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09年 第29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09-03-20
    论文
    金融危机的逻辑及其社会后果
    孙立平
    2009, 29(2):  1-29. 
    摘要 ( 3242 )   PDF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前中国的经济问题,从表面看来,是在美国金融危机冲击的背景下发生的,但从根本上来说,是一场从生活必需品时代向耐用消费品时代转型转不过去而形成的传统的生产过剩危机。原发于美国的金融危机只是引发并加速了正在酝酿中的中国的生产过剩危机。因此,美国的问题不一定是中国的问题。中国目前所面临的问题更具有传统的生产过剩危机的特点。这是我们分析中国在这次危机中一些重要问题的前提,而对经济危机产生的社会后果的讨论,也必须建立在这一前提的基础之上。中国所面临的问题主要是表现在实体经济的层面及其该问题向社会层面的传导。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面临的重要任务是,利用经济危机的机会,真正实现发展方式的转变,为从生活必需品时代顺利转型到耐用消费品时代创造条件;同时进行社会安全网络的建设,形成可以隔绝或减缓经济危机向社会层面传导的过滤机制。

    中国何以未能走向消费型社会 : 低成本发展战略与现代化进程中的转型困境
    王宁
    2009, 29(2):  30-52. 
    摘要 ( 2412 )   PDF (823KB) ( 115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所引发的全球“金融风暴”传导到实体经济,导致一场全球性经济危机,中国也未能幸免。这是国人首次以如此深刻的方式了解到占人口多数的中低阶层消费不足对经济的危害。居民消费不足的问题涉及更为根本的社会阶层结构问题。中国长期以来实行的是生产型社会的制度安排,并未做好向消费型社会转型的准备。而导致生产型社会长期得以延续的原因,在于低成本发展战略。本文对这一战略的逻辑及其后果进行了反思,并得出结论:在产能过剩的年代,随着产品市场的地理扩张面临饱和,中国进入了产品市场的社会扩张阶段,为此,必须调整社会阶层结构,摈弃生产主义的人力观,不仅把劳动者当作生产力要素来使用,而且也应把劳动者当作消费者或消费市场来培育,促使生产型社会向消费型社会转型。

     家庭经营的成本核算与经营决策:以白洋淀塑料加工户为例
    刘玉照
    2009, 29(2):  53-78. 
    摘要 ( 2619 )   PDF (835KB) ( 50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在关于家庭经营的研究当中,有两个最经典的理论模型,一个是恰亚诺夫的“家庭农场模型”,一个是贝克尔的“家庭生产函数”。本文通过对河北白洋淀淀村塑料加工行业加工户进行成本核算和经营决策行为逻辑的研究发现,对于工业化过程中的家庭经营户来讲,虽然他们生产的是一般性“市场商品”,但是由于生产要素市场的不完善和家庭经营独特的组织方式,使得这些加工户的生产决策与消费决策不但是密不可分的,而且受到了与家庭生命周期相关的家庭结构的影响。家庭结构不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家庭劳动力、住房、资本等生产要素的组合结构,而且影响了家庭生产与消费的不同组合模式,这一点不但影响了一个家庭在生产经营中的成本核算逻辑,而且影响了他们进行产业选择的经营决策。

    乡村女性自我的再认识:一项来自恩施土家族双龙村的研究
    崔应令
    2009, 29(2):  79-98. 
    摘要 ( 2565 )   PDF (1045KB) ( 53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传统女性主义者认为,女性的自我是无主体性的“他性”存在。现代女性主义的批判指出,女性自我是有主体的,但这种主体本质上是女性多种生存“策略”所体现的理性主体。本文基于对恩施双龙村女性的田野调查研究,提出了“女性自我是情感主体的自我”的观点,这种情感主体的自我具有包容性和排他性双重特征。情感主体的意义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女性在对相关他人命运的关心及对他人无功利的或弱功利的付出中,为乡村社会的团结与整合做出了自己特殊的贡献;二是女性在感性的率性行为中,突破了既有的习俗与规则,为乡村社会的变迁做出了贡献。

    公正观念的民间认同:“叶玉珍”财产继承案分析
    朱涛
    2009, 29(2):  99-111. 
    摘要 ( 2634 )   PDF (645KB) ( 89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在法律秩序达成官方和民间(国家和社会)两个面向的分析框架下,黄宗智和张静分别从“实践”和“利益分配”的角度提出民间面向上存在的两种解释维度。本文从“叶玉珍”财产继承案出发,着重探讨公正观念的民间认同,认为在抽象原则上,官方和民间都认同“权利和义务一致”的公正观念,但在义务的具体内容上,存在个人义务与家族义务的认同冲突。由此,本文回溯历史,梳理明清以来寡妇财产继承权的变迁,进一步揭示其中所反映的公正观念在官方和民间认同上的一致与冲突,提出在民间这一面向上,“公正观念的民间认同”是以往未注意到的另一解释维度,从而试图对法律秩序的达成加入新的解释维度。

