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第44卷

    按期号、起始页码排序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从医学概念到“疾病”事实——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临诊民族志
    李荣荣
    社会杂志    2024, 44 (1): 1-31.  
    摘要634)   HTML70)    PDF(pc) (3690KB)(681)    收藏
    本文聚焦儿童精神科医生的临床诊疗,尝试在深描诊疗实践的基础上推进对医学化过程的理解。文章通过分析医生将儿童特定行为诊断为“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并予以药物治疗的临床实践以及家长在此过程中的选择与行动,探讨精神医学领域内特定障碍被诉诸行动的具体过程。本文认为,聚焦诊疗实践既有助于探究障碍/疾病从医学概念转变为“疾病”事实的具体过程,亦有助于从微观层面理解医学化的临床发生及其作为一种社会过程的属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 驯化清洁技术:交互模型下的用户适应试验
    郭育松, 洪伟
    社会杂志    2024, 44 (1): 32-60.  
    摘要371)   HTML31)    PDF(pc) (3161KB)(381)    收藏
    本文选取了中国北方地区的一个村落,结合当地农村实施的清洁取暖改造工程,比较了空气源热风机和天然气壁挂炉这两种取暖技术设备的使用情况。研究发现,缺乏技术驯化过程是新技术无法融入村民日常生活的关键。突然介入的清洁技术像未被驯化的动物,用户需要结合生活习惯和家庭取暖需要,根据技术柔性的强弱自发完成测价、调整和改造等多重适应试验,在与清洁技术的双向互动中形成个性化的使用模式,以此来缓解技术设计脚本与用户习惯之间的张力。技术柔性较低的热风机在使用中的环境不适配影响了村民的试验参与度,只能成为煤炉取暖主力之外的辅助工具。技术柔性较高的天然气壁挂炉为技术脚本的改写提供可能,进而完成了外来技术向家庭内部驯化的整个过程。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 多元社会与相关主义心智——卡尔·曼海姆的知识社会学与认识论
    张雪洽
    社会杂志    2024, 44 (1): 61-90.  
    摘要627)   HTML38)    PDF(pc) (3168KB)(439)    收藏
    卡尔·曼海姆的知识社会学理论指出了社会位置对知识的形塑作用,但随后也因为其中隐含的相对主义危险而受到美国社会学界的批评,并因此被排斥于社会学主流之外。基于对该时期讨论的梳理,本文区分了相对主义的特殊形式与普遍形式,并分析了曼海姆理论中相应的回应内容。本文指出,特殊相对主义的批评不构成对曼海姆的实质解构,而针对普遍相对主义对绝对知识的维护,曼海姆的理论在认识论层面否认了绝对知识的存在。本文通过分析曼海姆所综合的德国诠释学传统、社会学视角以及魏玛共和国时期德国的政治与文化气候说明,曼海姆知识社会学的目的是理解社会精神解体的现实,而非生产中层理论意义上的因果解释。对当下的研究者理解社会意识而言,曼海姆对他所处时代相关主义心智的洞察仍不可替代。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4. 函数功能与文化契约:马林诺夫斯基的文化科学
    王燕彬
    社会杂志    2024, 44 (1): 91-125.  
    摘要436)   HTML18)    PDF(pc) (3458KB)(329)    收藏
    马林诺夫斯基的参与式观察奠定了现代人类学的基本田野方法。但其方法论并非孤立的调查技术,而是植根于系统的文化科学理论。马林诺夫斯基自觉地与社会契约论、社会学年鉴学派等对话,从个体主义与集体主义的争论中汲取思想资源。他主张“函数功能论”,基于马赫的经验批判主义,反对古典人类学和过往社会理论的形而上学预设,指出文化要素之间普遍关联并相互依存。进而,他以“文化契约论”论述文化与社会组织如何基于个体需求而建立。文化被揭示为一个有机整体,个体为文化所塑造,因此社会与个体是紧密联系、相互依存而非分离的实体。这种文化科学的理论与方法也影响了早期中国社会科学的探索。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5. 族类标签与王朝拓边:明代中后期川西北地区的社会分类和国家治理
    胡箫白
    社会杂志    2024, 44 (1): 126-148.  
    摘要315)   HTML24)    PDF(pc) (10209KB)(345)    收藏
    聚焦明代川西北地区以族类标签为标识的社会分类,是考察王朝拓边进程的关键视角。15世纪时,明廷秉持羁縻导向的边关方略,对流行于川西北非汉社会的“大小”“牛羊”等二元族类标签之内涵缺乏了解。15世纪后期到16世纪前期,明廷尝试重新诠释川西北非汉社会语境中的“黑—白”族类标签,但因国家力量渗透边地的程度有限,“黑—白”标签的本地意涵与明廷定义在一定时期内共存。16世纪中后期,明廷的边地知识与地方社会实态之间存在明显张力,在王朝国家发动军事行动整饬边地秩序后,“番—羌”族类标签逐步成为向化程度深浅的代名词。明代川西北诸种族类标签的内涵演化是“中心—外缘”互动在社会分类层面微观而鲜活的呈现。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6. 何以为家:分而不散的农民家庭
    何奇峰, 周芯宇
    社会杂志    2024, 44 (1): 149-177.  
