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下载排行

    一年内发表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 最近1个月下载排行 | 最近1年下载排行

    当前位置: 最近1年下载排行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家庭背景与干部地位获得(1950-2003)
    孙明
    社会杂志    2011, 31 (5): 48-69.  
    摘要3491)      PDF(pc) (1573KB)(1280)    收藏

    本文从代际流动的视角出发,以一般资本理论和制度分析作为理论框架,力图揭示改革前后家庭背景影响子代干部地位获得的机制。笔者采用事件史分析方法,利用2003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2003)的数据,对建立的一组假设进行检验。研究发现,在干部“逆向选拔”的制度安排下,军人子弟凭借良好的家庭出身和入党中的优势最有可能成为干部;改革后干部录用制度向“绩效选拔”转变,干部、知识分子的后代通过入党、升学这两个中间机制也在干部选拔中占优势,尤其是中高层干部存在明显的地位再生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 利益、博弈与养老金改革:对养老金制度的政治社会学分析
    杨立雄
    社会杂志    2008, 28 (4): 148-172.  
    摘要2254)      收藏

    本文运用新多元主义理论探讨养老金改革中的利益博弈和私有化改革的发展趋势。对拉美和中东欧国家的研究表明,养老金的改革得益于其特殊的政治体制、外生行动者的支持和政府的强力推动,而否决点的缺失和社会组织力量的弱小又减少了养老金改革的阻力。但对美国、英国和欧洲的分析表明,由于利益的多元化、否决点的分散,以及强大的工会力量,社会保障私有化的改革困难重重。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 男民工与阶层、社会性别、性的主体建构
    黄盈盈,王文卿,潘绥铭
    社会杂志    2011, 31 (5): 114-132.  
    摘要3352)      PDF    收藏

    农民工的“性”问题日益受到社会的关注。本文基于北京地区四个工地136位民工的访谈,以工地男民工“谈小姐”为切入点,将“谈小姐”视为男民工日常生活中的言说实践,以扎根理论的视角来探究“谈话”这种日常活动的建构意义。本文并不停留于男民工对“小姐”形象(谈论的客体)的构建,而是更进一步地探讨:(1)在“谈小姐”的言说实践过程中男民工如何构建出自身的阶层地位、社会性别与性文化;(2)分析阶层、社会性别、性这三者的关系。通过这种主体建构的呈现,本文试图揭示男民工如何寻找自己在这个社会中的定位,以及寻找现实生活中积极的生存策略。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4. 从修身科到公民科:清末民初的小学道德教育转型
    姜汉
    社会杂志    2024, 44 (5): 96-124.  
    摘要487)   HTML9)    PDF(pc) (3446KB)(231)    收藏
    本文聚焦于20世纪20年代初的德育课程改革,力图结合知识阶层自身社会处境的变化来理解道德观念的演变。清末,德育被制度化为修身科,教育人士批判以经学教育为核心的传统德育,希望将西方教学理念应用到修身教学中。其后,受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教育人士开始质疑修身科的合理性,认为应通过研究并参与“社会”来养成道德,由此导向了废止修身科并设置公民科的改革。对经典教育的批判标志着知识阶层开始摆脱传统社会身份,围绕“社会”的讨论则代表着他们在新的社会处境中诠释德育的尝试。本文认为,分析德育课程的转型有助于理解清末民初道德革命的社会学意涵。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5. 风险与预期:社会保障对中国居民消费与储蓄行为的影响
    王一
    社会杂志    2009, 29 (5): 132-148.  
    摘要2801)      PDF(pc) (607KB)(1304)    收藏

