替代。
函数功能与文化契约:马林诺夫斯基的文化科学
王燕彬
2024, 44(1): 91-125.
摘要
(
437
)
HTML
(
18
)
PDF
(3458KB) (
32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马林诺夫斯基的参与式观察奠定了现代人类学的基本田野方法。但其方法论并非孤立的调查技术,而是植根于系统的文化科学理论。马林诺夫斯基自觉地与社会契约论、社会学年鉴学派等对话,从个体主义与集体主义的争论中汲取思想资源。他主张“函数功能论”,基于马赫的经验批判主义,反对古典人类学和过往社会理论的形而上学预设,指出文化要素之间普遍关联并相互依存。进而,他以“文化契约论”论述文化与社会组织如何基于个体需求而建立。文化被揭示为一个有机整体,个体为文化所塑造,因此社会与个体是紧密联系、相互依存而非分离的实体。这种文化科学的理论与方法也影响了早期中国社会科学的探索。
论文
族类标签与王朝拓边:明代中后期川西北地区的社会分类和国家治理
胡箫白
2024, 44(1): 126-148.
摘要
(
315
)
HTML
(
24
)
PDF
(10209KB) (
34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聚焦明代川西北地区以族类标签为标识的社会分类,是考察王朝拓边进程的关键视角。15世纪时,明廷秉持羁縻导向的边关方略,对流行于川西北非汉社会的“大小”“牛羊”等二元族类标签之内涵缺乏了解。15世纪后期到16世纪前期,明廷尝试重新诠释川西北非汉社会语境中的“黑—白”族类标签,但因国家力量渗透边地的程度有限,“黑—白”标签的本地意涵与明廷定义在一定时期内共存。16世纪中后期,明廷的边地知识与地方社会实态之间存在明显张力,在王朝国家发动军事行动整饬边地秩序后,“番—羌”族类标签逐步成为向化程度深浅的代名词。明代川西北诸种族类标签的内涵演化是“中心—外缘”互动在社会分类层面微观而鲜活的呈现。
何以为家:分而不散的农民家庭
何奇峰, 周芯宇
2024, 44(1): 149-177.
摘要
(
709
)
HTML
(
72
)
PDF
(3200KB) (
72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文以云南省弥村四个农民家庭为例,分析了农民家庭“分而不散”的现象,进而回应“何以为家”的问题,在经验层面对家庭结构固定化的划分和家庭边界进行反思和拓展。研究发现,变化万千的家庭形态只是顺应社会变迁的方式,即当下的家庭形态是“权宜之计”。一旦农民家庭遭遇重大变故,家庭内部情境或外部条件的突变迫使具有责任的家庭成员在个人生活与经济功能的维度上妥协与改变,矛盾解决的过程表现为个人与家庭关系重新调试以达至新的平衡的过程。本文认为,家庭纵向主轴结构的存续和兴旺始终是目的,构成每个家庭成员最为根本的行动逻辑,这是将农民家庭凝聚在一起而“不散”的力量;而在当前城乡关系下,分散的家庭形态是农民迫于生计不得已而为之。家庭的核心意涵驱动了家庭形态上的分散,而家庭责任伦理跨越空间对分散在各地的家庭成员产生约束性力量。
孕育希望:宏观代际流动性对生育意愿的影响
蔡韦成, 谢宇
2024, 44(1): 178-212.
摘要
(
918
)
HTML
(
101
)
PDF
(3762KB) (
99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当今中国,子女在家庭中仍处于中心位置,父母对子女福祉的重视会影响其生育决策。本文使用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2010—2018年数据,考察了宏观社会流动性对生育意愿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相对流动性与期望子女数显著正相关,主观态度是重要的中介影响机制。从子代地位预期与抚育成本预期的视角出发,相对流动性的影响呈负社会经济梯度,但流动性的提升不会抑制高社会阶层的生育意愿;性别差异在社会化视角中被强调,男性受流动性的影响更强,并且流动性与期望男孩数关联更加密切。本研究从宏观层面丰富了对低生育率现象的理解,对从微观层面分析流动效应的研究也有借鉴意义。本文认为,机会公平政策应当作为当下中国生育促进政策的一个重要构成。
原生家庭社会阶层如何影响教育的精神健康回报:资源补偿还是强化?
常青松, 胡景梁, 刘子曦
2024, 44(1): 213-234.
摘要
(
883
)
HTML
(
92
)
PDF
(2007KB) (
66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现在关于教育、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与个人精神健康的研究已经十分丰富,但鲜有研究探讨教育对精神健康的影响在不同阶层出身的群体中是否有异质性。“资源补偿理论”和“资源强化理论”提供了一对竞争性假设:自致教育成就和先赋家庭阶层共同作用于精神健康影响时,既可能产生互相补偿的效果,也可能呈现相互加强的趋势。为检验两种理论假说在中国的适用性,本文使用中国综合社会调查2017年的数据(CGSS2017),以个人的教育程度为核心解释变量,以原生家庭社会阶层为调节变量,探究在不同家庭背景下教育对于精神健康的促进效果是否存在差异,以及原生家庭社会阶层的调节作用是否存在性别差异。研究发现,无论是在总人口中还是在性别组间对比中,“资源补偿理论”都得到支持:相较于出身阶层较高者,出身于劣势社会阶层的人能够从教育中获得更多的精神健康回报;相对于男性,面临双重劣势的女性能够从教育成就中获得更高的精神健康回报。本文对改善女性及先赋家庭资本劣势人口的精神健康提出了证据为本的价值参考。
总目录
《社会》2023年总目录
《社会》编辑部
2024, 44(1): 235-239.
摘要
(
87
)
PDF
(403KB) (
4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