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点击排行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比较历史社会学视野下的“列宁式政党”——列宁《怎么办?》新释
    应星
    社会杂志    2023, 43 (5): 56-86.  
    摘要1109)   HTML57)    PDF(pc) (3304KB)(1276)    收藏
    本文基于比较历史社会学和组织社会学的视角,在将俄国社会民主工党与俄国革命民粹派、第二国际社会民主党以及中国共产党进行相关比较的意义上,对列宁建党理论的经典著作《怎么办?》作了新的诠释。本文先分析了“灌输”机制在欧洲、俄国和中国的异同,而后重点解析了《怎么办?》第四章中三个核心的组织问题:通过对比韦伯对职业政治家的分析,阐释了列宁对职业革命家组织的重要性的理解;通过与中共白区工作的比较,突出了列宁提出把精干的组织核心与差序的组织圈层结合起来的意义;通过与俄国革命民粹派及第二国际的比较,展示了列宁关于政党组织的密谋性和集中性思想的渊源及其流变。本文的上述分析为“组织的武器”这一经典的论题赋予了新的理解。文章最后指出了中国社会学在单位和组织研究上从技术性分析走向追根溯源的政治性分析的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 何谓“名分”?——一项基于“关系性”的本土研究
    翟学伟
    社会杂志    2024, 44 (6): 1-30.  
    摘要1085)   HTML46)    PDF(pc) (3100KB)(531)    收藏
    本土概念在现代社会科学研究中常被现有的学科概念所置换,使得概念本义及其研究框架难以彰显。名分就是这样一个被等级、角色、身份及其行为规范所取代的概念,以至于学界对名分的解释仅停留于表面。通过比较这些概念及其范畴组合,本文发现,名分之义需要在自己的概念组合中得到理解,由此推演出其社会运行的真实含义。本文认为,名分是礼制和礼仪的操作化,其意义是在真实的纵向关系运作中确立匹配性的尊卑,以维持日常秩序。本文检视从西方移植而来的角色或身份,发现共性都是建立于“自我同一性”之上,而名分运行需要在政治与社会观念和现实中建立一个“场域同一性”。后者之所以可能,是因为“礼”在认知上的整体性运行,其内在的关系线索是由“天地君亲师”提供的。如果一个人能在认知上形成这个场域中的关系全景图,他就能清晰地了解自己的行动路线和行为方式,同时也构成了纵向关系运行本身所期待的秩序、稳定与和谐。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 中国女性初育后的长期就业轨迹——基于序列分析的探索
    杨一纯, 於嘉, 谢宇
    社会杂志    2023, 43 (5): 167-203.  
    摘要1020)   HTML142)    PDF(pc) (3419KB)(1120)    收藏
    女性初次生育后就业状态的转变是劳动力市场性别不平等的重要机制。以往研究大多将就业视为静态单一性事件,缺乏基于生命历程的长期动态视角。本文使用2014年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的生命史数据,采用序列分析技术,刻画出中国出生于1940—1978年的非农职业女性在初育前后共计21年的六类典型就业轨迹,女性的就业时期涵盖了建国初期、市场转型初期和转型成熟期三个重要的劳动力市场转型节点。结合社会变迁,本文进一步探讨了女性就业轨迹的世代转变和影响女性就业因素的变迁。结果显示,随着世代变迁,中国女性就业轨迹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明显增加,人力资本、制度庇护与照料责任的保护作用则显著削弱。本研究有助于加深学界对市场改革和劳动力市场性别不平等的认知。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4. “五服”与“三代”:从中国婚姻法禁婚范围的变迁看“性别”与“姓别”
    赵晓力
    社会杂志    2023, 43 (5): 87-111.  