    摘要709)   HTML72)    PDF(pc) (3200KB)(729)    收藏
    本文以云南省弥村四个农民家庭为例,分析了农民家庭“分而不散”的现象,进而回应“何以为家”的问题,在经验层面对家庭结构固定化的划分和家庭边界进行反思和拓展。研究发现,变化万千的家庭形态只是顺应社会变迁的方式,即当下的家庭形态是“权宜之计”。一旦农民家庭遭遇重大变故,家庭内部情境或外部条件的突变迫使具有责任的家庭成员在个人生活与经济功能的维度上妥协与改变,矛盾解决的过程表现为个人与家庭关系重新调试以达至新的平衡的过程。本文认为,家庭纵向主轴结构的存续和兴旺始终是目的,构成每个家庭成员最为根本的行动逻辑,这是将农民家庭凝聚在一起而“不散”的力量;而在当前城乡关系下,分散的家庭形态是农民迫于生计不得已而为之。家庭的核心意涵驱动了家庭形态上的分散,而家庭责任伦理跨越空间对分散在各地的家庭成员产生约束性力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7. 孕育希望:宏观代际流动性对生育意愿的影响
    蔡韦成, 谢宇
    社会杂志    2024, 44 (1): 178-212.  
    摘要918)   HTML101)    PDF(pc) (3762KB)(992)    收藏
    当今中国,子女在家庭中仍处于中心位置,父母对子女福祉的重视会影响其生育决策。本文使用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2010—2018年数据,考察了宏观社会流动性对生育意愿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相对流动性与期望子女数显著正相关,主观态度是重要的中介影响机制。从子代地位预期与抚育成本预期的视角出发,相对流动性的影响呈负社会经济梯度,但流动性的提升不会抑制高社会阶层的生育意愿;性别差异在社会化视角中被强调,男性受流动性的影响更强,并且流动性与期望男孩数关联更加密切。本研究从宏观层面丰富了对低生育率现象的理解,对从微观层面分析流动效应的研究也有借鉴意义。本文认为,机会公平政策应当作为当下中国生育促进政策的一个重要构成。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8. 原生家庭社会阶层如何影响教育的精神健康回报:资源补偿还是强化?
    常青松, 胡景梁, 刘子曦
    社会杂志    2024, 44 (1): 213-234.  
    摘要883)   HTML92)    PDF(pc) (2007KB)(661)    收藏
    现在关于教育、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与个人精神健康的研究已经十分丰富,但鲜有研究探讨教育对精神健康的影响在不同阶层出身的群体中是否有异质性。“资源补偿理论”和“资源强化理论”提供了一对竞争性假设:自致教育成就和先赋家庭阶层共同作用于精神健康影响时,既可能产生互相补偿的效果,也可能呈现相互加强的趋势。为检验两种理论假说在中国的适用性,本文使用中国综合社会调查2017年的数据(CGSS2017),以个人的教育程度为核心解释变量,以原生家庭社会阶层为调节变量,探究在不同家庭背景下教育对于精神健康的促进效果是否存在差异,以及原生家庭社会阶层的调节作用是否存在性别差异。研究发现,无论是在总人口中还是在性别组间对比中,“资源补偿理论”都得到支持:相较于出身阶层较高者,出身于劣势社会阶层的人能够从教育中获得更多的精神健康回报;相对于男性,面临双重劣势的女性能够从教育成就中获得更高的精神健康回报。本文对改善女性及先赋家庭资本劣势人口的精神健康提出了证据为本的价值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9. 《社会》2023年总目录
    《社会》编辑部
    社会杂志    2024, 44 (1): 235-239.  
    摘要87)      PDF(pc) (403KB)(49)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0. 国家治理视角下的总体性社会情绪
    张彦, 李汉林
    社会杂志    2024, 44 (2): 1-35.  
    摘要561)   HTML95)    PDF(pc) (3096KB)(631)    收藏
    总体性社会情绪主要是指弥散在不同社会群体之中、容易形成共鸣并分享的一种相对一致的群体表达,是人们在社会认知、社会认同以及行为取向基础上形成的一种相对稳定的信念、精神和价值观。总体性社会情绪主要由社会认知、社会认同与行为取向组成,并通过满意度、社会信任与社会信心实现操作化,其功能则主要在于社会整合与结构维持。总体性社会情绪嵌入社会的结构之中,其结构的二重性表现为在总体性社会情绪引导下的社会行为既维持结构,又改变结构;对人们的行为有制约作用,同时也是行为的前提与条件。国家治理的过程实质上就是对这种总体性社会情绪的建构、解构和重构。通过总体性社会情绪来认识时代与社会,并将其作为国家治理政策工具的努力,具有重要的学术研究和政策启示价值。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1. 海外中国观与文化主体性叙事的交互建构——以丁龙捐赠事件的传奇化过程为例
    武洹宇, 朱健刚
    社会杂志    2024, 44 (2): 36-60.  
    摘要352)   HTML14)    PDF(pc) (3029KB)(218)    收藏
    通过对“Dean Lung汉学讲席”事件演绎而来的“丁龙传奇”进行探析,本文发现其历史叙述的重要建构节点多出现在美国“中国热”与中国知识分子建构自身文化认同的风潮交汇互动之际。一系列的互动过程揭示了鸦片战争以前的国际秩序在近现代如何发挥双重意义图式的作用:它既沉淀为以儒家文明为符号的华夏中心情结作用于中国,也转化为以“儒教中国”为象征的积极东方主义作用于西方。两者以不同时期的发展形态在“丁龙传奇”的建构空间对话和交互阐释,鲜明地呈现了近代中美交往的过程中对“何谓中国”的符号化想象。由此可见,知识分子所阐发的中国文明本身,也被跨文化交往中的既有历史结构所笼罩。这意味着“文化自觉”的纵向内省与横向交流,实为相辅相成、互相建构的一个多时空不断对话的动态系统。择取其中积极的中国符号进行表达,或能引发异文化乃至国际社会对中国的极大善意和兴趣,但也在一定程度上窄化了人们想象中国的空间,限制了认知真实中国的丰富可能。意识到这一点,将有助于中外学者理解并掌握文明交流互鉴的密匙,以更加广阔的胸襟和丰富的智慧讲好中国与世界的故事。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2. 显性断裂与隐性承袭:从代际共育看家庭伦理的现代化
    纪莺莺, 阮文雅
    社会杂志    2024, 44 (2): 61-97.  
