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23年 第43卷 第6期    刊出日期:2023-11-20
    专题一:多维的家
    “家人世界”:滇池沿岸宗教生活的语言形式
    朱晓阳
    2023, 43(6):  1-25. 
    摘要 ( 366 )   HTML ( 65)   PDF (2734KB) ( 34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文从“日常语言视角”讨论基层社会宗教生活中的语言形式。本文认为,直到最近的宗教人类学研究仍然没有触碰到与宗教/信仰生活有关的一个维度,即日常语言述说视角下的宗教/信仰生活。在田野中,我们常常遇到的是“说—做”一体,而非仅仅“做”宗教。虽然“做宗教”论也包含“说”(例如话语模式和灵验模式),但本文的“说”是与日常语言视角实在论有关的“言和行”以及“话与事”。这种基于日常语言视角的研究,不仅依赖于长期的田野观察,还需要有当代影音技术作为测度手段。
    从与宗教生活有关的日常谈话中,我们发现,地方话编织的是一个家人、亲属、乡亲或差序性的生活世界。本文将这种由日常言语编织的人—鬼—物的世界称为“家人世界”。当然,“家人世界”并不是指亲属关系意义上的实际存在,而是对日常交往言谈效果的概念化或表征化理解。
    “家业一体”:另一种农民城市化模式
    敖雅萱, 陈颀
    2023, 43(6):  26-53. 
    摘要 ( 419 )   HTML ( 56)   PDF (3007KB) ( 38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在城市化背景下,农村流动群体如何融入城市并实现身份转换是一个焦点议题。本文发现,除了“关系—聚居”和“个体—家庭”拆分两种主导模式外,还存在“家业一体”的农民进城模式,即借用非正式就业的方式在城市获得稳定生计,实现在城市共居一地和家庭发展的目标。本文通过研究W市N社区44个家庭案例发现,家庭劳动力、居住地的空间资源和家庭关系网络均有助于“业”的建立,而“家业一体”的优势条件也嵌入家庭为了下一代发展的不同阶段,推动代际接力和下一代成为市民。本文提出,“家业一体”内含的代际接力和伦理实践是农民城市化的一般行动机制,凸显了完整家庭的价值基础以及在城市空间的实践意义,由此构成另一种农民城市化的路径。
    城市家庭中祖辈权威资源与代际共育关系——兼论双系有别的复杂性
    陈佳, 杜平
    2023, 43(6):  54-78. 
    摘要 ( 362 )   HTML ( 32)   PDF (2334KB) ( 32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祖辈作为代际共育主体之一,在日常互动中对共育关系进行塑造,但其中的具体机制尚未得到充分讨论。本文基于祖辈权威资源视角,检验了经济、伦理和心理层面的权威资源对代际共育关系的影响,并尝试探究不同代际共育组合对这些影响的调节作用。研究发现,祖辈对父辈的心理控制对代际共育关系产生了全面而深刻的消极影响。相较于心理层面,经济和伦理层面的祖辈权威资源仅对代际共育关系中的特定维度产生积极影响。相较于婆媳共育组合,母女共育组合的代际共育关系大体上更为积极。在不同的共育组合中,祖辈权威资源对代际共育关系的影响存在差异,并表现出一定的复杂性。为了增进代际共育关系中的合作与亲密程度,祖辈需要拓展更具文化包容性的权威资源,并与父辈一同围绕文化传统和个体化生活方式进行协商与适应。
    专题二:经典社会理论新探
    中国社会学研究的语文学传统——以葛兰言早期研究为开端的探讨
    赵丙祥
    2023, 43(6):  79-124. 
    摘要 ( 226 )   HTML ( 23)   PDF (5100KB) ( 21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文以葛兰言的早期著述为例,考察中国社会学研究的语文学方法论。葛兰言受到沙畹、梅耶的古典学和语文学影响,将其运用于中国古典文学、风俗和礼法的研究。他从《诗经》的词法、句法等入手,归纳文本的程式、主题及相应的社会事实,指出不同文本间的转化呈现了诸种社会制度的内外关联。这种形态论为后来结构主义的兴起奠定了基础。在“长时代”的视野下,葛兰言按照不同的层次进行分析,在描述事件、制度与精神结构的深层关系时,呈现了一部制度、心态和道德变迁的总体史。葛兰言的方法论既继承了欧洲古典语文学的传统,也尝试以社会学和历史学眼光重新阐发中国的语文学传统,对于理解中国文明的总体特征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作为一种社会化形式的“陌生”:齐美尔“陌生人理论”再探
    陈柙兵
    2023, 43(6):  125-152. 