    目前,中国经济继续处于快速增长阶段,但出现了总需求不足下的居民储蓄总量持续攀升的状况,高储蓄、低消费所造成的内需不足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和良性运行的主要制约因素,而社会保障体系的不健全是老百姓不敢花钱的重要原因。本文分析了中国社会保障水平及社会保障制度对居民储蓄行为的影响,试图从社会保障角度来探讨扩大内部需求、刺激居民消费和增进国民福祉的关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6. 在“生活”与“理想”之间:涂尔干的行动社会学大纲
    郑琰
    社会杂志    2025, 45 (2): 205-240.  
    摘要35)      PDF(pc) (3619KB)(14)    收藏
    本文试图以“生活”和“理想”两个核心概念为主轴,系统勾勒出涂尔干行动社会学的理论大纲。首先,涂尔干社会理论中的行动者及其行动图示既吸纳了普通公民在日常生活中因信仰需要而展开的常规行动,也包含社会学家在危机时刻为重建理想而进行的创造行动。其次,涂尔干认为,这两类行动图示之间不是相互隔绝而是彼此交融的关系,只有通过学者与公众之间的沟通合作与集体行动,社会学才能突破现代性条件之下思考与行动、身体与心灵以及科学与信仰等诸多二元对立的屏障,进而既拓展学者理性主义的思维边界,又将公众的生活需要纳入文明轨道,共同创造出契合时代的神圣理想并实现社会的重建与更新。最后,本文指出,涂尔干对行动问题的思考继承并发扬了法国“政治理性主义”的智识传统,凸显了社会学的政治关怀与知识分子的公共职责,为我们探索如何实践置身时代的社会理论思考提供了“以身载道”的典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7. 无须德性的伦理生活——黑格尔论现代社会的理念
    陈涛
    社会杂志    2022, 42 (5): 95-123.  
    摘要2175)   HTML57)    PDF(pc) (3057KB)(617)    收藏
    比较黑格尔的伦理概念与古代伦理概念的区别有助于澄清现代社会的理念。在亚里士多德那里,“伦理”是一个借助习惯、法律和政制搭建起来的、旨在塑造人的欲求和欲望的生活方式。对于处在自然德性和思虑德性之间的伦理空间而言,习惯、法律和制度并不是自足的,它们着眼并取决于德性。相比之下,在黑格尔那里,现代人无须具备多么高的德性,仅仅通过服从健全的法律和制度就能够驯化自己的欲望,从而赢得他人的承认和自由。不过,我们需要反思,在法律和制度的健全和完备之外是否还有其他可能性?或许,这仍然取决于我们能否在自身的文明传统中再度唤醒某种伦理特质,去驾驭这些理性化的法律和制度,营造出一种值得欲求的共同生活。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8. 帝室与外家:西汉政治中的家族伦理
    杭苏红
    社会杂志    2012, 32 (4): 24-49.  
    摘要2984)      PDF(pc) (1586KB)(1371)    收藏

    随着先秦封建宗法的衰败,秦汉帝国建立了皇帝制度。与之相随的,是西汉外戚势力的极大发展。从这一现象出发,本文试图探寻出一条理解中国传统政治中“家国关系”的新思路。基于对“恩泽侯表”、“百官公卿表”等史料中外戚受爵人数及方式,外戚为官者人数等的统计分析,并结合具体历史文献,本文认为,西汉外戚通过“以亲受爵”的方式广泛地占有社会身份等级中的上层地位,并占有三公九卿、“大司马***将军”等官职中相对大的比重,影响着整个西汉政治的发展。这种现象的产生,一方面同西汉分封同姓诸侯国所造成的中央势弱的“形势”有关,另一方面根源于以“亲亲”与“义”为根基的家族伦理,后者维系着姻亲家族间的支持,从而为西汉帝室与外戚之间联系的形成,奠定了基础。由此,我们可以一窥西汉政治中“家”与“国”的同构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9. 经济危机是推动社会结构调整的契机
    陆铭
    社会杂志    2009, 29 (1): 1-6.  
    摘要2434)      PDF(pc) (365KB)(594)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0. 依势博弈:基层社会维权行为的新解释框架
    董海军
    社会杂志    2010, 30 (5): 96-120.  
    摘要3463)      PDF(pc) (1575KB)(1217)    收藏

    基层社会的维权行为研究保持着延续性的沟通对话,但需要发展一种更为综合的解释框架来消解已有解释之间的张力。本文借用本土资源性概念“势”的含义,汲取各种解释的合理内核,基于乡镇场域的现实案例提出一种融合性的解释框架——依势博弈,包含知势、造势、借势、用势四个方面,与博弈对象的以势摆平、调解方的中庸调势处于同一维权行为系统中。依势博弈解释框架体现了维权行动的主体多元性、博弈平等性、策略权宜性、因素多样性、内容丰富性等特征,反应了中国基层社会变迁的倾向,拓展基层维权抗争的视角,体现了从官民或者说强弱维权中走向多元化利益博弈,具有更高层次的概括解释力。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1. 作为“乌托邦”的市场均衡理论——一个概述性检视
    汪和建
    社会杂志    2005, 25 (5): 1-17.  
    摘要474)      PDF(pc) (787KB)(349)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2. 中国公众的收入公平感:一种新制度主义社会学的解释
    刘欣, 胡安宁
    社会杂志    2016, 36 (4): 133-156.  
    摘要1701)   HTML    PDF(pc) (703KB)(1209)    收藏

