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下载排行

    一年内发表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 最近1个月下载排行 | 最近1年下载排行

    当前位置: 三年内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比较历史社会学视野下的“列宁式政党”——列宁《怎么办?》新释
    应星
    社会杂志    2023, 43 (5): 56-86.  
    摘要1073)   HTML57)    PDF(pc) (3304KB)(1257)    收藏
    本文基于比较历史社会学和组织社会学的视角,在将俄国社会民主工党与俄国革命民粹派、第二国际社会民主党以及中国共产党进行相关比较的意义上,对列宁建党理论的经典著作《怎么办?》作了新的诠释。本文先分析了“灌输”机制在欧洲、俄国和中国的异同,而后重点解析了《怎么办?》第四章中三个核心的组织问题:通过对比韦伯对职业政治家的分析,阐释了列宁对职业革命家组织的重要性的理解;通过与中共白区工作的比较,突出了列宁提出把精干的组织核心与差序的组织圈层结合起来的意义;通过与俄国革命民粹派及第二国际的比较,展示了列宁关于政党组织的密谋性和集中性思想的渊源及其流变。本文的上述分析为“组织的武器”这一经典的论题赋予了新的理解。文章最后指出了中国社会学在单位和组织研究上从技术性分析走向追根溯源的政治性分析的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 生育动机的世代与性别差异分析——基于CFPS2020数据
    盛禾, 李建新
    社会杂志    2023, 43 (3): 187-212.  
    摘要2143)   HTML189)    PDF(pc) (2591KB)(1215)    收藏
    当前中国的低生育率问题已成为公认的事实,其中,生育观念的转变具有关键性影响。生育动机是生育观念的重要构成部分,本文聚焦“为什么要生养子女”这一问题,考察生育动机的世代与性别差异。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2020年(CFPS2020)的数据,本研究将生育动机划分为“低意愿与消极”“个体导向为主”“双导向情感型”“家庭导向为主”四类。研究发现,超过一半的中国居民仍具有家庭导向为主的生育动机,但存在世代差异,且已发生根本性的代际转变。在“80后”“90后”中,以家庭导向为主的生育动机逐渐丧失主导地位,个体导向为主的生育动机大幅度增加。另外,男性的生育动机比女性更加传统。随着出生世代的变化,男女在生育动机上的差异存在扩大的趋势,本研究从教育获得变迁的角度对此提供了可能的解释。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 中国女性初育后的长期就业轨迹——基于序列分析的探索
    杨一纯, 於嘉, 谢宇
    社会杂志    2023, 43 (5): 167-203.  
    摘要997)   HTML142)    PDF(pc) (3419KB)(1095)    收藏
    女性初次生育后就业状态的转变是劳动力市场性别不平等的重要机制。以往研究大多将就业视为静态单一性事件,缺乏基于生命历程的长期动态视角。本文使用2014年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的生命史数据,采用序列分析技术,刻画出中国出生于1940—1978年的非农职业女性在初育前后共计21年的六类典型就业轨迹,女性的就业时期涵盖了建国初期、市场转型初期和转型成熟期三个重要的劳动力市场转型节点。结合社会变迁,本文进一步探讨了女性就业轨迹的世代转变和影响女性就业因素的变迁。结果显示,随着世代变迁,中国女性就业轨迹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明显增加,人力资本、制度庇护与照料责任的保护作用则显著削弱。本研究有助于加深学界对市场改革和劳动力市场性别不平等的认知。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4. 关怀的限度:养老机构认知症照护的民族志研究
    吴心越
    社会杂志    2023, 43 (3): 162-186.  
    摘要1654)   HTML87)    PDF(pc) (2763KB)(1076)    收藏
    本文基于对养老机构的田野调查,揭示了认知症长者的生活世界和多重境遇。首先,病程发展中的“经验断连”改变了认知症长者的存在性状况,具体表现为自我连续性的断裂和主体间的沟通障碍。从家庭进入机构则使长者从原有的意义世界进一步脱嵌。在养老机构中,照护管理体制拆解了认知症作为一个类别范畴的操作性意义,但作为污名标签的“老年痴呆”又显现于日常的符号互动过程中,这种“正常”与“异常”的辩证关系反过来影响了认知症长者的现实处境。最后,文章呈现了认知症照护中的伦理两难和权宜性实践,并指出良善的照护应当基于具体境遇下的审慎决策和实践探索。这种特殊的照护关系也为我们提供了思考人格身份和主体间性的新的路径。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5. 权利与权力:福柯治理术论述中的法律问题
    肖瑛
    社会杂志    2023, 43 (3): 1-53.  
