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首页
期刊介绍
编委会
投稿指南
期刊订阅
电子刊
联系我们
English
在线办公
作者投稿查稿
专家在线审稿
编委在线审稿
编辑远程办公
主编远程办公
在线期刊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全年目录
高级检索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E-mail Alert
RSS
下载中心
《社会》2024年第3期《化零为整的宏观社会数据生成:基于潜变量模型和动态贝叶斯方法》 附录
2023年第6期《中国STEM领域的性别分化:基于社会分类的视角》文章附表
2022年第5期《方言距离与城市流动人口犯罪的同群效应》数据源代码
2022年第2期《中国教育资源市场化与个体选择:初中课外补习效应异质性探究》数据源代码
2022年第6期《时间之窗与时间之创》数据源代码
2022年第5期《代际网络与学业成就:网络情境与个体能动的双重视角》数据源代码
更多...
友情链接
中国高校系列专业期刊《社会学报》
上海大学期刊社
Chinese Journal of Sociology
更多...
当期目录
2021年 第41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21-03-20
上一期
下一期
专题一:家庭与婚姻观念的变迁与实践
“个体化”之困:当代法国家庭研究的疑义与论争
吴真
2021, 41(2): 1-26.
摘要
(
2080
)
HTML
(
426
)
PDF
(2699KB) (
76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0世纪90年代起,与“家庭个体化”相关的研究在法国社会学界大量涌现。鉴于现象本身的复杂性和不同的观察视域及诠释逻辑,对这一问题的思考逐渐形成了相互对立的两种认知。本文从家庭个体化的内涵、源起、影响三方面入手,以“解放—束缚”“内生—外生”“人文化—心病化”为正反坐标,串联和辨析其中的疑义与论争,并尝试寻找整合这种二元分隔的方式。在此基础上,文末提出将心理学与量化方法引入对家庭个体化的研究,为今后的中法理论融合与中国本土考察提供些许思路。
家庭本位的“关系”实践:私人书信中的家庭主义图像(1972—1995年)
魏澜, 张乐天
2021, 41(2): 27-55.
摘要
(
2176
)
HTML
(
59
)
PDF
(3248KB) (
85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作为一种社会生活史资料,私人书信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逐渐受到关注。本文基于一对伴侣在1972至1995年间922封私人书信的分析,力图通过民族志的整体性叙事方式,呈现其与家人在尝试“商调回沪”过程中的“关系”实践过程。这一过程包括“商调回沪”的具体策略、所涉及的关系网络、行动者的心理变化及其价值观的重塑等。本文发现,即使经历了一系列社会运动的思想改造,两位通信人的核心价值观始终都以家庭为本位。换言之,社会运动中的道德教化并未能转化为他们的道德行为,具有家族“偏私性”的家庭主义仍然在制度安排的夹缝中持续存在。
知变又知常:观念是如何转型的?基于浙东屿村婚育观念的考察
张文军
2021, 41(2): 56-86.
摘要
(
2249
)
HTML
(
84
)
PDF
(3364KB) (
76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通过对浙江省屿村40年来婚育观念的考察,本文发现,从恪守先婚后育这一传统的规范性观念到先育后婚在观念层面的逐渐“正常化”,经历了一个诸多因素交织的复杂过程,并展现出一条“常中有变,变中亦有常”的路径。在这一过程中,行动主体根据情势的变化对观念的内部结构适时作出调整,并通过重新生成规范助推部分传统内在精神的复位,看似完全破裂的先婚后育观念实质上以新的结构扎根于村庄的道德世界。推而言之,对于观念的讨论应当基于总体、过程和实质意义展开,而非仅根据某一环节、现象和形式作出判断。在此基础上,既需要把握传统在当下的“变异”机理,也需要真正体会变动背后的绵延之流,由此在传统与当下的勾连中理解变与常的意涵。
教育程度越高,结婚就越晚吗?婚姻市场上本地户口的调节作用
贺光烨, 张瑶, 吴晓刚
2021, 41(2): 87-112.
摘要
(
2927
)
HTML
(
159
)
PDF
(2292KB) (
149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基于“上海都市社区调查”的数据,本文探究了本地户口如何调节教育对婚姻的推迟效应,以及该调节作用的性别差异。研究表明,教育程度越高的人,结婚越晚,女性在这一方面更明显。相比于拥有本地户口的人,教育对婚姻的推迟作用在未获得上海户口的人中更为突出。为呈现户口调节作用的时期变化,本文将改革分成四个时段。研究发现,本地户口的调节效应在改革初期并不明显,但随着改革的推进,教育对婚姻的推迟效应在没有上海户口的移民中日益显现。与外地移民相比,自2008年上海房价大幅度上涨之后,具有上海户口的高教育程度的男性非但婚姻不会推迟,反而会更早。可见,本地户口在形塑大城市男女的结婚时间上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专题二:剧变时代的个人选择
征服者于连:《红与黑》和19世纪欧洲精神革命
张巍卓
2021, 41(2): 113-137.
