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11年 第31卷 第3期    刊出日期:2011-05-20
    论文
    中国新生代农民工:社会态度和行为选择
    李培林 | 田丰
    2011, 31(3):  1-23. 
    摘要 ( 4442 )   PDF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0世纪80年代以后出生的“新生代农民工”现已达到约1亿人,成为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加快推动城镇化进程的关键人群。与“老一代农民工”相比,新生代农民工的价值取向和行为规则等已发生很大变化。本文基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2008年“全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数据,比较分析了新生代农民工的收入状况、受教育水平、工作技能、消费特征和地位认同,并重点分析了“代际”(新生代)和“阶层”(农民工)两个因素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处境、行为取向和社会态度的影响,以及收入、生活压力和社会态度三者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生活压力的变化和个人权利意识的增强,对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态度和行为取向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以理抗争:都市集体行动的策略——以广州南园的业主维权为例
    朱健刚
    2011, 31(3):  24-41. 
    摘要 ( 3049 )   PDF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文描述和分析了广州一个社区就物业管理费和业委会展开的集体行动,试图说明在城市中产阶层业主维权运动中,以中老年人为主体的社区运动及其行动策略的产生,一方面是“依法抗争”的理性选择的结果,另一方面受到“以理抗争”的多重文化逻辑的影响,即包括行动者基于利益理性的“依法抗争”、基于家园认同所寻求的日常生活的道德平衡,以及以往社会主义群众动员孕育的人民抗争的话语/价值体系。城市社区治理中的“以理抗争”与中国农村基层社会的“以法抗争”,既有着相似性,又有差异性,在一定程度上,它推动了中国城市社区治理结构的转变。

    “维控型”政权——多重结构中的乡镇政权特性
    欧阳静
    2011, 31(3):  42-67. 
    摘要 ( 2501 )   PDF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乡镇的“中心工作”表征了乡镇的功能与角色特征,藉此能透析乡镇的某些具体特性。然而,这个视角仅能反映乡镇政权特性的各个侧面,难以揭示深藏于其所处的多重结构之中的本质特性,即处于国家与社会的交接处的乡镇既列于官僚制组织序列的末梢,又处于一个自上而下的压力型体制之下,同时还面对一个自下而上的乡村社会。这一独特的多重结构型塑了乡镇“维控型”政权这一本质特性。若要型塑这一特性,势必将国家政权建设着眼于乡镇政权运作的结构之上。

    文化研究
    跨越国家赋予的权利?——对广州市业主抗争的个案研究
    庄文嘉
    2011, 31(3):  88-113. 
    摘要 ( 3784 )   PDF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维权实践的屡屡受挫逐渐使广州业主抗争者看到了另一个层面集体诉求的对象——不合理的规则。于是,一方面,对规则制定权威的信任,促使他们改变抗争诉求,将反应性的规则执行参与行动转换为进取性的规则制定参与行动。另一方面,“有组织抗争”增进了跨小区层面的业主团结和相互信任感,将原本没有直接利益关联的业主个人的微观社会资本转换成为组织的宏观社会资本。不过,为了避免被指责为与当地政府作对,抗争者在建构抗争话语和策略时不得不向国家靠拢,使得国家支配性的政治话语和国家赋权的一元性制度安排融入了动员结构进而规制了抗争行动。结果,业主们提出的进取性诉求,不过是倚仗高阶规则之权威要求低阶规则制定者兑现国家既已赋予的权利而已。

    资本下乡与山林流转——来自湖北S镇的经验
    郭亮
    2011, 31(3):  114-137. 
    摘要 ( 2617 )   PDF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伴随着林权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当前,牟利性资本正在大规模地进入山林开发领域,这正迎合了乡镇政府招商引资的需要,由此形成了山林流转的初始动力。在流转过程中,资本充分利用了乡村社会中的非正式资源和正式资源,从而使得流转的效率大为提高。虽然,从表面上看,流转是基于农户的自愿原则,但深入的实证研究可以发现,流转的发生大多是被动员、被操纵的结果,因而造成了程序正义与实质不平等的矛盾。由于基层社会的权力关系对权利形态的塑造,产权建设的孤军深入无法保障农户的实质利益。从某种意义上说,农户土地收益的增加不仅要有新的“权利束”的出现,同时关键还在于这种新的产权合约与其所嵌入于其中的政治环境之间能够相互协调。

