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07年 第27卷 第5期    刊出日期:2007-09-20
    论文
    马克斯·韦伯:基于中国语境的再研究
    苏国勋
    2007, 27(5):  1-1 . 
    摘要 ( 2961 )   PDF (953KB) ( 82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M.韦伯自20世纪80年代被推介到中国以来,因其思想的复杂性及其同中国现代化需要的契合,一直对中国的学术思想发生着强烈而持久的影响。但是,M.韦伯的思想对中国而言并非无可挑剔。本文选取新儒家代表人物之一的牟宗三关于中西文化的论述同M.韦伯的中西文化观念进行比较研究,明晰了中国儒家思想与西方理论理性之间的互补关系。在此基础上,本文从中西文化的内在特点以及中西交流的历史经验出发,批判了M.韦伯思想中的西方中心论内核,并以之为比照,昭示了中国文化的包容性。

    西方情感社会学理论的发展脉络
    郭景萍
    2007, 27(5):  26-26 . 
    摘要 ( 2934 )   PDF (698KB) ( 184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西方情感社会学理论的历史演进过程可以分为形成、发展和成熟三个阶段。形成时期虽然理性主义占统治地位,但与此同时情感的研究颇有步步为营之势,非理性主义思潮也偶露峥嵘。在情感社会学发展时期,社会危机论、情欲革命论、批判理论、冲突论成为情感研究的主流导向和强势声音;成熟阶段的情感社会学研究朝着学科化和现实化两个方向发展。情感社会学的发展脉络呈现出五大特征(或五大态势)。

    从基要主义到恐怖主义全球化时代的宗教政治
    刘义;陶飞亚
    2007, 27(5):  47-47 . 
    摘要 ( 3078 )   PDF (861KB) ( 59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970年代以来全球宗教复兴和宗教政治的发展,是全球化背景下社会运动的一种形式和表现。宗教基要主义和恐怖主义作为一种宗教运动,反映了对主导性的全球化意识形态的反抗,以及对全球化方案的替代性选择。这可以被界定为一种文化政治或认同政治。政治伊斯兰作为当今最突出的宗教基要主义和恐怖主义,一方面反映了全球社会运动和宗教运动的一般特征;另一方面则也是美国霸权和意识形态人为制造的结果。针对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本文作者认为,当今的宗教与政治冲突更多地是反映了一种不同基要主义之间的冲突,而非不同文明之间的冲突。

    跨越“文野之别”的实践——再论费孝通的江村研究
    刘豪兴
    2007, 27(5):  66-66 . 
    摘要 ( 3575 )   PDF (806KB) ( 80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江村是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费孝通成名的起点,又是他近70年持续研究中国农村发展道路的研究基地。他踏出的江村研究之路,表达了西方人类学大师“梦寐以求的愿望”,开拓了人类学从研究野蛮人转向研究文明人的新时代。文章指出,费孝通的江村研究是由环环相扣的偶然因素促成的,同时又是有计划、动机明确、志向高远的一项研究。他进行的中国乡村“文明社区”——江村研究的实践, 跨越了“文野之别”,开拓了人类学研究的新领域,西方学者给予了高度评价。时代造就了《江村经济》,《江村经济》把费孝通推向了世界学术前沿。费孝通“志在富民”,江村研究以探索农民怎样发展生产力,摆脱贫困走向富裕道路为主旨,揭示了“江村人”的思想观念、人际关系和生活方式等的变化。文章认为费孝通的“江村”研究在理论和实践上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为后继学者的研究奠定了基础。他未竟的事业,将由“江村学”研究肩负。