    摘要1011)   HTML63)    PDF(pc) (2257KB)(655)    收藏
    从清末变法开始,中国婚姻法的禁婚范围经历了一个从“五服”到“三代”的转变。中国传统社会自周代以后奉行“同宗不婚”的周礼,对中表婚则听民自便,法所不禁。1930年《中华民国民法典·亲属编》按照男女平等原则,将中国传统亲属分类——宗亲和外亲——改为西方式的血亲和姻亲,五服之外的宗亲和三代以内的中表亲能否结婚便成为问题。本文通过考察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婚姻自由原则与民间“同宗不婚”之礼的矛盾和198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优生政策与婚姻自由原则在中表婚问题上的冲突,指出这些矛盾冲突的根源在于中西亲属分类凿枘不入,中国亲属分类是建立在社会性的“男女姓别”基础上,而不是生物性的“男女性别”基础上,传统社会“同宗不婚”和“中表为婚”是由于亲属制度重内轻外而非重男轻女造成的。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5. 后物质主义价值观与中国居民的政治参与——基于世代差异的分析视角
    池上新, 石耀东, 黄继朝
    社会杂志    2023, 43 (5): 204-234.  
    摘要861)   HTML68)    PDF(pc) (2922KB)(695)    收藏
    基于世界价值观调查(WVS2018)的中国数据,本文从世代差异的分析视角考察了后物质主义价值观对中国居民政治参与的影响。研究发现,第一,当前中国居民的后物质主义价值观得分并不高,但呈现明显的世代差异,成长于改革开放之后的世代显著更高,并随着世代后移呈现递增趋势;第二,政治参与的世代效应在不同维度上有所差异,成长于改革开放之后的世代在制度外政治参与、网络政治参与上呈现世代递增趋势,在基层选举参与上则相反;第三,后物质主义价值观对基层选举参与的影响不显著,但对制度外政治参与、网络政治参与有促进作用,并且,对制度外政治参与的影响随着世代后移呈现递增趋势。研究证实,社会发展所带来的公众价值观的变迁,可以作为解释当代中国居民制度外政治参与和网络政治参与的文化变量之一,同时指出在价值观、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引导上需要更加关注年轻世代。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6. 优势累积抑或资源互补?代际视角下本地居民首套住房区位分化研究——以上海为例
    穆学英, 崔璨, 卢婷婷, 常鹤影
    社会杂志    2024, 44 (6): 194-216.  
    摘要675)   HTML31)    PDF(pc) (2689KB)(224)    收藏
    本文强调区位在居民住房分化中的重要性,并超越了既有研究的个体视角,重点考察家庭背景对居民首套住房区位选择的影响。本研究以上海本地居民为例发现,父母具备较高的教育水平和经济水平,以及在体制内工作,均有助于子女获得更好区位的住房。然而,父母房产对子女首套住房的区位有显著的抑制效应,子女在面对住房区位和面积的取舍时更倾向于选择“远大新”。此外,父母工作单位的性质对父母房产的抑制效应还具有调节作用,尤其是对在体制内工作的父母群体的影响更为显著。本研究为理解住房分化提供了空间视角,有助于深化理解代际传递在住房分化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7. 古今之间:父子伦理变迁与五四家庭想象——重探鲁迅《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
    孙尧天
    社会杂志    2024, 44 (6): 65-96.  
    摘要668)   HTML17)    PDF(pc) (3731KB)(255)    收藏
    鲁迅《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不仅专注于讨论父子伦理,也颇具代表性地传达了五四家庭革命者的世界观与历史意识。在尼采与生物进化论的启示下,鲁迅要求“父亲”发挥主体能动性并提倡“幼者本位”。同时,鲁迅强调社会改造对重建家庭的意义,而他对“社会”的理解与“一战”后国家主义的退潮和“人类”意识的兴起有关。鲁迅对“爱”的重视既延续了清末家庭革命的脉络,又受到同一时期日本白桦派作家的影响,他试图借助这些力量冲击明清以降日益刻板与形式化的礼教,进而突破孝道内在的悖论。鲁迅以“父亲”身份回应了时代命题,呈现出古今之间的对话和张力,他对父子伦理主动性的强调和对互助型社会的想象,对于今天围绕家庭问题的讨论仍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8. 礼乐文明的构成:“文质论”社会理论初探
    吴飞
    社会杂志    2023, 43 (5): 1-21.  