    论文
    参军:制度变迁下的社会分层与个体选择性流动
    汪建华
    2011, 31(3):  138-154. 
    摘要 ( 3177 )   PDF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国家制度变迁不仅带来社会分层机制的变化,也促使个体对流动机会做出主动选择,因此,地位获得模式不能仅考虑分层机制而忽略微观个体选择性流动的影响。基于CGSS2006数据,本文对参军问题的分析支持了这种观点。研究发现,参军作为政治忠诚的体现,对个体的回报在改革后有较大下降;不同时期参军地位获得模式体现着社会分层机制的变化和对参军回报审视后个体选择性流动的共同作用;当参军能带来较高回报时,参军资源在不同地位群体间体现出更大的不平等。〖JP2〗最后,在参军期间的地位获得上,由于权力的屏蔽效应,个体选择性流动使得此时的地位获得出现了与一般模式截然相反的趋势,即农村青年和体力劳动者的子女反而有更高的入党比例。〖JP〗

    Perceptions of Distributive Justice of the Residents in Contemporary China’s Large Cities: An Empirical Study Based on the Survey in Shanghai〖JP〗
    王甫勤
    2011, 31(3):  155-183. 
    摘要 ( 2457 )   PDF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文从自利理论和归因理论出发,以2006年8月-2007年1月上海大学社会学系“上海市居民的阶层地位与社会意识”调查数据为基础,分析当前中国大城市居民的分配公平感及其形成机制。研究发现,大城市居民对主要社会群体的收入分配感到明显不公平。阶层地位是否具有优势对居民分配公平感的形成没有显著影响,但社会经济地位及其对导致社会不平等的归因则与分配公平感明显相关。具有优势经济地位的群体既直接影响人们的分配公平感,又通过对社会不平等的归因偏好间接影响人们的分配公平感。归因偏好对分配公平感的影响比社会经济地位的影响更加显著:越是将社会不平等归因于个人绩效因素(内因),其分配公平感就越强;越是将社会不平等归因于权力、政策因素(外因),其分配不公平感就越强。

    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Carbon Emission in the Household Comsumption Peak Period in China〖JP〗
    陈佳瑛|彭希哲
    2011, 31(3):  184-199. 
    摘要 ( 2521 )   PDF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文将家庭消费高峰期因素纳入,试探讨家庭消费结构变化对于中国碳排放量的影响。根据家庭生命周期理论在消费领域的相关研究,本文以家庭成员在40〖CD*2〗54岁年龄段可能存在更多消费为假设,在修正了STIRPAT环境压力模型的基础上,用“家庭户碳排放模型”分析了家庭消费阶段差异对碳排放变化的影响;同时,采用情景分析方法,对未来家庭消费高峰期变化对碳排放的可能影响做了预测分析。

    社会资本与地位获得——简单与复杂的因果机制和因果联结
    吕涛
    2011, 31(3):  200-223. 
    摘要 ( 2895 )   PDF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传统观点强调所动员的社会资本独立于行动者个人资本带来地位回报的因果机制,是一种基于简单因果关系类型的理论建构。基于复杂因果关系视角,本文强调总体社会对社会位置的社会必要性效率约束,所动员的社会资本带来地位回报的过程,是以行动者自身人力资本为条件的复杂因果机制。观察社会资本与地位获得复杂因果关系的研究假设,应着重审视社会资本与人力资本复合结果与地位获得之间的正向关联性。

    “主体间性—干预行动”框架:质性研究的反思谱系
    郑庆杰
    2011, 31(3):  224-241. 
    摘要 ( 2485 )   PDF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质性研究中存在三种困境:主体间性、表述政治、参与行动。前两者是认识论意义上的困境,后者是解放政治和行动意义上的困境。他们在反思广度、深度、力度方面层层递进、步步深入。从对对象的反思到将研究作为反思对象,从认知研究到行动研究,共同构成了质性研究的“主体间性-干预行动”反思谱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