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18年 第38卷 第3期    刊出日期:2018-05-20
    专题:国家治理与社会治理
    中国地方政府官员的空间流动:层级分流模式与经验证据
    周雪光, 艾云, 葛建华, 顾慧君, 李兰, 卢清莲, 赵伟, 朱灵
    2018, 38(3):  1-45. 
    摘要 ( 2343 )   HTML   PDF (5046KB) ( 105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政府官员的空间流动是中国国家治理和政府人事管理的一个重要制度安排。本文以周雪光(2016)的“层级分流”模式为出发点,提出政府官员空间流动与块上流动二元结构的实证假设,并发展出有关的概念工具和测量来分析政府人事流动网络结构。在此基础上,本文对某省1990—2008年间地级市与(部分)区、县、县级市及其所属机构主要官员人事流动的经验资料进行了系统性、整体性分析,主要包括:(1)层级分流的基本趋向;(2)条块权力结构;(3)块上流动形成的地方性人事网络结构诸方面。

    技术治理的悖论:一项民意调查的政治过程及其结果
    彭亚平
    2018, 38(3):  46-78. 
    摘要 ( 1357 )   HTML   PDF (994KB) ( 64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技术治理的逻辑是通过识别和处理源源不断的问题进而把社会呈现在国家面前。它能够完成其使命吗?本文以S市C街道2014年至2016年的连续民意调查为经验对象,系统阐述民意调查为何表面上是一个统计学过程,实质却是由权力运行支配的政治过程。分析表明,在将复杂民意化简成民调数据时,技术只能保证化简程序的严谨性,化简方向则由操作者决定。民调项目的规定性源自基层权力结构,又被转移到对复杂民意的筛选、压缩和量化过程之中,生成指标体系。据此,本文揭示了技术治理的悖论——国家通过技术之眼观察社会时,看到的可能是自己的影子。

    专题:社会流动与社会分层
    过程多维性与出路阶层化:中国大学教育过程的公平性研究
    李丁
    2018, 38(3):  79-104. 
    摘要 ( 1447 )   HTML   PDF (751KB) ( 63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文利用“首都大学生成长追踪调查”(BCSPS)数据,分析了城乡户籍、家庭背景因素对大学生学校过程及毕业出路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学校过程方面,城乡大学生在学业成绩、校园表现、心理素质上差异不大,但在文化资本、毕业预期上差异明显,这种差异受家庭文化资本等背景因素影响;家庭背景在不同层次高校的影响存在异质性,家庭经济资本有利于非“211”高校学生争取更好的校园表现,而文化资本对“211”高校大学生心理状况影响更大。在毕业出路方面,国内研究生教育机会的分配相对公平,主要受学习成绩和综合表现影响。不过,海外留学机会获得受家庭文化资本和家庭收入影响明显,优势阶层的子女毕业深造选择空间更大。海外留学和留学归国人员规模快速增长对高等教育的主观公平性与民众阶层固化感的影响值得关注。

    性别视角下的“农转非”路径及其收入回报:基于CGSS2008—2013数据的实证研究
    郭未, 鲁佳莹
    2018, 38(3):  105-135. 
    摘要 ( 1051 )   HTML   PDF (1095KB) ( 40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研究基于CGSS2008—2013数据,在时间维度下构建赫克曼二阶段选择模型和纳入交叉项的多元回归模型来考察男女两性之间“农转非”的差异化路径及变迁,及其带来的收入回报差异。在计量分析之前,本文以2008年数据为基数对收入进行了标准化处理以平衡时间跨度带来的货币购买力差异。数据结果表明,男性主要通过升学、招工等选择性方式实现“农转非”,女性则更多地通过征地、婚姻等政策性方式实现“农转非”;但改革开放之后,女性通过选择性方式实现“农转非”的比例明显上升。在收入回报层面,女性“农转非”带来的相对收入回报显著高于男性,但这一效应只存在于具有高度选择性的“农转非”群体中;此外,非农户口的收入回报效应在户籍改革得以深化发展的当下逐渐式微,并且就男性而言,这种削弱作用更明显。最后,文章基于现代化进程中社会性别角色观念转变的解释框架对计量研究结果进行了系统阐释。

    论文
    古典家庭的解构与婚姻的圣化:奥古斯丁对社会基本单元的新构建
    冯小茫
    2018, 38(3):  136-169. 
    摘要 ( 1116 )   HTML   PDF (879KB) ( 31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家庭是古典社会的基本单元,是一个基于自然权力的支配架构。奥古斯丁把个体抽离出世俗共同体,还原为纯粹的精神实体,为基督教的社会模式奠定了基点。奥古斯丁否认世俗共同体具有任何终极和德性涵义,导致家庭作为最基本的共同体形式,以一种“去自然”的方式被解构。奥古斯丁进而在基督教的框架下把人类社会理解为一个基于“平等和友爱”原则的“团契”(societas);在这个抽象的精神性社会里,具有神圣意味的婚约(圣化的婚姻)以相同的原则构建起来,是体现人类社会性的最基础的组织单位,奥古斯丁由此构建起以“婚约”为基本单元的全新社会模式。该模式在中世纪晚期趋于瓦解,但其构建原则却为现代社会的基本单元——基于夫妻制度的核心家庭所继承。

    佛寺与家庙:滇西土官仪式的重构
    连瑞枝
    2018, 38(3):  170-202. 
    摘要 ( 1156 )   HTML   PDF (1477KB) ( 29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明代中央王朝以违背伦理与礼仪原则为由废除西南土官。正统年间,革除鹤庆土官,改派流官。官员将佛寺改建为庙学,打击活佛信仰,士人也莫不以毁淫祀、诫僭越之名倡议正统祀典。此时,邻近土官开始谨慎处理身份与仪式的政治问题,并在经学传统中寻找身份、仪式的合法性基础。本文以云南丽江府与蒙化府的两位土官为主要研究对象,讨论他们如何以古代诸侯的身份,致力于建置相应的仪式和祠宇,如:(1)修建家寺、宦祠乃至勋祠与报功祠等;(2)将神话转为符合仪式正统的山川祭祀,成为土官领地的守护神;(3)建立宦谱,以文字书写的方式将氏族神话、传说系谱纳入正统历史叙事,并强化边境土官世系的优越性。通过分析在这一过程中土官的一系列作为,本文探究了土官在维护地方声望与地方利益时所采取的文化策略。

    网络左翼的三重面相:基于个案观察和大数据的探索性研究
    桂勇, 黄荣贵, 丁昳
    2018, 38(3):  203-239. 
    摘要 ( 2678 )   HTML   PDF (1955KB) ( 96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文在质性观察和归纳的基础上提出一个由“思想理论资源”与“立场取向”两个维度构成的理论模型,用以建构关于网络左翼思潮的类型学。在此基础上,本文使用个案观察加大数据文本分析的混合方法对三种网络左翼思潮进行研究,从经验上辨识与类型学一致的左翼社会思潮,即“国家主义左翼思潮”“民粹主义左翼思潮”与“自由主义左翼思潮”。此外,我们利用监督性机器学习技术与社群侦测技术,辨识各个网络左翼派别的社群结构,并分析它们彼此之间的网络互动与社群结构的演进。研究发现,随着时间的推移,“自由主义左派”逐渐式微,不再构成相对独立的互动社群;“民粹主义左派”与“国家主义左派”之间存在更密切的关系,但两者间裂痕的扩大也带来网络冲突的增加。

    《社会》2018年第3期整期全文
    《社会》编辑部
    2018, 38(3):  242. 
    摘要 ( 615 )   HTML   PDF (19205KB) ( 16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