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10年 第30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10-01-20
    组织与社会
    退“公”进“私”:政府渗透商会的一个分析    
    刘世定
    2010, 30(1):  1-21. 
    摘要 ( 366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文分析了苏南一个乡镇中四家商会的组织和运行状况。特别关注乡镇政府一方面在集体企业产权结构变革中退出对企业资产的控制,另一方面又积极渗透进私有企业主商会组织的行为。本文描述了政府渗透下商会组织的特征,讨论了政府何以需要商会、企业主利用商会做什么、政府何以要渗透商会,以及企业主何以接受政府的渗透等问题。从中可透视国家政治制度在私有产权的控制和运用中的作用。
     
    退“公”进“私”:政府渗透商会的一个分析
    刘世定
    2010, 30(1):  1-21. 
    摘要 ( 2381 )   PDF (1585KB) ( 77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文分析了苏南一个乡镇中四家商会的组织和运行状况。特别关注乡镇政府一方面在集体企业产权结构变革中退出对企业资产的控制,另一方面又积极渗透进私有企业主商会组织的行为。本文描述了政府渗透下商会组织的特征,讨论了政府何以需要商会、企业主利用商会做什么、政府何以要渗透商会,以及企业主何以接受政府的渗透等问题。从中可透视国家政治制度在私有产权的控制和运用中的作用

    选举动员的框架整合:银杏居委会换届选举个案研究
    刘春荣
    2010, 30(1):  22-45. 
    摘要 ( 2910 )   PDF (1721KB) ( 93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社会运动和集体行动研究的“文化和建构主义转向”凸显了框架整合作为微观动员机制的重要性。但是现有文献很少把这一过程置于自上而下的集体行动领域中来考察,同时框架分析在中观层面上的动力机制的认识上尚待深化。本文通过上海市社区居委会选举的个案考察,探索了选举动员中的框架形成和整合过程。研究发现,选举委员会及其所联系的积极分子网络,形成了一个包容性的动员结构。这一特定的动员结构在各个动员环节中,策略性地把国家的政策话语和居民对选举的不同感受衔接起来,整合了民主权利、邻里怀旧和社区认同等阐释框架,由此激发了更大尺度的共鸣和参与。这表明,框架整合与动员的社会结构密不可分,框架化过程实际上建立在特定的社会关系网络的基础之上。
    选举动员的框架整合:银杏居委会换届选举个案研究  
    刘春荣
    2010, 30(1):  22-45. 
    摘要 ( 391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社会运动和集体行动研究的“文化和建构主义转向”凸显了框架整合作为微观动员机制的重要性。但是现有文献很少把这一过程置于自上而下的集体行动领域中来考察,同时框架分析在中观层面上的动力机制的认识上尚待深化。本文通过上海市社区居委会选举的个案考察,探索了选举动员中的框架形成和整合过程。研究发现,选举委员会及其所联系的积极分子网络,形成了一个包容性的动员结构。这一特定的动员结构在各个动员环节中,策略性地把国家的政策话语和居民对选举的不同感受衔接起来,整合了民主权利、邻里怀旧和社区认同等阐释框架,由此激发了更大尺度的共鸣和参与。这表明,框架整合与动员的社会结构密不可分,框架化过程实际上建立在特定的社会关系网络的基础之上。
    城市移民的政治参与:一个社会网络的分析视角
    孙秀林
    2010, 30(1):  46-68. 
    摘要 ( 3551 )   PDF (1850KB) ( 83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在中国,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来自乡村的移民进入城市,城市移民群体在城市社区中的社会融合与公共事务参与,对于中国未来的城市发展与社会整合具有重要的意义。使用上海地区“2009年社会网络与职业经历问卷调查”, 本文采用一个社会网络的分析视角,实证地验证了社会网络对于城市移民政治参与的效果。结果显示:“拜年网”的规模对于城市居民(包括上海户籍与非上海户籍)的政治参与具有负向的效果;“讨论网”的规模只对城市移民群体(非上海户籍居民)具有正向的促进作用;而 “社会参与网”表现出了非常显著的正向作用,而且,城市移民群体的“社会参与网”比上海户籍居民具有更强的正向效果。
    城市移民的政治参与:一个社会网络的分析视角
    孙秀林
    2010, 30(1):  46-68. 
    摘要 ( 415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在中国,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来自乡村的移民进入城市,城市移民群体在城市社区中的社会融合与公共事务参与,对于中国未来的城市发展与社会整合具有重要的意义。使用上海地区“2009年社会网络与职业经历问卷调查”, 本文采用一个社会网络的分析视角,实证地验证了社会网络对于城市移民政治参与的效果。结果显示:“拜年网”的规模对于城市居民(包括上海户籍与非上海户籍)的政治参与具有负向的效果;“讨论网”的规模只对城市移民群体(非上海户籍居民)具有正向的促进作用;而 “社会参与网”表现出了非常显著的正向作用,而且,城市移民群体的“社会参与网”比上海户籍居民具有更强的正向效果。
     
