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09年 第29卷 第4期    刊出日期:2009-07-20
    组织与社会
    市场转型与“单位”变迁再论“单位”研究
    李路路 苗大雷 王修晓
    2009, 29(4):  1-25. 
    摘要 ( 3239 )   PDF (763KB) ( 87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改革开放三十年后,中国基本实现了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中国城市社会的基层组织制度和社会秩序,尤其是“单位”和“单位体制”,也随之发生了深刻的改变。本文对在市场转型的制度背景下的“单位”变迁研究进行了系统的梳理。文章从概念辨析入手,分为“单位”体制及其变迁、单位内部的权力结构与行为方式、单位与社会分层三个方面展开具体论述。作者认为,采用细致的个案调查方法来研究不同类型“单位”的内部权力结构和行为方式,挖掘“单位”社会分层效应的具体微观机制,进而探讨“单位”和“单位体制”的变迁,并且,以此为参照来理解中国社会组织的新特点、新功能,将是“单位”研究的方向所在。

    师徒关系合同化与劳动政治:东北某国有制造企业的个案研究
    王星
    2009, 29(4):  26-58. 
    摘要 ( 3598 )   PDF (1575KB) ( 92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师徒制属于中国国有企业技能形成的一种制度性安排。计划经济时期,师徒传承成为国有企业主要的技能形成手段,但在国有企业市场化改制过程中,出现了师徒间的技能传承危机。师徒制在国企改革前后不同的技能传承效果,根源于企业治理的协调机制所提供的相关制度安排是否与之相匹配。师徒关系合同化改革改变了师徒关系的性质:由非市场性的关系结构演变为市场性的关系结构。这引发了围绕技能控制而展开的劳动政治,影响了企业内的生产秩序。

    公共管理学研究
    后农业税费时代乡镇政府的项目包装行为:以东北特拉河镇为例
    冯猛
    2009, 29(4):  59-78. 
    摘要 ( 3108 )   PDF (731KB) ( 72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文以东北某农业乡镇——特拉河镇为例,分析了农村税费改革之后乡镇财政结构的变化,以及在这种结构之下乡镇政府的项目包装行为。税费改革之前,乡镇财政主要是一种“向下要”财政结构,乡镇政府主要是通过向农民征收税费的形式来实现本级政府的财政收入。税费改革之后,“项目财政”成为乡镇政府增加本级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而这种财政收入的获得是乡镇政府通过申请“项目资金”来实现的。通过对特拉河镇大鹅养殖项目的考察,我们发现,在乡镇政府项目申请过程中,镇政府将大鹅养殖产业链条上的每个流程都包装成为项目,以此向上级政府申请资金,并且通过虚报数量、宣传、政绩化等手段来提高项目申请的成功率。笔者认为,“向上要”财政结构决定了乡镇政府的项目包装行为。

    论文
    消费主义和“同志”空间:都市生活的另类欲望地图
    魏伟
    2009, 29(4):  79-106. 
    摘要 ( 4289 )   PDF (1032KB) ( 128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基于对在成都市同性恋社区中桑拿、酒吧和健身房等“同志”商业性场所的民族志研究,本文以列斐伏尔的“空间的生产”的视角,探讨了在目前中国都市消费革命的推动下,作为新的“差异空间”的“同志”空间的生产和发展。笔者认为,市场经济和消费主义的兴起,使传统上属于私人领域的同性恋问题被置于属于公共范畴的市场经济之中,并赢得了新的社会合法性。虽然仍然面临诸多来自国家和社会的压制,但“同志”人群公共空间的拓展,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消费革命所带来的“解放”和“自由”。这些商业性场所是“同志”社区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参与社区的活动,同志人群在性、语言、兴趣和价值观念等方面彼此认同,构成了后来“同志运动”得以发展的文化基础。