    累积的异质性:生命历程视角下的老年人分化
    胡薇
    2009, 29(2):  112-130. 
    摘要 ( 2789 )   PDF (966KB) ( 74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文以生命历程理论为研究视角,以深度访谈的方法收集老年人“主诉”的关于过去的生活资料,试图通过对个人能动性与生命历程时间性的强调,来分析个体生命历程与社会变迁的相互嵌入过程,以及这一过程中不断分化的内部机制。研究发现,老化的过程是一个随时间推移不断累积与分化的过程,累积因素的先后顺序对个体之间的分化具有重要意义,累积是生命历程资本遭遇生命历程风险的结果,是社会结构与个人能动性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其中社会政策的变迁对累积过程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社会网络
    农民工小团体现象的探测与分析:基于社会支持网络的研究
    悦中山 杜海峰 李树茁 【美】费尔德曼
    2009, 29(2):  131-146. 
    摘要 ( 2985 )   PDF (720KB) ( 53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文利用2005年对深圳市农民工的调查数据,应用NG算法,探测到农民工社会支持网络中的小团体现象,并通过对其数目、规模及内聚程度的分析,探讨了亲缘、地缘关系在小团体现象中的角色问题。本研究发现,农民工社会支持网络具有明显的小团体现象,不同性别和不同职业构成的农民工社会支持网的团体化程度存在差异,实际支持网、情感支持网和社交支持网等三类网络的团体化程度也存在差异。混合性别网络的小团体的内聚程度低于单一性别网络的小团体的内聚程度,加工业农民工小团体的内聚力差异程度较大,而建筑业农民工小团体的内聚程度则普遍较高。加工业农民工的业缘关系是小团体形成的重要纽带,建筑业农民工的小团体以地缘关系为主,但业缘关系的作用开始凸显。

    工作单位性质与利用网络求职的差异性:来自珠三角农民工的实证研究
    夏磊
    2009, 29(2):  147-161. 
    摘要 ( 2853 )   PDF (638KB) ( 56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国内外学者对中国的市场转型研究一直关注于中国的市场化程度,以及不同性质的工作单位其市场化程度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本文通过对次级劳动力市场中农民工的实证研究,发现伴随着职业流动的增加,农民工在求职中并没有减少对社会网络的使用,只是越来越少地使用先赋性的亲友网络,越来越多地使用在职业流动中新建的社会网络。本文的研究还发现,不同性质工作单位市场化程度的差异影响了农民工对求职方式的选择。农民工进入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工作单位,可以较多地通过市场途径求职;进入市场化程度较低的工作单位,则需要较多通过社会网络途径求职。

    “关系”与“结构”的双重视角:一项工作绩效与社会网络关系的实证研究
    姚俊
    2009, 29(2):  162-178. 
    摘要 ( 2923 )   PDF (683KB) ( 57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社会网络日渐成为非个体层次上研究工作绩效影响因素的重要方面,但相关研究的缺陷在于,仅仅关注组织内部结构层面的社会网络对工作绩效的影响,而忽视了组织外部关系层面的社会网络的影响。本文通过对地产销售从业人员的实证调查,探究销售人员的“关系性”和“结构性”社会网络对工作绩效的不同影响,并分析了产生这两种社会网络影响结果的理论基础。

    挫折经历、人力资本、企业制度与城市工人的社会不公平感:以10家企业工人的社会不公平感为例
    罗忠勇 尉建文
    2009, 29(2):  179-198. 
    摘要 ( 2511 )   PDF (692KB) ( 61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通过对不同产权形式的10家企业的共921个城市工人对(组织外)各社会现象公平与否的认知与判断(即社会不公平感)的调查发现,城市工人的总体社会不公平感较强;挫折经历、人力资本和企业制度都对工人的社会不公平感有一定影响,且对工人的经济性不公平感、社会性不公平感和生理性不公平感分别具有一定的解释力。

    外出务工背景下夫妻资源对农村女性家务分工期望的影响:基于巢湖市居巢区的实证研究
    李亮 杨雪燕
    2009, 29(2):  199-214. 
    摘要 ( 2382 )   PDF (623KB) ( 69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文利用西安交通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所2005年对安徽居巢农村居民调查获得的数据,分析了外出务工背景下的夫妻资源对女性家务分工期望的影响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外出妇女比未外出妇女对丈夫分担家务的家务分工期望更高,且女性本人的收入和教育程度对家务分工期望有显著影响。外出务工经历与夫妻资源的交互作用表明,随着传统社会性别规范的约束作用减弱,外出务工经历增强外出妇女的夫妻教育资源对家务分工期望的影响效应,外出务工经历没有增强外出妇女的收入资源对家务分工期望的影响效应。

    综述
    2007年西方社会学重要刊物发表论文综述
    马戎
    2009, 29(2):  215-222. 
    摘要 ( 2084 )   PDF (427KB) ( 46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