    摘要644)   HTML49)    PDF(pc) (4075KB)(734)    收藏
    本文以“农二代”城市新移民家庭的代际共育为经验研究对象,讨论农业家庭进城后中间一代在同居共育过程中重建家庭平衡的实践过程。一方面,面对强大的现代化压力,中间一代有意识地依据培养现代个体的观念与技术来抚育子代,他们对自己儿时被抚育经历的反思强化了“为人父母”时抚育理念的现代化,造成祖代与中间一代观念上的显性断裂。另一方面,在共居育儿的生活实践中,中间一代又隐性承袭了亲子一体的传统意识,既会无意识地调用亲子一体的伦理资源来平衡家庭关系,也可能在不同程度上存在“文化自觉”,体认到育儿的现代实践依赖传统一体的支持。“一体”与“个体”的交织塑造着家内行动者尤其是女性的感情世界。这一过程既展现了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传统伦理深沉而恒常的支持力量,又蕴含着其在当下实现创造性转化的可能。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3. 城镇化、空间规划与城乡关系的再生产:一个郊区农村的案例研究
    陆兵哲
    社会杂志    2024, 44 (2): 98-124.  
    摘要489)   HTML38)    PDF(pc) (3826KB)(1273)    收藏
    空间规划远非一项纯粹科学主义的技术实践。已有研究沿着科层组织关系和“国家—社会”关系的理论视角揭示了空间规划在中国社会中的复杂性,然而对城乡关系的忽视使既有的研究路径难以解释空间规划在中国快速城镇化中的独特社会意涵。本文以一个规划变迁中的郊区农村为案例,发现在城镇化推进过程所形塑的城乡关系下,空间规划衍生出农村社会空间的隐性基础设施化、规划行动过程对城乡管理制度的超越、规划确定性的城乡不对称分布等社会机制。这些机制是空间规划这一专业化实践的不同性质在特定城乡结构情境下的产物,它使面临规划的农村在利益博弈或基层抗争之外,倾向于寻求一种机会主义的适应策略。最终,空间规划与城乡关系实现了相互再生产,成为地方城镇化实践链条的一部分。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4. 圈层中的“农民主体性”:基于S省芳林村“美丽乡村保护项目”的研究
    薛雯静, 宋丹丹
    社会杂志    2024, 44 (2): 125-150.  
    摘要436)   HTML31)    PDF(pc) (3095KB)(586)    收藏
    当前,在市场及社会多方力量投身乡村建设的大背景下,农民与外部力量互动对接中的“农民主体性”问题越发凸显。本文将“农民主体性”界定为乡村建设项目中农民的参与意愿、协调一致行动的能力与责任意识,并经由芳林村“美丽乡村保护项目”的案例研究,探讨农民之间参差不齐的主体性的深层基础。本文提出,应建立一种村庄关系“圈层”中的“农民主体性”概念。“圈层”是农民定位项目与自身关系的基本视角,是农民行动合作的基础结构,也是农民以共同事业为己任的伦理动力源泉,而建立这种主体性则需要能够兼顾不同圈层利益且人品优良的关键人物的榜样带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5. 从首属群体到民主理想:“进步时代”库利社会思想中的家国情怀
    郑琰
    社会杂志    2024, 44 (2): 151-182.  
    摘要353)   HTML23)    PDF(pc) (3658KB)(494)    收藏
    作为“进步时代”美国早期社会学的代表人物,查尔斯·库利在学科史中的边缘位置和在思想史中的多重形象之间构成强烈对比。本文尝试用“首属群体”和“民主理想”串联起库利三部曲《人类本性和社会秩序》《社会组织》《社会过程》,以领会其社会思想背后的美国式家国情怀。库利的思想根植于美国深厚的公民宗教传统,个体自我的成长孕育于首属群体,通过同情、想象和交往的社会心理学机制,在学校教育的文化学习与群体生活中生长,在公共舆论构成的现代民主社会进一步扩展,并在国际社会的涌现中升华为成熟的爱国主义精神,最终达到迈向伟大生活的宗教性完满。这一思想图示为走出“进步时代”的退化危机、巩固和拓展美国的民主理想奠基了一个新的“人性论”基础。对库利社会思想的研究也为我们深入认识中国人的家国情怀提供了文明比较的思想视野。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6. 神圣社会的谱系:从涂尔干到社会学学院
    曹金羽
    社会杂志    2024, 44 (2): 183-212.  
