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19年 第39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19-01-20
    专题:个案研究与社会学知识体系
    迈向社会全体的个案研究
    渠敬东
    2019, 39(1):  1-36. 
    摘要 ( 1664 )   HTML   PDF (852KB) ( 63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个案研究的科学性,体现为一种社会全体的可能性解释。个案研究的策略,不同于以代表性为基础的假设检验,也不等于社会生活的单纯描述和记述,而是从具有典型性的案例出发,发现由具体社会生发的运行机制,在广度和深度上尽可能扩充、延展和融合与外部各种政治、社会、文化因素的关联。个案研究需要运用人文地理志、制图术、人口志、历史编纂学、传记学、语词编纂学等各类民族志方法,通过“事件化”的社会激活过程,呈现出多重社会构成的脉络。依据这些分析性线索,个案研究可进一步展现社会诸要素之间多重连续的相关关系和共变关系,发现主导性的社会机制或逻辑,并最终通过结构化的方式呈现出社会全体的完整图景。

    将生命还给社会:传记法作为一种总体叙事方式
    赵丙祥
    2019, 39(1):  37-70. 
    摘要 ( 939 )   HTML   PDF (977KB) ( 45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在田野民族志和历史编纂学中,传记法是一种重要的叙事方式。本文从分析林耀华的作品入手,将其置于20世纪20年代以来的社会学和人类学思想脉络中,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传记法在中国历史和社会研究中的潜力与可能性。本文将谱系法、个人生命史和社会生命论归纳为“传记法三角”。在(扩展)谱系法和社会结构论的基础上,生命传记法可以呈现一个或多个人的生命历史,作为大历史中的片段。不过,现象学路径有其自身的限度,不能离开对中央政权本身和总体结构的考察。在“时势”和“社会结构”的变迁过程中呈现生命传记,才不会只是个体的故事,而有希望成为一种对中国“总体”社会生活的有力叙事方式。

    社会学民族志的力量:重返早期社会研究的田野工作
    田耕
    2019, 39(1):  71-97. 
    摘要 ( 851 )   HTML   PDF (722KB) ( 37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社会学民族志在田野工作和叙事复兴中与传统人文学汇聚,显著扩展了自己的学科边界。但是,这种扩展并没有解决社会学民族志在深度的经验发生和强烈的理论诉求之间遭遇的紧张。对于这种紧张,本文主张再访早期社会研究的田野,即19世纪末期到一战之前的若干典型研究,从中反思早期社会学田野工作是如何在“直接经验”的倾向中完成类型化,以及如何在这个经验感获得的同时改变对社会世界的道德想象。早期社会学的田野工作的力量之一不在于以规范的诉求压制经验感,而是以独特的情感结构连接经验的观察和道德理想的重生。由此,我们不仅需要反思诸如社会调查到社区研究这样的简单思路,更要重新理解理论史上所谓的“进步主义式”的道德本身。这一工作对重新认识早期社会研究和今天的社会学民族志都具有意义上的准备。

    思想史视野中的质性研究:以方法意涵的构建为例
    罗祎楠
    2019, 39(1):  98-128. 
    摘要 ( 758 )   HTML   PDF (684KB) ( 26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文尝试从思想史视角反思质性研究方法,以揭示被结构视角遮蔽的研究过程,从而探讨一种直面内心的反思性社会科学研究方式。思想史视角强调回到文本去阐释书写者赋予研究方法以意涵的思想过程。本文以“推论”“充分必要性”与“意义”等三种方法论立场中的方法意涵构建过程为例展现这样的思想过程:方法论如何引导了对特定研究方法的选择;当方法论与现实情况存在差距时,书写者如何在原有方法论立场中发展对质性方法新的理解以捍卫方法论的合理性;书写者如何在强调与其他立场的区分中发展对方法的理解。本文由此揭示了看似相同的方法背后所蕴含的巨大意涵和实践差异。一种围绕“意涵”展开的方法知识系统将有可能被建立起来。思想史视角为反思性的质性方法知识构建提供了可以付诸实践的路径。