    摘要608)   HTML73)    PDF(pc) (1899KB)(512)    收藏
    相对于古希腊的城邦文明和现代西方的社会文明,传统中国形成了一种礼乐文明,其基本构成方式是“文质论”。质即自然,文即文明,文明是通过将内在于质的纹理文饰出来,所以,文明在根本上来自自然,不能超越、改变和破坏自然。礼学中的尚文尚质,在根本上都是一种文。“文质论”何以构成礼乐文明?本文分为礼仪和礼制两个层次讨论:礼仪是仪式层面的礼,其内在原理是以礼文来节文人情;礼制是社会政治层面的各种制度,其构成原理与礼仪相同。在这个层面,亲亲即质,尊尊即文。人类的群体生活并非文明的建构,而有其自然基础,即亲亲。由亲亲生出尊尊,就是在自然生生共同体中发现内在的尊尊秩序,把它文饰出来,并建立更大范围的文明共同体。在这个意义上,国家并不是必要的恶、社会契约或暴力机构,而是对生生共同体的文明转化。由于“文质论”和西方社会理论一样,并不把国家政治当做最高的文明制度,我们视之为一种社会理论,但它也与希腊政治哲学有共同之处,即来自自然,归于自然。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9. “稳定”的心理建构:乡村中老年教师集体身份认同与流动趋向的历史叙事
    李彩虹, 朱志勇
    社会杂志    2023, 43 (5): 139-166.  
    摘要541)   HTML38)    PDF(pc) (3347KB)(600)    收藏
    本研究以内蒙古东部的一所原国营农场小学作为个案,深入探析了快速城镇化进程中民族地区乡村中老年教师的流动趋向、特点及其原因,结合历史变迁和地区发展的视角“理解”其在多重情境中的人生抉择。研究发现,在管理体制改革、单位制变迁、教育管理体制变革的历史进程中,国营农场的中老年教师基于体制性身份、合法性身份、专业性身份的交叉建构,历时性地衍生出包含生存保障性认同、情感认同与依恋、专业效能感与自我认同三元要素的集体身份认同。该身份认同是单位成员基于紧密的社会共同体,因集体利益、集体意识、集体情感联结汇合而成的价值倾向与情感归属。最终,三元集体认同合力推进了中老年教师群体以“稳定”为内核的心理建构,解析了少有人关注的乡村中老年教师留守现象。在城镇化持续推进的当下,本研究对于促进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0. 统一而治殊:论顾炎武的“混合体制论”
    曹正汉
    社会杂志    2023, 43 (5): 22-55.  
    摘要496)   HTML35)    PDF(pc) (3128KB)(500)    收藏
    顾炎武在《郡县论》中提出一种著名的改革理论,即在郡县制的框架内引入封建制的自治原则,形成“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的混合体制。对于这种混合体制论的意义,当代学者通常把它视为中央与地方关系的理论,或者视为地方分权论或“地方自治论”,认为其目的是在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间实现平衡。本文的观点是,顾炎武的混合体制论不只是中央与地方关系的理论,也不只是地方分权论,还是处理“一统”与“治理”之关系的理论,特别是处理“一统”与“治理”之矛盾的理论,其中的核心思想可以概括为“统一而治殊”。本文的目的是论证这种观点,并进一步探讨“统一而治殊”的内在含义和思想来源及其实现机制和制度条件。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1. 为伤害“定价”:医疗损害纠纷中的通约实践
    张龙
    社会杂志    2023, 43 (5): 112-138.  
    摘要483)   HTML53)    PDF(pc) (2794KB)(524)    收藏
    对医疗损害赔偿的既有研究通常将重心放在赔偿制度或赔偿后果上,但是对确定赔偿金的微观社会过程,尤其是医疗损害纠纷中不同性质的损失和数量化的处理后果之间存在的张力,学界缺乏足够关注。基于笔者在中国北方某市三甲医院纠纷处理科室的田野调查,本文试图呈现不同渠道下医疗损害赔偿的完整“定价”过程。本文认为,医疗损害纠纷中的关键争议离不开通约,即将不同的属性转化为同一数量尺度的社会过程。研究发现,医疗损害纠纷中的通约实践通常在价值(价值的整合)、认知(信息的简化)和技术(测量的精准)三个维度展开,并且因不同渠道的制度化程度和不同属性的可通约程度而呈现不一样的展开形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2. 探寻组织研究的中国视角——第二十届“组织社会学实证研究工作坊”综述
    社会杂志    2023, 43 (5): 235-240.  
