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下载排行

    一年内发表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 最近1个月下载排行 | 最近1年下载排行

    当前位置: 一年内发表文章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何谓“名分”?——一项基于“关系性”的本土研究
    翟学伟
    社会杂志    2024, 44 (6): 1-30.  
    摘要1053)   HTML44)    PDF(pc) (3100KB)(516)    收藏
    本土概念在现代社会科学研究中常被现有的学科概念所置换,使得概念本义及其研究框架难以彰显。名分就是这样一个被等级、角色、身份及其行为规范所取代的概念,以至于学界对名分的解释仅停留于表面。通过比较这些概念及其范畴组合,本文发现,名分之义需要在自己的概念组合中得到理解,由此推演出其社会运行的真实含义。本文认为,名分是礼制和礼仪的操作化,其意义是在真实的纵向关系运作中确立匹配性的尊卑,以维持日常秩序。本文检视从西方移植而来的角色或身份,发现共性都是建立于“自我同一性”之上,而名分运行需要在政治与社会观念和现实中建立一个“场域同一性”。后者之所以可能,是因为“礼”在认知上的整体性运行,其内在的关系线索是由“天地君亲师”提供的。如果一个人能在认知上形成这个场域中的关系全景图,他就能清晰地了解自己的行动路线和行为方式,同时也构成了纵向关系运行本身所期待的秩序、稳定与和谐。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 “人民性是中国式现代化发展实践的本质特征”笔谈
    周飞舟, 文军, 陈雪婧, 王天夫, 郑莉
    社会杂志    2025, 45 (1): 1-56.  
    摘要384)   HTML71)    PDF(pc) (5721KB)(341)    收藏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 观念因何而变?——子女性别与父母对孝道伦理的认同
    余家庆, 胡安宁, 薛森
    社会杂志    2025, 45 (1): 203-223.  
    摘要359)   HTML35)    PDF(pc) (2882KB)(290)    收藏

    虽然孝道研究通常侧重于关注从子女到父母的向上关系,但代际之间的联系往往是双向的。父母对孝道伦理的认同变化不仅凸显了对子女的角色期待,也是厘清中国传统孝道总体变迁的重要切入点。本文提出一个与性别角色相关的家庭分析框架,揭示了中国孝道变迁的微观基础与现实脉络,并基于中国家庭动态追踪调查(CFPS)的2014年数据,利用头胎性别的外生特征,识别子女性别对亲代双元孝道认同的因果效应。研究发现,平均而言,生女儿的父母在权威型孝道观念认同上低于生儿子的父母,但对相互型孝道观念的认同相对更高。一方面,女儿婚后的“从夫居”安排改变了家庭的代际同住模式,进而削弱了父母对权威型孝道的伦理认同;另一方面,在父母生病时,成年女儿更可能提供照料支持,这种代际互动满足了父母对亲情的情感期待,促进了父母对相互型孝道的伦理认同。生育率下降与独生女家庭比重的上升推动了家庭子女性别结构的变化,这一变化是解释中国孝道伦理变迁的重要因素之一。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4. 古今之间:父子伦理变迁与五四家庭想象——重探鲁迅《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
    孙尧天
    社会杂志    2024, 44 (6): 65-96.  
    摘要631)   HTML17)    PDF(pc) (3731KB)(247)    收藏
    鲁迅《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不仅专注于讨论父子伦理,也颇具代表性地传达了五四家庭革命者的世界观与历史意识。在尼采与生物进化论的启示下,鲁迅要求“父亲”发挥主体能动性并提倡“幼者本位”。同时,鲁迅强调社会改造对重建家庭的意义,而他对“社会”的理解与“一战”后国家主义的退潮和“人类”意识的兴起有关。鲁迅对“爱”的重视既延续了清末家庭革命的脉络,又受到同一时期日本白桦派作家的影响,他试图借助这些力量冲击明清以降日益刻板与形式化的礼教,进而突破孝道内在的悖论。鲁迅以“父亲”身份回应了时代命题,呈现出古今之间的对话和张力,他对父子伦理主动性的强调和对互助型社会的想象,对于今天围绕家庭问题的讨论仍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5. “像正常人一样”:艾滋病抗病毒治疗与感染者日常生活的建构
    黄泽宇, 黄盈盈
    社会杂志    2025, 45 (1): 57-88.  
