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首页
期刊介绍
编委会
投稿指南
期刊订阅
电子刊
联系我们
English
在线办公
作者投稿查稿
专家在线审稿
编委在线审稿
编辑远程办公
主编远程办公
在线期刊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全年目录
高级检索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E-mail Alert
RSS
下载中心
《社会》2024年第3期《化零为整的宏观社会数据生成:基于潜变量模型和动态贝叶斯方法》 附录
2023年第6期《中国STEM领域的性别分化:基于社会分类的视角》文章附表
2022年第5期《方言距离与城市流动人口犯罪的同群效应》数据源代码
2022年第2期《中国教育资源市场化与个体选择:初中课外补习效应异质性探究》数据源代码
2022年第6期《时间之窗与时间之创》数据源代码
2022年第5期《代际网络与学业成就:网络情境与个体能动的双重视角》数据源代码
更多...
友情链接
中国高校系列专业期刊《社会学报》
上海大学期刊社
Chinese Journal of Sociology
更多...
当期目录
2022年 第42卷 第6期 刊出日期:2022-11-20
上一期
下一期
“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国社会学自主知识体系的构建”笔谈
李培林, 冯仕政, 张翼, 王宁, 毛丹, 成伯清
2022, 42(6): 1-78.
摘要
(
2732
)
HTML
(
410
)
PDF
(7541KB) (
239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专题:社会理论的情感维度
尊尊之义:从丧服制度看中国传统政治伦理的情感原则
李松涛
2022, 42(6): 79-106.
摘要
(
2519
)
HTML
(
82
)
PDF
(2564KB) (
136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文通过追溯当下政府行为特点背后的思想渊源,展开对中国传统政治秩序内在精神的理论探索。研究发现,中国传统政治秩序的构建在起源处就与基于家户财产的家父长制支配不同, 强调基于人性中的尊尊之义来构建从父到君的政治伦理。 以君臣上下为主的传统政治秩序的内在精神主要是尊尊之义与道义原则,这两个维度以人的仁义之性为基础,调整着政治秩序中君臣关系的具体样态,并以礼制的形式塑造出一套关系伦理,型塑着中国人的心智结构。这一关系伦理虽然在历史与现实中难以完全实现,但仍然对政治秩序有着根本性影响。
“桑梓情谊”的现代转化:费孝通社会理论的情感维度
宋红娟
2022, 42(6): 107-131.
摘要
(
2617
)
HTML
(
65
)
PDF
(2384KB) (
87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费孝通的社会理论在社会结构方面更受学界重视,而其中的情感维度尚未得到足够关注。本文试图在费孝通早年有关中国现代化的理论视域中,梳理他有关“桑梓情谊”与“亲属情谊”“乡土工业”“村镇地方团体”之间关系的探索和讨论,进而呈现费孝通社会理论中对于情感的重视。 在费孝通看来,中国的现代化应该以中国传统社会组织为基础来嫁接西方现代技术, 从而推动整个社会从传统向现代的有效过渡。 在此过程中,他尝试将既旧且新的“桑梓情谊”阐释为现代中国社会的情感基础。 文章认为,“桑梓情谊”表征并构造了本地的根源与大社会的流动以及地方与国家的人际关联, 是理解费孝通社会理论之情感维度的关键,对我们思考当代中国现代化建设也有一定的启示。
论文
再造微笑:实践知识在唇腭裂治疗中的生成
刘丹, 黄盈盈
2022, 42(6): 132-159.
摘要
(
2502
)
HTML
(
67
)
PDF
(2802KB) (
106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文基于实践的医疗社会学脉络,分析了唇腭裂治疗知识在实践情景下的生成过程与具体面向。 基于规范性的元主题,唇腭裂治疗的目标在于“打造正常面部、重建正常生活”。 一方面,围绕着面部重建手术,唇腭裂治疗的实践知识在具体情境下生成了两种身体技术——护理按摩与语音训练——分别形塑着孩子外显态与功能态的身体,使之不断接近正常。 另一方面,随着治疗进程的推进和孩子的成长发展,“重建正常生活”的逻辑进一步凸显,成为唇腭裂治疗实践知识的另一个侧面, 具体体现为两种生活逻辑——遵循成长发展轨迹和挖掘个体的身体价值。 这两种逻辑旨在培养社会态、 行动态的身体潜力,倡导遵循儿童成长轨迹,并在此基础上发展特长、赢得竞争,以应对健全主义社会的背景下唇腭裂儿童未来强烈的不确定性。 通过治疗的日常化以及育儿实践的医学化,这些规范性的实践知识从医疗场景延伸到社会生活,由医学知识转变为社会化知识。
丧礼相声与民国时期京津平民的社会关系运作
李小东
2022, 42(6): 160-187.
摘要
(
2284
)
HTML
(
52
)
PDF
(3018KB) (
66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在近代城市人口流动增大的背景下,有必要对基于差序格局的社会关系运作方式有何变化展开深入探讨。 虽然民国时期京津两地人口流动规模较大,但其城市文化在旗人生活方式的影响下依然重视基于血缘伦理的礼数。通过分析反映京津城市文化的丧礼相声可以发现, 在人口流动与城市文化碰撞下,京津平民倾向于接纳外人与陌生人进入其丧服体系,亦即差序格局的核心圈层,以完成礼数的正常运行。 民国时期京津平民的社会关系运作逻辑基于“义利之辨”的“交情”与“占便宜”,“交情”使外人、陌生人得以进入差序格局核心圈层,而“占便宜”则是外人、陌生人调适自身在差序格局中的合理位置的过程。
时间之窗与时间之创——留守经历对主观幸福感影响的时间效应
刘志军, 杨帅, 王岩
2022, 42(6): 188-213.
摘要
(
2837
)
HTML
(
96
)
PDF
(2532KB) (
102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文从生命历程视角出发,基于 2018 年“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数据,从累积留守时长、结束留守时长、留守阶段、留守时监护类型等维度分析了童年期留守经历对个体成年后主观幸福感的影响。 研究发现,留守经历对个体主观幸福感有长期负面影响,并具有“双重时间效应”:累积留守时间越长,对留守者成年后主观幸福感造成的负面冲击越大, 且留守者成年后主观幸福感并不会因结束留守时长的增加而回升; 留守经历对个体主观幸福感的负面影响呈现“初中留守<小学留守<学前留守”的逆向递增特点,即学前阶段是影响个体主观幸福感的“关键窗口”;无论是哪个阶段,单亲监护和祖辈监护都会对个体主观幸福感产生负面影响,且呈现“单亲监护>祖辈监护>双亲监护”的特点。
“单方索取”还是“相互需要”——代际同住中的需求组合与亲子选择
陶涛, 钟雨奇, 黄静怡
2022, 42(6): 214-240.
摘要
(
2960
)
HTML
(
124
)
PDF
(2222KB) (
104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基于2018年中国老年社会追踪调查的数据,本文深入挖掘老年人与成年子女的同住需求组合类型,并分析其中子女的性别和排行两个维度的同住机制。研究发现,在中国,代际互惠的合作型同住占据首要地位,代际重心下移和浓厚的互惠色彩是当今代际同住的主流, 城乡之间代际互惠的逻辑存在差异。从代际同住机制看,特别是在农村,儿子依旧是同住选择偏好的对象,但女儿在代际同住中更有可能承担赡养的责任;农村地区排行靠后的子女在代际同住中更有可能得到父母的帮扶,也更有可能承担赡养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