    借助“嵌入性”和“合法性”概念,本文将关于社会公平感形成的基本共识理论与自我评价理论整合起来,提出了一种关于分配公平感的新制度主义社会学解释。本文认为,社会成员对自己所获得的社会资源是否公平的感受取决于社会成员的自我认知与社会共识之间达成一致的程度。当自我感知的地位低于社会评价的地位时,个体倾向于认为自己所得到的社会资源是不公平的;相反,当自我感知的地位与社会评价地位一致或更高时,个体则更有可能认为自己所得到的社会资源是公平的。基于上述命题,本文进一步提出研究假设,相对于主观阶层地位达到或高于其职业声望者,主观阶层地位低于其职业声望的人更倾向于认为自己的收入是不公平的。对2006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2006)数据的分析结果较有力地支持了这一研究假设;研究结果表明,本文所提出的理论命题比基于理性选择的自利理论更好地解释了为什么社会成员,尤其是社会经济地位较低者,依然会认为自己的收入是公平的。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3. 以可行能力视角看待障碍:对现有残障模式的反思与探索
    于莲
    社会杂志    2018, 38 (4): 160-179.  
    摘要1087)   HTML    PDF(pc) (616KB)(382)    收藏

    残障研究经历了个人模式—医学模式—社会模式的发展历程,社会模式对残障产生的原因进行了革命性的解释,大大推进了残障人士权益的发展。但上述模式都将关注点放在障碍产生的原因上,而这可能会强化原因与作为影响的障碍之间的固定联系,进而加重刻板印象以及弱势地位等问题;此外,以原因区分障碍的做法并不能准确地反映人们在现实中遭遇的障碍,在认识、分析和处理障碍方面也存在一些困难和缺陷。因此,我们应当尝试将关注点从障碍产生的原因转向障碍本身,以可行能力受限或者受损看待障碍,将原因和障碍真正“解绑”,从而超越“医学模式—社会模式”“社会隔离—社会融合”“优势—劣势”这些不合理的二元对立。基于这样的转变,我们可以为消除障碍找到更加精准、更具有整体性且更加有效的办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4. “共建”:社会网络变迁中的结构和理性 ——基于E市建筑散工网络的研究
    蔡长昆
    社会杂志    2012, 32 (6): 182-203.  
    摘要2761)      PDF(pc) (1693KB)(481)    收藏

    本文以新制度主义框架为基础,以湖北省E市一个装修散工群体为个案,探讨农民工社会网络建构、维持和变迁的机制。结果表明,社会结构限制了社会网络的建构,但当经济机会结构改变之后,个人会理性地、有选择地复制传统社会结构以再造社会网络。同时,传统制度结构也会“同构”再造的社会网络,这也是社会网络得以维持,进而得以稳定化和制度化的机制。所以,在社会网络变迁中,“理性”在社会网络建构中扮演重要的角色,“结构”则在社会网络的维持中扮演重要角色。总之,社会网络变迁中的社会结构和经济关系是“共建”的,“差异化复制”和“制度化同构”是“共建”的两个重要机制。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5. “数字鸿沟”:当代社会阶层分析的新视角*
    李升
    社会杂志    2006, 26 (6): 81-81.  
    摘要3043)      PDF(pc) (1413KB)(765)    收藏

    当代社会,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信息重要性的增强,以互联网等为基础的电子信息网络已经浸透于社会的各个领域之中,在产业、经济和社会中生成着一种新的信息场域,影响着人们的社会生活。本文从社会阶层的研究视角出发,透过“现代——后现代”的二维分析模式对信息及信息技术带来的“数字鸿沟”现象进行理论上的阐释,对其究竟是实现着“阶层化”还是“去阶层化”进行探讨,并对信息化高度发达的日本社会进行了“数字鸿沟”的实证分析。可以看出:信息、信息技术已经成为一种新的变量,并与社会阶层之间产生着密切的关系,重塑着社会阶层化机制。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6. 未完成的“自然社会”:现代社会的人性基础与规范构成
    李猛
    社会杂志    2016, 36 (6): 78-96.  
    摘要1208)   HTML    PDF(pc) (618KB)(805)    收藏