    摘要516)   HTML27)    PDF(pc) (3137KB)(426)    收藏
    20世纪30年代,巴塔耶与卡约瓦、莱里斯等在巴黎成立了“社会学学院”,致力于研究社会存在所有可能的表现形式——尤其是神圣形式,从而复兴了涂尔干学派有关神圣社会的讨论。通过考察社会学学院的思想实践,本文试图建立一种理解神圣社会的谱系,并在此基础上思考如下问题:从涂尔干到社会学学院,神圣性的内涵发生了何种变化?这种变化回应了何种社会现实?神圣性对于现代社会有何种意义和价值?本文指出,社会学学院一方面继承和推进了涂尔干对神圣社会的思考;另一方面,为了回应社会与政治危机,学院又以更具动态性的进路恢复了神圣性的暧昧属性,使神圣性以更加激进的形式介入社会秩序的营造与维持,从而既为物化与压制性的生活找寻可能的解脱路径,也为社会的团结与共通提供了新形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7. 延长产假对流动女性“生育—失业”的影响——基于全国流动人口调查数据
    石智雷, 王璋
    社会杂志    2024, 44 (2): 213-242.  
    摘要704)   HTML72)    PDF(pc) (2869KB)(737)    收藏
    本研究提出延长产假的“社会分化效应假说”,来重新解释因为延长产假而在流动女性群体中出现的“生育—失业悖论”,并利用2016年中国各省份的《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修订这一外生事件和2016年、2018年全国流动人口调查数据,对该理论进行检验。研究发现,延长产假能够有效提升流动女性的二孩生育意愿,但同时也会显著增加流动女性的失业风险,产假每延长1个月,流动女性失业的概率就会增加11.76%。但是,产假延长只提升了高社会经济地位流动女性的二孩生育意愿,却使得低社会经济地位流动女性的失业风险升高。作为保护弱势群体的家庭政策,产假延长政策在实施过程中产生了新的不平等,使低社会经济地位流动女性陷入更困难的境地。本研究不仅拓展了低生育问题研究视域,也为完善公共政策和引导现代家庭发展提供了理论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8. “数字泰勒主义”影响下的外卖平台“计件工资制”研究
    梁萌
    社会杂志    2024, 44 (3): 1-26.  
    摘要851)   HTML96)    PDF(pc) (2724KB)(861)    收藏
    对工业生产中“计件工资制”的研究表明,薪酬制度不仅从经济维度影响劳动者的行为,更是形塑劳动者从纯劳动力意识向纯劳动意识转变的重要机制,是劳动力过度商品化的重要基础。本文通过对外卖平台“计件制”中的派单、奖励、惩罚等规则的梳理,提出平台“计件工资制”虽然在形式上承继了工业生产“计件制”“多劳多得”的简单累积逻辑,但根本上已经变成了高投入、高回报和高风险的企业家式博弈,以及本质上的加速积累逻辑。同时,通过对骑手个体经营意识、过渡意识、自由意识、平等意识等被薪酬制度所形塑的企业家式劳动主观意识的呈现,进一步提出外卖平台薪酬制度的变迁意味着平台劳动中的“数字泰勒主义”并非工业劳动经典“泰勒制”的自然延续,而是具备了主客观方面的独特特征。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9. 互助、组织化与承认:劳动实践中志愿服务的多维动力机制研究——以自雇卡车司机为例
    马丹
    社会杂志    2024, 44 (3): 27-56.  
    摘要430)   HTML42)    PDF(pc) (3038KB)(462)    收藏
    本文以我国自雇卡车司机的志愿服务为例,结合其劳动实践探讨志愿服务的多维动力机制。研究发现,卡车司机志愿服务的动力机制是一个由微观劳动体制、中观组织化过程与宏观社会地位感知推动的多维框架,展现出从职业群体内部的互助救援扩展至外部社会公益的动态社会过程。其中,原子化劳动的“孤岛效应”与互帮互助是该机制的客观基础,公益组织内外的组织化过程与互动为之提供了制度保障和文化支撑,底层地位感知以及由其引发的承认需求则构成了持续的价值驱动。本文认为,只有从多维、动态的过程性视角出发,并使用纵贯性的研究方法,才能理解志愿服务的发端与持续。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0. 作为境况的“社会”:阿伦特论现代性与“局外人”
    沈垚
    社会杂志    2024, 44 (3): 57-94.  
    摘要433)   HTML41)    PDF(pc) (3962KB)(486)    收藏
    对犹太人问题的讨论,马克思、涂尔干、齐美尔都以各自的方式处理了他们的“犹太经验”,并将其呈现为一种社会学的客观立场。身处20世纪经历了整体性危机的西方社会,在经典理论家的“犹太命题”基础上,阿伦特为犹太人问题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考方向。阿伦特发现,近代西欧犹太人既生活在“社会之中”,又生活在“社会之外”,“局外人”一词暗含的社会与经济属性才是对犹太人与社会关系的客观表述。本文首先对西方近代民族国家发展与犹太人解放这段历史展开论述,然后重点叙述“富有犹太人”和“犹太知识分子”这两个群体在近代西方社会生活中的处境与地位,最后讨论社会理论传统中的犹太人问题,并在这一理论脉络中定位阿伦特对这一问题的探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1. 从忧郁个体到伟大心灵:威廉·詹姆斯实用主义的个体宗教观
    肖永虹
    社会杂志    2024, 44 (3): 95-119.  
