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21年 第41卷 第5期    刊出日期:2021-09-20
    专题:都市社会:移民与空间
    权力空间与治理绩效——基于“上海都市社区调查”的分析
    盛智明, 周晴
    2021, 41(5):  1-30. 
    摘要 ( 2798 )   HTML ( 424)   PDF (2503KB) ( 127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文基于空间理论视角,提出了“权力空间”的分析概念,并将其操作化为“与治理权力中心的距离”。本研究利用“上海都市社区调查”(SUNS)的数据,系统考察了处于城市权力空间结构不同位置上的社区在治理绩效上的差异,并对其产生的原因和机制进行分析。研究发现,无论是在小区层次还是街居层次,与治理权力中心的距离对社区可视性治理绩效有显著影响,呈现空间差序格局,但对非可视性治理绩效缺乏明显的作用效应。权力空间主要通过公共资源配置机制和政绩信号释放机制对社区治理绩效产生影响。
    年轻人对移民更友好吗?对香港和上海的“世代—双城”比较
    李骏, 徐美丽, 张卓妮, 古佩玮
    2021, 41(5):  31-55. 
    摘要 ( 2463 )   HTML ( 118)   PDF (1985KB) ( 71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对移民态度的问题,已有研究提出了政治经济学和政治心理学两大流派的多种具体理论假设,但忽略了“世代”这个重要的分析视角。一些研究发现年轻人对移民更友好,另一些研究发现并非如此,这表明,对世代效应的识别和解释必须联系年轻人所处的具体经济社会情境。本文首次对香港和上海进行“世代—双城”比较,并整合验证了已有文献提出的宏观经济环境、个体经济利益、财政或福利负担、群体威胁或接触、地方和国家认同等重要解释。研究发现,这些因素的交互作用确实使香港和上海的年轻世代对移民的态度呈现鲜明反差:上海的年轻人对移民更友好,香港的年轻人对移民更排斥。
    移民的空间聚集与群体社会距离:来自上海的证据
    曾东林, 吴晓刚, 陈伟
    2021, 41(5):  56-79. 
    摘要 ( 2342 )   HTML ( 88)   PDF (3020KB) ( 71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文以上海为例,研究社区外来人口聚居对群体社会距离的影响。基于2016年上海市实有人口数据,我们运用空间统计的方法区分了不同来源省份的外来人口在各个社区的聚居状况,再结合2017年完成的“上海都市社区调查”(SUNS)个体数据,对移民群体同乡的居住聚集和他们所感知的与本地居民社会距离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研究发现,相对于居住在非聚集社区的移民,居住在同乡聚集社区的移民与本地居民有更大的社会距离,即与本地居民进行交往的意愿更低。进一步的分析发现,居住在非隔离的同乡聚集社区的移民并没有表现出更大的社会距离,而居住在非隔离社区的移民则表现出更大的社会距离。而这些发现也仅仅存在于城市社区。我们认为同乡的居住聚集强化了本外地群体之间的边界,不利于他们融入当地城市社会。
    专题:学术史:社会学的源流与中国化
    社会形态学—人文生态学的知识谱系与“社会学中国化”的路径选择
    毕向阳
    2021, 41(5):  80-116. 
    摘要 ( 2308 )   HTML ( 53)   PDF (3748KB) ( 66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作为世界上规模最大、影响最深远的两个社会学专业团体提出的学说,涂尔干学派的社会形态学和芝加哥社会学派的人文生态学在知识谱系上具有一定的关联。从哈布瓦赫的芝加哥之行及两个学派彼此互动的历史中,可以看到当时以英美和欧陆为中心的国际社会学基本格局。在此背景下,受不同传统影响的吴文藻、杨堃等人的主张与实践影响了20世纪30—40年代“社会学中国化”的路径选择,并最终塑造了“社会学中国学派”的主体风格。社会形态学的发展历程及社区研究的成就和反思表明,更具有解释力的研究需要重返社会形态学的整合框架,在总体性关照下立足本土实践,通过深入的经验研究和多方法结合揭示社会的复杂性。
    论辩中的“社会有机体”:对维多利亚时期社会有机体学说的概念史考察
    关依然
    2021, 41(5):  117-152. 