    文学研究
    女同性恋者的婚姻和家庭给传统婚姻制度带来的挑战
    陈亚亚
    2009, 29(4):  107-129. 
    摘要 ( 4547 )   PDF (886KB) ( 260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男同性恋者的婚姻在近些年来的报道和研究中比较受关注,但关于女同性恋者的婚姻状态的研究却非常少,而女同性恋者的婚姻相对男同性恋者有着明显的差异,因而不能一概而论。本文通过网上参与式观察的方式,考察了国内女同性恋者的婚姻状态。笔者选取了网上论坛中较为集中的三个焦点议题:形式婚姻、婚外恋和亲子关系,从女同性恋者所面临的婚姻压力和婚姻困境等现状出发进行分析,反思传统婚姻制度的局限性及其对同性恋伴侣关系的不兼容性。最后提出建议,希望通过渐进方式提升大众意识,在此基础上对传统婚姻制度进行修订,力图使所涉及到的各方都得到一个较为满意的身份和生活保障。

    证伪:社会科学研究的可能与必然 兼与张杨商榷
    尹海洁 庞文
    2009, 29(4):  130-147. 
    摘要 ( 3250 )   PDF (717KB) ( 123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文针对张杨《证伪在社会科学中可能吗?》一文展开争鸣与论述,指出证伪是理论检验的必然结果之一,相对于证实而言,证伪更有效、更可靠。本文还就张杨文中对波普尔证伪理论的误解做了澄清,指出波普尔的证伪并非“单个反例证伪”,证伪、可证伪性、证伪主义三者之间也存在着明显的区别,不能加以混淆。文章就张文提出的证伪在社会科学中面临的四个挑战做出一一回应:(1)“迪昂奎因命题”不能成为证伪的诘问;(2)穆勒命题不能挑战证伪主义;(3)统计陈述不是概率陈述;(4)限界条件与证伪的结合使社会科学的理论更加科学。

    再论证伪主义的问题:对尹海洁、庞文商榷的答复
    张杨
    2009, 29(4):  148-166. 
    摘要 ( 3117 )   PDF (766KB) ( 76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文回应了尹海洁等两位作者对笔者的批评,并再次质疑了证伪主义在社会科学中的适用性。本文指出,由于“迪昂奎因”命题的存在以及社会科学命题的或然性,简单证伪并不可能;而波普尔和尹文所谓的复杂证伪则不可取,因为这种证伪本质上基于归纳法,相对于证实并无优越性和简便性,因而也就失去了波普尔立论的根基。同时,社会科学的统计检验自有其意义,并不需要冠以“证伪”的名号;而“可证伪性”即使存在,但在定量研究中既缺乏操作性,又完全被涵盖于 “解释力”这个概念之中。基于以上理由,“可证伪性”不具备成为社会科学和非科学的划界标准的意义,证伪主义不是社会科学赖以立基的逻辑基础。本文还延伸讨论了证伪、限界条件和发展社会科学经验研究的关系。

    论文
    国家法团主义视域下政府与非政府组织的互动关系研究
    张钟汝 范明林 王拓涵
    2009, 29(4):  167-194. 
    摘要 ( 3175 )   PDF (1136KB) ( 110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研究以法团主义理论为基础,以授权、控制和垄断性等概念为分析工具,运用个案研究方法对上海市不同类型的非政府组织与政府的互动关系这一议题,做了比较深入和全面的分析与探讨。从国家法团主义的理论视角来看,由个案与政府互动关系的研究中可以提出以下两个创新概念:“庇护性国家法团主义”和“层级性国家法团主义” 。采用同样的理论视角来观察中国的国家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本研究的发现是: 它们正经历着一个由“直柱型的国家与社会关系状态”向“漏斗型的国家与社会关系状态”的转变过程,这种转变多少显现了国家与社会关系已经出现了模糊的分界。

    影视理论研究
    Social Forces 2007年刊文述评
    阳妙艳
    2009, 29(4):  195-218. 
    摘要 ( 2168 )   PDF (792KB) ( 51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会议综述
    第二届中国环境社会学学术研讨会综述
    刘海健 王毅杰
    2009, 29(4):  219-223. 
    摘要 ( 2162 )   PDF (374KB) ( 55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