    摘要365)   HTML58)    PDF(pc) (3353KB)(242)    收藏

    本文基于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访谈与观察,以“正常”为核心概念,探讨抗病毒治疗如何通过打造“正常”参与到感染者日常生活的建构中,感染者又如何通过自身的生活实践与规范对话。艾滋治理体系将打造符合医学标准的“正常身体”以保障社会安全视为首要目标,将抗病毒治疗作为针对感染者的正常化改造。为此,治理体系借助道德与法律将接受抗病毒治疗塑造为感染者的责任与义务,同时为其擘画了一个“正常未来”,使得接受抗病毒治疗成为感染者自然而然的选择。然而,在接受治疗后,感染者会产生诸多“异常感”和对“正常生活”究竟为何的质疑,但为了维持治疗,他们会根据自己的生活逻辑建构有别于甚至背离规范的“正常生活”。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6. 熟人关系、道德评价与市场价格竞争——以河南省西村的民宿经营为例
    罗聪聪
    社会杂志    2025, 45 (1): 89-115.  
    摘要268)   HTML39)    PDF(pc) (2923KB)(213)    收藏

    借助河南省西村民宿定价的案例,本文探究了熟人社会何以遏制市场低价竞争。研究发现,熟人关系中的道德评价机制对价格竞争秩序的形成发挥了调节作用。道德评价机制通过公共化和道德化的环节,以议论、传话、减少互动和不予配合等方式,推动经营者之间形成有序定价——不同类型民宿保持价格差异,同类型民宿约定价格底线。熟人关系内化的利益共享和相互照顾的互惠规范是道德评价调节价格竞争的道德基础。本文展现了道德评价的作用方式及其与市场力量的动态互动,有助于揭示乡村市场竞争秩序所具有的道德内涵与中国特色,对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具有重要启发意义。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7. 农业转型过程中的技术剥离——基于稷县植保技术的推广与应用的研究
    梅晶哲, 戴优升
    社会杂志    2024, 44 (4): 57-86.  
    摘要423)   HTML20)    PDF(pc) (3077KB)(206)    收藏
    本文从农业生产中农民的技术应用困境角度切入,探讨农业转型过程中农民与农业技术的关系变迁。基于对河北省稷县植保技术推广的案例考察,本文指出,农业技术推广的项目运作推动了农业技术从农民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转移。通过重构农民的实践技术和提高现代农业技术的获取门槛,实现了专业知识对实践知识的替代;通过加大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扶持力度,不断挤压以互助互惠为核心的熟人服务的生存空间,实现了技术服务中经济关系对社会关系的覆盖。农业技术的知识性剥离与社会性剥离,导致技术本身和技术服务与农民的双重脱节。农业现代化的实现离不开小农群体的现代化,应当重视小农户的技术需求,重构以小农户为核心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最终实现以农民为主体的农业现代化。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8. 优势累积抑或资源互补?代际视角下本地居民首套住房区位分化研究——以上海为例
    穆学英, 崔璨, 卢婷婷, 常鹤影
    社会杂志    2024, 44 (6): 194-216.  
    摘要633)   HTML27)    PDF(pc) (2689KB)(205)    收藏
    本文强调区位在居民住房分化中的重要性,并超越了既有研究的个体视角,重点考察家庭背景对居民首套住房区位选择的影响。本研究以上海本地居民为例发现,父母具备较高的教育水平和经济水平,以及在体制内工作,均有助于子女获得更好区位的住房。然而,父母房产对子女首套住房的区位有显著的抑制效应,子女在面对住房区位和面积的取舍时更倾向于选择“远大新”。此外,父母工作单位的性质对父母房产的抑制效应还具有调节作用,尤其是对在体制内工作的父母群体的影响更为显著。本研究为理解住房分化提供了空间视角,有助于深化理解代际传递在住房分化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9. 重新发现“自然”:抗战前燕京学派社区研究传统的三重转换
    刘圆圆
    社会杂志    2025, 45 (1): 172-202.  