    摘要444)   HTML63)    PDF(pc) (620KB)(820)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3. 农业转型过程中的技术剥离——基于稷县植保技术的推广与应用的研究
    梅晶哲, 戴优升
    社会杂志    2024, 44 (4): 57-86.  
    摘要438)   HTML23)    PDF(pc) (3077KB)(213)    收藏
    本文从农业生产中农民的技术应用困境角度切入,探讨农业转型过程中农民与农业技术的关系变迁。基于对河北省稷县植保技术推广的案例考察,本文指出,农业技术推广的项目运作推动了农业技术从农民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转移。通过重构农民的实践技术和提高现代农业技术的获取门槛,实现了专业知识对实践知识的替代;通过加大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扶持力度,不断挤压以互助互惠为核心的熟人服务的生存空间,实现了技术服务中经济关系对社会关系的覆盖。农业技术的知识性剥离与社会性剥离,导致技术本身和技术服务与农民的双重脱节。农业现代化的实现离不开小农群体的现代化,应当重视小农户的技术需求,重构以小农户为核心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最终实现以农民为主体的农业现代化。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4. 观念因何而变?——子女性别与父母对孝道伦理的认同
    余家庆, 胡安宁, 薛森
    社会杂志    2025, 45 (1): 203-223.  
    摘要436)   HTML38)    PDF(pc) (2882KB)(382)    收藏

    虽然孝道研究通常侧重于关注从子女到父母的向上关系,但代际之间的联系往往是双向的。父母对孝道伦理的认同变化不仅凸显了对子女的角色期待,也是厘清中国传统孝道总体变迁的重要切入点。本文提出一个与性别角色相关的家庭分析框架,揭示了中国孝道变迁的微观基础与现实脉络,并基于中国家庭动态追踪调查(CFPS)的2014年数据,利用头胎性别的外生特征,识别子女性别对亲代双元孝道认同的因果效应。研究发现,平均而言,生女儿的父母在权威型孝道观念认同上低于生儿子的父母,但对相互型孝道观念的认同相对更高。一方面,女儿婚后的“从夫居”安排改变了家庭的代际同住模式,进而削弱了父母对权威型孝道的伦理认同;另一方面,在父母生病时,成年女儿更可能提供照料支持,这种代际互动满足了父母对亲情的情感期待,促进了父母对相互型孝道的伦理认同。生育率下降与独生女家庭比重的上升推动了家庭子女性别结构的变化,这一变化是解释中国孝道伦理变迁的重要因素之一。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5. “人民性是中国式现代化发展实践的本质特征”笔谈
    周飞舟, 文军, 陈雪婧, 王天夫, 郑莉
    社会杂志    2025, 45 (1): 1-56.  
    摘要424)   HTML84)    PDF(pc) (5721KB)(421)    收藏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6. “像正常人一样”:艾滋病抗病毒治疗与感染者日常生活的建构
    黄泽宇, 黄盈盈
    社会杂志    2025, 45 (1): 57-88.  
    摘要411)   HTML64)    PDF(pc) (3353KB)(306)    收藏

    本文基于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访谈与观察,以“正常”为核心概念,探讨抗病毒治疗如何通过打造“正常”参与到感染者日常生活的建构中,感染者又如何通过自身的生活实践与规范对话。艾滋治理体系将打造符合医学标准的“正常身体”以保障社会安全视为首要目标,将抗病毒治疗作为针对感染者的正常化改造。为此,治理体系借助道德与法律将接受抗病毒治疗塑造为感染者的责任与义务,同时为其擘画了一个“正常未来”,使得接受抗病毒治疗成为感染者自然而然的选择。然而,在接受治疗后,感染者会产生诸多“异常感”和对“正常生活”究竟为何的质疑,但为了维持治疗,他们会根据自己的生活逻辑建构有别于甚至背离规范的“正常生活”。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7. 熟人关系、道德评价与市场价格竞争——以河南省西村的民宿经营为例
    罗聪聪
    社会杂志    2025, 45 (1): 89-115.  