    摘要438)   HTML38)    PDF(pc) (2637KB)(447)    收藏
    19世纪末,威廉·詹姆斯开启的个体宗教转向深刻地影响了美国公民宗教传统的重建。本文尝试从思想史的争讼出发,讨论詹姆斯的宗教功能论重构现代社会道德生活的独特方法及其与美国公民宗教传统的复杂关联。詹姆斯的个体宗教研究从忧郁个体的问题入手,通过剖析作为一种生存体验的忧郁,在现代个体的心灵问题与救赎宗教传统之间建立了关联,并以重新诠释救赎经验来寻找能够解放狭隘人格的生命意蕴和情感力量。在詹姆斯看来,个体对人类普遍命运的具身化体认才是激活现代民主神圣性的机制。阐明这一重新创造的神圣性传统,不仅有助于我们在道德生活中检视现代忧郁个体的问题,而且有助于我们理解美国社会民主传统的新的动力学——在日常生活中关切同胞生活苦乐的道德实践。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2. 机构养老的合法化:家庭与机构的协作
    卓唯佳
    社会杂志    2024, 44 (3): 120-146.  
    摘要477)   HTML52)    PDF(pc) (2726KB)(602)    收藏
    通过实地调查,本文探讨了机构养老何以被人们所接受。研究发现,家庭与机构的协作促成了养老观念的改变,若仅靠一方努力,机构养老的合法化将难以实现:一方面,养老家庭亲子双方均持续为机构养老争取合法性,重建对养老机构的认知并应对外界的污名;另一方面,养老机构也在通过争取专业性、制度政策性和社会文化性认可来回应外部偏见。最终,在代际情感及功能交换被强化的同时,机构养老获得了承认。本文通过梳理家庭成员作为个体行动者与机构作为组织行动者的行动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阐释了机构养老在孝道文化深厚的中国社会被接受的机理,弥补了养老观念研究对养老机构行为的忽视,打破了既有文献重家院对立、轻家院合作的局面,将对家庭与机构二元分野的弥合提升到了认知层面。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3. 民族建构与音乐转型:学堂乐歌的发明及其内在张力
    陈朗
    社会杂志    2024, 44 (3): 147-172.  
    摘要395)   HTML22)    PDF(pc) (3170KB)(170)    收藏
    中国近代音乐转型源于民族建构的现实需要。本文以中国近代第一种新音乐“学堂乐歌”为核心,讨论了民族建构与音乐转型的复杂关联。基于培养新民的要求,梁启超设想了一种兼具“普遍主义”与“诗乐合一”两大核心特征的新音乐。他的设想启发了学堂乐歌的音乐实践,催生出两种不同类型的学堂乐歌,即以沈心工为代表的普遍主义乐歌和以李叔同为代表的诗乐合一乐歌,也引发了一些进行调和的音乐理论尝试。不同的音乐类型背后蕴含着不同的理论假设,普遍主义与诗乐合一之间的张力体现了民族国家理论与雅乐传统的龃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4. 化零为整的宏观社会数据生成:基于潜变量模型和动态贝叶斯方法
    张高祥, 陈哲, 陈云松
    社会杂志    2024, 44 (3): 173-219.  
    摘要403)   HTML24)    PDF(pc) (25213KB)(207)    收藏
    对因果机制和对宏观检验的探寻催生了定量社会学研究对区群层面数据的需求,然而这类高质量的追踪数据资源相对稀缺。传统研究通常通过综合多个来源的个体社会调查数据来构建面板数据集以改善宏观数据匮乏现状,但其亦受制于社会调查在时间和空间分布上的稀疏性以及不同调查间的差异性。本文引介了一种可用于生成区群层面跨时空面板数据的动态贝叶斯潜变量建模框架,并通过应用实例展示了该方法的具体应用过程,比较了动态贝叶斯方法相较于几种常用的缺失值插补方法的优势。本文的示例结果表明,动态贝叶斯潜变量模型在跨时空、多维度的信息整合和参数不确定性探索方面具有重要的优势,可以实现对调查数据缺失年份或地区的估计和插补,大大缓解了社会学研究中面板数据不足的问题。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5. 制度变迁与城乡居民的流动感知
    黄超
    社会杂志    2024, 44 (3): 220-241.  
    摘要545)   HTML69)    PDF(pc) (2637KB)(770)    收藏
    流动感知是民众对自身社会地位变动的主观感受,是理解社会心态的重要视角。本研究建立了理解流动感知的理论框架,在城乡资源配置制度和户籍制度变迁的背景下论述了流动感知的形成机制,然后基于2010—2021年七期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的数据分析发现:首先,流动感知的分布向上偏移,大部分居民都有积极的流动感知;其次,流动感知在农村居民、流动人口、户籍移民和城市土著居民四类群体中存在显著差异,农村居民的流动感知最积极,城市土著居民的流动感知最消极;最后,流动感知的城乡差异存在世代效应,年长世代流动感知的城乡差异比年轻世代更明显。本研究从整体视角分析城乡居民的流动感知,为理解制度变迁与社会心态的复杂关系提供了启示。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6. 边缘人与始迁祖:吴景超与潘光旦论迁移
    杜月
    社会杂志    2024, 44 (4): 1-25.  
    摘要419)   HTML43)    PDF(pc) (2499KB)(304)    收藏
    本文从空间视角入手,讨论中西方社会学思想传统中对于人与社会关系的两种想象。齐美尔勾勒的空间与个体人格之间的内在关联是西方社会学理论的重要基础,芝加哥学派在此基础上构造的“边缘人”概念构成了社会科学对于西方现代人人格的基本设想,也构成了以吴景超为代表的中国早期社会科学学者对于迁徙与城市化的理解。本文通过对潘光旦移民研究的梳理呈现了一种不同于“边缘人”的人与社会的空间关系:“始迁祖”的迁徙使其血系脱离了过度狭隘的家族制度与僵化的阶级制度的反选择作用,培育出符合儒家社会理想的成员,最终改变了一地的社会风气。本文认为,“始迁祖”构成了与“边缘人”相对应的理解城市化等重要社会过程的基本理论概念,二者之“退”与“进”的空间观念差异体现了中西方社会学思想对于人—社会—空间关系的不同理解和特异的精神气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7. 优绩主义陷阱的本土检视:从“上下有别”到“先赋应得”
    刘铖, 余秀兰, 云如先
    社会杂志    2024, 44 (4): 26-56.  