    摘要268)   HTML39)    PDF(pc) (3192KB)(195)    收藏

    作为学科史研究对象的燕京学派,对其的讨论还远没有结束。本文沿着燕京大学社会学学科的发展轨迹,呈现抗战前社区研究传统的三重转换。早期燕大的社会学研究笼罩于“宗教与社会合一”的视角下,致力于社会再造。自许仕廉开始,衡量社会学学科发达的标准在于与自然科学的切近程度。作为社会试验所的清河市镇,是燕京学派“区域”研究传统的开端,将控制“自然”作为衡量社会进步的尺度。在吴文藻以功能分析涵化人文区位学的理论转向促成了社区研究的学术转向后,“文化”这一无法被控制的社会恒常,成为社区研究的重心。当“功能”取代了“因果”,“比较法”取代了“实验法”,“社会的自然史”取代了以往简单机械的“社会的历史重造”,也标志着社会学真正区别于自然科学的学科地位得以确立。在此过程中,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从来都不是彼此的对手,燕京学派的社区研究传统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从未脱离自然,而是建立在自然的基础之上逐渐转向关于“人”本身的文化分析。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0. “生活”自耕农:杨开道早期理论(1927—1937)中的农民形象
    陈烨广
    社会杂志    2025, 45 (1): 143-171.  
    摘要146)   HTML12)    PDF(pc) (3057KB)(156)    收藏

    本文根据杨开道早期理论(1927—1937)中对于农民问题的讨论试图说明:通过转译巴特菲尔德的理论和探讨“乡村生活运动”这一理论渊源,并基于占华北农村人口中大多数的“有产自耕农”这一原型,杨开道构建出了一种努力维持“生活平衡”且心态深受“日常烦恼”影响的农民形象。在这种类型的农民身上,杨开道看到了承担地方自治和产业现代化的潜力,从而提出了一种将政治改革和经济发展方案建立在该主体之上的设想。本文认为,这一形象具有显著的本土色彩,可以为理解农民提供一种新的视角。另外,本文通过呈现该形象的西学渊源及杨开道的本土化努力,致力于为中国早期社会学寻求理论对话的新基础。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1. “公”、进化论与社会主义:孙中山塑造革命学说过程的再审视
    赵逸洲
    社会杂志    2025, 45 (1): 116-142.  
    摘要138)   HTML15)    PDF(pc) (2922KB)(103)    收藏

    以往对孙中山思想的研究往往会注意到在其思想形成过程中“公”的概念、进化论以及社会主义学说所扮演的角色,但对这些观念如何联系起来并共同成为其思想底色的过程的讨论较少。本文认为,对进化论的利用与批判是孙中山接触社会主义学说的契机,他对这两种学说的利用又带有“公”的底色。孙中山与社会主义学说之间的亲近,令我们能够在长时段以及更广阔的视角上定位其“公”的含义,也使其思想结构复杂交错,呈现出鲜明的个人特色。孙中山的革命学说因构造了国家整体与革命党人之间的联系而鼓舞了一代又一代的有志青年投身革命,却也因过于注重整体而忽视塑造革命新人成为国共合作破裂的远因。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2. 算法重构:算法规则驱动下的劳资关系转变——以Y平台降薪事件为例
    郑家豪
    社会杂志    2025, 45 (2): 32-63.  
