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17年 第37卷 第4期    刊出日期:2017-07-20
    专题一:性别与信仰:中国农村研究
    因病信教农民的宗教心理及其演变:试论把握“信念”概念对理解中国农村宗教实践的启示
    周浪, 孙秋云
    2017, 37(4):  1-31. 
    摘要 ( 1581 )   HTML   PDF (1852KB) ( 105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文通过对苏北望村基督徒因病信教现象的考察,关注信教农民的宗教心理及其演变。用"信念"来把握农民"信"的起点心理,它蕴含了个体面临生命困境时寻求宗教帮助并对之赋以期许的自然心态和家庭伦理。"信念"的宗教建构、"信念"的情感嵌入以及"信仰"要求三个宗教操演环节促使个体心理的由俗入圣。基于原有病型及其疗效基础上的个体与宗教间的互动,信徒发生了信念坍塌、信念过渡和信仰升级三种类型的心理分化。"信念"操演与分化构成了农民宗教心理演变的机理,也形塑了农民的信仰方式。文章进一步探讨"信念"对于理解中国农村宗教实践中的个体宗教心理、宗教皈信、宗教复兴等议题所具有的启发。

    传统乡村社会小农家庭女性的经济贡献及其决定因素
    李楠, 李亚婧
    2017, 37(4):  32-58. 
    摘要 ( 1338 )   HTML   PDF (1465KB) ( 97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文利用20世纪30年代日本满铁农村实态惯行调查数据,对中国传统乡村社会女性的经济贡献及其地区差异的根源进行考察。研究发现,在中国传统乡村社会,女性劳动参与在小农家庭的财富积累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女性劳动参与率每增加1%,农户拥有的土地财产数量增加0.3%。进一步分析可知,这种作用在南北方存在巨大差异,女性劳动参与仅对南方小农家庭的财富积累具有重要影响,女性劳动参与率每增加1%,农户拥有的土地财富增加0.2%。本文认为,南北方地理禀赋所导致的农户经济结构差异是女性的经济贡献存在地区差异的重要原因。本文不仅揭示了中国传统社会女性对家庭的经济贡献的地区差异及其根源,也对当前女性社会地位的相关研究有所贡献。

    专题二:社会流动与社会平等研究
    乡城流动与儿童认知发展:基于2012年中国城镇化与劳动移民调查数据的分析
    闫伯汉
    2017, 37(4):  59-89. 
    摘要 ( 1312 )   HTML   PDF (1622KB) ( 82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文利用2012年中国城镇化与劳动移民调查数据,以儿童的认知发展水平为研究对象,以阶层再生产为分析视角,基于认知发展理论探讨农民工流动对子女认知发展的影响。研究发现,流动儿童拥有比留守儿童更高的认知水平,流动儿童相对较好的家庭背景为其认知发展提供了实质性帮助,乡城迁移中流动儿童的认知发展主要通过"转校"等机制得到促进;对于留守儿童来说,其认知劣势与父母外出工作并无显著的统计关系,而主要归因于家庭贫乏的文化资本和经济资本、子女数较多的家庭结构、较低的学前教育接受率或就读学校质量的低下。但是,流动儿童的认知水平整体上仍低于城市儿童,其认知发展仍然受到自身社会阶层条件和境遇的深刻限制,"流动"所带来的各类"认知收益"是有限的。

    大学如何改变寒门学子命运:家庭贫困、非认知能力和初职收入
    许多多
    2017, 37(4):  90-118. 
    摘要 ( 1907 )   HTML   PDF (1743KB) ( 195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社会分层和流动研究发现,在接受过大学教育的人中,社会经济地位的代际相关性降低,甚至是消失了。这一发现被看做大学教育促进社会流动的有力证据,但其作用机制往往被简单地归因于学生的高度选择性或者劳动力市场中大学文凭的符号效应,大学教育过程本身对学生人力资本提高的作用却被忽略了。本文利用一个对大学生群体为期五年的追踪调查数据,试图证明大学教育自身对家庭背景影响的削弱作用,来自于为不同社会阶层出身的学生提供一个公平开放的学习锻炼环境,帮助他们,特别是那些来自弱势家庭的学生,提高自身的非认知能力,以应对毕业后的工作。

