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首页
期刊介绍
编委会
投稿指南
期刊订阅
电子刊
联系我们
English
在线办公
作者投稿查稿
专家在线审稿
编委在线审稿
编辑远程办公
主编远程办公
在线期刊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全年目录
高级检索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E-mail Alert
RSS
下载中心
《社会》2024年第3期《化零为整的宏观社会数据生成:基于潜变量模型和动态贝叶斯方法》 附录
2023年第6期《中国STEM领域的性别分化:基于社会分类的视角》文章附表
2022年第5期《方言距离与城市流动人口犯罪的同群效应》数据源代码
2022年第2期《中国教育资源市场化与个体选择:初中课外补习效应异质性探究》数据源代码
2022年第6期《时间之窗与时间之创》数据源代码
2022年第5期《代际网络与学业成就:网络情境与个体能动的双重视角》数据源代码
更多...
友情链接
中国高校系列专业期刊《社会学报》
上海大学期刊社
Chinese Journal of Sociology
更多...
当期目录
2022年 第42卷 第4期 刊出日期:2022-07-20
上一期
下一期
专题一:经典议题的新阐释
冒险与现代性——齐美尔思想与生活图景的冒险内核及其现代性意涵
潘利侠
2022, 42(4): 1-30.
摘要
(
1129
)
HTML
(
234
)
PDF
(3050KB) (
65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冒险”在齐美尔研究中一直未受到太多的重视。本文尝试在阐明齐美尔冒险概念意涵的基础上,以冒险视角审视齐美尔的核心议题和日常生活,揭示齐美尔思想和生活图景中的冒险内核。从冒险的角度看,齐美尔的“文化”实际上是精神生命的冒险,文化悲剧意味着冒险的阻断,绝对生命自我超越的本性表明生命的本质就是不断地冒险与更新,冒险在绝对生命的力量之下必然持续不息。齐美尔的研究方法和生活方式同样富有冒险意味。思想和生活图景的冒险内核让齐美尔成为了波德莱尔意义上的第一位现代性理论家、福柯意义上具有现代性态度的启蒙者。
家产亲属制:列维—斯特劳斯的maison概念
陈波
2022, 42(4): 31-73.
摘要
(
1147
)
HTML
(
35
)
PDF
(4620KB) (
122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列维—斯特劳斯关于亲属制度的研究有两大贡献,一个是早年的《亲属制度的基本结构》,一个是他在晚年从事的家产亲属制(maison)研究。后者从同源不区分系别继嗣(cognatic)社会入手,将政治—经济利益和财产作为亲属制度研究的核心,视家屋为聚合各种矛盾性要素的合众体,考察它最初出现的各种形式以及跨区域结构性关系。他的研究由此离开基本结构,从无文字社会迈向有文字社会,开启了结构人类学的历史研究。英语学界基于翻译想象,提出“家屋社会”概念,基本上终结了maison的理论贡献。本文旨在梳理相关的学术史,并在列维—斯特劳斯的原意基础上提出重新理解maison这一概念的路径。
专题二:现代个体养成的理论与实践
社会性个体的生成:杜威的儿童研究及其社会理论意涵
杨勇, 肖永虹
2022, 42(4): 74-103.
摘要
(
1004
)
HTML
(
40
)
PDF
(3204KB) (
45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文通过集中讨论杜威基于儿童研究而进行的行动力教育,揭示实用主义思想对个体主义的具体理解。在美国镀金时代,孤立个体主义加剧了现代美国人的道德危机和社会分裂。杜威此时进行的儿童研究与教育改革,首要的目标是重新理解现代个体的行动结构和人格形态,以克服孤立个体主义造就的行动难题。利用“刺激—反应”的行动机制,杜威同时结合了自然力量和社会意识,力图在开展行动力教育的过程中塑造一种“社会性个体”。社会性个体一方面保留了源于自然的神圣性,另一方面又不断吸收来自社会的文明传统,以应对现代世界在人心和社会两方面的挑战。本研究有助于我们进一步理解美国社会学的早期思想根基并反思当下的生存处境。
体验本真性:北漂青年的社会交往与双重生活
周泽鹏, 肖索未
2022, 42(4): 104-133.