     
    中国劳动力市场人力资本对社会经济地位的影响
    李培林 田丰
    2010, 30(1):  69-87. 
    摘要 ( 3246 )   PDF (1982KB) ( 71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文试图解释为什么在中国教育收益率不断提高的情况下,收入差距出现不断扩大的趋势。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在2008年进行的“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的数据,本文分析了以教育年份、技术水平和工作经验为表征的人力资本因素对劳动力市场上人们的经济社会地位的影响,这种经济社会地位是以收入水平和社会保障状况来界定的。根据对调查数据的分析,本文发现,不同的社会阶层,教育收益率是有很大差异的,但这种差异主要是受人力资本因素的影响,而社会保障状况的差异则主要是受户籍等制度因素的影响。本文由此引申出的结论是,中国劳动力市场具有二元分割的特征,这种特征决定了劳动力市场上的社会分层机制。
    社会网研究
    中国劳动力市场人力资本对社会经济地位的影响
    李培林、田丰
    2010, 30(1):  69. 
    摘要 ( 392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文试图解释为什么在中国教育收益率不断提高的情况下,收入差距出现不断扩大的趋势。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在2008年进行的“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的数据,本文分析了以教育年份、技术水平和工作经验为表征的人力资本因素对劳动力市场上人们的经济社会地位的影响,这种经济社会地位是以收入水平和社会保障状况来界定的。根据对调查数据的分析,本文发现,不同的社会阶层,教育收益率是有很大差异的,但这种差异主要是受人力资本因素的影响,而社会保障状况的差异则主要是受户籍等制度因素的影响。本文由此引申出的结论是,中国劳动力市场具有二元分割的特征,这种特征决定了劳动力市场上的社会分层机制。
    组织与社会
    “凤凰男”能飞多高:中国农转非男性的晋升之路
    林易
    2010, 30(1):  88-108. 
    摘要 ( 3291 )   PDF (2193KB) ( 97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文利用全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以地位等级和地位类别概念来分析男性农转非人口的代内流动。研究发现,他们通常有不错的工作,也更容易获得晋升,但他们在从中级晋升到高级时却处于劣势。此外,除了在专业职称晋升上拥有优势之外,他们很难在行政上获得晋升,也难以在体制外获得高级管理职位。本文认为,社会资本缺乏是造成这种现象的可能原因之一。
    述评
    “凤凰男”能飞多高   中国农转非男性的晋升之路
    林易
    2010, 30(1):  88. 
    摘要 ( 381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文利用全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以地位等级和地位类别概念来分析男性农转非人口的代内流动。研究发现,他们通常有不错的工作,也更容易获得晋升,但他们在从中级晋升到高级时却处于劣势。此外,除了在专业职称晋升上拥有优势之外,他们很难在行政上获得晋升,也难以在体制外获得高级管理职位。本文认为,社会资本缺乏是造成这种现象的可能原因之一。
    组织与社会
    人力资本、劳动力市场分割与收入分配
    王甫勤
    2010, 30(1):  109-126. 
    摘要 ( 3245 )   PDF (1560KB) ( 136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关于收入不平等的解释,学界有个人主义和结构主义两种理论取向。笔者整合两种理论解释,同时考虑人力资本和劳动力市场结构,以及两者之间的交互效应,提出一个影响收入分配的基本模型。用“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2003)数据对这一模型的检验表明,人力资本是决定收入分配的主要因素,但市场部门对劳动力的分割所产生的影响也不可忽视;人力资本和市场部门之间存在交互作用,人力资本越多的劳动力越容易进入国有部门(垄断或非垄断);同时,国有部门(垄断或非垄断)也能为内部劳动力提供更多提升人力资本的机会。
    人力资本、劳动力市场分割与收入分配
    王甫勤
    2010, 30(1):  109. 
    摘要 ( 394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关于收入不平等的解释,学界有个人主义和结构主义两种理论取向。笔者整合两种理论解释,同时考虑人力资本和劳动力市场结构,以及两者之间的交互效应,提出一个影响收入分配的基本模型。用“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2003)数据对这一模型的检验表明,人力资本是决定收入分配的主要因素,但市场部门对劳动力的分割所产生的影响也不可忽视;人力资本和市场部门之间存在交互作用,人力资本越多的劳动力越容易进入国有部门(垄断或非垄断);同时,国有部门(垄断或非垄断)也能为内部劳动力提供更多提升人力资本的机会。
    乡-城移民社会融入的实践策略研究:社区融入的视角
    刘建娥
    2010, 30(1):  127-151. 
    摘要 ( 2980 )   PDF (2246KB) ( 91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研究基于社区融入的视角,探讨中国乡城移民的社会融入的实践策略与理论模式。作者梳理出移民的社区融入的组织化、专业化、政策行动和文化融入这四项实践策略,以使各社区能及时回应移民普遍性需求,提供制度支持,改善政策环境,营造融入文化。作者还提出了在社区实务研究的基础上,发展移民的社会全面融入的理论模式的重要性,即从跨社区融入的广度视角与决策融入的深度视角,推动乡城移民的社会资本由农村向城市的转移与发展,实现全面的社会融入。
    乡城移民社会融入的实践策略研究   社区融入的视角
    刘建娥
    2010, 30(1):  127. 
    摘要 ( 381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研究基于社区融入的视角,探讨中国乡城移民的社会融入的实践策略与理论模式。作者梳理出移民的社区融入的组织化、专业化、政策行动和文化融入这四项实践策略,以使各社区能及时回应移民普遍性需求,提供制度支持,改善政策环境,营造融入文化。作者还提出了在社区实务研究的基础上,发展移民的社会全面融入的理论模式的重要性,即从跨社区融入的广度视角与决策融入的深度视角,推动乡城移民的社会资本由农村向城市的转移与发展,实现全面的社会融入。
    在华外籍就业人员的社会适应
    刘伟
    2010, 30(1):  152-177. 
    摘要 ( 2805 )   PDF (1579KB) ( 170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文通过对30位在华外籍就业人员的深度访谈,以其作为城市强势外来者的视角,来考察这一人群在中国城市的工作生活状况,揭示他们的文化认知及社会适应的特点。最后,笔者提出了有关强势外来者社会适应的若干命题。
     
