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25年 第45卷 第3期    刊出日期:2025-05-20
    上一期   
     
    “当代中国的数字社会及其治理”笔谈
    邱泽奇, 李骏, 向静林, 胡安宁
    2025, 45(3):  1-53. 
    摘要 ( 153 )   HTML ( 25)   PDF (5258KB) ( 51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论文
    文明视野下的现代政治危机:密尔论文明与新政治科学
    康子兴
    2025, 45(3):  54-90. 
    摘要 ( 83 )   HTML ( 3)   PDF (3742KB) ( 9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密尔的文明观念具有双重意涵。在道德哲学的意义上,文明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进益,发源于人的道德本能,以财富、理智与合作能力为支柱,在历史哲学的意义上,文明因劳动分工的发展而进步。在通往完善之境的道路上,文明能够克服并超越特定阶段的缺陷,抵达更高的阶段。密尔把文明诠释为政治秩序的类自然法基础,他的文明理论最终成了政治技艺的指南。密尔的文明思想具有一种内省的品格,他在文明视野中反思19世纪的现代英国,洞见了潜在的“公共舆论政体危机”。密尔的“新政治科学”具有两重内涵:首先,它代表了密尔对现代文明隐忧的分析及其在政治上的解决方案;其次,它意味着一种以文明进程为基础的思考政治事务与社会变革的新方式。

    王冠的尊荣与社会整全性——试论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社会理论基础
    国曦今
    2025, 45(3):  91-116. 
    摘要 ( 88 )   HTML ( 6)   PDF (2552KB) ( 9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君主立宪制是英国现代政体的基础,但君主的政治含义无法在社会契约论中获得完整的解释。柏克率先反思基于自然权利的社会契约论,认为英国的民主政治来源于宪制传统,王权的保留是对宪制精神的延续。白哲特强调政体中的尊荣原则,认为女王是社会的首领,王权代表社会的整全性。弗雷泽进一步为君主立宪制建立了社会理论基础。他通过对王权神圣性的机制分析指出,君主承担了社会的公共责任,造就了一个以国王为核心的风俗文化共同体。这在历史上被以“王在咨议会在议会之中”的宪制形式确立下来,成为英国社会整全性的制度化体现。今天,重新反思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社会理论基础,对于维护社会秩序、重塑传统文化价值以及培育社会情感具有借鉴意义。

    社会的事件性——涂尔干仪式理论的现象学诠释
    岳洋洋
    2025, 45(3):  117-151. 
    摘要 ( 174 )   HTML ( 7)   PDF (3155KB) ( 14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在舒茨看来,“现象学社会学”表现为胡塞尔的超越论现象学与韦伯的理解社会学之间的奠基关系。然而,奠基在超越论现象学之上的“现象学社会学”却使舒茨无法通达自身显现的“社会”现象,因而正如吉登斯所批评的,这样一门“现象学社会学”无法对社会世界本身做出合理的解释。有鉴于此,本文尝试在回顾舒茨的“现象学社会学”的基础之上,以涂尔干《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一书中关于仪式的论述作为切入点,通过分析仪式的时间性,以求在现象学上阐明社会世界之为社会世界,最终将“社会”现象的现象性揭示为事件性。

    县域重点任务与基层官员晋升机会
    仇叶
    2025, 45(3):  152-179. 
    摘要 ( 152 )   HTML ( 7)   PDF (2866KB) ( 256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在科层组织中,晋升激励是组织的核心问题。不同于政治锦标赛理论基于职能一致性假设构建的理想模型,县域人事结构具有职能分化与层级细分的显著特征,这导致基层官员在常规晋升渠道中常常面临晋升机会分配不均与晋升进程迟滞的双重困境。研究发现,重点任务具有调整人事关系、缩短委托—代理链条、彰显工作成绩的重要功能,是官员在常规晋升路径之外获得晋升机会的重要“人事平台”。该平台展现出独特的晋升逻辑,其既非依靠纯粹的绩效评价,也未陷入非正式关系这一特殊主义的泥沼,而是建构了一种能力-关系混融的复合晋升机制。作为县域晋升激励的组成部分,它既增强了晋升体系的包容性,也优化了干部资源的配置效率。本研究的理论贡献在于,通过解析县域重点任务的人事功能,揭示干部晋升中岗位调整、关系、能力三者间的复杂互动机理,有助于深化学界对县域人事结构与干部晋升机制的理解。

    非金融企业金融化与内部收入差距的关系研究——兼论社会发展的不平等效应
    朱斌, 田亦君
    2025, 45(3):  180-207. 
    摘要 ( 96 )   HTML ( 8)   PDF (2413KB) ( 108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金融发展是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中国金融化进程的加快, 越来越多的研究开始关注金融化如何重塑社会。为了回答这一问题, 本文结合金融发展视角和权力结构视角, 构建了金融发展的不平等效应分析框架, 提出“最大化维持不平等”“有效扩大不平等”“有效缩小不平等”三种不平等效应, 并利用2007—2022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的数据进行了检验。研究显示, 非金融企业金融化会显著增大管理层与普通员工的收入差距:首先, 金融化深化了企业内部既有的权力结构, 一方面通过影响企业的投资转向抑制了普通员工的议价权力, 显著降低了普通员工的收入, 另一方面促使企业遵从股东价值至上的管理导向, 导致管理层议价权力的扩张和收入的提高;其次, 金融化虽然有助于企业经营绩效的改善, 但在既有权力结构下, 企业会将新增利润更多地分配给管理层, 普通员工在企业金融化中获益有限, 这也证明了“有效扩大不平等假设”。

    教师态度和同伴效应:留守儿童行为问题的自我实现预言
    王卫东, 李家童
    2025, 45(3):  208-241. 
    摘要 ( 126 )   HTML ( 7)   PDF (3052KB) ( 169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既有研究将留守儿童的行为问题归因于亲子分离、家庭教育欠缺等弱势处境, 鲜有研究检验将留守儿童“问题化”的叙事是否会加剧其行为问题。基于社会分类理论对自我实现预言的相关讨论, 本研究通过分析中国教育追踪调查(CEPS)数据, 得出以下发现:第一, 教师对留守儿童具有消极评价, 这会促进其行为问题的发生;第二, 这种影响的中介机制在于教师的负面评价导致留守学生更容易采取自食其果型的抵抗行动, 更容易被推崇反学校文化的同伴群体所接纳。可见, 教师对留守学生的差异性态度具有自我实现预言的作用, 教师所采纳的问题化叙事的根源在于社会舆论对留守儿童问题的解读。本研究的发现为防止将弱势群体问题化的相关举措提供了实证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