    摘要1845)   HTML509)    PDF(pc) (5360KB)(1071)    收藏
    权利与权力之关系是西方政治思想的核心议题之一,达成了法律或法律规定的国家主权与个人权利既是权力实践的合法性来源又是其目标和边界的“正统共识”。但福柯在法兰西学院的系列课程中以治理术为主题,从不同角度对知识与权力之关系做了系统分析,展现了权力与权利、治理与法律错综复杂的历史关系,颠覆了上述共识。他在梳理中世纪以来欧洲社会治理史的过程中,一方面论证了国家和个人的主权权利是在具体的权力机制中形成的;另一方面强调,从管治到纪律再到生命权力,治理术的构成和变迁是一个以不同方式对权利和法律进行殖民的过程,并且因知识的掩饰,这些殖民机制愈发隐蔽。在对现代欧美资本主义制度做出上述揭露后,福柯并不反对治理,只是反对过度治理,也不主张返回正统的个人权利和国家主权,而是强调建构“新的权利”。这一新权利就是“批判”,即在具体的历史脉络中揭示权力与知识的共谋,呈现理性是如何成为支配人的治理机制的。福柯的灵魂深处闪烁着积极的“怀旧”之光,公元前后斯多葛学派的“自我治理”与二战后德国的新自由主义治理术是其光源。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6. 再造微笑:实践知识在唇腭裂治疗中的生成
    刘丹, 黄盈盈
    社会杂志    2022, 42 (6): 132-159.  
    摘要2502)   HTML67)    PDF(pc) (2802KB)(1067)    收藏
    本文基于实践的医疗社会学脉络,分析了唇腭裂治疗知识在实践情景下的生成过程与具体面向。 基于规范性的元主题,唇腭裂治疗的目标在于“打造正常面部、重建正常生活”。 一方面,围绕着面部重建手术,唇腭裂治疗的实践知识在具体情境下生成了两种身体技术——护理按摩与语音训练——分别形塑着孩子外显态与功能态的身体,使之不断接近正常。 另一方面,随着治疗进程的推进和孩子的成长发展,“重建正常生活”的逻辑进一步凸显,成为唇腭裂治疗实践知识的另一个侧面, 具体体现为两种生活逻辑——遵循成长发展轨迹和挖掘个体的身体价值。 这两种逻辑旨在培养社会态、 行动态的身体潜力,倡导遵循儿童成长轨迹,并在此基础上发展特长、赢得竞争,以应对健全主义社会的背景下唇腭裂儿童未来强烈的不确定性。 通过治疗的日常化以及育儿实践的医学化,这些规范性的实践知识从医疗场景延伸到社会生活,由医学知识转变为社会化知识。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7. “单方索取”还是“相互需要”——代际同住中的需求组合与亲子选择
    陶涛, 钟雨奇, 黄静怡
    社会杂志    2022, 42 (6): 214-240.  
    摘要2960)   HTML124)    PDF(pc) (2222KB)(1049)    收藏
    基于2018年中国老年社会追踪调查的数据,本文深入挖掘老年人与成年子女的同住需求组合类型,并分析其中子女的性别和排行两个维度的同住机制。研究发现,在中国,代际互惠的合作型同住占据首要地位,代际重心下移和浓厚的互惠色彩是当今代际同住的主流, 城乡之间代际互惠的逻辑存在差异。从代际同住机制看,特别是在农村,儿子依旧是同住选择偏好的对象,但女儿在代际同住中更有可能承担赡养的责任;农村地区排行靠后的子女在代际同住中更有可能得到父母的帮扶,也更有可能承担赡养的责任。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8. 时间之窗与时间之创——留守经历对主观幸福感影响的时间效应
    刘志军, 杨帅, 王岩
    社会杂志    2022, 42 (6): 188-213.  