    对于《自然社会》关注的现代社会的规范性秩序问题,自然状态、自然法与建国契约是三个主要环节。对该书的批评也集中在这三个方面:自然状态与人性论,自然状态的道德性质,以及政治社会与规范秩序的奠基关系。自然状态学说通过自爱与社会性建立的自然社会性是理解现代社会道德关系的出发点。在考虑现代社会丰富和充实这一道德关系的努力之前,应当先理解人是如何成为一个孤独的陌生人的。从这一自爱的社会性出发,《自然社会》将霍布斯笔下的自然状态理解为道德空间乃至法权状态,但并不同意这一空间是具有内在道德尺度或客观道德科学基础的规范性秩序。作为现代国家规范性基础的道德尺度是与政治社会同步奠立的。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7. 平等合作:从灾后重建看政府与社会工作服务组织的伙伴关系  
    朱希峰
    社会杂志    2009, 29 (3): 189-196.  
    摘要2298)      PDF(pc) (550KB)(576)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8. 统治风险与胥吏人事:官吏分途现象形成与持续的政治逻辑分析
    王泉伟
    社会杂志    2023, 43 (4): 214-239.  
    摘要565)   HTML26)    PDF(pc) (2747KB)(675)    收藏
    本文试图论证,官吏分途从治理逻辑来看是一个非常糟糕的制度安排,其形成与持续主要是政治逻辑支配的结果。古代中国一直存在着朋党与官僚贵族化等官僚人事风险,导致统治者的人事权力受到侵蚀,危及统治基础。胥吏人事制度涉及各级政府如何安排僚属的问题,因而与上述官僚人事风险紧密关联。文章认为,官吏分途的形成是东汉以来官僚贵族化的结果,贵族与庶族的社会身份差异影响了正式官制的设置,造成官与吏在来源人群、等级地位与道德评价上的全面分途。官吏分途的持续则与后世统治者对官僚人事风险的防范有关。胥吏人事的合理化需要重新引入政治上风险巨大的辟署制,统治者宁愿忍受官吏分途导致的治理弊病也不愿变革。本文的研究拓展了“风险论”的视野,揭示了此前较少为人关注的官僚人事风险及其对中国古代官僚体制的深远影响。值得注意的是,类似的统治风险在当代依然部分存在,也受到中央越来越多的关注重视,并着手防范整治。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9. 多学科的中国乡村社会研究
    张佩国
    社会杂志    2007, 27 (2): 104-104.  
    摘要2735)      PDF(pc) (613KB)(627)    收藏
    近三年来,“中国乡村社会”,作为一种独特的社会现象和综合性的论题,已经超越了某一具体学科的界限,而日益为被社会学、人类学、历史学、民俗学、经济学和法学等众多学科学者所关注。中国乡村社会研究成为一个跨学科的学术领域,不仅仅在于此,更为重要的是,这些学科的学者们在自己的研究中越来越注意到相关学科有关中国乡村社会的知识生产,并将对其他学科知识的消费贯穿到学科的再生产中。一个很重要的表现就是,不同学科的学者在本学科的研究中越来越多地引用其他学科学者的文本,比如人类学引入历史学的解释维度,法学引入人类学的民族志书写方式,政治学借鉴人类学和社会学的方法等等。在具体的“中国经验”层次上,“革命现代性”和集体主义传统的“发明”,成为多学科学者的研究命题;区域社会史走出狭隘的教科书式的社会史书写,借鉴人类学“文化类型比较”方法,问题意识越来越明确;而对20世纪中国乡村的人类学追访,也已经将民族志书写放在了历史人类学的解释框架中,因为只有在特定的时空坐标中才能解释一个地方人们的生存逻辑;村落、宗族与国家仍然是学者们的学术兴奋点,跨学科研究的趋势也甚为明显;乡村产权和财产关系显示了经济社会学、法律社会学的不同分析和解释取向,但不同学科背景的学者也很注意从对方的研究中得到方法论上的启发;围绕乡村政治研究的方法论问题,政治学者和社会学者之间展开了激烈的争论,尽管这种分歧有学科本位观的因素存在,但这种争论本身亦说明了学科界限已经退居其次了,对问题的关注才是第一位的。这种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其实已经显示了“总体社会科学”的诉求,尽管学科整合过程中还仍然存在着学科本位的必要性和制度空间。下文就这几个方面依次展开评述。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0. 再分配与幸福感阶层差异的变迁(2005-2013)
    洪岩璧
    社会杂志    2017, 37 (2): 106-132.  
    摘要1328)   HTML    PDF(pc) (792KB)(1385)    收藏

    本文利用两期CGSS的调查数据,比较分析了2005年和2013年不同社会阶层的幸福感差异,并尝试从国家再分配能力变化的视角探讨其原因。首先,通过年度比较发现,所有职业阶层的主观幸福感皆有提升,但由于测量问题,需谨慎对待这一结论。其次,同一年度内不同职业阶层间的幸福感差异可以被收入变量和教育变量所解释。再次,中下阶层,尤其是农民和无业下岗阶层的幸福感上升幅度远大于中上阶层(管理者和专业人员阶层)。然后,用分层线性模型(HLM)分析发现,这一阶层差异变迁和国家近十年在财政汲取和再分配水平上的提升有关。在2005年较低的宏观税负和再分配水平下,其增长更有利于提升较高收入群体的幸福感,但在2013年较高的水平下,宏观税负和再分配水平的增长对不同收入群体的幸福感无差异化影响。这些结果说明中国社会结构变迁可能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再分配力量对人们生活机遇和福祉的影响日益凸显。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