    摘要1250)   HTML106)    PDF(pc) (3728KB)(923)    收藏
    优绩主义陷阱实质是个人主义归因偏误:以“能力+努力=成功”掩盖出身和运气的影响。其在西方制造出“精英的傲慢”和“底层的怨恨”,最终导致社会撕裂。在中国,高考作为典型的优绩制,学生们对高考分层的归因能够体现优绩主义陷阱在中国情境中的表现。通过比较城市籍精英学子和农村籍二本学生这两类群体在归因自己和对方的高考结果时所运用的图式,本研究发现,“上下有别”的归因现象虽部分印证了优绩主义陷阱的理论假设,但是“谦虚”心理可能部分缓解了“精英的傲慢”;不同于西方的是,两类群体都持有“先赋应得”观念:认为天赋、出身等作为非个体可控的因素,是不置可否的或者具有正当性的。“先赋应得”观念与罗尔斯正义论中的“反应得”原则不同,它反而和优绩主义形成强功能关系,缓冲了优绩主义陷阱在中国可能产生的类似于西方的社会后果,然而它也隐藏着更深层次的文化陷阱。鉴于此,应将优绩主义嵌入中国情境中进行分析,而非“脱嵌”地迁移现有理论进行解释。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8. 农业转型过程中的技术剥离——基于稷县植保技术的推广与应用的研究
    梅晶哲, 戴优升
    社会杂志    2024, 44 (4): 57-86.  
    摘要423)   HTML20)    PDF(pc) (3077KB)(206)    收藏
    本文从农业生产中农民的技术应用困境角度切入,探讨农业转型过程中农民与农业技术的关系变迁。基于对河北省稷县植保技术推广的案例考察,本文指出,农业技术推广的项目运作推动了农业技术从农民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转移。通过重构农民的实践技术和提高现代农业技术的获取门槛,实现了专业知识对实践知识的替代;通过加大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扶持力度,不断挤压以互助互惠为核心的熟人服务的生存空间,实现了技术服务中经济关系对社会关系的覆盖。农业技术的知识性剥离与社会性剥离,导致技术本身和技术服务与农民的双重脱节。农业现代化的实现离不开小农群体的现代化,应当重视小农户的技术需求,重构以小农户为核心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最终实现以农民为主体的农业现代化。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9. 从农场宿舍到村寨共同体:一个老挝中资橡胶农场的雇工管理个案研究
    何海狮, 韩佳咪
    社会杂志    2024, 44 (4): 87-116.  
    摘要321)   HTML40)    PDF(pc) (3331KB)(202)    收藏
    本文讨论了一个老挝中资橡胶农场的本土雇工管理实践及其背后的行为逻辑。在胶工与农场的互动博弈下,农场宿舍逐渐被赋予老挝传统社会文化意义,转变为村寨共同体。村寨共同体与农场的叠加和互构,促使胶工对村寨的情感认同向农场及其劳动“转移”,为农场获得稳定且可靠的劳动力提供了保障。同时,借助村寨共同体的属性,农场创新性地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柔性劳动力监督与管理机制,进一步稳固了劳资关系。该案例表明,本土劳动力将家庭与村寨等传统社会结合方式嵌入到现代劳资关系之中的倾向,能够引发劳资关系的结构性调整。因此,深入挖掘本土劳动力的社会结合方式,有助于推进中资企业更为良性和稳固地扎根海外。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0. “非自然与倒退次序”:亚当·斯密论现代经济转型的制度基础
    朱华辉
    社会杂志    2024, 44 (4): 117-146.  
    摘要305)   HTML12)    PDF(pc) (3090KB)(241)    收藏
    斯密的“非自然与倒退次序”理论常常被视作解释现代资本主义诞生的重要范式。一般认为,该理论的要点在于远途贸易与商业化作为“看不见的手”引导欧洲经济自发地走向现代。但在斯密的历史学中,远途贸易并不总能带来经济的现代化,卷入其中的非西欧地区就没有形成自我强化的经济发展正循环。实际上,贸易对现代经济的推动作用需要放置在特定的社会—政治关系下来认识。斯密认为,资本必须固定在土地上才能够冲破经济停滞的罗网,而稳定平衡的现代经济也需要持续不断的农业投资。因此,在贸易经济和政治角逐背景下封建土地关系的瓦解是西欧实现快速发展的关键制度前提。在这个意义上,现代欧洲的经济发展才呈现出了“非自然与倒退”的特征。基于这一历史教训,斯密支持在英帝国联合的框架下实施有力的封建制改革,以实现苏格兰高地经济的转型。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1. 现代道德秩序及其自然人性基础:沙夫茨伯里道德哲学的社会理论意涵
    向维
    社会杂志    2024, 44 (4): 147-178.  