摘要
(
1312
)
HTML
(
80
)
PDF
(3529KB) (
80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通过对A青年空间的案例研究,本文力图呈现制度性个体化背景下中产阶层北漂青年所经历的双重生活。在高度竞争性的制度环境中,北漂青年一方面形成了适应功利型人生模式的奋斗自我,另一方面却对制度化的生活感到怀疑和失落,在制度依赖与自主需求之间挣扎。在青年空间中建构社会交往成为他们探寻“本真性自我”的方式。然而,青年空间中的社会交往以“反日常”为前提,本真性自我的建构往往成为一种悬置性体验,并且悖论式地遵循着制度化生活的逻辑。本文反思了现有文献对中国社会个体化的讨论中功利型取向的“奋斗个体”范式,丰富了对个体化进程中当代青年生活处境与主观世界的理解。
论文
非自主回忆:普鲁斯特论个体记忆的社会性
刘亚秋
2022, 42(4): 134-160.
摘要
(
977
)
HTML
(
28
)
PDF
(2722KB) (
55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哈布瓦赫集体记忆理论提供了“社会性”的视角,但没能深描个体创造社会的过程。普鲁斯特的记忆理论虽然也包含“社会性”维度,但并没有止步于此,而是呈现出社会与个体混融的社会形象,其中,不仅有社会的限制和引导二重性,还有个体的主动适应和创造:社会也内在于个体,个体也非纯粹的心理学意义上的个体,个体的创造离不开社会环境。这源于主客融合的立场,在这一视点下,普鲁斯特的社会形象不是二重性,而是多重的,甚至有无限可能。社会是在个体创造过程中的产物,在这一过程中,社会呈现出丰富的形象,社会的无限可能性蕴含在个体的创造过程中。
市场化改革与腐败治理:基于微观案件数据的实证分析
陈硕
2022, 42(4): 161-182.
摘要
(
1203
)
HTML
(
52
)
PDF
(2581KB) (
73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随着市场化改革的深入,中国的腐败现象也呈增长趋势。本文通过对1993—2013年3 843个腐败案件的分析发现,那些具有配置资源权力的官员出现腐败问题的可能性更大,程度也更严重。这一效应在官员的任职领域正处于市场化改革阶段时被放大,但随着改革的完成而大幅度减小。市场化过程中腐败问题的制度性根源在于市场化改革没有完成或不彻底的市场化,而不是市场化本身。因此,只有坚持市场化改革,才能清除权力寻租的土壤,进而遏制腐败问题。
谁主认同?转型时期中国女性阶层地位认同的多重建构及其世代变迁
王鹏, 干一卿
2022, 42(4): 183-213.
摘要
(
1372
)
HTML
(
72
)
PDF
(3417KB) (
84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女性的阶层地位认同研究近年来受到广泛关注,但缺乏多重建构视角下基于长期转型背景的世代变迁分析。本文旨在回答两个重要问题:第一,已婚女性的阶层地位认同是否受到婚姻匹配与代际流动的影响,丈夫、父亲与女性自身的客观阶层及其差异如何影响女性的主观地位认同;第二,上述影响模式如何随出生世代发生变化。在使用对角线参照模型分析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2010—2017年的合并数据后发现:相较于自身的客观阶层,中国已婚女性整体上倾向于以丈夫的客观阶层来建构自身的阶层认同,但越年轻的世代这一倾向越弱;父亲客观阶层的影响则与自身客观阶层的影响并重,甚至随世代变迁略有增强。上述结果体现了中国特色的家庭现代化模式,即已婚女性虽愈少依赖于配偶,但依然与原生家庭保持着紧密连结。
传统乡约的现代性转换:杨开道的乡约—自治思想研究
狄金华, 侯冬意
2022, 42(4): 214-242.
摘要
(
1077
)
HTML
(
50
)
PDF
(2995KB) (
73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民国年间中国部分社会学家所经历的“内在转向”使得当代社会学者在重新解读他们的研究文本时需要将学术史同其所处的社会史结合起来分析。本文即以杨开道的乡约研究为切入点,将乡约之“乡”和“约”拆分为“治理单位”与“治理规则”两个维度,一方面解析作为“治理单位”的“乡”与“治理规则”的“约”在历史进程中的演变,另一方面则探求杨开道对历史脉络中的乡约展开研究所指向的民国地方自治实践,分析杨开道对地方自治基本单位和自治规范的思考以及这些思考背后的思想基础与社会基础。本文试图通过将学术史的阐释与社会史的解析进行融通,探索一种理解学术观念生成过程的研究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