    试论费孝通的“乡寰视野”
    路英浩
    2007, 27(5):  89-89 . 
    摘要 ( 2892 )   PDF (883KB) ( 69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文根据费孝通的有关理论、观点提出“乡寰视野”、“劦业乡”两个概念,尝试以此来诠释费孝通关于中国城乡社会发展与世界经济之“休戚与共”的理论和实践活动。文章阐述了费孝通“乡寰视野”观的渊源、演进;从概念结构上解明“乡寰视野”中的“乡”和“寰”,以及“劦业乡”各自的内涵构成;通过对映衬费孝通“乡寰视野”历史意识的理论梳理,以及对费孝通晚年就“乡”“寰”关系问题所作阐述的把握,试图以更具综合性的视域对费孝通的这一重要思想作出较为系统的学理解释。文章最后指出,费孝通倡导“文化自觉”体现出了更为宽广、更为仁至的人文关怀的情愫。“乡寰视野”中的纯真的愿景,是“‘美好社会’的意念”。

    核心组织的架空:强政府下社团运作分析——对H市Y社团的个案研究*
    范明林;程金
    2007, 27(5):  114-114 . 
    摘要 ( 6142 )   PDF (768KB) ( 69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国家法团主义的理论视角作分析,国内许多由政府出面组建的社会团体大多采用主动依附性的生存策略,在强政府那里获得认可、授权和相应的垄断性地位。这可能是一种中国特色,也在一定意义上意味着国内社会团体的空间在慢慢放大。不过,这是一个“先整合、后分化”的过程,这种状态表明了中国目前存在着一种颇具中国特色的国家和社会之间的关系。

    “有限理性”视角下的组织决策: 基于一个援助扶贫项目的个案研究
    李路路;宋臻
    2007, 27(5):  134-134 . 
    摘要 ( 3122 )   PDF (548KB) ( 89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研究以“有限理性”理论为基本理论分析框架,基于一个中国事业单位承办的,涉及多方组织合作的林业扶贫项目的个案调查,通过四部分的描述——项目目标确立过程、项目地区选择、社区林业评估工作以及物资采购,通过对项目进行全景式的描述与分析,进而在若干个层面上讨论种种影响组织逐渐偏离其既定目标的因素及其影响机制。

    跨国公司与中国企业捐赠行为的比较研究
    赵琼;张应祥
    2007, 27(5):  144-144 . 
    摘要 ( 2942 )   PDF (646KB) ( 83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企业捐赠是企业以资金、实物或参与的方式支持社会公益事业的行为,是企业自觉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方面。通过对跨国公司与国内企业捐赠行为的比较,我们发现,二者在捐赠理念、捐赠策略和决策机制方面表现出明显的差异。前者主要以“企业公民”为捐赠理念,后者则以“回报社会”和“慈善”为主要理念。本文分析了造成这些差异的社会原因,除了二者处在不同发展阶段所形成的差距以外,还有中西方在社会发展、传统文化之间的差异,以及对企业与社会关系认知的差异,由此形成企业捐赠的不同模式。
    策略、规则及权力结构—— 一所中学高三教师名单的公布
    汪玲萍;苏红
    2007, 27(5):  162-162 . 
    摘要 ( 3051 )   PDF (793KB) ( 56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文以改革后的苏北的一所县级重点中学为个案,以围绕高三教师名单公布的升级事件为切入点,从组织的微观视角出发,描述在升级事件中的教师在各种情境下如何利用手头的已有资源来展开行动的策略,并在游戏各方的行动中构建出一个特有的组织权力结构。

    劳动力非永续性转移的经济成因及其创新路径
    唐茂华
    2007, 27(5):  182-182 . 
    摘要 ( 3087 )   PDF (704KB) ( 58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遵循本文提出的城市生活能力分析框架,在转移成本不断减少的情况下,劳动力的即期城市生活能力不断增强,但在可持续性工资收入瓶颈、城市生活成本过高等成本收益的双重约束下,劳动力的长期城市生活能力很低,由此形成了当前中国特殊的“两栖”劳动力转移形式,但这显然不是中国劳动力转移的理想模式。为此,本文提出,劳动力的代际转移是一种可行的次优路径。当代劳动力“两栖”转移的长远意义在于,为其子女的代际转移提供非人力财富、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等多维的原始动力。同时,必须为代际转移的顺利实现辅以必要的政策支持,当务之急是为进城务工农民子女的率先市民化提供一揽子的政策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