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21年 第41卷 第4期    刊出日期:2021-07-20
    专题: 礼与制:中国社会理论
    一本与一体:中国社会理论的基础
    周飞舟
    2021, 41(4):  1-29. 
    摘要 ( 3210 )   HTML ( 433)   PDF (2779KB) ( 97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文是对建立中国社会理论基础的一个尝试性探索。近年来,关于当代中国社会的经验研究在处理社会关系、社会结构方面的问题时难以深入,其根本原因在于缺少对中国社会结构的理论认识,这也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学的瓶颈。本文从中国传统的家庭理论入手,以费孝通提出的“反馈模式”为切入点,深入讨论父子关系的性质,并以此为基础形成对差序格局和中国社会关系的基本理解。本文指出,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基础是“一体本位”而非“个体本位”。一体的思想源于“一本”的社会意识,即以父母为本而非以天为本或以神为本,这在中国传统的祭礼中有明显体现。“一体”是指“父子一体” “母子一体”,这种深层的社会意识在中国经典文本中有突出表现,本文对与此相关的儒家典籍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和阐释。“一本”和“一体”的社会意识构成了以“孝”为本的社会伦理体系,与家国同构的社会结构相互呼应。在这种社会结构下,孝并非一种私德,而是一种具有基础作用的“公德”,孝是众德之本,一个真正的孝子也会是一个忠臣。“孝”背后的一本和一体意识也是我们理解差序格局概念以及当今诸多社会现象的理论基础。中国社会转型的根本取决于这种深层的社会意识以及与此相关的社会结构的转型。
    纵向约束体制——论中国历史上一种思想模型
    曹正汉
    2021, 41(4):  30-68. 
    摘要 ( 2516 )   HTML ( 53)   PDF (3630KB) ( 78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郡县制国家的潜力,在于它能利用和发挥纵向约束机制的作用,使得国家既具备足够的能力保卫疆域、实施法律和维护社会秩序,同时,其权力又有所约束。因此,在中国,如何建构纵向约束机制,如何发挥纵向约束机制的作用,是国家建构和国家治理的重大问题。在中国历史上,学者们对这些问题作过系统性探索,其探索的方向是以“天命观”为基础建构国家与社会关系,并把它扩展为中央、地方与社会之间的相互约束关系。这种探索的意义,在于它揭示了纵向约束机制充分发挥作用的两项重要条件:一是“统”与“治”分开,一是政权与治权分开,以形成集中统治与分散治理相结合的模式,即本文所说的“纵向约束体制”。
    专题: 生存与伦理:转型中国的劳工社会学
    土客结合:资本下乡的用工机制研究
    陈航英
    2021, 41(4):  69-95. 
    摘要 ( 2438 )   HTML ( 54)   PDF (2645KB) ( 72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文以菜心产业为例探究资本下乡后的用工机制问题。研究发现,规模菜场采用的是一套以外地劳力为主、本地劳力为辅、“土客结合”的用工模式。以用工问题为切入点,本文从内部经营和外部环境两个角度探究了乡土社会影响下乡资本的运行逻辑的具体机制。本地劳力的使用可以使菜场在外部环境层面处理好与乡土社会的关系,但其家庭生计逻辑使得菜场在内部经营层面遭遇了用工困境。专业化又不失“乡土性”的外地劳力恰好能凭借同乡观念帮助菜场解决用工困境。这一用工模式揭示,下乡资本的经济逻辑必须以乡土逻辑为依据展开。
    “打黑工”:经济理性与道义生存的困境——以J厂装配钳工为例
    胡悦晗
    2021, 41(4):  96-125. 
    摘要 ( 3567 )   HTML ( 83)   PDF (3402KB) ( 73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文运用经济理性与道义生存的“斯科特—波普金”视角,以一家烟草设备生产企业装配钳工的“打黑工”经历为个案,考察以烟草业为代表的垄断行业国企工人在市场化转型过程中的生存困境。本文认为,市场竞争体制与行政垄断体制并存的现状使垄断经济滋生出了地下经济产业链,地下经济与垄断经济相生相克,失去垄断体制保护的国有企业面临产品周期终结的经营危机,工人也面临技能匹配障碍的转型危机。国企工人拒绝市场化出路而进入地下经济产业链“打黑工”,这看似是经济理性与道义生存的统一,实则导致国家、企业与工人三者利益共同受损,既未实现经济理性的最终目的,亦不具备道义生存的正当性,构成了二律背反的选择困境。
    专题: 自尊与爱情:法国传统中的个体情感
    社会性的扭曲与重塑:卢梭的自尊学说
    曹帅
    2021, 41(4):  126-155. 