    从实证视角理解个案研究:三阶段考察渠文的方法创新
    耿曙
    2019, 39(1):  129-152. 
    摘要 ( 841 )   HTML   PDF (735KB) ( 30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文尝试对话渠敬东“迈向社会全体的个案研究”一文:一方面通过实证视角,就渠文进行爬梳与理解,盼激发更多跨界对话;另一方面针对方法应用,自该文提炼策略与建议,盼有助催生具体的研究策略。基于上述目的,本文将“从个案到全体”的历程划分为三个阶段:选择个案、研究个案、推论个案,藉以条理渠文丰富多彩的方法论述。讨论过程中就渠文提示的个案研究途径与传统实证和诠释路径并列对照,帮助说明渠文创新所在。在总的方向上,本文与渠文一致,一方面力图论证个案研究的价值,尝试勾勒出规范、系统的个案方法;另一方面尝试通过个案研究对话,使实证阵营能够理解、欣赏诠释阵营的研究思路与丰厚内涵。

    专题:文明与社会
    从三重功能到二元联盟:杜梅齐尔印欧文明研究中的政治发生学思考
    张原
    2019, 39(1):  153-183. 
    摘要 ( 1266 )   HTML   PDF (874KB) ( 27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基于社会学化的比较神话学研究,杜梅齐尔提出了由社会三重功能来形构理想的完整社会乃印欧文明所共有的意识形态的看法,这是从二元联盟的等级性团结中产生的一种政治观。通过承继莫斯与葛兰言的理论关怀,杜梅齐尔考察了印欧文明的等级构成与君权运作的社会学原理,并将联盟这一概念运用到国家内部的组织结构与运作逻辑的考察分析中。杜梅齐尔的政治发生学研究不仅改变了古典学以印欧世界的城邦制度与神圣王权为理论基点之人文探讨的视野,也拓展了人类学以土著社会的联盟组织和头人制度为问题核心的经验考察范围,为现代社会科学搭建起了一条贯通部落组织、古典国家与现代政治的比较研究路径。对于当代人文社会科学的中国研究而言,这种穿透性的考察极富启发性。

    寻求对“社会”的理解:圣西门的社会生理学
    倪玉珍
    2019, 39(1):  184-210. 
    摘要 ( 1278 )   HTML   PDF (764KB) ( 19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法国大革命遭遇的挫折促成了19世纪初法国思想界对自然权利学说的反思。这一反思的重要成果是社会范畴受到关注和社会学说的兴盛。圣西门接续了孔多塞和观念学派创立“社会科学”的努力,探索“社会生理学”。他摒弃了启蒙时代盛行的抽象个体观,揭示了人的社会属性。他把社会视为有机体,认为社会的各个部分应相互协作,构成和谐的统一体。他还强调了欧洲社会历史演进的动力机制。在此基础上,圣西门提出了“组织”社会的初步设想。圣西门的社会学说融合了社会科学和社会主义的萌芽,促进了法国从革命向社会重建的重要转变。它给后世留下了双重的精神遗产:既唤起人们同情社会苦难的博爱情感,又提醒人们要科学地观察和研究社会事实,尤其在行动时要保持清明的理性。

    论文
    方言能力、语言环境与城市移民创业行为
    杨晔, 朱晨, 谈毅
    2019, 39(1):  211-236. 
    摘要 ( 1061 )   HTML   PDF (764KB) ( 60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文旨在探讨方言能力对城市移民创业行为的影响和对语言环境的调节效应。基于“身份认同理论”,以2010年和2012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为样本,通过区分移民方言能力的沟通属性与文化属性,建立基于线性概率模型的创业决策模型和基于多元回归模型的创业收入模型。研究发现,方言能力的文化属性使移民创业的概率增加1.8%。在采用“双胞胎样本”方法排除样本选择偏误和内生性后,这一结果依旧稳健存在。分样本回归分析发现,方言能力只对教育水平较低的移民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对拥有不同物质资本的个体没有敏感性。进一步分析发现,方言能力对移民创业决策的促进作用在语言种类较少和普通话普及程度较低的地区更加明显,但对创业收入没有上述影响。本文有助于揭示语言在移民创业活动中的重要作用。

    《社会》2019年第1期整本全文
    《社会》编辑部
    2019, 39(1):  242-0. 
    摘要 ( 689 )   HTML   PDF (12406KB) ( 35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