    代际累积与子代住房资源获得的不平等:基于广州的个案分析
    谌鸿燕
    2017, 37(4):  119-142. 
    摘要 ( 1599 )   HTML   PDF (1622KB) ( 71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文通过"代际累积"概念探讨了父代住房支持的差异引发的子代住房不平等问题。参考以往通过"优势累积/劣势累积"两条因果路径分析社会不平等的方法和最新文献对累积过程的关注,本研究将弥补以往累积与社会不平等研究忽视代际分析的不足,从因果机制和过程分析两方面推进代际累积对住房不平等的解释。对前者的研究发现,住房制度改革拓宽了个体住房资源获得的渠道,父代家庭对子代的住房支持从无到有、由小变大,其对住房不平等的影响也日渐凸显;对后者的研究表明,代际累积这一因果机制所解释的住房不平等并非稳定不变的,受一些因素的影响,既有累积趋势可能会发生异于原初累积方向的变动,甚至是累积断裂。这一发现弥补了代际优势/劣势累积这一因果机制未能澄清累积过程中波动存在的理论缺憾。

    论文
    从“志在富民”到“文化自觉”:费孝通先生晚年的思想转向
    周飞舟
    2017, 37(4):  143-187. 
    摘要 ( 1749 )   HTML   PDF (1145KB) ( 96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文是对费孝通先生晚年思想转向之成因的研究。费孝通晚年的研究强调理论与实践并重,力倡"文化自觉",由早年注重西方文化变而偏重于中国传统文化。通过对费孝通晚年著作的详细考察,本文认为,费孝通的思想转向是他在对中国现实社会的不间断的调查、实践和反思中形成的。这种思想转向是一种"社会科学"的转向,而不是文化立场的转变。本文以四个部分来论述这种转向的发生。前两个部分讨论费孝通晚年谱写的"两篇文章",即小城镇和乡镇企业研究、民族和边区开发研究。在这两个领域的经验研究中,费孝通都遇到了社会学和人类学上的挑战,他发现:乡村工业、民族和边区的发展都不只是经济社会政策的问题,甚至也不是经济和社会结构的问题,而是和其背后"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心态和文化有关。如何把握这些心态和文化,是本文的第三个部分,即费孝通晚年社会学方法论的主要内容。费先生从英国人类学家Leach因《江村经济》所提出的两个方法论问题入手,在生命的最后十多年里展开了漫长而严谨的反思。反思的结果一方面是对社会学研究方法论的新看法,也是对上述两个经验问题的总回答,另一方面是对"文化自觉"理论的方法论补充。本文的最后一个部分讨论的是费孝通作为一个社会科学家,晚年如何身体力行,在"差序格局"中"推己及人",延续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以天下为己任的士大夫精神,是为真正的"文化自觉"。

    实践的紧迫性
    罗朝明
    2017, 37(4):  188-216. 
    摘要 ( 1403 )   HTML   PDF (1382KB) ( 69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紧迫性是实践的本质属性之一,实践紧迫性在思想史上却遭到长期遮蔽。布迪厄虽然曾多次提到这一议题,但从未有过专题论述。本文对实践紧迫性做了现象学社会学深描,澄清了它的三重必不可少的意蕴。通过考察人们对以独具时代特征的样式现身的实践紧迫性的体验,阐明了其所包含的三层意涵,同时揭示它对被诸事缠身的现代人的社会性情与心灵习性造成的影响。从实践紧迫性的意蕴,尤其是现代性情境下的实践紧迫性体验及其后果出发,本文重构了"实践紧迫性"这个具有生产性的概念,从而揭示了实践紧迫性及其体验之于理解与解释社会的可能性,至于实践紧迫性概念的其他理论意义则有待未来的探索。

    观点与链接:在线社交网络中的群体政治极化:一个微观行为的解释框架
    陈福平, 许丹红
    2017, 37(4):  217-240. 
    摘要 ( 1435 )   HTML   PDF (1595KB) ( 73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群体政治极化是互联网传播领域长期关注的重要现象,然而进入社会化媒体时代,网络群体极化的状况和形成机理是否发生了变化?为此本文分析了从观点生产到链接构建的群体极化机制,并结合在线社交网络用户数据与跨国比较数据进行了验证。研究发现,在社交网络的技术、媒介和社会网络三重特性的相互作用下,使用者会选择观点的隔离并转而链接同质群体,这一建构过程最终导致网络群体极化的产生。对跨国数据的分析也表明,在政治观点表达更为活跃的社交网络中,人们认知到相异观点的几率却下降了。因此,如何在新媒体时代构建一个多元协商的网络治理环境,我们或许可以从观点和链接两个方面入手。

    《社会》2017年第4期整期全文
    2017, 37(4):  242. 
    摘要 ( 537 )   HTML   PDF (21107KB) ( 13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