    摘要 ( 2540 )   HTML ( 37)   PDF (3366KB) ( 28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自尊学说为理解卢梭著作的统一性和现代自我的社会性提供了一种新思路。与自爱不同,自尊是基于人际比较的社会性、反思性的产物,其形成和自然人交往的加深及理性能力的发展有关。自尊是不平等不断深化的心理原因,是自然状态成为战争状态的心理原因,也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后苦难和不幸的根源。即使如此,卢梭仍然承认,自尊不可消除,只能加以引导。在对骄傲与虚荣的有意区分中,卢梭以古代公民对峙现代资产者,认为正确引导后指向公共大我的骄傲是公民美德塑造的重要动力。对爱弥儿的教育表现出向自然复归的取向,它仍然可被视为解决自尊问题的另一种方案,在这里发挥主要治疗作用的激情是怜悯。
    自我、革命与爱情:《红与黑》中的“心灵之爱”与“头脑之爱”
    潘丹
    2021, 41(4):  156-181. 
    摘要 ( 2838 )   HTML ( 44)   PDF (3155KB) ( 50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红与黑》呈现了于连与德雷纳夫人在外省小城维里埃所孕育的心灵之爱以及与玛蒂尔德在巴黎所焕发的头脑之爱,二者共同构成了司汤达的“精神之子”于连所承载的“高卢特质”,即以强烈的激情投入世界,同时又以冷峻的理智剖析自我及其感情。两条线索在构成某种对称性推进的同时又相互交错纠缠,呈现出三位主人公在暴风雨般的炽烈爱情中相互激发,在自然与伪善之间剧烈摆动,在想象的表演与现实的表演之间不停跳跃,折射出后革命时代新旧交错的精神面貌,在个体虚无主义与舆论专制互为表里的复辟王朝不断突破自恋与虚荣,从而打开新的精神向度,在一次次突破惯常的自然呈现中不断消散表面化的自我,又激活内在本真的自我,呈现出自我的不同面向与丰富层面,在心灵世界充满悖论性的、轻盈而壮烈的交战当中淬炼出自我本质的精神结晶。
    论文
    现代死亡的道德形构:社会想象与日常实践
    方洪鑫
    2021, 41(4):  182-215. 
    摘要 ( 2680 )   HTML ( 67)   PDF (3529KB) ( 66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文以从医院获得的田野材料为基础,与关于死亡的社会理论及人类学研究对话,揭示了“日常医学”与“生活质量”两种社会想象的拉扯如何主导当代中国家庭面对死亡的日常道德实践,其中,生活质量话语是召唤家庭主体行动的主要动力。日常实践中的生活质量论述形成了一个交互话语时空,标指着不同阶层家庭各异的“经济道德”展演,呈现了“并在之歧出”的阶层化道德形貌。尽管日常实践存在阶层差异,家庭本身却成为共同的价值依靠,“家庭生活”成为面对死亡的规范性道德剧场,这种阈限状态的道德实践体现了当代中国家庭在社会经济变迁中对确定性的追求与探索。
    社会养老保障能削弱传统生育偏好吗?
    阮荣平, 焦万慧, 郑风田
    2021, 41(4):  216-240. 
    摘要 ( 2828 )   HTML ( 137)   PDF (2632KB) ( 85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文基于CGSS2006、2010、2012、2013四期调查数据,分析了社会养老保障对中国城乡居民传统生育偏好的影响,并探讨了其中的作用机制。研究表明,参加基本养老保险能够显著削弱生育男孩的意愿。一方面,社会养老保障冲击了如“养孩防老”和“传宗接代”等传统生育观念;另一方面,它减轻了城市居民对“在经济上依赖别人”的养老之忧;此外,养老保障显著提高了民众的日常生活质量,有利于丰富日后的养老资源。由于城乡分化的户籍制度和城乡社会养老保障力度悬殊的现状,社会养老保障对农村居民传统生育偏好的削弱效应明显弱于城市居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