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15年 第35卷 第4期    刊出日期:2015-07-20
    专题:文化社会学
    社会表演理论:在仪式和策略之间建立文化语用学模型(下)
    杰弗里·查尔斯·亚历山大
    2015, 35(4):  1. 
    摘要 ( 1415 )   HTML   PDF (1788KB) ( 345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一直以来,对文化的社会研究不是被极端化为结构主义理论就是被极端化为实用主义理论,前者视意义为文本并注重探索提供相对自主性的模式,后者则将意义处理为由个人或集体行动之权变性的创发——即所谓的实践本身,并将文化模式作为权力和物质利益之反应加以分析。在本文中,我将阐述一个超越这种极化视野的文化语用学理论,以新的方式将意义结构、权变性、权力和物质性融为一体。我的论点是,实践的物质性可以由维度更多的表演概念所取代。通过对表演研究这一新领域的成果的吸收,文化语用学说明社会表演,无论个人还是集体的,是如何可能被系统地类推为剧场表演的。在定义了社会表演的要素之后,我认为,随着社会变得更加复杂,这些要素已经趋于“分解”(defused)。只有在能够将这些日渐离析的要素“再融合”的情况下,表演才会成功。在融合化的表演中,观众认同演员,且文化剧本通过有效的舞台布景达到逼真的程度。而当诸要素重新连接的过程并不完美时,表演就会失败:表演要素仍处于分离状态,社会行动看上去不但不够本真(authentic),而且显得造作和难以令人信服。与此相对,再融合能使演员成功地传达其行动的意义并有效地实现他们的利益。
    “党派实在论”的结构诠释学
    马修·诺顿
    2015, 35(4):  33. 
    摘要 ( 849 )   HTML   PDF (1089KB) ( 36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如果政治宣传,意识形态以及党派性等概念真的从这些概念本身的内涵来界定自身,那么,在追逐某个政治议程时,这些概念由于存在明显的偏见,从而会导致自相驳斥的结果。因此,毫不奇怪,这些沟通类型的显明特征之一就是宣称它们在精准和公平地再现实在,并且否认存在政治偏见的丑恶内涵。笔者称这种类型为“党派实在论”,即被政治驱动的媒体演出,它们象征性地把自己呈现为是在实在论类型下运作的。本文的问题是,党派性媒体报导是如何在追逐自身的政治议程的同时创造出一种中立且无偏见的实在论表象的。为此,本文借用文化社会学的结构诠释学方法,以“奥莱利实情”这档非常流行的美国电视新闻节目作为党派实在论的分析案例。本文认为,“奥莱利实情”是通过如下几个范畴来生产一种用以诠释新闻的“党派实在论”框架的:主持人形象建构、围绕二元对立符码形成复杂的潜在意义结构,以及一套精致奥妙的修辞技巧。虽然这档节目自诩是一扇投射现实的简单窗户,但事实上,它启用一套精妙的党派文化系统来确证观众通过这扇明显中立的窗户所看到的东西能够支持节目制作人的政治利益。为了让新闻呈现在一定程度上暗合各种党派结论但又看起来依然是实在论,而非充斥着偏见,节目的每个情节和片段都依据一个意义结构来搭建问题。这个意义结构虽然具有强烈的党派结论导向性,但又能给人一种对各方观点都进行过理性思考的外表。本文认为,这种针对意义结构的深度分析对于理解作为政治沟通类型的“党派实在论”具有重要意义。
    清教文化的性别形而上学: 对萨勒姆审巫案的诠释性解释
    伊萨克·里德
    2015, 35(4):  73. 
    摘要 ( 1101 )   HTML   PDF (906KB) ( 46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文参照行动的文化结构化理论来解释北美历史上最大规模的猎巫事件——萨勒姆审巫案。对该案如何以及何以发生的理解与解释,需要考虑当时活跃在清教徒生活中复杂且被深刻感知的意义。本文揭示了清教文化中的危机。这场造成19个英国男女被绞死的审巫案是在原告、牧师及法官的主导下进行的,他们深植于一个充满意义的世界观中,操纵这一世界观,并最终借助合法暴力捍卫这一世界观。这个世界观是根据如下的紧张与矛盾节点而得以重建的:妇女在社会中的地位、殖民地与上帝之间的关系、世界如何运转的形而上信仰(如巫术与驱魂)。研究萨勒姆审巫案牵涉文化、诠释以及社会学解释的问题。为了回答这些问题,本文指出:(1)文化社会学的解释包含且不限于叙事性意向、意识、言说的意义及行动者的策略;(2)文化社会学的解释应把符号结构与政治经济学的互相嵌入纳入考虑范畴,但又注意不将前者化约为后者;(3)一个危机或事件的走势与参与其中的人们对危机的诠释之间相互纠缠。这意味着,文化社会学能够给出对社会生活的一种因果性诠释,从而超越在理解与解释之间长久存在的区分。
    专题:知识社会学在中国
    “燕京学派”的知识社会学思想及其应用:围绕吴文藻、费孝通、李安宅展开的比较研究
    杨清媚
    2015, 35(4):  103. 