    摘要315)   HTML47)    PDF(pc) (2923KB)(233)    收藏

    借助河南省西村民宿定价的案例,本文探究了熟人社会何以遏制市场低价竞争。研究发现,熟人关系中的道德评价机制对价格竞争秩序的形成发挥了调节作用。道德评价机制通过公共化和道德化的环节,以议论、传话、减少互动和不予配合等方式,推动经营者之间形成有序定价——不同类型民宿保持价格差异,同类型民宿约定价格底线。熟人关系内化的利益共享和相互照顾的互惠规范是道德评价调节价格竞争的道德基础。本文展现了道德评价的作用方式及其与市场力量的动态互动,有助于揭示乡村市场竞争秩序所具有的道德内涵与中国特色,对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具有重要启发意义。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8. 重新发现“自然”:抗战前燕京学派社区研究传统的三重转换
    刘圆圆
    社会杂志    2025, 45 (1): 172-202.  
    摘要300)   HTML41)    PDF(pc) (3192KB)(208)    收藏

    作为学科史研究对象的燕京学派,对其的讨论还远没有结束。本文沿着燕京大学社会学学科的发展轨迹,呈现抗战前社区研究传统的三重转换。早期燕大的社会学研究笼罩于“宗教与社会合一”的视角下,致力于社会再造。自许仕廉开始,衡量社会学学科发达的标准在于与自然科学的切近程度。作为社会试验所的清河市镇,是燕京学派“区域”研究传统的开端,将控制“自然”作为衡量社会进步的尺度。在吴文藻以功能分析涵化人文区位学的理论转向促成了社区研究的学术转向后,“文化”这一无法被控制的社会恒常,成为社区研究的重心。当“功能”取代了“因果”,“比较法”取代了“实验法”,“社会的自然史”取代了以往简单机械的“社会的历史重造”,也标志着社会学真正区别于自然科学的学科地位得以确立。在此过程中,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从来都不是彼此的对手,燕京学派的社区研究传统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从未脱离自然,而是建立在自然的基础之上逐渐转向关于“人”本身的文化分析。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9. 智能制造甘愿:人工智能训练的劳动组织形式与控制策略
    黄晖
    社会杂志    2025, 45 (2): 1-31.  
    摘要268)   HTML26)    PDF(pc) (3331KB)(189)    收藏

    日前,生成式大模型的轰然问世引发社会对其“智能”背后的密集型不稳定劳动的关注。基于笔者对三家不同类型的人工智能公司的劳动社会学考察,本文探究了人工智能大模型生产的底层劳动组织形式及其控制策略。研究发现,人工智能训练以项目制为核心,构建了一种以内包、外包和众包为主要组织形式的灵活劳动体制。尽管该劳动体制削弱了劳动者的自主性,加剧了劳动的不稳定性,但资本通过数智游戏、技能清零、职业复魅等控制手段向人工智能训练师施加霸权权力,使之甘愿在不稳定的劳动关系中通过“让人变成机器的工作让机器变得像人”。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0. “生活”自耕农:杨开道早期理论(1927—1937)中的农民形象
    陈烨广
    社会杂志    2025, 45 (1): 143-171.  
    摘要179)   HTML14)    PDF(pc) (3057KB)(201)    收藏

    本文根据杨开道早期理论(1927—1937)中对于农民问题的讨论试图说明:通过转译巴特菲尔德的理论和探讨“乡村生活运动”这一理论渊源,并基于占华北农村人口中大多数的“有产自耕农”这一原型,杨开道构建出了一种努力维持“生活平衡”且心态深受“日常烦恼”影响的农民形象。在这种类型的农民身上,杨开道看到了承担地方自治和产业现代化的潜力,从而提出了一种将政治改革和经济发展方案建立在该主体之上的设想。本文认为,这一形象具有显著的本土色彩,可以为理解农民提供一种新的视角。另外,本文通过呈现该形象的西学渊源及杨开道的本土化努力,致力于为中国早期社会学寻求理论对话的新基础。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