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21年 第41卷 第3期    刊出日期:2021-05-20
    专题一: 《江村经济》:新视野与新材料
    《江村经济》:中国的农政问题与农政转型
    叶敬忠
    2021, 41(3):  1-38. 
    摘要 ( 3342 )   HTML ( 406)   PDF (3628KB) ( 83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江村经济》的核心主题是农政问题,而非土地问题。农政问题是考茨基在1899年以书名的形式正式提出的学术概念,关注的是在国家现代化发展和社会向更高形态转变的过程中,农业、农地、农民、农村的转型变迁。在《农政问题》中,作为正统马克思主义代表的考茨基认为,农政问题的理论分析必须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为基础,农政转型必须经由资本主义路径才能完成。在《江村经济》中,费孝通采用了正统马克思主义农政问题和农政转型的概念和框架,尝试探索中国农政转型的生计框架视角和生计多元化发展路径,以此对话和回应正统马克思主义的农政转型理论和道路选择。这一观点是在学界对《江村经济》已有的诸多共识性评价之外费孝通的又一重要学术贡献,也是《江村经济》成为著名学术经典的重要因素之一。
    城乡关系及其现代化:对费孝通《江村经济》与《茧》的比较
    杨清媚
    2021, 41(3):  39-62. 
    摘要 ( 2639 )   HTML ( 54)   PDF (2540KB) ( 52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0世纪30年代,费孝通在《江村经济》的基础上写了一部英文小说《茧》。这部小说是费孝通对中国乡村现代化过程的推演。费孝通认为,中国乡村要摆脱城市坐食者的经济控制,必须在经济、社会结构和心态上突破原有的小农经济形态。本文指出,一方面,费孝通认为中国的城市以坐食者为主体,无法产生现代性;另一方面,他承认大学是现代性的发源地,知识分子返乡办工业可以使乡村获得现代性。小说女主人公宝珠,既对传统家庭伦理有所扬弃,又没有彻底抛弃家庭到城市中追求个体主义的自由。这种中间状态正是费孝通希望看到的中国社会现代化的出路。他把乡村作为现代性的载体,同时强调保护农村社会的整体性。市镇成为一个关键的枢纽,它使乡村与现代性充分接触,使走出乡村的人与乡村维系着有机联系。因此,费孝通的现代转型理论基于乡村—市镇—城市的关系,表现为空间上的现代化。
    专题二: 市场建构的多重逻辑
    传统士人与现代艺术场域的相遇:黄宾虹的三次“被”发现
    宋淑敏
    2021, 41(3):  63-102. 
    摘要 ( 2216 )   HTML ( 38)   PDF (4395KB) ( 29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随着科举制的废除,传统士人开始与现代艺术场域相遇。通过对士人黄宾虹在现代艺术场域三次“被”发现过程的梳理,本文发现,中国近现代艺术发展呈现出与西方“审美自律性”不同的取向:在接受层面上,艺术场域受政治、学术、经济场域的影响;在艺术创作上,黄宾虹坚持“文以载道”的主张,以“超越性”的方式化解了西方艺术社会学在“审美自律性”与社会语境化之间的矛盾。士人艺术家完整而独立的人格使中国艺术场域呈现出不同于西方艺术场域的特征:首先,“败者为胜”现象根源于文化逻辑而非经济逻辑;其次,随着社会职业分工的发展,艺术场域尝试重构乃至窄化士人身份,但士人依然可以借助独特的中介者,在双向互动中影响中国艺术场域的发展。
    燕窝贸易的三重世界:南洋华人的价值理论、物质性与生产
    余昕
    2021, 41(3):  103-142. 
    摘要 ( 2356 )   HTML ( 40)   PDF (4215KB) ( 57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活跃在环南中国海的燕窝贸易是中华晚期帝国、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体系、南洋华人贸易三重世界互动和交融的产物。对燕窝的需求源于中华文明的本体论和世界逻辑,燕窝贸易网络则起源于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体系在中华晚期帝国南疆的扩张,其实践运作依赖南洋华商的社会组织方式、移民模式和历史行动原则。而在当下,燕窝贸易和消费同时按照工业化逻辑、香港燕窝商人的价值理论及其对燕窝物质性的理解来运作。对多重世界交融历史过程及其当下状况的研究,需要拓展关于不同“生产”过程所代表的物质性与抽象整体之连接与交融的想象,将人群生产活动视为历史的结果和历史展开的方式。
    论文
    职业特征如何影响性别间的收入差距
    杨一纯, 谢宇
    2021, 41(3):  143-176. 
    摘要 ( 2770 )   HTML ( 132)   PDF (2961KB) ( 80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文使用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和借用美国O*Net职业数据库构建了一系列职业特征指标,并结合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2010年的职业信息数据,系统分析和探讨了职业特征具体作用于性别收入差距的机制。研究发现,在控制了一系列职业特征后的性别效应与控制了193个具体的职业类型所得到的性别效应基本一致。利用Oaxaca分解显示,职业内部的男性比例和不同性别的职业技能是职业特征影响性别间收入差距的重要机制,而工作环境方面的性别差异并不能用来解释性别间的收入差距。此外,我们的分析证实了职业特征在经济发展程度不同的区域存在收入回报的异质性。本文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的性别不平等和收入分层现象。
    高校领导的条块流动:基于北京地区高校领导流动的空缺链分析(1978—2018)
    李兰, 阎凤桥
    2021, 41(3):  177-212. 
    摘要 ( 2299 )   HTML ( 48)   PDF (4251KB) ( 40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高校领导干部的选拔和任免问题一直被学界普遍关注。本文基于中国领导干部管理的基本规则,借用社会学家怀特提出的空缺链模型作为分析框架,收集了北京地区77所公立普通高校2 546名正副校级领导1978—2018年的流动数据资料,通过空缺链模型和对数线性模型,分析部属和市属高校领导干部的流动(简称“条块流动”)状况,以及在高校系统内外流动的条块差异。研究发现,北京地区高校领导系统空缺链较短,说明北京地区高校领导系统较开放,与外部有较多干部交流;北京地区高校领导存在“条块分流”现象;不同时期的“条块分流”和体制内外流动具有不同特征。这主要缘于中国干部管理体制和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变迁的影响。
    现金补贴抑或托幼服务?欧洲家庭政策的生育效应探析
    朱荟, 陆杰华
    2021, 41(3):  213-240. 
    摘要 ( 2319 )   HTML ( 58)   PDF (3102KB) ( 65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文基于欧洲社会调查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家庭数据库的整合资料,运用多层二项回归探析欧洲15个国家的宏观家庭政策对微观生育决策的影响。研究发现,具有“去家庭化”性质的托幼服务对欧洲家庭生育决策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而具有“家庭化”性质的现金补贴并未产生预期的作用。进一步的交互项与稳健性检验结果表明,年纪较轻或收入较高的父母是托幼服务政策影响的重点人群,且托幼服务与母亲带薪假在一定程度上形成合力促进再生育决策。这表明,欧洲家庭政策影响生育的作用机制主要是照料方式改变的替代效应,而非经济能力提升的收入效应。本研究的政策启示在于,未来我国与生育配套的家庭政策体系构建,应注重在婴幼儿照料和托幼服务上的制度设计与资源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