    摘要256)   HTML10)    PDF(pc) (3490KB)(147)    收藏
    17世纪末18世纪初,沙夫茨伯里面临着现代个体产生之后如何安顿个体性日益膨胀的现代人,弥缝个体与社会之间的断裂,重构一个自由而有德性的总体秩序的问题。这意味着他要在霍布斯之后发展一种竞争性的人性论,并由此构筑一种新的道德哲学。为此,沙夫茨伯里借助神圣秩序观念,为自由而有德性的市民社会的构建提供了可能性。随后,沙夫茨伯里提出了一种以自然情感为第一性的人性观,进而经验性地澄清了人性中自然而固有的那种“非自爱的社会性”,为社会本身的自足性提供了有力辩护。最后,经由共同感和道德感官的社会心理机制,一种道德秩序的可能性便在普遍自然人性的基础上得到了说明。在这一系列理论工作之外,沙夫茨伯里明确主张,一个充分自由、宽和的公共领域,对于良好的道德秩序的真正实现是极为必要的。沙夫茨伯里的道德哲学为后来的苏格兰启蒙运动乃至整个英美社会理论确立了一种以“社会”逻辑来安顿个体、构造秩序的理论基调,其思想对于我们这个时代仍具有多方面价值。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2. 社会凝聚及其演化:葛兰言的历史社会学
    张雨欣
    社会杂志    2024, 44 (4): 179-207.  
    摘要302)   HTML7)    PDF(pc) (3008KB)(210)    收藏
    葛兰言的作品有一条主线——社会凝聚及其演化,这一主线的学术背景应该首先定位于20世纪初法国社会学与历史学关于方法论的论争,这是葛兰言以社会学范式来书写长时段历史的学术实践。葛兰言认为,中国社会从上古时期到封建时期经历了社会凝聚及其原则的演化,从乡村宗教中约婚群体的互惠原则到神话时代政治群体的声望原则,再到封建秩序中多种社会凝聚形式与原则相互交叠,声望原则被荣誉原则抑制和平衡,此时,政治群体和亲属群体也彻底难分彼此。葛兰言跨越《诗经》研究、神话研究、礼仪文本和亲属制度研究,只是为了不断追随这一基本的问题线索。对葛兰言工作的整体性理解为我们呈现了从“社会学年鉴学派”的理论预设出发所确立的历史社会学范式。这个范式借助中国文献所刻画的社会形态,既为我们利用现代社会科学研究中国经典文本提供了一条可行之道,也为重新理解中国上古时期的历史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启发。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3. “农转非”人口政府照护责任认知的特征及其生成机制
    臧雷振, 徐榕
    社会杂志    2024, 44 (4): 208-239.  
    摘要319)   HTML62)    PDF(pc) (3234KB)(287)    收藏
    随着户籍改革持续深入,中国数亿人口经历了“农转非”过程,深入分析“农转非”人口的福利态度,可拓展对福利态度与福利制度、人口迁移间关系的讨论。本文对CGSS数据的分析发现:“出身乡土、告别农村”的“农转非”人口的政府照护责任认知低于城市原住民。农业户籍生活经历塑造了“农转非”人口自身承担更多责任的福利伦理,跨制度转移通过提升其对社会与自我发展的积极预期,抑制了其对政府照护的偏好。由于“政策性农转非”和“选择性农转非”的路径差异,“农转非”人口内部也存在观念异质性。该研究结果启迪我们,经典福利态度理论的内涵和生成机制具有复杂性,其对于确定我国政府福利责任边界的参考价值有待商榷,决策者更需考量客观福利供给水平。同时,福利态度研究还需进一步对其伦理内核加以阐释,才能为扎实推进中国特色的基本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提供智力支持。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4. 层级式网络治理:一种社会组织的合作机制
    叶士华, 朱健刚
    社会杂志    2024, 44 (5): 1-29.  
    摘要667)   HTML68)    PDF(pc) (2951KB)(411)    收藏
    本文以全国性社会组织联合救灾网络为对象,采用案例研究方法,以社会内部视角来解释异质化社会组织之间合作的运行机制。研究发现,该网络以持有现代公益理念的基金会为中心,以省级协调机构为中间层,以具有传统志愿精神的草根组织为基础,三者之间形成有效联合的层级式网络治理结构。第一层级网络通过达成现代公益理念的共识来凝聚两个主体,第二层级网络通过省级协调机构发挥协调功能来缓解现代公益理念与地方志愿文化两个意义世界之间的张力,并因省级协调机构资源动员策略的分化而导致地方网络活力呈现差异。本文指出,中国情境下社会组织合作网络建立的目的在于实现社会组织的有序参与和有效治理,这一结论挑战了“社会横向连接有助于西方意义上的社会生产”的假设。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5. 涉农资金县域统合背景下的项目制转型——以西南A县为例
    张琪琛, 罗啸尘
    社会杂志    2024, 44 (5): 30-60.  
    摘要475)   HTML29)    PDF(pc) (3637KB)(327)    收藏
    本文以西南A县为例,探讨了涉农资金县域统合背景下的项目制转型及其影响。研究发现,伴随着中央放权,项目制从原本的“部门运作”转型为“县域运作”,并呈现出更强的项目动员能力和社会整合色彩。一方面,项目制的县域运作推动了更广泛的条块合作。不仅“条条”间为了破解配套难题需要积极开展项目统筹,“条块”间也会采取关系化的项目竞争策略。另一方面,项目制的县域运作缓和了县域内部的利益冲突。A县便采取了县委书记“定盘子”、业务部门“藏盘子”的定向发包策略,充分协调了各参与主体的诉求。总之,县域运作的项目制呈现出从总体控制到项目动员的逻辑转型,其项目整合的范围也从内部条块拓展至基层社会。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6. 中国教育回报的结构与变迁(2003—2021):层级差异、时间趋势和社会结构因素
    句国栋, 陈云松
    社会杂志    2024, 44 (5): 61-95.  