    摘要2837)   HTML96)    PDF(pc) (2532KB)(1023)    收藏
    本文从生命历程视角出发,基于 2018 年“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数据,从累积留守时长、结束留守时长、留守阶段、留守时监护类型等维度分析了童年期留守经历对个体成年后主观幸福感的影响。 研究发现,留守经历对个体主观幸福感有长期负面影响,并具有“双重时间效应”:累积留守时间越长,对留守者成年后主观幸福感造成的负面冲击越大, 且留守者成年后主观幸福感并不会因结束留守时长的增加而回升; 留守经历对个体主观幸福感的负面影响呈现“初中留守<小学留守<学前留守”的逆向递增特点,即学前阶段是影响个体主观幸福感的“关键窗口”;无论是哪个阶段,单亲监护和祖辈监护都会对个体主观幸福感产生负面影响,且呈现“单亲监护>祖辈监护>双亲监护”的特点。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9. 转型时期中国社会公平感的变迁历程及其解释因素
    徐延辉, 孔一舟
    社会杂志    2023, 43 (3): 213-242.  
    摘要1586)   HTML96)    PDF(pc) (3056KB)(900)    收藏
    基于2010—2018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的重复截面数据,本文对两大转型期中国社会公平感的变迁历程及其解释因素进行了探讨。在历史转型期,随着社会市场的建立和不断完善,社会公平感出现了迅速下降后又快速上升的趋势;在当前转型期,总社会流动率和向上流动比不断上升,社会公平感表现出波动上升的趋势。代际流动等社会结构因素是影响社会公平感变迁的基本要素,主观阶层流动感是社会公平感的直接来源,而文化规范是影响社会公平感的稳定潜在因素。本文从社会分层与流动的角度考察社会公平,发现社会公平与公平感具有统一性,但公平感所依据的道德观念已经随着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与心态转型发生了改变。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0. 方言距离与城市流动人口犯罪的同群效应——基于广州、深圳、东莞三市的实证分析
    章平, 许哲玮
    社会杂志    2022, 42 (5): 181-206.  
    摘要2347)   HTML125)    PDF(pc) (3133KB)(881)    收藏
    在快速城市化过程中,由人口流动带来的区域文化碰撞在推动经济增长的同时,也深刻影响着社会融合。基于中国裁判文书网、《汉语方言大词典》、2017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的数据,本文以广州、深圳、东莞三大人口超千万的人口净流入城市为例进行实证分析,以方言距离为文化差异的代理变量,研究其如何影响城市流动人口的同乡团伙犯罪行为。研究表明,方言距离与流动人口同乡团伙犯罪显著正相关,同群效应是文化差异增加流动人口同乡团伙犯罪率的主要途径之一。本文从方言距离视角解读城市化过程中文化隔阂对城市社会和谐稳定的影响,丰富了文化影响移民犯罪及治理的理论探索,对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1. 探寻组织研究的中国视角——第二十届“组织社会学实证研究工作坊”综述
    社会杂志    2023, 43 (5): 235-240.  
    摘要437)   HTML63)    PDF(pc) (620KB)(806)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2. 流动的责任边界:基层政府的业务与政治
    潘桐
    社会杂志    2023, 43 (3): 135-161.  
    摘要1448)   HTML64)    PDF(pc) (2894KB)(674)    收藏
    本文以一起“非正常上访”的事件过程为研究案例,探讨了基层政府责任边界的变化以及相关行动策略的产生。基层政府具有“业务部门”和“政治单位”的双重角色面向,其行为逻辑也不同——前者适用理性官僚制,清晰的任务边界设计在实践过程中使得基层政府责任边界模糊,为其规避风险留有制度空间;后者适用于政治统合制,模糊的任务边界设计反而迫使基层政府重新清晰其责任边界,展现出担当的一面。基层政府受两种制度逻辑的影响,责任边界呈现出“流动性”的特征,其行为也从“风险规避”向“风险担当”转化。本文使用“流动的责任边界”作为分析框架,强调情境变化和基层政府的双重角色面向在其行为塑造过程中的作用,以此对话和发展已有的基层政府责任研究。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3. 后物质主义价值观与中国居民的政治参与——基于世代差异的分析视角
    池上新, 石耀东, 黄继朝
    社会杂志    2023, 43 (5): 204-234.  
