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下载排行

    一年内发表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 最近1个月下载排行 | 最近1年下载排行

    当前位置: 最近1个月下载排行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策略、规则及权力结构—— 一所中学高三教师名单的公布
    汪玲萍;苏红
    社会杂志    2007, 27 (5): 162-162.  
    摘要3051)      PDF(pc) (793KB)(560)    收藏

    本文以改革后的苏北的一所县级重点中学为个案,以围绕高三教师名单公布的升级事件为切入点,从组织的微观视角出发,描述在升级事件中的教师在各种情境下如何利用手头的已有资源来展开行动的策略,并在游戏各方的行动中构建出一个特有的组织权力结构。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 中国社会文化背景下社会网络资本的测量
    王卫东
    社会杂志    2009, 29 (3): 146-158.  
    摘要3591)      PDF(pc) (523KB)(1316)    收藏

    本文提出了一套由网络规模、网顶、网差、网络异质性、网络的密度所构成的社会网络资本的测量模型。基于2003年和2006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借助结构方程模型的方法,验证了这个测量模型在中国社会文化背景下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同时,也说明了春节拜年网是测量中国人社会网络资本的有效工具。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 邻里政治: 城市基层的权力操作策略与国家社会的粘连模式
    桂勇
    社会杂志    2007, 27 (6): 102-102.  
    摘要3005)      PDF(pc) (906KB)(1066)    收藏

    在社会转型期国家对城市邻里社会的动员控制能力这一问题上存在着“断裂”论与“嵌入”论两种对立的观点。本文提出了一种介于两者之间的“粘连”理论,即国家对城市邻里仍旧拥有一定的动员控制能力,但这种能力受到各种社会政治因素相当大的限制。本文通过对相关经验资料的分析,指出国家与城市邻里社会间的这种粘连状态是由邻里中具有非制度化特征的权力操作模式及其背后的社会结构、动力机制等因素决定的。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4. 从财富分配到风险分配:中国社会结构重组的一种新路径
    李友梅
    社会杂志    2008, 28 (6): 1-14.  
    摘要3211)      PDF(pc) (590KB)(886)    收藏
    在开放社会背景下,推动社会结构重组的力量是多样的,不同力量对社会结构的影响各不相同,它们的相互重叠和冲突,使社会结构变得异常复杂。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有关我国社会结构的社会学研究主要是基于财富分配逻辑而进行的阶级阶层分析,在研究方法上以民族国家为基础并侧重于从经济关系看问题。本文认为,到21世纪初,风险社会作为对中国社会结构产生关键性影响的另一种力量开始崛起。一方面,风险的弥散性和普遍性使得跨越阶级、阶层、职业、性别、信仰和种族而进行全社会动员成为可能,从新的角度和新的范围带动公民社会的生产;另一方面,具体风险的分布又在一定程度上同阶级、阶层的分化同构,强化后者的分化。同时,风险的利用还可能成为生产新的社会冲突的动力。财富分配逻辑与风险分配逻辑在中国语境下的互动将使中国社会结构在新世纪出现一种新的趋势。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5. 认识中国的不平等
    谢宇
    社会杂志    2010, 30 (3): 1-20.  
    摘要6828)      PDF(pc) (2099KB)(954)    收藏

    摘要:基于以往的研究,作者在本文中进一步提出了以下命题:(1)中国的不平等很大程度上受到一些集体机制的影响,例如区域和单位;(2)传统中国的政治意识形态助长了以业绩为基础的不平等,业绩被认为能够促进民众的集体福利;(3)目前很多中国人认为不平等是经济发展的一种不可避免的后果。有鉴于此,作者认为,社会不平等的问题本身在当今中国不太可能造成政治和社会的不稳定。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6. 双重抛弃:社会与社会学的张力——兼与肖瑛商榷
    郭强
    社会杂志    2010, 30 (3): 21-43.  
    摘要3008)      PDF(pc) (1584KB)(727)    收藏

    摘要:没有社会的社会学和没有社会学的社会是社会与社会学彼此抛弃的必然结果。社会学要回归社会,必须明确其知识体系的基础,即社会和社会性的概念界定、基本内涵、社会主体。但社会概念的空泛化、去人化使其合法性、根性得以丧失。肖瑛给出了回归社会学的辅路途径,布迪厄引入“场域”代替“社会”。社会与社会学的张力导致社会与社会学相行渐远,社会和社会学的双重失根也成为必然。社会的失序、社会性中介的断裂、媒体与大众单一化终结了社会性,也终结着社会学。社会与社会学的张力的化解成为社会和社会学发展必须跨越的一道坎。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7. 基层权力运作的逻辑:上海社区实地研究
    金桥
    社会杂志    2010, 30 (3): 44-64.  
    摘要3150)      PDF(pc) (1924KB)(855)    收藏