    在华外籍就业人员的社会适应
    刘伟
    2010, 30(1):  152. 
    摘要 ( 368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文通过对30位在华外籍就业人员的深度访谈,以其作为城市强势外来者的视角,来考察这一人群在中国城市的工作生活状况,揭示他们的文化认知及社会适应的特点。最后,笔者提出了有关强势外来者社会适应的若干命题。
    “工具性”色彩的淡化:一种新健康观的生成与实践 以绍兴醴村为例
    姚泽麟
    2010, 30(1):  178-204. 
    摘要 ( 2646 )   PDF (1725KB) ( 119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国内学术界目前还鲜有以医学社会学作为理论视角来探讨当下的医疗、疾病与健康问题。本文基于长三角一个村庄的调查材料,试图从医学社会学角度来讨论当地村民从新中国成立前至今“健康观”的变迁过程。通过新旧健康观的描述与对比,文章主要考察了新健康观变化的内容与动力。村民日益赋予健康以一种崇高的价值,健康观中原有的“工具性”色彩正逐渐淡化。由现代化过程所带来的经济发展与生活水平的提高是新健康观生成的最大动力,而国家在其中的直接作用则非常微小。本文认为,健康观是观察现代化的一个角度,也是考察国家与农民关系的一个新窗口。
     
    “工具性”色彩的淡化:一种新健康观的生成与实践   以绍兴醴村为例
    姚泽麟
    2010, 30(1):  178. 
    摘要 ( 380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国内学术界目前还鲜有以医学社会学作为理论视角来探讨当下的医疗、疾病与健康问题。本文基于长三角一个村庄的调查材料,试图从医学社会学角度来讨论当地村民从新中国成立前至今“健康观”的变迁过程。通过新旧健康观的描述与对比,文章主要考察了新健康观变化的内容与动力。村民日益赋予健康以一种崇高的价值,健康观中原有的“工具性”色彩正逐渐淡化。由现代化过程所带来的经济发展与生活水平的提高是新健康观生成的最大动力,而国家在其中的直接作用则非常微小。本文认为,健康观是观察现代化的一个角度,也是考察国家与农民关系的一个新窗口。
     
    马丹丹属下能说话吗   “诉苦文类”的民族志批评
    马丹丹
    2010, 30(1):  205. 
    摘要 ( 408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文回顾了“诉苦”的中国经验,以诉苦文类涵盖丰富的诉苦文本,意不在诉苦本身,而是透过诉苦的权力谱系开展民族志批评,指出诉苦权力塑造的主体性包含的被占有支配能量,吸附了庶民研究者与主体欲望同构的缓冲地带。尽管如此,由于民族志批评者的寄生性,诉苦谱系的节点拆解了封闭的现代性寓言,苦痛的延展使得属下呈现出差异性、延迟性的庶民性裂痕,从而揭示知识分子“中介化”的困境。
    属下能说话吗:“诉苦文类”的民族志批评
    马丹丹
    2010, 30(1):  205-235. 
    摘要 ( 2469 )   PDF (1832KB) ( 141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文回顾了“诉苦”的中国经验,以诉苦文类涵盖丰富的诉苦文本,意不在诉苦本身,而是透过诉苦的权力谱系开展民族志批评,指出诉苦权力塑造的主体性包含的被占有支配能量,吸附了庶民研究者与主体欲望同构的缓冲地带。尽管如此,由于民族志批评者的寄生性,诉苦谱系的节点拆解了封闭的现代性寓言,苦痛的延展使得属下呈现出差异性、延迟性的庶民性裂痕,从而揭示知识分子“中介化”的困境。
     
    会议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