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22年 第42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22-03-20
    专题一:制度体系的观念根基
    虔敬主义伦理与普鲁士官僚制精神
    路畅, 蒙克
    2022, 42(2):  1-28. 
    摘要 ( 3663 )   HTML ( 344)   PDF (2961KB) ( 83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理性化在韦伯思想中占据着重要位置,然而韦伯对行政领域理性化(即官僚制的出现)的论述并没有像对经济领域理性化(即资本主义的诞生)的分析那般细致和系统,尤其是韦伯没有如揭示资本主义精神背后的加尔文宗教义那样,揭示官僚制的宗教伦理基础。通过重返被韦伯视为理性官僚制典型的普鲁士官僚制于17—19世纪的演变过程,可以发现路德宗虔敬主义在此扮演着重要角色,并且对普鲁士官僚制精神的兴衰起到了重要作用,由此可以启发我们从官僚化的价值伦理角度对韦伯的官僚制理论进行补充。
    鲁滨逊的贸易与劳动:笛福对海洋帝国的政治经济学批判
    康子兴
    2022, 42(2):  29-59. 
    摘要 ( 3846 )   HTML ( 69)   PDF (3633KB) ( 61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鲁滨逊漂流记》是一个具有浓厚社会理论色彩的寓言。鲁滨逊的故事不只是欧洲社会形式变革的产物,也是西方文明扩张的产物。在笛福看来,小说是一种特殊的历史写作,《鲁滨逊漂流记》也表达了他对时代与政治的思考。笛福借助鲁滨逊的航行来展示他对时代的观察,揭示远洋贸易对殖民地的奴役,批判海洋帝国在根基上的不正义。荒岛上的鲁滨逊是一个隐喻,旨在呈现生产与秩序的自然法则,展示财富与文明的自然基础。通过对文明与野蛮习俗本源的追索,笛福也消除了它们之间的对立,将其纳入连续而统一的历史进程。在笛福的历史视野中,我们可以发现一种自然与文明的辩证法。依据这种辩证法,在合乎自然正义的法律秩序中,不同的文明传统可以实现沟通与交流。
    专题二:“双减”研究:课外补习的机制与效应
    “忧郁的孩子们”:课外补习会带来负向情绪吗?——基于中国教育追踪调查(CEPS)两期数据的因果推断
    李适源, 刘爱玉
    2022, 42(2):  60-93. 
    摘要 ( 4623 )   HTML ( 208)   PDF (3294KB) ( 143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文关注中国大陆中学生课外补习参与及其负向情绪生成的因果关系。本文基于中国教育追踪调查两期数据,借助工具变量等方法来化解内生性偏误,在量化层面上回答了课外补习参与“是否致郁”以及“使谁抑郁”等问题。本研究主要发现如下:其一,课外补习参与对中学生的情绪健康状况具有显著的“致郁效应”,但这种效应主要存在于家庭背景占劣势的较低阶层的子女当中,而家庭背景具有优势的较高阶层的子女对此类负向情绪有更强的抵御能力,表现出了“心理免疫”的现象;其二,本文从“情绪调节”的角度入手,对“致郁效应”的阶层异质性做出了进一步解释。研究结果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课外补习参与可能具有的健康不平等意涵。
    中国教育资源市场化与个体选择:初中课外补习效应异质性探究
    李昂然
    2022, 42(2):  94-125. 
    摘要 ( 3847 )   HTML ( 104)   PDF (3123KB) ( 83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文在中国教育资源市场化的背景下,探究了初中课外补习对学业成绩的效应异质性及其对教育公平的启示。通过分析“中国教育追踪调查”(CEPS)的数据发现,从同质性效应来看,参加课外补习对于提升初中生学习成绩没有显著影响,但参与课外补习的倾向性影响其效应异质性。课外补习有助于提高倾向性处于中间水平学生的学习成绩,表明课外补习受益学生大多来自学习成绩中等的普通工薪家庭。对于倾向性较低的大多数相对弱势的家庭和倾向性较高的少数优势家庭而言,课外补习对学业成绩的作用微乎其微。研究表明,中国教育领域的市场化变革和相关政策的制定需要考虑个体教育选择的复杂性及其对教育公平所造成的深刻影响。
    论文
    精神分析与战争经验——作为《精神分析引论》主线的战争问题
    张巍卓
    2022, 42(2):  126-150. 