    摘要 ( 2063 )   HTML ( 29)   PDF (3678KB) ( 41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社会有机体”概念在英国维多利亚时期众多理论家的阐述中,呈现了丰富的意涵和多样的解释路径,并因此成为一个有力的修辞工具,介入了有关英国社会改革的政治辩论。在此过程中,主要由英国思想家赫伯特·斯宾塞所阐释的与个人主义的自由竞争和消极政府理念相结合的“社会有机体”概念,最终被由新自由主义者提出的与福利、社会改革和国家干预相契合的“社会有机体”概念边缘化,丧失了原有的意义和语境。本文采用昆廷·斯金纳所倡导的概念史研究方法,对“社会有机体”概念在维多利亚时期的这段变迁过程予以考察,以期反映当时英国政治和社会观念的变迁,对19世纪英国自由主义思想的革新给出更加历史化的叙述。
    论文
    性别是一种生产力:酒吧中的性别景观构建及维系
    刘子曦, 黄燕华
    2021, 41(5):  153-179. 
    摘要 ( 2757 )   HTML ( 156)   PDF (2961KB) ( 132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与传统的工业生产领域不同,休闲娱乐行业内生产与消费的界限较为模糊。如何有效地将消费者纳入快感体验的集体生产过程,是消费主义时代资本运行面临的重要问题。本文以景观社会为视角,基于对酒吧经营策略与消费者体验的调查,提出“性别景观”与“互为景观”两个概念。构建与维系性别景观是酒吧盈利的核心策略,也是资本谋取利益的重要渠道。基于对主流性别文化的运作和对时间、空间的切割与重置,资本精心编排了以饮酒为依托的景观秩序,将女性和男性分别打造为情感体验的生产者和消费者,并在同性之间制造差异和分化,形成“中心—边缘”的核心秩序与颠覆主流性别文化的局部秩序。各性别主体与性别实践互为景观,相互配合,共同构建与维系了酒吧的性别景观。
    商业社会的人性与政治——曼德维尔论社会性与商业国家
    张帅
    2021, 41(5):  180-207. 
    摘要 ( 2178 )   HTML ( 33)   PDF (2892KB) ( 58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晚近的思想史研究对商业社会性和商业国家的考察,揭示了政治道德哲学在18世纪相对于此前的决定性推进,但是学者们尚未注意到曼德维尔在这一变革中的重要意义。一方面,曼德维尔借助以礼貌和虚伪为核心的“社会性”概念革新了霍布斯的人性论图景,阐释了商业社会秩序背后的人性逻辑;另一方面,他始终重视政治视野,强调国家在建立和维持大型商业社会方面的重要意义。事实上,曼德维尔之所以愿意接受在道德上相当可疑的现代商业社会,很大程度上是出于他对国际环境的清醒认识。他对商业社会的政治力量和道德困境的深刻洞察,决定性地塑造了此后政治道德哲学的发展走向。只有将道德和政治维度纳入考察视野,我们才能更好地把握“商业社会”的理论意义。
    来自兄弟的“让渡”和母亲的“馈赠”:校外教育投入中的女孩占优现象与家庭偏好逻辑
    魏钦恭, 张佳楠
    2021, 41(5):  208-242. 
    摘要 ( 2655 )   HTML ( 163)   PDF (4107KB) ( 109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不同于传统社会“男孩优先”的家内资源分配模式,当代中国家庭的校外教育投入呈现出女孩占优的特征。本文聚焦于这一未被深入研究的经验事实,尝试探讨其关键影响机制,并从代际偏好模式演替的视角出发,提出“家庭性别偏好转变”与“父母偏好分异”两种解释性假设。通过对CEPS数据的分析发现,总体上,兄弟的存在并不会挤占女孩的教育资源,城市家庭甚至更偏向于增加女孩的校外教育投入;同时,与父亲相比,母亲受教育程度的提升对女孩教育资源的获得有显著促进作用。这一现象表明,在社会变迁过程中,女孩家庭效用替代性的增强和母亲家庭地位的提升推动了家庭性别偏好逻辑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