    摘要848)   HTML68)    PDF(pc) (2922KB)(674)    收藏
    基于世界价值观调查(WVS2018)的中国数据,本文从世代差异的分析视角考察了后物质主义价值观对中国居民政治参与的影响。研究发现,第一,当前中国居民的后物质主义价值观得分并不高,但呈现明显的世代差异,成长于改革开放之后的世代显著更高,并随着世代后移呈现递增趋势;第二,政治参与的世代效应在不同维度上有所差异,成长于改革开放之后的世代在制度外政治参与、网络政治参与上呈现世代递增趋势,在基层选举参与上则相反;第三,后物质主义价值观对基层选举参与的影响不显著,但对制度外政治参与、网络政治参与有促进作用,并且,对制度外政治参与的影响随着世代后移呈现递增趋势。研究证实,社会发展所带来的公众价值观的变迁,可以作为解释当代中国居民制度外政治参与和网络政治参与的文化变量之一,同时指出在价值观、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引导上需要更加关注年轻世代。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4. 丧礼相声与民国时期京津平民的社会关系运作
    李小东
    社会杂志    2022, 42 (6): 160-187.  
    摘要2284)   HTML52)    PDF(pc) (3018KB)(663)    收藏
    在近代城市人口流动增大的背景下,有必要对基于差序格局的社会关系运作方式有何变化展开深入探讨。 虽然民国时期京津两地人口流动规模较大,但其城市文化在旗人生活方式的影响下依然重视基于血缘伦理的礼数。通过分析反映京津城市文化的丧礼相声可以发现, 在人口流动与城市文化碰撞下,京津平民倾向于接纳外人与陌生人进入其丧服体系,亦即差序格局的核心圈层,以完成礼数的正常运行。 民国时期京津平民的社会关系运作逻辑基于“义利之辨”的“交情”与“占便宜”,“交情”使外人、陌生人得以进入差序格局核心圈层,而“占便宜”则是外人、陌生人调适自身在差序格局中的合理位置的过程。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5. “五服”与“三代”:从中国婚姻法禁婚范围的变迁看“性别”与“姓别”
    赵晓力
    社会杂志    2023, 43 (5): 87-111.  
    摘要986)   HTML59)    PDF(pc) (2257KB)(643)    收藏
    从清末变法开始,中国婚姻法的禁婚范围经历了一个从“五服”到“三代”的转变。中国传统社会自周代以后奉行“同宗不婚”的周礼,对中表婚则听民自便,法所不禁。1930年《中华民国民法典·亲属编》按照男女平等原则,将中国传统亲属分类——宗亲和外亲——改为西方式的血亲和姻亲,五服之外的宗亲和三代以内的中表亲能否结婚便成为问题。本文通过考察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婚姻自由原则与民间“同宗不婚”之礼的矛盾和198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优生政策与婚姻自由原则在中表婚问题上的冲突,指出这些矛盾冲突的根源在于中西亲属分类凿枘不入,中国亲属分类是建立在社会性的“男女姓别”基础上,而不是生物性的“男女性别”基础上,传统社会“同宗不婚”和“中表为婚”是由于亲属制度重内轻外而非重男轻女造成的。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6. 无须德性的伦理生活——黑格尔论现代社会的理念
    陈涛
    社会杂志    2022, 42 (5): 95-123.  
    摘要2175)   HTML57)    PDF(pc) (3057KB)(617)    收藏
    比较黑格尔的伦理概念与古代伦理概念的区别有助于澄清现代社会的理念。在亚里士多德那里,“伦理”是一个借助习惯、法律和政制搭建起来的、旨在塑造人的欲求和欲望的生活方式。对于处在自然德性和思虑德性之间的伦理空间而言,习惯、法律和制度并不是自足的,它们着眼并取决于德性。相比之下,在黑格尔那里,现代人无须具备多么高的德性,仅仅通过服从健全的法律和制度就能够驯化自己的欲望,从而赢得他人的承认和自由。不过,我们需要反思,在法律和制度的健全和完备之外是否还有其他可能性?或许,这仍然取决于我们能否在自身的文明传统中再度唤醒某种伦理特质,去驾驭这些理性化的法律和制度,营造出一种值得欲求的共同生活。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7. "无家可归”的孤儿与作为天职的科学——韦伯科学观中的精神气质问题
    孙飞宇
    社会杂志    2023, 43 (3): 54-83.  
