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06年 第26卷 第5期    刊出日期:2014-09-11
    论文
    回到“社会的”社会学,
    肖瑛
    2006, 26(5):  1-56. 
    摘要 ( 639 )   PDF (1306KB) ( 66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社会学是一门没有确定的对象边界、而是根据独特的方法论体系进行自我界定的学科。社会学的方法论根源蕴涵在“社会的”和“社会性”中。在社会学思想史中,“社会的”和“社会性”有四种表征:与“异化”和“失范”对立,彰显马克思意义上的“人类社会”和“社会化的人类”;与原子论的个人主义对立,彰显人与人之间的关联性和互动性;与抽象性对立,彰显具体性和相对性;与神秘性和神圣性对立,彰显世俗性和日常生活性。据此,社会学的方法论可用“社会学的想象力”来概括,在这种想象力中,社会是一个高度相对性和具体性的存在,个体和社会处在相互建构的“结构二重性”关系之中,个体的、日常的和世俗化的行动是社会实现自身的生产和再生产的基础。
    从经典到现代:社会分工与社会团结——对博兰尼一个命题的质疑
    刘拥华
    2006, 26(5):  57-70. 
    摘要 ( 558 )   PDF (685KB) ( 24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文基于对博兰尼所提出的市场社会的命题进行质疑,认为资本主义社会分工所导致的并不仅仅只是一种社会的物化,在更为广阔的意义上,资本主义与精神性因素,或者说社会性因素是密切关联的;社会分工不但使得人脱离自然境遇,也使得人与人之间的合作成为必要,而这一必要会产生社会整合的要件。之所以会如此,本文认为博兰尼的分析缺乏一个“调适性”概念,而将目光集中于道德性的分析,没有历史主体的“调适”意识。最后,本文还分析了博兰尼的论述在全球化时代的意义。
    环境关心的测量:NEP量表在中国的应用评估
    洪大用
    2006, 26(5):  71-92. 
    摘要 ( 1084 )   PDF (687KB) ( 37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文检视了西方学者(特别是美国学者)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测量公众环境关心的历程,分析了广为使用的NEP量表的提出及修订,并重点基于2003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城市部分)资料,对修订过的NEP量表在中国的应用效果进行了评估。作者指出,不加改造地在中国应用修订过的NEP量表,效果并不理想。但是,经过适当改造之后,该量表可以作为测量公众环境关心的重要工具。
    遭遇修路事件的村庄选举双重选择的集体行动
    刘玉照
    2006, 26(5):  93-109. 
    摘要 ( 615 )   PDF (660KB) ( 28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对现实中比较复杂的集体行动的解释要依赖于一个比较严格的前提假设,任何集体行动都可以还原为一定数量的同质个体在某一时刻的一次性选择,即这一理论忽略了在一个复杂的集体行动过程中集体选择的不可还原性,以及可拆解的多个集体选择的“交互性关联”。本文以河北某村基层选举与修路事件为个案,探讨了具有不同目标的集体选择叠加在同一群体的一次集体行动中时,集体行动的结果和逻辑所发生的变化,并试图以此逻辑为基础对广大农村基层选举中出现的经济精英入主村委会的现象提供一个可能的解释。
    关系网络的建构:私营企业主的行动逻辑——以辽宁省D市为个案
    秦海霞
    2006, 26(5):  110-133. 
    摘要 ( 641 )   PDF (1131KB) ( 48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文通过对私营企业主的行动逻辑———关系网络建构的研究,通过对南北方企业主建构网络差异的比较,揭示了在转型过程中私营企业主的行动选择策略、企业主之间的游戏规则并进而揭示出市场发育的特点与不足。本文在强调关系网络是一个动态结构、是企业主理性选择手段的同时,详细论述了其建构的路径:寻找、编织关系和巩固、发展关系四个阶段,通过这四个阶段的营造和维护,企业主完成了从“关系”到“关系网络”的编结和建构,完成了“手段”向“资源”的转变。
    “工头”:权力来源及其对劳资关系的影响——一种历史比较的视角
    贾文娟
    2006, 26(5):  134-157. 
    摘要 ( 761 )   PDF (1239KB) ( 36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文通过对珠三角地区的一家小型私营企业的参与观察和访谈,研究了工头的权力及其在劳资关系中的作用。文章认为,工头因为处于劳动力流动网络中的信息中介位置,技术交换网络中的单边垄断位置,以及组织体系内部的管理中介位置,所以具有了足以与企业主相博弈的权力。这种权力对劳资关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文章将现状与《上海罢工》所描述的中国工业化早期的情况加以对比后认为,社会环境的不同以及工头权力的具体行使方式的不同,使其对劳资关系的作用结果产生了差异。
    公益活动与中国乡村社会资源
    范丽珠
    2006, 26(5):  158-170. 
    摘要 ( 607 )   PDF (622KB) ( 23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文借助笔者亲自参与的对北方民间信仰进行的大量人类学调查的资料,展示了中国乡村自我组织的公益活动,从广为流行的社会资本概念入手,讨论了中国民间社会(文化)资源的价值、中国乡村的自治传统以及民间领袖作用等问题,认为在乡村普遍存在的民间信仰活动中蕴含着丰富的社会性公益活动治理的功能。进而思考如何使基层社会保有足够的自治空间,以延续文化的传统,从而在国家控制与地方社会的回应之间形成良性的互动,使一些乡民社会原有的社会资源和价值体系不因现代化而失去意义,反而有助于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重建社会秩序的先秦思想
    王兴周
    2006, 26(5):  171-189. 
    摘要 ( 606 )   PDF (877KB) ( 50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社会秩序问题一直是社会学的中心问题,也是重要的中国现实问题。关于中国传统社会秩序思想的专门研究不多,分析层次不高,局限于儒家研究。本文选择结构主义方法论,以社会秩序建构的目标(个人和社会的关系)和途径(内在途径和外在途径)作为分析框架,发现社会秩序是先秦社会思想的主题,先秦思想界出现了孔孟、荀子、老庄、墨子、韩非、杨朱六大社会秩序观,这些重建社会秩序的社会思想对于当今社会有可以借鉴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