    摘要:城市社区具有自身独特的权力运作逻辑,这一逻辑存在于行动者之间的互动过程之中。本研究选择居民委员会作为切入点,通过考察居委书记、居委委员、居委干事与其他组织的成员、居民区积极分子、普通居民以及某些特殊群体之间的互动过程,对城市社区权力运作或互动过程及其背后的逻辑展开分析。研究发现,在与不同群体的交往过程中,居委会工作者展示出了多种形态的权力,包括人情交往的权力、半科层化的权力、资源交换的权力、组织合作的权力和各种策略性的权力等,并最终概括出城市社区权力运作的五种逻辑,即依附逻辑、协商合作逻辑、精英主导逻辑、人情逻辑和服务交换逻辑。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51)
    8. 在制度与关系之间:商业银行小企业信贷中的信任建构
    杨慧宇
    社会杂志    2010, 30 (3): 65-82.  
    摘要2901)      PDF(pc) (1592KB)(536)    收藏

    摘要:本文从信任的角度出发,发现交易中的关系信任和制度信任是交织作用的,并促进了信贷交易,二者都是通过行动者发挥作用,行动者在行动中遵循的是“自我〖CD*2〗情境”策略。制度化的信任在经济生活中凸现出它的重要地位,并具备了一定的独立性,是现代企业的基础,是不可替代的。制度信任的缺陷可由关系信任弥补;关系信任的风险,须制度信任制约。只有建立良好的制度,关系才能更好地发挥其积极意义,克服其负面效应。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9. 多元话语分析:社会分析模式的新尝试
    谢立中
    社会杂志    2010, 30 (2): 1-19.  
    摘要3714)      PDF(pc) (1469KB)(1369)    收藏

    话语分析就是对那些已经说出来的“话”究竟是以怎样的方式以及按照什么样的规则被说出和被传播的过程加以分析。多元话语分析就是从多元主义的立场对话语进行分析。倡导多元话语分析的目的是消除以实证主义和古典诠释社会学为主要代表的传统“实在论”分析模式在社会研究中的影响。多元话语分析包括话语策略分析和话语构成规则分析等基本程序。采用多元话语分析模式进行社会研究,对我们具有多方面的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0. 主族控制下的族群杂居村落:权力的文化网络视角
    张和清
    社会杂志    2010, 30 (2): 20-44.  
    摘要3289)      PDF(pc) (1977KB)(852)    收藏

    本文借助“权力的文化网络”视角,深层再现云南省一个少数民族山区——蚌岚河槽(村庄)传统主族控制和毕摩操控的村落政治格局。作者认为,1949年以前槽区的社会政治局面是主族控制和毕摩操控,主族及其首领毕摩依靠乡村文化网络获得权威和认受性,他们在权力的文化网络中发挥着组织领导的作用,凭借对乡村文化网络(族群内部的宗族关系和宗教信仰以及族群关系等)的操控,主族及其首领毕摩有力地控制着乡村社会。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1. 族群与教育不平等:我国西部少数民族教育获得的一项实证研究
    洪岩璧
    社会杂志    2010, 30 (2): 45-73.  
    摘要3940)      PDF(pc) (1782KB)(1071)    收藏

    摘 要:本文通过梳理国内外有关族群(民族)分层的文献,认为有必要把“民族”纳入到中国的市场转型和社会分层理论框架之中,并从教育获得的角度对这一问题进行实证分析。影响中国少数民族教育获得的因素主要包括:城乡地域区隔、职业结构(阶层)、文化差异和国家政治进程(政策变迁)。基于对2004年中国西部抽样调查数据分析,作者发现:(1)基础教育阶段入学的族群差异主要由城乡差别和阶层不平等造成,族群不平等已不显著;(2)少数民族子女高中升学概率依然显著低于汉族,其原因部分在于城乡、地域和阶层因素,部分在于少数民族和汉族的文化差异(如语言环境)等因素;(3)与汉族教育不平等的代际传递模式不同,少数民族教育不平等的代际传承以资源转化模式为主,从而影响了不同族群在教育扩展中的获益程度。总体而言,虽然中国西部少数民族的教育获得仍显著落后于汉族,但其教育不平等更多地来自城乡和阶层之间的差异。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2. 组织、工作与情感异化:一项对厦门保险代理人的调查
    盛思鑫
    社会杂志    2010, 30 (2): 74-100.  
    摘要3349)      PDF(pc) (1615KB)(926)    收藏

    在借鉴西方保险业营销模式的同时,中国的保险公司对其代理人实行了激进的情感管理。由于较为普遍的社会抵制,保险代理人经常体验到负面情感。而在工作中,对人际关系过度的商业化使用,不仅破坏了代理人原有正常的社会网络,还妨碍了代理人在生活中与他人建立非商业性的关系。“保险生活化,生活保险化”的工作意识形态更是模糊了工作与生活的界限,使保险代理人的工作不可避免地陷入深刻的情感矛盾和冲突之中。尽管代理人通过一系列的策略试图消解这些矛盾与冲突,但是任何的努力都可能加深个体的非人化问题,最终带来情感异化的后果。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3. 脆弱的团结:对台兴工厂连锁骚乱事件的分析
    黄 岩
    社会杂志    2010, 30 (2): 101-115.  
    摘要3261)      PDF(pc) (1460KB)(839)    收藏