    摘要1299)   HTML62)    PDF(pc) (3034KB)(565)    收藏
    本文从施特劳斯的著名断语出发,在广义现象学社会学的传统中,通过分析韦伯的文本,发现韦伯在对于清教徒所做的具有“沉郁”色彩的关于理性化的历史分析中,就已经将清教徒描述成为一种不同于施特劳斯判断的“无家可归的孤儿”形象。这一形象具有“精神分裂症”之意义的形式结构被韦伯理解为“内在亲和力”关系。这一形象和相应的形式结构在韦伯后来的中西文明比较研究中变得更加明确, 也存在于他的社会科学方法论著作中,并且成为他所理解的科学、尤其是社会学的精神气质,是“科学作为天职”的内在要求。对于这一亲和力的发掘既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韦伯思想及其社会学观,也有助于我们思考中国社会科学的主体性建设问题。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8. “稳定”的心理建构:乡村中老年教师集体身份认同与流动趋向的历史叙事
    李彩虹, 朱志勇
    社会杂志    2023, 43 (5): 139-166.  
    摘要530)   HTML38)    PDF(pc) (3347KB)(545)    收藏
    本研究以内蒙古东部的一所原国营农场小学作为个案,深入探析了快速城镇化进程中民族地区乡村中老年教师的流动趋向、特点及其原因,结合历史变迁和地区发展的视角“理解”其在多重情境中的人生抉择。研究发现,在管理体制改革、单位制变迁、教育管理体制变革的历史进程中,国营农场的中老年教师基于体制性身份、合法性身份、专业性身份的交叉建构,历时性地衍生出包含生存保障性认同、情感认同与依恋、专业效能感与自我认同三元要素的集体身份认同。该身份认同是单位成员基于紧密的社会共同体,因集体利益、集体意识、集体情感联结汇合而成的价值倾向与情感归属。最终,三元集体认同合力推进了中老年教师群体以“稳定”为内核的心理建构,解析了少有人关注的乡村中老年教师留守现象。在城镇化持续推进的当下,本研究对于促进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9. 集体制与家户生产——对农业集体化时期生产实践的再考察
    颜燕华
    社会杂志    2023, 43 (3): 111-134.  
    摘要1287)   HTML49)    PDF(pc) (2342KB)(539)    收藏
    本文通过安溪一个产茶村落的个案,对农业集体化时期的生产实践及其产业后果进行了再考察。集体化时期虽然在形式上取消了家族组织,但家族组织的逻辑在实际的生产组织即生产队中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延续,尤其是生产队长居于“公家”与“小家”之间的平衡角色延续了传统家族权威的行动伦理。在生产队长“家长式”的生产决策及以家户为基础的产销安排下,集体生产突破了产销技艺在核心家族内传承的方式,转而扩散到村庄内绝大多数家庭,最终有利于分田到户后的家庭产业和地方茶叶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0. 何谓“名分”?——一项基于“关系性”的本土研究
    翟学伟
    社会杂志    2024, 44 (6): 1-30.  
    摘要1053)   HTML44)    PDF(pc) (3100KB)(516)    收藏
    本土概念在现代社会科学研究中常被现有的学科概念所置换,使得概念本义及其研究框架难以彰显。名分就是这样一个被等级、角色、身份及其行为规范所取代的概念,以至于学界对名分的解释仅停留于表面。通过比较这些概念及其范畴组合,本文发现,名分之义需要在自己的概念组合中得到理解,由此推演出其社会运行的真实含义。本文认为,名分是礼制和礼仪的操作化,其意义是在真实的纵向关系运作中确立匹配性的尊卑,以维持日常秩序。本文检视从西方移植而来的角色或身份,发现共性都是建立于“自我同一性”之上,而名分运行需要在政治与社会观念和现实中建立一个“场域同一性”。后者之所以可能,是因为“礼”在认知上的整体性运行,其内在的关系线索是由“天地君亲师”提供的。如果一个人能在认知上形成这个场域中的关系全景图,他就能清晰地了解自己的行动路线和行为方式,同时也构成了纵向关系运行本身所期待的秩序、稳定与和谐。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