    摘要 ( 1440 )   HTML   PDF (901KB) ( 78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文比较了吴文藻、费孝通和李安宅对知识社会学的引介与消化,以及在此指导下的经验研究,基于此尝试论证三人分别开拓了三种知识社会学的经验研究路径。吴氏以曼海姆的知识社会学为主要依据,主张知识与知识人受限于社会本体论,走向实践改造社会的国家主义。费氏一直到1950年代之前似乎在曼海姆与韦伯之间摇摆;到晚年则尝试从新儒家出发,提出社会科学应借鉴诠释学,关注“心”的问题,从而重新接近张东荪的知识社会学。李氏原先引介曼海姆最积极,后来转向吸收张东荪的思想而走向韦伯,认为应该更全面地考察整个知识系统在社会中沉淀的不同层面。通过上述比较,文章尝试指出,社区研究可能需要与知识社会学结合,才能将我们对国家与社会的理解推至更深处。
    “乡土”与超越“乡土”:费孝通与雷德斐尔德的文明社会研究
    张江华
    2015, 35(4):  134. 
    摘要 ( 1875 )   HTML   PDF (770KB) ( 907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0世纪20年代末至50年代初,人类学学科领域从传统的部落社会研究扩展到对文明社会的研究,费孝通与雷德斐尔德两位人类学家为这一转变做出了重要的开拓性贡献。本文梳理了这一过程的学术史,认为是这一时期人类学与社会学的结合导致两人不约而同发现“乡土”社会。两人都对文明社会研究进行了理论与方法上的拓展:在处理社区多样性方面,费孝通使用类型比较法,雷德斐尔德则提出了乡村—都市连续统模式;而在纵向社会结构方面,两人都提出类似的城乡一体的整体社会结构模式。本文描述了他们两人之间的互动与相互影响,并对二者的差异性进行了评述。
    论文
    文化因素对人口流动的长期影响:基于中国历史经验的实证分析
    李 楠
    2015, 35(4):  159. 
    摘要 ( 1841 )   HTML   PDF (592KB) ( 747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文化差异作为解释移民活动的决定因素已不是一个新的视角,然而截至目前,学界尚未对两者之间的量化因果关系进行过讨论。本文利用中国历史上的移民数据,采用新的文化差异度量指标(姓氏基因距离)来揭示地区间文化差异对移民活动的因果影响。研究发现:采用姓氏基因距离度量的地区间文化差异对移民行为具有较强的负向影响,即移民数量随着文化差异的缩小而增加,并且即使控制其他经济、地理等因素以及采用工具变量法进行两阶段回归,该结果依然稳健。本文不仅为理解文化差异与移民行为之间的关系提供了扎实的实证证据,同时也对理解中国自10世纪以来的移民特征及其决定因素有所贡献。
    近朱者赤:基于社会网络分析方法的归国者跨国社会资本转移研究
    杨张博 高山行 刘小花
    2015, 35(4):  177. 
    摘要 ( 1258 )   HTML   PDF (2446KB) ( 65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文基于同质性理论、同群效应和类聚效应,建立了归国者跨国资本转移机制的模型,并根据“千人计划”学者合作者网络,计算并分析了他们的跨国学术资本转移情况。结果表明,“千人计划”学者归国后积累了更多的学术社会资本;通过“三元闭包”机制,将国外学术社会资本转移至国内;归国后所积累的资本转移效率更高;通过资本转移,“千人计划”学者有助于打破聚簇密度,引发创新级联。本研究的意义在于提出了社会资本的转移模型和计算公式,发现社会资本的转移是一个弱关系到强关系、间接联系到直接联系的过程,并通过定量的方法研究了归国者所带来的社会影响。
    儿子养老还是女儿养老?:基于家庭内部的比较分析
    许琪
    2015, 35(4):  199. 
    摘要 ( 3294 )   HTML   PDF (817KB) ( 881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文使用2010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通过家庭内部比较,从经济支持和生活照料两个方面对儿子和女儿的赡养行为进行系统的比较研究。结果发现,在当代中国家庭中,儿子在赡养父母时的总效应依然显著大于女儿,这主要是因为他们更可能与父母同住。一旦控制子女与父母的居住方式,儿子的直接效应就仅在经济支持方面大于女儿。在生活照料方面,女儿的直接效应已经显著超过儿子。从城乡对比来看,这种“儿子出钱、女儿出力”的性别分工模式主要出现在农村。在城市,女儿在经济支持和生活照料两个方面的直接效应都超过儿子。所以,中国传统的以儿子为核心的赡养方式虽然没有彻底瓦解,但已发生明显变化,快速的人口转变和女性社会经济地位的提高是导致这些变化的重要原因。
    Logistic模型的系数比较问题及解决策略:一个综述
    洪岩璧
    2015, 35(4):  220. 
    摘要 ( 1861 )   HTML   PDF (607KB) ( 112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文介绍了Logistic模型中经常被忽视的系数比较问题,包括同一样本在不同模型间的系数比较和在不同样本或子群体间的模型系数比较。研究者往往会沿袭线性回归模型的系数比较方法,但这是不恰当的,因为Logistic模型存在未被观测到的异质性(残差变异)问题,所以模型间系数不能进行简单的直接比较。根据已有研究,本文总结了解决这一问题的五种策略,分别是“y*标准化”、KHB分解、异质选择模型、平均偏效应(APE)和线性概率模型(LPM),然后利用CGSS2006数据,以教育递进率模型为例,比较这些解决策略的异同,最后总结这些策略的特征及适用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