    摘要36)      PDF(pc) (3418KB)(22)    收藏
    现有关于平台算法的研究大多默认了一个既成的劳动秩序以及劳资间控制与抵制的单一关系,缺乏对劳资关系转变本身的关注。本文尝试建立一个算法角色与劳资关切相耦合的分析框架,以Y平台降薪事件为例,展现劳资关系转变的算法机制。本文将算法驱动劳资关系转变的能力概括为“算法重构”,即算法基于其高效调配资源的能力,通过迭代改变预期输出、转变角色,从而灵活地调整资源调配方式,继而高效适应并达成不同的组织目标,最终促成劳资关系的转变。该发现有助于推动学界对劳资关系的动态研究。此外,鉴于算法在劳资关系中的关键角色,本文认为应将算法视为一种劳动规则并纳入监管,以更好地维护平台劳动者权益。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3. 智能制造甘愿:人工智能训练的劳动组织形式与控制策略
    黄晖
    社会杂志    2025, 45 (2): 1-31.  
    摘要41)      PDF(pc) (3331KB)(18)    收藏
    日前,生成式大模型的轰然问世引发社会对其“智能”背后的密集型不稳定劳动的关注。基于笔者对三家不同类型的人工智能公司的劳动社会学考察,本文探究了人工智能大模型生产的底层劳动组织形式及其控制策略。研究发现,人工智能训练以项目制为核心,构建了一种以内包、外包和众包为主要组织形式的灵活劳动体制。尽管该劳动体制削弱了劳动者的自主性,加剧了劳动的不稳定性,但资本通过数智游戏、技能清零、职业复魅等控制手段向人工智能训练师施加霸权权力,使之甘愿在不稳定的劳动关系中通过“让人变成机器的工作让机器变得像人”。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4. 失格的竞争:赫伊津哈游戏理论中的文明省思
    苏婉
    社会杂志    2025, 45 (2): 124-150.  
    摘要31)      PDF(pc) (2854KB)(17)    收藏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面对社会生活领域的文化衰败与敌意加深的政治竞争格局,赫伊津哈将游戏之于人类文明的非功利性价值由个体美育扩展到群体共存层面,表明游戏之格具有推动群体间对立转向对等而非敌对的积极意义。赫伊津哈从“游戏人”假设出发看待竞争、暴力与战争之间的紧张关系,通过引入年鉴学派人类学的相互性哲学,以比较文明视野中的仪式性竞争呈现了游戏框架所具有的文化约束力。赫伊津哈与施密特抱有对现代文明的相似不满,却力图以“游戏性”打破以“政治性”作为对社会竞争领域根本判断的理论局面,指出重返人类生活严肃性的关键不在于敌友划分,而是在于复兴具有伦理内涵的游戏精神。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5. 金融波动对中国农村社会变迁的影响——以费孝通、张之毅“云南三村调查”为基础
    杨清媚
    社会杂志    2025, 45 (2): 151-175.  
    摘要23)      PDF(pc) (2682KB)(15)    收藏
    1938—1942年,费孝通和张之毅观察并分析了内地农村受国民政府金融政策影响出现的社会崩溃。通过对他们的研究的再分析,本文归纳了“燕京学派”农村金融研究的内容:乡村共同体的现金周转调剂、乡村工业的资金积累、乡村商业资本和土地金融问题。随着通胀恶化,这些方面的相应变化显示了城市金融危机对农村社会严重的“虹吸效应”。“燕京学派”意识到中国乡村自身的嵌入性特征和世界经济已经脱嵌之间的矛盾,试图探索一条保护乡村社会的道路。与费孝通同时期的“双轨政治”相呼应,“燕京学派”关于农村经济和金融的研究也呈现出“双轨制”特点。他们对今天的启发在于,中国金融应该是一个综合考虑保卫社会和促进宏观经济发展的独特形态。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6. 在“生活”与“理想”之间:涂尔干的行动社会学大纲
    郑琰
    社会杂志    2025, 45 (2): 205-240.  