    全球化正在改变中国的产业结构和劳资关系,在华南地区兴起的大量代工企业中,数以千万计的外来打工者面临外来资本和本地政府的双重压迫,他们基于生存而进行的抗争是一种脆弱的抗争。本文从微观机理上剖析了抗争发生的原因及骚乱升级的机会结构,指出了抗争走向失败或沉寂的社会根源,并以此回应海内外其他学者的观察。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4. 单位团体献血运作的过程与机制:以北京市T大学为个案
    余成普
    社会杂志    2010, 30 (2): 116-143.  
    摘要3510)      PDF(pc) (1817KB)(978)    收藏

    本文在中国社会结构转型和血液制度变迁的背景下,以T大学的一次“女生节”献血活动为关键案例,应用集体行动的有关理论,分析单位团体献血的运作过程和运作机制。本文认为自愿无偿献血的运作过程是一个意义框架建构和延伸的过程。无偿并非没有任何激励,只是淡化物质激励,更多地强调象征激励,即对符号、话语、意义、价值等的突出,这不仅表达了对献血者的尊重,也促进了献血框架的再生产。单位团体献血的有效运作有赖于单位内部的结构易得性,由于高校具有更强的结构易得性,自然成为团体献血的主体。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5. 幸福感城乡差异的元分析
    张军华
    社会杂志    2010, 30 (2): 144-155.  
    摘要2968)      PDF(pc) (1624KB)(1167)    收藏

    对国内涉及幸福感城乡差异的18项调查研究进行元分析,结果发现,城镇人幸福感比农村人幸福感高,且可以从社会比较和社会适应两方面进行解释。这一结果排除了发表偏倚,具有稳定性。国内对这一问题之所以存在争论,主要是因调查工具的不同造成的,即工具质量越高,越容易得出城镇人幸福感高的结论。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6. “汽车梦”的社会建构:对《南方周末》(1998~2007)汽车广告内容的分析
    林晓珊
    社会杂志    2010, 30 (2): 156-177.  
    摘要3795)      PDF(pc) (2114KB)(799)    收藏

    今日中国,拥有汽车已成为大多数城市家庭幸福生活的一种理想。在“汽车梦”的社会建构过程中,作为一种消费意识形态的汽车广告在其中起了非常大的作用。本文以《南方周末》(1998~2007)为例,对近十年的汽车广告内容进行分析。文章认为,“个体享乐性想象认同”和“社会参照性成功认同”是汽车广告用来建构“汽车梦”的两个重要的“认同策略”,其影响作用远远超过了汽车广告中的“功用策略”,对广告内容分析的结果证明了本文所提出的研究假设。文章最后对“汽车梦”为什么在近十年得到极力建构的社会根源进行了探讨,并对其所带来的潜在的社会后果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7. 互联网与抗争行动:理论模型、中国经验及研究进展
    黄荣贵
    社会杂志    2010, 30 (2): 178-197.  
    摘要3811)      PDF(pc) (1549KB)(918)    收藏

    互联网的出现对抗争行动产生了显著的影响,关于互联网与抗争行动的研究也逐年增多。由于这些研究分散于不同学科,不同研究之间缺乏相对统一的理论框架,从而妨碍了研究的进一步发展。笔者对相关的文献进行回顾与梳理,归纳了互联网影响抗争行动的三种不同的理论模型。此外,本文还回顾了在中国情景下的研究成果,包括互联网与抗争行动、市民社会发育等议题。在此基础上,作者最后对今后可能的研究方向进行了简要的讨论。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8. 从“策略”到“伦理”:对“依法抗争”的批评性讨论
    吴长青
    社会杂志    2010, 30 (2): 198-214.  
    摘要3434)      PDF(pc) (1540KB)(776)    收藏

    受“依法抗争”概念的影响,当前的农民抗争研究过于强调抗争过程中的策略,忽略了抗争中伦理的重要性。笔者在概括“依法抗争”洞察力基础上,指出了其局限性,并试图引入伦理视角以弥补这一缺陷。本文继而评述了伦理视角的研究进展,在田野研究的基础上,探讨了伦理视角在研究农民抗争中的独到解释力。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9. 当代中国底层社会“以身抗争”的效度和限度分析:一个“艾滋村民”抗争维权的启示
    王洪伟
    社会杂志    2010, 30 (2): 215-234.  
    摘要3525)      PDF(pc) (1624KB)(1365)    收藏

    通过对鄂豫两省艾滋疫情高发区“艾滋村民”抗争的考察,笔者提出了当代中国底层社会抗争的两种社会学逻辑:求助于外的“合法抗争”和求助于内的“以身抗争”,一起形成了当代中国底层社会抗争的具有解释力、却又不同逻辑的社会学分析框架。本文考察了“以身抗争”模式的形成机理和运转规则,发现中国底层农民抗争的“非政治性”、“弱组织性”和“具体利益性”取向,“有组织”的政治抗争乃至革命性转化是不太可能的。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0. 中国社会思想及其现代性——第七届中国社会思想史年会综述
    董运生
    社会杂志    2010, 30 (2): 235-240.  
    摘要2877)      PDF(pc) (1340KB)(849)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