    摘要 ( 3486 )   HTML ( 48)   PDF (3096KB) ( 49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在思想史上的革命性意义同它对战争经验的体悟密切相关。19世纪末以来,战争不仅意味着历史处境,更塑造了现代人的总体经验。如果要从战争经验出发理解弗洛伊德的学说体系,他大战时期的讲演录《精神分析引论》可以充当核心的阐释文本,将精神分析学说从第一哲学、社会学推展到新的“再教育”思想。作为第一哲学,精神分析由普遍怀疑还原出战争状态下诸意向交织、冲突的自我,并逐步揭示自我的爱欲本能与死亡本能;在此基础上,作为社会学的精神分析呈现了日常生活的战争面貌,其实质为人的爱欲本能同死亡本能的纠缠与冲突;最终,为引导爱欲,节制死亡本能,作为新的教育学说的精神分析指明了现代教育的限度、条件和未来的希望。
    “迷醉”或“清醒”:瓦尔特·本雅明对耶拿浪漫派“批评”概念的研究初探
    张雨晴
    2022, 42(2):  151-178. 
    摘要 ( 3450 )   HTML ( 43)   PDF (3010KB) ( 31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文以《德国浪漫派的艺术批评概念》为核心文本,考察了瓦尔特·本雅明的浪漫派研究。在这部早期的作品中,本雅明讨论了耶拿浪漫派的“批评”概念,并在此基础上指出,这一思潮的精神气质不是迷醉而狂热的,而是冷静而清醒的:它不沉迷于主观幻想,而是通过严肃的沉思追求客观真理;它并非偏狭的特殊性,而是关照着人类精神整体的发展脉络。这一讨论为本雅明回应现代性危机奠定了基础,它跨越了艺术理论的范畴,呼应了德国在世纪之交的现实处境,分享着德国社会理论的问题视野。讨论“批评”概念及其冷静清醒的气质有助于我们理解现代社会的危机以及本雅明早期作品对社会理论所做的贡献。
    生命之迷与社会超越性:中国西南景颇人不可言说的痛、想象与口舌鬼
    张文义
    2022, 42(2):  179-208. 
    摘要 ( 3629 )   HTML ( 63)   PDF (3328KB) ( 61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文讨论了21世纪以来影响中国西南景颇人生活和社区走向的几个事件。这几个事件都有自身的逻辑,是主体选择和社会整合的结果,但在并置个体生命的起伏恩怨和变幻的社会历史后可以发现,这些事件呈现出无名和无关联性。这种“无”跳脱了自我和逻辑,逸出了结构和规律,成为生命的迷茫与贪欢以及社区的焦虑与新方向。对“无”的处理方式体现出社会超越性和生命之迷,凸显于旧结构将消未消、新结构将生未生之际,人在其中悬置伦理,可能迈向社会超越性,脱离集体表象控制,从而创造全新的社会事实,也可能陷入茫然、无所适从而又无所不用其极的生命之迷中。
    父母的婚姻教育匹配与子女学业表现
    李安琪
    2022, 42(2):  209-242. 
    摘要 ( 4306 )   HTML ( 166)   PDF (2888KB) ( 105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研究基于2015年中国教育追踪调查(CEPS)数据,以父母婚姻教育匹配构建的“新型家庭文化资本”为视角,探讨不同婚配模式下“共同养育联盟”的水平与新型家庭文化资本被激活的效率对子女学业表现影响的作用路径。研究表明,与低等教育同质婚家庭的子女相比,向上婚以及高等教育同质婚家庭的子女学业表现更好。其二,父母婚姻教育匹配对子女学业表现的影响存在教育差距效应,随着父母间教育跨层级的增加,向上婚家庭中子女学业表现的优势递增,向下婚家庭中子女学业表现的劣势进一步扩大。其三,父母婚姻教育匹配模式对学业的影响因子女性别而异,向上婚和高等教育同质婚减弱了男孩的学习劣势,向下婚扩大了男孩的学习劣势。最后,家庭中的共同养育联盟对子女学业表现的影响发挥了部分中介作用。向上婚家庭的父亲与母亲在教养分工中建立了更互补的关系,共同养育联盟水平较高,更有效地激活了新型家庭文化资本,促进子女的学业表现。“强强联合”的婚姻教育匹配虽然成为不平等再生产的“温床”,但是,通过建立高水平的共同养育联盟这一中介路径提高新型家庭文化资本被激活的效率,则可能减缓教育不平等的代际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