摘要
(
2506
)
HTML
(
61
)
PDF
(3011KB) (
120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从尼采的本能革命到萨特的生存革命,《红与黑》中于连的征服故事一直充当了原型的角色。对尼采和萨特等世纪末的哲人来说,司汤达既是欧洲19世纪精神革命的肇始人和同时人,更是超越了时代的先行者。随着欧洲文明的日益僵化,司汤达笔下的征服故事时刻鼓舞着后世思想家打破铁笼,不断重构现代自我意识以及自我对待社会、历史和文明的态度,使《红与黑》具有了社会理论乃至文明研究的参考价值。有鉴于此,本文试图考察于连的征服史或自我教育的历史,讨论他如何在19世纪的历史背景下一步步征服爱情、扫荡时代、肃清历史,甚至重塑信仰,最终理解司汤达留给我们的更新自己生活的可能性。
“末日重建”与走下神坛的女英雄:卢旺达女性领导者的国家—社会处境与应对
李洁, 米雷耶·巴塔穆利扎, 卡朗瓦·埃瓦里斯特
2021, 41(2): 138-166.
摘要
(
2447
)
HTML
(
44
)
PDF
(3384KB) (
104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大屠杀后的卢旺达在推进性别平等,尤其是妇女参政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然而其背后是女性领导者在承担堪比男性工作压力的同时,还要承担社会再生产劳动的“双全职生产者”模式。国家公共政策在此过程中扮演了双面角色:一方面,国家自上而下颁布了一系列性别平等的法案、政策、措施,积极保障女性在各个领域,尤其是政治参与方面的平等权利;另一方面,国家却没有建立相应的公共机构来分担生育、抚育等社会再生产工作。这些女性领导者在依赖个体策略与非正式社会支持系统来应对沉重负担的同时,还要面对来自社群文化的审视与怀疑。卢旺达经验与中国妇女解放运动的历史进程有诸多相似之处,这为我们反思以经济独立和“生产至上”为标志的妇女解放道路提供了重要启示。
论文
法律儒家化、卡迪司法与礼法融合的嵌入式规范结构
李勤通
2021, 41(2): 167-191.
摘要
(
2277
)
HTML
(
38
)
PDF
(2704KB) (
42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法律儒家化是中国式卡迪司法模式形成的基础。法律儒家化的结果是礼法融合,并推动嵌入式规范结构的形成,其基本结构为“行为→礼/罪→教化/刑罚”,在实践中又可转化为“行为→礼→教化”“行为→礼→刑罚”“行为→罪→教化”“行为→罪→刑罚”等四种次级形态。法律儒家化并不排斥以“行为→罪→刑罚”的法家形式所展开的依法裁判模式,但对另外三种次级结构呈开放性。法律儒家化前后,司法实践形态差异很大。中国传统司法呈现双重性,有强烈的卡迪司法特征,但又无法完全以之概括。伴随着法律儒家化,司法官吏的知识结构、法律规范的弹性结构等共同推动情、理、法裁判模式的出现,这种模式本质上属于嵌入式规范结构的具体形态。
生命历程中的关键时刻与时间重构:基于老年癌症患者及社会工作介入的研究
陈心想, 王杰
2021, 41(2): 192-217.
摘要
(
2476
)
HTML
(
86
)
PDF
(2660KB) (
91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在生命历程研究领域,以往学者的研究大多是从客观时间切入。本文以老年癌症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患者获知患癌事件的“关键时刻”对其在时间上“主观体验”的影响,以及社会工作者与患者一道重构时间感知的实践。首先,本文分析了在确诊癌症后,癌症患者主观时间体验的改变。然后,本文从时间延展与生命意义的角度探讨了患者的能动性与社会工作实践相配合如何重构了患者的时间感知和生命价值。最后,本研究的发现也适用于经历了“关键时刻”且生命历程遭受挫折的其他群体,对生命历程理论发展和社工实践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
社会决定抑或身材筛选?社会经济地位与肥胖的性别化因果关系
吴菲
2021, 41(2): 218-242.
摘要
(
2764
)
HTML
(
145
)
PDF
(2622KB) (
131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已有众多研究揭示了社会经济地位与肥胖关系的性别差异:对女性来说,社会经济地位越高,肥胖的可能性越低;对男性来说,社会经济地位越高越可能肥胖。这种性别化的相关关系可能有两种来源:“社会决定假设”认为社会经济地位是肥胖的根本性原因,因果方向由社会经济地位指向肥胖;相反,“健康选择假设”认为劳动力市场会根据人们的身材进行筛选,因果方向由肥胖指向社会经济地位。本文旨在借助CFPS2010、2012、2014、2016数据的成人样本,使用动态结构方程模型检验社会经济地位与肥胖之间的因果关系及其性别异质性,以区分“社会决定”和“身材筛选”两种假设在男性和女性中的相对影响。分析结果证实了社会经济地位与肥胖的因果关系有明显的性别差异:对男性而言,已有研究中发现的正向相关同时来自“社会决定”和“身材筛选”过程;对女性而言,已有研究中的负向相关主要来自“身材筛选”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