    摘要 ( 500 )   HTML ( 35)   PDF (2792KB) ( 54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齐美尔的《陌生人》短文启发了多种路径的社会学研究,但聚焦到陌生人本身并将其严格置于社会化形式下的探讨并不多见。本文旨在从纯粹社会学的设置与齐美尔的文化观入手,重新挖掘“陌生人”形式的完整内涵。陌生人作为一种形式实现了对经验个体的超越,但它本身的存续需要三个先决条件的支持,这三个先决条件在社会生活中形成了一幅作为文化载体的整体知识图景,而这并不是陌生人的形式可以单独表达的,本文尝试用“陌生性”形式的概念来描述它。然而,陌生人与陌生性的形式并不是机械的结构式组合,它们最终需要有机地在“陌生”的统合形式中延展结合,只有在这里,“陌生人”形式下的个体性超越才能得到充分的理解和体验。
    基于体验的理解——从社会学方法论视角重探狄尔泰的“理解”概念
    马志谦
    2023, 43(6):  153-180. 
    摘要 ( 251 )   HTML ( 18)   PDF (2789KB) ( 22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文从社会学方法论的角度出发,考察了狄尔泰的“理解”概念对于主体间问题的处理。在狄尔泰看来,日常生活中一切可见的事物都承载并传达着某种精神性的意义,他称为“客观精神”。无论是自我还是他人,本身都不是孤立与封闭的,而是由“外部世界”这些具有共同性的精神性内容参与构成的关联体。基于此,狄尔泰认为,他人理解不仅仅是对他人动机的揣测,还是对客观精神系统的构建。它与自身理解有密切的联系:二者同样是基于“体验—表达—理解”的关联体,并借由生命表现而实现的对于体验的理解过程。在此基础上,本文尝试进一步与韦伯的理解概念进行比较,以阐明狄尔泰的路径所蕴含的可能性。
    论文
    游走在程序与效率之间:地方政府的多重规则运作研究
    练宏
    2023, 43(6):  181-208. 
    摘要 ( 365 )   HTML ( 63)   PDF (3280KB) ( 39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一个令人困惑的组织现象是政府日常实践中存在法律规则、会议规则和口头规则的混合使用,已有文献大多从法学、历史学和政治学角度切入,缺乏更具基础性的组织学分析。本研究发现,近年来制度环境从注重效率向追求效率与程序并重转变,这给地方政府带来更具刚性化的制度安排。当面临这一情况时,地方政府不得不利用会议规则和口头规则,通过简化处理、松动前置条件和派生规则补充等方式,软化程序约束,以推动地方项目建设效率和经济发展。当然,这一多规运作后续将诱发三大若隐若现、循环往复和稳定再生的组织张力:多重规则的学习替代、多重规则的认可冲突、多重官僚人格的内在紧张。本研究关注了既有文献长期忽视的以会议纪要和复函为主的灵活规则,有助于打开政府内部规则运作的黑箱。
    中国STEM领域的性别分化:基于社会分类的视角
    陈彦冰
    2023, 43(6):  209-242. 
    摘要 ( 545 )   HTML ( 62)   PDF (3051KB) ( 41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研究利用CGSS2018与CGSS2021的数据构建了“STEM教育”与“STEM职业”两个变量,试图分析中国STEM领域的性别分化。一方面,中国高等教育群体中女性接受STEM教育的比例比男性更低,接受过STEM教育的女性在婚姻与生育的影响下也比男性更可能离开劳动力市场;在STEM职业的从业者中,女性也面临着收入上的劣势。另一方面,在接受过STEM教育的劳动力群体中,女性比男性更可能从事STEM职业。STEM领域的性别分化并非不平等持久再生产的模式,它与多维度的分类系统密切关联,而且受到情境与主体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