    摘要35)      PDF(pc) (3619KB)(14)    收藏
    本文试图以“生活”和“理想”两个核心概念为主轴,系统勾勒出涂尔干行动社会学的理论大纲。首先,涂尔干社会理论中的行动者及其行动图示既吸纳了普通公民在日常生活中因信仰需要而展开的常规行动,也包含社会学家在危机时刻为重建理想而进行的创造行动。其次,涂尔干认为,这两类行动图示之间不是相互隔绝而是彼此交融的关系,只有通过学者与公众之间的沟通合作与集体行动,社会学才能突破现代性条件之下思考与行动、身体与心灵以及科学与信仰等诸多二元对立的屏障,进而既拓展学者理性主义的思维边界,又将公众的生活需要纳入文明轨道,共同创造出契合时代的神圣理想并实现社会的重建与更新。最后,本文指出,涂尔干对行动问题的思考继承并发扬了法国“政治理性主义”的智识传统,凸显了社会学的政治关怀与知识分子的公共职责,为我们探索如何实践置身时代的社会理论思考提供了“以身载道”的典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7. 等级与君主制的起源:孟德斯鸠的封建法问题
    许方毅
    社会杂志    2025, 45 (2): 176-204.  
    摘要22)      PDF(pc) (3060KB)(11)    收藏
    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中的重要努力,是从历史的角度追溯现代君主制的起源,考察等级制与中介权力的形成,并最终理解君主制的统治方式。他聚焦于封建制建立这一“政体腐化”的过程,以及现代君主制如何在此基础上构成为“政体革命”。现代君主制源于日耳曼征服中君主与贵族的纽带,等级是君主制的根基。封建制不仅改变了君主权力的性质,也在实现等级平衡的过程中明确了君主与贵族的权利。在此基础上,决斗裁判培育了以荣誉为核心的风俗,进一步实现了王室司法权对领主司法权的取代,同时型塑了君主权力和以穿袍贵族为代表的诸等级。作为一种现代社会形态,君主制意味着由等级制精神构成的社会,它根源于生成性的国家权力,可以说“社会”内在于国家。通过介入关于贵族起源的历史论争,孟德斯鸠不仅对君主制这一政体形式赋予了新理解,也提供了一种历史的国家理论。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8. 跨越科层边界的重组:制造业劳务外包模式的运行机制
    田雅馨
    社会杂志    2025, 45 (2): 64-91.  
    摘要28)      PDF(pc) (3058KB)(11)    收藏
    劳务外包模式打破了科层与市场边界分明的既往认知,展现了兼具科层与市场特征的新型网络组织形态。本文站在参与劳务外包模式的工厂立场,探究跨越科层边界的重组何以发生。研究表明,工厂在开放科层边界的基础上与劳务公司重组为十字交错的网络组织。一方面,科层打开了纵向整合机制,从混岗安置、岗位调整、人员筛查三方面设置人岗匹配的用工协调制度。另一方面,科层开放了横向延伸机制,从试工权利的有偿开放、退一补一的无缝运作和工期结束的分类安排三方面构建进出有序的临时用工环境。由此,制造业劳务外包模式具备了可控的灵活性特征。与此相对,一个被控的灵活就业群体也被生产出来,成为制造业应对用工不确定环境的工具。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9. “地势”与人类学的日常语言视角和方法
    朱晓阳
    社会杂志    2025, 45 (2): 92-123.  
    摘要20)      PDF(pc) (3179KB)(9)    收藏
    本文从政治人类学的发问:“不以西方为出发点的‘政治学’何以可能”出发,提出政治生活中的“势”话说蕴含着其他选择途径之观点,进而从日常语言视角人类学入手讨论“势说”政治进路。本文在讨论理解“势说”政治的关键——日常语言视角论时,受到当代语言人类学和视角论人类学的启示,并特别以当代语言人类学的田野发现和文学翻译的“田野”经验作为支持。基于语言现象学所秉持的反还原论预设,本文将“地势”视为由一些相异成分以“中间链接”而成的“一般图景”,并在最后部分对“地势”作为实地研究方法进行了讨论。虽然“势说”政治或“地势”话说与一般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论在本体论和认识论的根本预设上有所区别,但是在田野调查技术层面,两种范式是相互兼容的。基于此,本文以测度方法为例,对“地势”方法的具体运用进行了讨论。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