    摘要858)   HTML68)    PDF(pc) (5932KB)(457)    收藏
    本文使用中国社会综合调查(CGSS)2003—2021年共12期的合并数据,分析中国多年来不同教育层级的经济回报变化趋势,并探讨高等教育的经济回报是否有明显下降。本研究首先测量了不同教育层级的收入回报差异并展示其变迁趋势,随后采用因素分解法,评估市场岗位环境等五个维度的社会结构因素的变化对不同教育层级经济回报的影响。结果显示,不同教育层级的经济回报在近20年整体维持在比较稳定的范围;社会结构的变化一方面增加了高等教育群体相对于高中学历群体的经济回报,另一方面又缩小了其他教育层级群体之间的收入差距;从出生队列来看,20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出生群体的高等教育经济回报未发生明显变化;市场岗位增加等结构因素的变动有助于维持高等教育回报的相对稳定。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7. 从修身科到公民科:清末民初的小学道德教育转型
    姜汉
    社会杂志    2024, 44 (5): 96-124.  
    摘要487)   HTML9)    PDF(pc) (3446KB)(231)    收藏
    本文聚焦于20世纪20年代初的德育课程改革,力图结合知识阶层自身社会处境的变化来理解道德观念的演变。清末,德育被制度化为修身科,教育人士批判以经学教育为核心的传统德育,希望将西方教学理念应用到修身教学中。其后,受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教育人士开始质疑修身科的合理性,认为应通过研究并参与“社会”来养成道德,由此导向了废止修身科并设置公民科的改革。对经典教育的批判标志着知识阶层开始摆脱传统社会身份,围绕“社会”的讨论则代表着他们在新的社会处境中诠释德育的尝试。本文认为,分析德育课程的转型有助于理解清末民初道德革命的社会学意涵。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8. 诱导、浸没与腐败的生命周期:社会互动如何影响贪腐行为中的时间性因素
    李辉, 涂文燕
    社会杂志    2024, 44 (5): 125-159.  
    摘要559)   HTML22)    PDF(pc) (3389KB)(232)    收藏
    本文致力于考察社会互动对腐败生命周期中时间性因素的影响方式。基于起诉书数据集的大样本统计分析,本文主要有以下三点研究发现:首先,围绕公权力的持续性社会互动,会在行贿主体与受贿主体双方的双向诱导效应下,加快权力持有者的沉沦速度,即缩短贪腐官员从任职到第一次犯罪的时间间隔;其次,通过将腐败交易浸没在日常化的社会交往过程中,社会互动显著延长了贪腐行为的持存期,即延长了从第一次犯罪到被抓捕的时间间隔;第三,社会互动会导致贪腐行为产生功能自主性,加快贪腐行为再生产的节奏,即缩短多次重复犯罪的时间间隔。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9. 传统文明的现代转型:梅因论印度法律与社会
    李宏基
    社会杂志    2024, 44 (5): 160-183.  
    摘要413)   HTML9)    PDF(pc) (2453KB)(137)    收藏
    印度是梅因社会演化理论的焦点,也是西方古典社会思想家着重关注的东方文明。本文尝试呈现梅因理解印度的三个阶段,以期解答其社会演化理论如何回应文明差异性与转型适应性的问题。在早期研究中,梅因指出传统文明的转型方向是“从身份到契约”,而停滞的印度未能实现变革。在印度任职期间,梅因观察到移植英国法的政策导致印度习惯法迅速瓦解,因而提出了缓和冲突的法典编纂策略。返回英国后,梅因意识到英印统治对推动现代转型和破坏传统秩序的双重影响,继而认识到东西文明传统存在差异,并以“冲突的钟表”的隐喻揭示出文明转型的适应性问题。梅因的印度观察深化了“从身份到契约”的演化思想,也为探讨中西文明演化与转型提供了独特视角。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40. 参与式技术实践的悖论:基于一个乡村轻钢住宅建造项目的社会学分析
    李耕
    社会杂志    2024, 44 (5): 184-207.  
    摘要436)   HTML18)    PDF(pc) (2690KB)(272)    收藏
    以往研究在解释参与式项目或技术下乡失败的原因时,大多从权力关系、文化范式等角度切入,较少关注常见的项目载体——技术。本文以一个轻钢住宅建造项目为例,指出轻钢建造技术的物质性及其社会构造过程约束了技术推广和村民参与的社会效果。研究发现,一方面,轻钢技术通过简化操作、降低门槛为普通村民参与建造提供了可能;另一方面,轻钢技术内在的工业化、专业化、标准化的逻辑削弱了技术的弹性,难以契合乡土营造的地方性和灵活性,反而加剧了村民对技术供给方的依附。此外,嵌入社会权力关系的技术体系、技术的物质特征与地方文化认同的张力、技术理性与乡土建造理性的冲突等,也消解了村民对参与式建造的获得感和认同度。技术的合理性逻辑使得蕴含社会理想的开放式技术方案难以落地生根,从而塑造了以下悖论:表面上,村民通过深度参与习得新技能,但在集体意识和社区赋权上难以实现项目的预期目标,从而呈现出“单向度参与”的局面。以技术为轴心的视角有助于我们反思提倡“赋权”与“参与”的技术路线的想象与真实,重新审视“参与式”的内涵和条件,更全面地考虑技术在社会项目中的复杂作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